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笔画与动画实验性融合研究

来源 :书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z_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工笔画是我国艺术中的一朵奇葩,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科技发展到当下,不仅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复原受损的古代艺术精品,还可以对已有的艺术精品进行艺术性的拓展。本文立足宋代工笔画风动画短片《美丽的森林》,以作品为文本进行分析,对动画与工笔画的美学特征进行梳理,剖析工笔画与动画融合后作品的艺术特点,并将阐述工笔动画的美学特征。
  关键词:工笔画;《美丽的森林》;“奇”;“神”;“真”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展出了一幅3D版长卷动画《清明上河图》,它的惊艳亮相,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位觀众,震惊世界,这幅长70米、高5米的3D《清明上河图》不仅是一幅传世名画数字化复原作品,也是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一次深度探索,通过动态化的处理,给原本平面的绘画艺术注入了时间的元素,让《清明上河图》成为一部反映北宋时期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的纪录片。画面上从“郊区” “虹桥”到“市区”,细致描绘了各行各业的人,表现出了当时街市的繁华。这种独特的视觉文化体验引发了观者对中华历史与文化发自内心的认同,也激发了观者在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下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自省——我们该如何去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关于宋代工笔画风动画短片《美丽的森林》
  中国动画史上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水墨动画作品,比如特伟导演的《小蝌蚪找妈妈》《山水情》《牧笛》等作品。这几部动画片在国际上都有着非常高的影响力,技法上是水墨技法与动画融合,现在不管是二维还是三维制作上技术都非常成熟。先秦哲学家荀子在《乐论》中写道: “不全不粹不足以为美”, “虚与实的辩证的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形成艺术的美”[1]。水墨动画中的“虚”与“实”的表达,正是中华民族对美独特认识的集中体现。水墨成为我国动画的一个重要的标签,但是国画的另一种技法工笔就很少有人问津。
  2016年由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杨春自编自导完成的短片动画《美丽的森林》在动画圈引起了很大反响,它是一部宋代工笔花乌画与动画融合的实验性创作短片。在三年多的创作过程中,杨春完成了一万多幅工笔画,其中他对宋徽宗的《芙蓉锦鸡图》和林椿的《果熟来禽图》等十余幅宋代传世名画进行临摹,并将这些工笔画放入作品中,成为故事的引线,讲述了一个美丽的森林被人类破坏的故事。整部短片没有一句台词,背景音乐是由中国古乐器演奏而成,风格优雅,声画统一,将整个故事讲述得一气呵成。许多专家在第一次观看时都被它深深地吸引,并多次观看。
  二、《美丽的森林》中的“奇”“神”“真”
  我国的工笔画曾有过昔日的辉煌,唐、五代至两宋一直以繁荣的景象立于画坛,工笔画在唐宋时期一直是引领中国绘画的方向,由宋徽宗为首的宋院体工笔画兴起,两宋院体花鸟画,气韵生动,风格优雅,到宋朝达到鼎盛。元朝之后文人开始流行运用水墨进行写意的创作,工笔画日趋式微。由于水墨画的“笔筒行率”的艺术特征,给创造者最大化的发挥空间,能自由地创作,加上近代“海派”林风眠、刘海粟等大师的推行,现代人已经把水墨画视为国画的代表,而工笔画则少人问津。
