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今稽古 椽笔开新

来源 :书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ia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慧敏
  又名会溟。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政协仙桃市第八届、第九届常务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篆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楚系文字研究会负责人,湖北雀书画研究会副主席,湖北楚简书法研究院院长,湖北书法院研究员,武汉大学通识课书法主讲教师,武汉工程大学客座教授,中流印社创作部主任,野草诗社副社长,荆州市楚简书法研究会顾问。曾编撰《中国书法艺术典藏一湖北简牍卷》。出版有《楚简集古今联语200则》《楚简集古诗文句200则》《何慧敏楚简楹联书法作品集》《楚简书法文字编》《中国书法典藏·秦简卷》《中国书法典藏-楚简卷》《中国书法典藏·汉简卷》。
  李白昔游黄鹤楼,发“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感慨,予今日亦深有同感。盖因唐祥松老师所撰《兴微继绝踵事增华——何慧敏先生楚文字书法的艺术造诣》 -文,所论精当,文采飞扬,确为的评,更使人胸中平添慨叹!
  早有发愿,为何慧敏先生撰篇小文,但一直未敢开笔。先生系著名书法家、文字学家,实恐拙笔笔力有亏,以续貂之狗尾,有负先生声望,不敢随意置喙,贻笑大方!故迟迟未得展纸开笔。延宕至今,一年又将过去,暂且不管不顾矣,径直临屏敲键以遂旧愿。诚然,也仅就予所知,略说先生其人其事,总其要处,略归有四。
  儒雅谦逊平和朴讷
  初见先生,是在1992年夏。其时,予初涉世,谋生于荆州古城,任职于市广告公司。先生应予同事周赞庭老先生之遨,在公司办公桌即兴挥毫,书四尺篆书对联两副。其人沉默少言,儒雅谦逊,文质彬彬,平和朴讷,给予印象殊深。当时因不熟识,未敢仰攀,也错失求教机会。予后来曾在赠先生诗中言及此事:
  犹悔当年时运乖,面前未识楚雄才。
  长毫挥洒书风雅,巨帙编修气势恢。
  妙墨鸿文执大纛,津言诤语启愚材。
  肯将一念蠲尘俗,从此清心伴鹤侪。
  直至二十余年后,参与杨夫子随震先生师生厚街书画展,何先生莅临开幕式,作为学生代表致辞,忆及向杨师拜师求学经历,谦逊低调,深情款款;对参观者索书,无有不应。其时先生已声震书坛,且年近六旬,一言一行,君子之风,无不令观者动容。向先生求教,是我常事,先生总是及时回复,且从精从严,绝不敷衍。拙著《并雕集——鲁家武诗联书法作品选》刊梓之前,请先生撰写评论,先生慨然应允,克日撰就《书法晚乃善诗酒趁年华》一联褒勉有嘉,不图回报。事后方知,先生写评,无有先例。先生惠恩深重,令予铭感不已。
  先生性情冲和,言语温润,即使指错,亦是以商量之语气,恐伤及别人自尊。友其日久,更感其真诚磊落,不事虚妄之谦谦君子之风,在当今人心不古之世风里,尤其难得。
  奋志坚毅功在不舍
  先生生于仙桃。此地原名沔阳,为荆楚文化发祥地之一,自古毓秀钟灵,人文蔚起.诗人墨客,代不乏人,仅明清两代,便有进士近百人,出现童承叙、陆建瀛两位帝师。
  先生自幼酷爱书法,情志儒雅,于书一道,酷爱之情可窥一斑。于五体兼善,浸淫既久,便有擅长,最后专攻楚文字书法及研究。
  其早年从隶篆及行草,于《张迁碑》《石门颂》《峄山碑》等十余种碑帖,反复临习。每日五更起,一天练习十余个小时乃常事。如今誉满书坛,成就卓著,依旧保有良好习惯,即便出差在外,也是笔不离手,闲聊、娱乐尽量推托,看书习字。他跳出书法本身,从汉字和文化演变来揣摩书法。一部十三万余字之《说文解字》,他完完整整抄写两遍,其中多字誊抄五遍以上。他积攒有上万本古书杂志,均翻阅数遍。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正因为先生执着、虔诚,一往情深,笔耕不辍,研求不止,打下扎实功底,令其创作之时得心应手,用墨、下笔、构图、落款皆游刃有余,其于书法与文字学,方有此等成就。若非嗜书法者,当无有我今之为文也。
  书艺高超 品格超逸
  先生书法涉猎广泛,对于先贤经典,自始至终充满敬畏。其书风文雅秀逸,取法高古,笔势峻利昂健,气韵丰茂宏阔,深具清健高朗之风。
  楚文字书法创作乃其研究体悟,加之不断熔铸之结果,成果丰硕,作品超拔,已通化境。所书文词典雅,款识文采斐然。通观全篇,精气含藏,点画苍润而风神儒雅,洵为不易。怡雅文心与淡然之气,时时触目可及,丝毫不见狂怪时风之影。剑拔弩张与随心所欲,被其扬弃。楚简书法浪漫飘逸,而不失阳刚俊朗,这让先生一见倾心。而此前打下的扎实功底令他创作起来得心应手,用墨、下笔、构图、落款皆游刃有余。篆书之逶迤盘旋,隶书之古朴典雅,行草之灵动率意,在何慧敏笔墨之间都已融会,让人不禁联想到“用笔千古不易”的古训。
