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跟汉语的第一次结缘是从我的名字开始的,我叫申用燮,这是爷爷用汉语起的。在韩国,只有很少的人用纯韩语来起名字,几乎所有韩国人的名字里都会有汉字,最起码姓氏是汉字。这名字不仅仅是为了“叫”,还是为了以姓氏来代表家族关系,每个辈分用固定的字来起名,就可以清楚地分清长幼。这个传统是从中国传来的,现在韩国仍然很受重视。比如.·我父辈的名字中间是“东”,我这一辈最后一个字是“燮”,我们的下一辈中间要用“载”。从识字以后爷爷就让我认识自己的姓和名字以及家族的来历,所以我就这么自然而然地开始接触汉字了。
我是从上初中时正式开始学汉语的。当时在韩国汉语是教育体系下的正规必修课,每周有两节50分钟的汉语课,课本的名字叫《汉文》,内容是以中韩古文、古诗及成语为主的。
我记得当时韩国教育部规定中学生必须学习1800个繁体字和它们的韩式读法。当时我还学到了一些只有在考试时才能用到的“之乎者也”,也背一些有历史背景的成语,如:塞翁失马、卧薪尝胆、吴越同舟等。虽然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很少满嘴文绉绉,成语也只是在特定的时候使用,但是这些词语让我了解了很多中国古代的有哲理的小故事。
2002年我仓促地决定要来中国。虽然我会英语,也学过一些“汉语”,但到这儿后才发现我会的完全是用不上的。有一次打车去一家肯德基,我跟司机说“Go KFC”,可他没听懂,我只能用手比画,到了目的地时我又喊“STOP”,可他还是没听懂,最后导致开过了我又走回去。
刚开始我单独跟中国人交流时比较紧张,不想被别人看出是外国人而被“宰”,就会装作听得懂的样子。比如买东西、点餐的时候,一般用手比画或者尽量去带图片的餐馆吃饭。经历了许许多多一言难尽的故事后,我深刻地体会到了语言障碍给我带来的不便。后来我就抓紧一切时间跟周围的中国人学日常生活用语,比如如何买东西、点餐、打车等。
當时我在通县工作,那儿离市区很远,交通不方便,也没有汉语学院,所以我只能选择自学。我买了《汉语301句》和磁带,跟着录音带模仿发音,那本书我看了三遍,也模仿了无数次发音,连书的内容都能背下来了。这样,我学习、使用汉语的信心慢慢增加了。
我终于敢大胆开口说话了,但我发现中国人还是听不懂我说的自认为很好的“普通话”。这可能是因为我很着急想和中国人说话,所以盲目地听,盲目地模仿,但“中国话”也分了无数种,致使我的发音让别人听上去反而很奇怪。
我学习的重点是口语,目的是要跟中国人沟通。我觉得光能看懂是没用的,要能听懂和说明白,关键是能跟中国人直接交流。在学校,经过了一年的学习,中国人能听得懂我说话了,我甚至还能听到一些让我觉得很开心的赞扬。
我觉得赵元任先生说的“目见不如耳闻,耳闻不如口读”是非常有道理的。我觉得学习环境也有着很大的作用。对我来说,不在望京住反而对我学汉语有很多帮助。还有,我爱人是中国人,这些内外因都给我提供了“沉浸式”的学习氛围。
现在我的专业是培养汉语老师的,刚开始,我觉得并不太符合我学习的目的,但这段时间的学习,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也让我深深地认识到,以后如果有机会做老师,给学生教汉语,我的不足是什么,我应该补什么。
我现在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使用汉语己经没有特别的障碍,可还是觉得在与人交流中不能非常准确地发音和使用语法。希望在这里我能掌握更系统、更专业的汉语知识和文化。
我是从上初中时正式开始学汉语的。当时在韩国汉语是教育体系下的正规必修课,每周有两节50分钟的汉语课,课本的名字叫《汉文》,内容是以中韩古文、古诗及成语为主的。
我记得当时韩国教育部规定中学生必须学习1800个繁体字和它们的韩式读法。当时我还学到了一些只有在考试时才能用到的“之乎者也”,也背一些有历史背景的成语,如:塞翁失马、卧薪尝胆、吴越同舟等。虽然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很少满嘴文绉绉,成语也只是在特定的时候使用,但是这些词语让我了解了很多中国古代的有哲理的小故事。
2002年我仓促地决定要来中国。虽然我会英语,也学过一些“汉语”,但到这儿后才发现我会的完全是用不上的。有一次打车去一家肯德基,我跟司机说“Go KFC”,可他没听懂,我只能用手比画,到了目的地时我又喊“STOP”,可他还是没听懂,最后导致开过了我又走回去。
刚开始我单独跟中国人交流时比较紧张,不想被别人看出是外国人而被“宰”,就会装作听得懂的样子。比如买东西、点餐的时候,一般用手比画或者尽量去带图片的餐馆吃饭。经历了许许多多一言难尽的故事后,我深刻地体会到了语言障碍给我带来的不便。后来我就抓紧一切时间跟周围的中国人学日常生活用语,比如如何买东西、点餐、打车等。
當时我在通县工作,那儿离市区很远,交通不方便,也没有汉语学院,所以我只能选择自学。我买了《汉语301句》和磁带,跟着录音带模仿发音,那本书我看了三遍,也模仿了无数次发音,连书的内容都能背下来了。这样,我学习、使用汉语的信心慢慢增加了。
我终于敢大胆开口说话了,但我发现中国人还是听不懂我说的自认为很好的“普通话”。这可能是因为我很着急想和中国人说话,所以盲目地听,盲目地模仿,但“中国话”也分了无数种,致使我的发音让别人听上去反而很奇怪。
我学习的重点是口语,目的是要跟中国人沟通。我觉得光能看懂是没用的,要能听懂和说明白,关键是能跟中国人直接交流。在学校,经过了一年的学习,中国人能听得懂我说话了,我甚至还能听到一些让我觉得很开心的赞扬。
我觉得赵元任先生说的“目见不如耳闻,耳闻不如口读”是非常有道理的。我觉得学习环境也有着很大的作用。对我来说,不在望京住反而对我学汉语有很多帮助。还有,我爱人是中国人,这些内外因都给我提供了“沉浸式”的学习氛围。
现在我的专业是培养汉语老师的,刚开始,我觉得并不太符合我学习的目的,但这段时间的学习,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也让我深深地认识到,以后如果有机会做老师,给学生教汉语,我的不足是什么,我应该补什么。
我现在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使用汉语己经没有特别的障碍,可还是觉得在与人交流中不能非常准确地发音和使用语法。希望在这里我能掌握更系统、更专业的汉语知识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