  (一)动态化的“奇”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奇观成为电影产业不可缺少的元素,追求奇观化的效果成为影视作品的首要任务,通过画面中的特殊动画效果实现影视作品中杂耍性与艺术假定性,通过影像画面奇异的效果塑造,吸引观众的眼球。这也是当今影视市场的主流现象。
  《美丽的森林》是以两宋院体工笔画为创作根本,运用现代动画技法使1 000多年前的工笔画活了起来,赋予画面中的花乌树木以生命力,这些奇幻的画面使观众在震惊中获得了视觉快感和心灵喜悦。动画以林椿的《果熟来禽图》(图1)的工笔画开场,作者不仅临摹了这幅作品,还在原画的基础上对鸟进行了动作设计与场景的扩展设计。鸟的动作主要是在枝头上进行的,充分地利用了鸟的运动规律。鸟儿在枝头移动时,树枝上下微微摆动;鸟儿飞走时,树枝微微弹起,对惯性运动、弹性运动、作用力等细节表现得惟妙惟肖。第二个场景中则以宋代《杨柳乳雀图》(图2)为主线,通过动作的设计表现鸟妈妈喂食小鸟的场面。《杨柳乳雀图》原画只是一张静止的画面,作者利用动画技术,给这幅画添加了时间元素,静止画面拓展到动态图像后,鸟妈妈喂食给小鸟的画面并非想象了,画面更加生动。原画《扇面碧桃园》是一幅描绘白色与粉色牡丹花的扇面,但作者通过创作在添加时间元素的同时加入了一只蝴蝶,蝴蝶的运动让一幅静态的宋画变成了动态的影像,时间与生命的叠加可谓是“形神兼备”。
  动画场景中,作者在复原原画意境的同时,通过动画技术赋予原画更多的属性,形成新的奇观。在第一场景里《果熟来禽图》中的黄莺,原画中只在画面里,但在动画中黄莺飞出画面,来到作者绘制的森林中,这种奇观是作者有意将原画的意境与其剧本靠近,这种奇观是对原画风格和意境理解下创作出来的。扇面《红蓼水禽图》(图3)画幅小,作者创意性地拓展了画面视野,把小画幅、小场景的《红蓼水禽图》在动画中进行了补充绘制,形成了大画幅、大场景的全景式场景空间,构图错落有致、变化丰富。
  (二)层次化的“神”
  两宋时期画家作画风格严谨,技术上线条细致,设色淡雅,画面工整,题材优雅,这些一直为后人所推崇。作者为保持画作的完整性与艺术性,在动画作品中沿用了宋代院体工笔画的手法。
  造型方面,宋代院体工笔花鸟画的画家主张写生与观察自然,宋代范镇的《东斋记事》卷四载: “又有赵昌者,汉州人,善画花。每晨朝露下时,绕栏槛谛玩,手中调采色写之。自号‘写生赵昌’。”[2]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一》言:“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且南唐黄筌还有《写生珍禽图》存世。中国画与西洋绘画在写生观念上有所不同,西洋画讲究的是对照物体进行写生,对物体的形、透视和光影等力求准确,而国画写生借助记忆过去对物体的观察去默写物体,讲究的是物体的“神”,表现自然的伟大,捕捉万物之“神”。宋代院体画中的花鸟果虫,可谓“神韵生动”“似真传神”。   笔法色彩方面,作者严格以宋院体工笔画为本,做到工致周密,笔精色妙,把当时工整细腻为美的标准体现得淋漓尽致,用笔时下笔有力,线条肯定而劲挺。在《芙蓉锦鸡图》(图4)中石头表现得质地坚硬,花瓣轻盈,笔锋变化多端,生动有趣。色彩上,作者充分运用宋院体工笔画色不盖线、线不离色的技法,层层渲染,循序而成,用色秀润,无火燥甜俗之感,浑然一体,所以作品完成后,墨线依然清晰、有神。
  动画方面,作品中作者運用动画分层制作的原理,把原画中的鸟与背景分开处理。动画是门时间艺术,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是动画最重要的艺术特征。作品中作者把森林、鸟和鸟群等在同一时间里按剧本自由地创作,同一时间与空间的结合让故事里的情与景交融在一起。如图4中的宋徽宗《芙蓉锦鸡图》,图中作者特意把锦鸡、芙蓉花、树叶进行分层制作动画,片中描述的是金秋时节,盛开着芙蓉花的树枝上一只美丽的锦鸡正与蝴蝶嬉戏,树枝晃动,隐隐约约间能听到树枝的弯曲声。原来只能靠想象的动感画面,通过作者的加工,“活”了起来,锦鸡神采奕奕,加上瘦金体的诗,可谓形神兼备,相得益彰。
  (三)视觉化的“真”
  动画是赋予物体和角色生命力的一项艺术活动,追求“真实”的效果是动画艺术的美学特征之一。作者运用动画技法,设定出“奇幻”的工笔花鸟世界。要让观众觉得动画所设定的世界是“真实”的,必须运用动画语言由幻入真地营造出超真实的空间效果,观众才能接受动画中的“真实”。美国著名动画导演约翰-拉塞特在接受时光网的采访时说:“把故事和角色放进一个可信的世界,不需要写实,只需要让这个故事显得可信……我们想让动画世界真实可信,不仅看上去很真,更重要的是运动和物理性看上去真实。”[3]
