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文名字

来源 :孔子学院(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hlwc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跟汉语的第一次结缘是从我的名字开始的,我叫申用燮,这是爷爷用汉语起的。在韩国,只有很少的人用纯韩语来起名字,几乎所有韩国人的名字里都会有汉字,最起码姓氏是汉字。这名字不仅仅是为了“叫”,还是为了以姓氏来代表家族关系,每个辈分用固定的字来起名,就可以清楚地分清长幼。这个传统是从中国传来的,现在韩国仍然很受重视。比如.·我父辈的名字中间是“东”,我这一辈最后一个字是“燮”,我们的下一辈中间要用“载”。从识字以后爷爷就让我认识自己的姓和名字以及家族的来历,所以我就这么自然而然地开始接触汉字了。
  我是从上初中时正式开始学汉语的。当时在韩国汉语是教育体系下的正规必修课,每周有两节50分钟的汉语课,课本的名字叫《汉文》,内容是以中韩古文、古诗及成语为主的。
  我记得当时韩国教育部规定中学生必须学习1800个繁体字和它们的韩式读法。当时我还学到了一些只有在考试时才能用到的“之乎者也”,也背一些有历史背景的成语,如:塞翁失马、卧薪尝胆、吴越同舟等。虽然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很少满嘴文绉绉,成语也只是在特定的时候使用,但是这些词语让我了解了很多中国古代的有哲理的小故事。
  2002年我仓促地决定要来中国。虽然我会英语,也学过一些“汉语”,但到这儿后才发现我会的完全是用不上的。有一次打车去一家肯德基,我跟司机说“Go KFC”,可他没听懂,我只能用手比画,到了目的地时我又喊“STOP”,可他还是没听懂,最后导致开过了我又走回去。
  刚开始我单独跟中国人交流时比较紧张,不想被别人看出是外国人而被“宰”,就会装作听得懂的样子。比如买东西、点餐的时候,一般用手比画或者尽量去带图片的餐馆吃饭。经历了许许多多一言难尽的故事后,我深刻地体会到了语言障碍给我带来的不便。后来我就抓紧一切时间跟周围的中国人学日常生活用语,比如如何买东西、点餐、打车等。
  當时我在通县工作,那儿离市区很远,交通不方便,也没有汉语学院,所以我只能选择自学。我买了《汉语301句》和磁带,跟着录音带模仿发音,那本书我看了三遍,也模仿了无数次发音,连书的内容都能背下来了。这样,我学习、使用汉语的信心慢慢增加了。
  我终于敢大胆开口说话了,但我发现中国人还是听不懂我说的自认为很好的“普通话”。这可能是因为我很着急想和中国人说话,所以盲目地听,盲目地模仿,但“中国话”也分了无数种,致使我的发音让别人听上去反而很奇怪。
  我学习的重点是口语,目的是要跟中国人沟通。我觉得光能看懂是没用的,要能听懂和说明白,关键是能跟中国人直接交流。在学校,经过了一年的学习,中国人能听得懂我说话了,我甚至还能听到一些让我觉得很开心的赞扬。
  我觉得赵元任先生说的“目见不如耳闻,耳闻不如口读”是非常有道理的。我觉得学习环境也有着很大的作用。对我来说,不在望京住反而对我学汉语有很多帮助。还有,我爱人是中国人,这些内外因都给我提供了“沉浸式”的学习氛围。
  现在我的专业是培养汉语老师的,刚开始,我觉得并不太符合我学习的目的,但这段时间的学习,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也让我深深地认识到,以后如果有机会做老师,给学生教汉语,我的不足是什么,我应该补什么。
  我现在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使用汉语己经没有特别的障碍,可还是觉得在与人交流中不能非常准确地发音和使用语法。希望在这里我能掌握更系统、更专业的汉语知识和文化。
其他文献
摘要:湘学作为有明显地域特征的思想学术概念,主要有古代和近代两个兴盛的时期。古代的湘学,是由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命名”的,之后在整个南宋时代被彻底“叫红”,知识界几乎无人不知。朱熹所说的“湘学”,意义非常明确,范围也相当固定,就是指由胡安国开创、被胡宏“做大”的湖湘学派。近代的湘学和湖湘学派的观念主要是梁启超、李肖聃等提出来的,意义已不限于单纯的“理学”,主要目标也从“心性内在修养”转向了外在的经
期刊
摘要:庄子与孟子对人性的思考,代表先秦时期人性思想最高水平。庄子从形而上的道论高度论人性,人有现象自我与本体自我之分,有“人之性”与“真性”之别。在本体自我意义上,人性至善自足。人性至善自足的形上学根据在于“道”,“道”决定了人性的本质,“道”先验至善!道分化在人而为“德”,因为道善,所以性善,“道”因此也暴露了人逍遥自由的形上学根基。孟子则较多从经验世界领域证明人性有“四端”。仁义礼智“四端”源