  作者围绕环保主题,在这部动画短片中努力营造出了一个虚幻的森林场景空间,还把来自宋代传世名画中的角色努力打造成主角。开场由《果熟来禽图》中微风徐徐地吹着树枝与叶片,虽然很细微但作者细心地把控着这一镜头。黄莺在桃树枝头蹦跳,飞出画面后,再切森林远景镜头,场景在淡黄色的纸上勾勒出单色的森林,画面中出现另一只小鸟,两只小鸟在无色的背景前显得格外突出。
  镜头的运动方面,此片运用了水平移镜、垂直移镜、推拉镜头等镜头移动方式。其中一镜头是鸟群飞过树林、山川的镜头,水平移镜使景色从画面中依次划过,造成巡视的视觉感受。摄像机跟随拍摄,形成跟拍的视觉感受,此镜头充分地展示了环境与角色。影片中的移镜运用突破了工笔画中构图的局限,拓展了观众的视野。
  此外,镜头景别的使用是再现一个真实世界的另一手法,全片使用景别最多的是全景。全景是叙事镜头,全景不仅能交代故事角色还有环境,表现乌与自然关系的镜头。影片中一其六次使用了远景镜头景别。景别越大,环境的因素越多;景别越小,强调的因素越多。这种较远的镜头是一种场面客观性的镜头。影片中作者通过远景镜头交代环境,抒发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剪辑又称蒙太奇,动画时通过时间与空间的组合来表现真实,满足观众能全方位观察事件的需求,在叙事上通过剪辑手法让剧情达成可信,多角度、多机位地观察身边的自然。由于动画艺术中表达出的假定性的情感,如剪辑的时候不真实,会导致观众对动画失去兴趣;但如果剪辑的时候,按动画法则去营造真实的时空,就算作品表达时过分夸张,观众也会被你带入虚拟真实的时空之中。《美丽的森林》主要的剪辑手法是平行蒙太奇,故事中作者以多幅名画为节点,并列画面的故事镜头,以黄莺作为开场镜头与结束镜头,营造出逼真的故事情景。这种视觉化体验的“真”,也是动画成像真实感的重要依据。
  结论
  中国工笔画作为传统艺术形式,它经历了漫漫的历史长河,以其独特的美术特征早已深深地扎根于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心里。虽然《美丽的森林》是第一部以宋院体工笔花鸟画为创作风格的工笔动画,但此次大胆实验性的尝试是成功的。它开拓了动画类型,并积累了许多制作上的经验。工笔的工致周密、笔精色妙与动画的天马行空和杂耍性,让这两个毫不相干的艺术形式融合在一起,迸发出别样的火花。工笔动画中的“奇”“神”“真”的美学特征,是作者利用现代流行的媒介,通过传世名画与现代动画这种实验性的融合手段创造出来的。这种尝试,不仅迎合了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同时为中国传统工笔画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新颖的思路,也为将来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宗白华.意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329
  [2]蔡罕.北宋翰林图画院及其院画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
  [3]笑眼动漫.一部好动画有永恒的魅力[EB/OL].( 2014-11-28) .http: //tieba.baidu.com/p/3734664290
其他文献
心手纸笔相合,得遇“字中之天”,是傅山对写字一道的最大期许。他感言道,有时武将、蒙童,无意为之,反出奇古,而自诩为书家之人,因作字“卑鄙捏捉”,反而难遇“字中之天”。于是,傅山喟叹:“此天不可有意遇之,或大醉后无笔无纸复无字,当或遇之。”(傅山《杂记》)又曰:“一行有一行之天,一字有一字之天。”(傅山《家训》)无论是“神至而笔至”,抑或“笔不至而神至”,至与不至,皆为天意。此“字中之天”,唯有“积
期刊
内容提要:本文从中国文人画的生命气象与美学品格特征分析入手,首先对“气韵与风骨,文心与真趣”的文人画写意精神进行梳理,进而阐发“缘物游心,笔墨化境”对文人画的生命气象以及美学品格形成的影响,再通过对“清远之境,圆融化境”的文人画美学追求的梳理,阐述文人画写意精神对中国美學品格形成的影响,最后指出文人画“缘物游心,笔墨化境”的文化立场对中国文人画生命气象以及美学品格建构的启迪作用。  关键词:缘物游
期刊
余与小渔是世交,其祖父忻江明先生与先君高振霄太史(清末翰林)为同科进士,交往甚契。江明先生工诗善文,颇负盛名;小渔之父笠渔先生,颖悟过人,举凡文人之事靡所不能。小渔自幼随祖父、父亲读书习字,耳濡目染,打下了扎实的文史基础。  余长小渔六岁,他十五岁时对篆刻艺术产生浓厚兴趣,随余临习汉印,余与小渔是亦师亦友,平素过从甚密,常在一起研习翰墨之道,其间还有幸得到沪上篆刻界老前辈王福庵先生的指点。小渔天资
期刊
桂雍先生是位技理兼擅的书家,或者说,他是一位学者型书家。他是安徽美术出版社编审,曾任《书法之友》杂志副主编、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现任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有近60万字的理论文章发表于国内专业书法报刊,并有《艺林试步》《艺林散步》《桂雍书法集》《中国书法家全集·齐白石》等著作出版。  作为精研哲学、美学又熟谙书史、书论的学者型书家,桂雍的书法自有不同寻常之处。我曾这样评论过他的书法:多
期刊
我喜欢在方寸之间表现心境、透视文化内涵的篆刻艺术,还是源于杜延平先生给我治的一方闲章“明心见性”。由于对简牍墨迹研习较多并受其飘逸洒脱的诡异神奇的笔法影响,我更喜欢那些灵动、洒脱的印文,延平先生篆刻的线条一直在打动着我。我喜欢他的刀下那种自然的灵动。  延平先生是一位倾注心血的篆刻家,自多年前京华鬻印到现在自立门户成为实力派篆刻家,可谓不改“赤子之心”(王国维语)的人物。延平治印涉猎各类印风,如古
期刊
何慧敏  又名会溟。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政协仙桃市第八届、第九届常务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篆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楚系文字研究会负责人,湖北雀书画研究会副主席,湖北楚简书法研究院院长,湖北书法院研究员,武汉大学通识课书法主讲教师,武汉工程大学客座教授,中流印社创作部主任,野草诗社副社长,荆州市楚简书法研究会顾问。曾编撰《中国书法艺术典藏一湖北简牍卷》。出版有《楚简集古今联语2
期刊
中国文化的特质决定了中国传统山水画最终由文人阶层来促成这一特点,也必然地形成了—条绘画与诗文、书法等共结同盟进而归于以天人性命之学为基础的人格修养融通之路。在中国文化语境里,诗书画号称姊妹艺术,如唐人有云:“书画异名而同体。”(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叙画之源流》)宋人郭若虚在《林泉高致》中道:“更如前人言:‘诗是无声画,画是有形诗。’哲人多谈此言,吾人所师。”东坡居士更有“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
期刊
恽南田在《南田画跋》中记:“笔墨本无情,不可使运笔墨者无情,作画在摄情,不可使鉴者不生情。”这里,恽南田用了四个“情”字,说明情的不同表现,都是心灵对印象的直接反映。纵观中国历代的花乌画,从宋代赵佶的《芙蓉锦鸡图》,明代徐渭的《杂花图卷》,到清代恽南田的《五色菊花图》、郑板桥的《丛竹图》等,我们都可以细微地欣赏到这种“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的文人最高意境,彰显中国花鸟画的生机盎然、摇曳生姿
期刊
11年前,策展人吴东在南京策划组织了“首届新工笔邀请展”,自此,“新工笔”一词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在这之前,著名美术理论家、策展人杭春晓曾于2005年组织过有关由后来新工笔主要成员参加的活动,并撰写了《灰色的影调——“新工笔”收藏价值浅说》一文。此后,他又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中国美术馆等地举办策划了多场有关新工笔的展览。之后,江苏、上海、浙江、广东等地有关新工笔的展览时有举办,相关出版物也不断出现在市
期刊
越元始,越真纯;越古老,越元气。  看温中良的山水作品,恍若穿越千万年前的元始大地的惊艳,静谧到惊心动魄,犹如看另—个时空的山川,看另—个时空的自己,字里行间,鼓荡着远古的风声,陌生而熟悉,空洞而切近。  回归远古是—种理想的诉求,开启远古之初的探索,有着宿命式的执着。语境不再的当下,温中良抓住转瞬即逝的原始生态。对远古山水的本真的现代性书写,是远古的回声,是—种审美内质的重新建构,让迷茫的审美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