期刊
Abstract: Ever since it was established as an academic discipline, Chinese philosophy has always been comparative philosophy, and hence research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philosophy cannot be separated
期刊
摘要:秦汉之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变局。如何认识这一转变,对于了解董仲舒和西汉春秋学的兴起有着重要意义。秦朝治理国家以法为主,这一统治政策并没有达到秦朝统治者长治久安的愿望,最终使得秦朝二世而亡。秦朝的短暂灭亡,对于汉初的统治者和知识分子有着极大的震动。这也成为他们思考如何避免重蹈秦朝灭亡的老路从而实现汉代长久统治问题的历史背景。汉初的统治思想最先以黄老道家为指导,这与当时的形势有关。到了汉武帝时
期刊
摘要:蒙元时代广大儒士在征服者的夹缝中求生存,彰显了儒学的主体精神和入世情怀,凸显了儒学的实践性品格。元代蒙古族统治者选择和接受儒学有其政治统治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两种文化有着相通和共识,这种文化根源的相通因子,是蒙汉文化交汇融合的深层因素。  关键词:儒学蒙元时代政治文化主体意识伦理共识  作者郭晓丽,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70)。  蒙元时代儒学和儒士面临着诸多困境:赖以
期刊
书号:ISBN 978-7-80770-01 9-7  开本:16开  定价:48.00  印张:29.25  版次:2014年12月第1版  2016年2月第1次  儒学和基督教是人类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两种文明形态,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价值和精神资源。在全球化浪潮中,各个传统需要与时俱进从过去走向现代、从封闭走向开放,儒耶双方思想的融合对于各自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对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期刊
书号:978-7-80770-045-6  开本:12开  定价:188.00  印张:15  版次:2015年10月第1版  2015年8月15日,“世界的孔子·国际漫画大赛”系列活动在贵阳孔学堂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作品参展;这是全世界第一次举办的以孔子形象作为漫画大赛主题的国际漫画活动。此次活动不仅是东西方文化的一种交流和碰撞,也是西方文化视角表现东方形象的一次有趣尝试;不仅让世界走近中国,也
期刊
摘要:国外佛教生态思想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80年代中期开始,相关研究成果明显增多,90年代中期开始,伴随哈里斯等对之前佛教生态思想研究的批判反思,该领域研究持续兴盛并不断走向深入,相继形成了护教论、批判论、建构论、德性论、文化人类学与社会学等研究方式。国内相关研究,台湾学界起步较早, 90年代中期相关研究已颇深入。大陆相关研究大体上开始于90年代末,2007年前后开始有学者对之前的相关研究进
期刊
2010年,中国教育部颁布了《留学中国计划》。根据《计划》,到2020年来华留学生要达到50万人次。目前《计划》实施过半,在推动来华留学生规模稳步增长、层次不断提高上己经取得了一定成绩。  2010年,中国教育部颁布了《留学中国计划》。根据《计划》,到2020年来华留学生要达到50万人次。目前《计划》实施过半,在推动来华留学生规模稳步增长、层次不断提高上己经取得了一定成绩。  计划实施五年成效  
期刊
中國有句俗话,“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我很同意这个说法。我原来想象中的中国老师应该和我们国家差不多,拥有很高的权威和地位。而在中国学习的这两年,中国的师生关系让我感受最深的,是除了值得我们崇拜和尊敬之外的另一种感情——亦师亦友。  我的几位中国老师除了学识渊博以外,都喜欢运动。于是我们见面的地方除了教室以外,常常是羽毛球场、乒乓球馆或者排球场。让我记忆犹新的是,一次学校组织教师比赛排球,我和几位巴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