  古人说: “文似看山不喜平。”此为作诗为文之法。愚以为,书法亦当如此。书法是写字,但仅会写字绝不能称书法家!书法家不可仅习一家之法,抱殘守缺。给人以“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之感,则犯诗文大忌。慧敏先生能有此高境,则正是有赖于其广采博纳、兼收并蓄,是其研究体悟和不断熔铸的必然结果。
  先生书法,识者自鉴,书坛俊彦多有赞誉,无须再作赘言,现撷录于后。
  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徐本一先生评言:“何慧敏以书法创作为主要目的,在其楚系文字书法创作过程中,经历了步步提升之阶段。识辨、模拟、放大、参变,可以成为古文字书法创作者主要把握之要素。识辨是文字知识,模拟是形态切入,放大是书写要求,参变是艺术生成。”
  著名书法家、艺术评论家王炳学评价道:“何慧敏先生书法,已达笔精墨妙之较高艺境。其作品线条劲爽飒利,粗不臃肿,细不羸弱;短则精悍、厚实、凝重;长则劲健,势如破竹。富于弹性与变化,充满笔墨张力。”
  中国书协创作委员会委员、三峡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周德聪教授则感慨: “尤为难能可贵者,慧敏用笔具有其丰富性特征,未知是否归功于其广泛涉猎五体书法之结果,还是楚简帛书法先天便具有之多样性被其吸纳?抑或是他对碑与帖及楚简多维观照、探索之后的最新发现?……委实带给了我们对中国书法别具情味的幽思与玄想。”   涵养幽深 著述宏富
  去年,闻先生《楚文字书法大字典》刊行,曾作俚语以贺:
  墨韵文心堪绝诣,讵云书艺类雕虫。
  德行灿灿梧栖凤,著述皇皇剑化龙。
  会古通今胡不敏,荐贤举善有徐公。
  当期来日挥旌纛,椽笔开新扬楚风。
  当今书坛,引“随心所欲”、随意杜撰者为时尚者众矣,则为真正学者所不齿。
  自古以来,书法为文人之余事。文墨不通,学识贫乏,下笔便是错谬迭出。篆书之难,首难在明其辨识,须通训诂学、文字学。谙熟造字六法,知其由,通其变,方敢下笔!所以历代篆书大家,无一不是大学问家。
  慧敏先生对于篆书及楚文字,了如指掌,信手拈来,不假思索,并举一反三,为我多次亲历亲见,也令人折服。其对楚简研究之深,着实令人惊讶与钦服,有“楚文字活字典”之美誉,乃至整个书坛,向其请教楚简文字者,不计其数。若论及楚简书法艺术,便不得不提及湖北何慧敏。
  先生研经究理,治学谨严,学问丰赡。所收藏书籍宏富,以客厅当书房,字典、辞典、名帖、专著罗列整齐,日日把玩,时时揣摩,手追心悟。日有进境,洞明书理而妙机其微。
  由于二十年如一日之勤奋与执着,移晷忘倦,致力于楚简帛文字研究与整理,先生编著有《湖北代表书法作品集·何慧敏》,后集联集诗,又逐渐出版《楚简集古今联语200则》《楚简集古诗文句200则》《楚文字集字帖>《何慧敏楚简楹联书法作品集》《中国书法典藏·秦简卷》《中国书法典藏·楚简卷》《中国书法典藏·汉简卷》《中国书法艺术典藏·湖北简牍卷》。
  去年末,更是“不顾举鼎绝膑之厄难”,累七年之功,编著《楚文字书法大字典》并刊行。皇皇巨著,出处清晰,涵盖面宽,并附通假,为楚文字研究填补空白。此书发行,得专家学者好评如潮,一时洛阳纸贵,供不应求,以至家无存书,看来切时如需,得一版再版。
  文以载道 发轫开新
  著名学者傅斯年名言:“凡一种学问能扩张其研究的材料便进步,不能的则退步。”随着楚简出土日益增多,研究价值也日益彰显,亦愈来愈受更多相关学科学者重视与关注。
  另外,楚文字本身所具有之书写性优势,也成为一批书家追摹和创作的方向,学习者也越发见多,为书坛注入一股新鲜活力;也为楚简研究之先知者们所学有所发挥,对发扬楚文化有所促进,贡献甚大。
  十余年来如一日,慧敏先生潜心研究楚简书法,考证创作,著书立说,并为楚简书法艺术之发展鼓与呼:四处奔走,或走进学府,或教学开班,孜孜以求,诲人不倦。笔者有幸聆听何慧敏先生上课。课堂上,何先生旁征博引,娓娓道来,各种字形笔法展示自如,既能够使学生了解掌握文字之变迁与演进,又能够使他们在动手中,清楚认识到自己不足之处。先生教学极其认真,一站数小时,间不容歇。学生练习时,随时指导示范,让学生充分学习文法、字法与章法布白。
  慧敏先生所编著之著作,对楚文字书法创作起到兴微继绝的推动作用,也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抛开书法、诗词等专业不论,仅就楚文字学术方面,他便陆续被武汉大学、武汉工程大学等学府聘为讲师、教授。在其任湖北楚简书法研究院院长,湖北省书协理事、篆书委员会副主任兼楚系文字研究委员会負责人的专业协会或领域,地位日显,声望日隆。
  先生也乐于在弘扬楚文字时,挥旌执纛,担纲举旗,培育更多的楚简书法爱好者,让楚文字这朵艺术之花尽情绽放!
  书法,乃儒者衣冠,乃博大精深之中国传统文化血脉。书法艺术之流变,甚至折射出中华民族跌宕起伏之历史演进,得以绵延不绝,正有赖于何慧敏等先生们之苦心钻研与奉献!
  近期赴鹏城盐田港正源文化艺术馆,予有幸参观“简一不简”何慧敏先生书法展,归后撰俚语一首:
  楚风南渐度盐田,踵事增华展绝编。
  妙墨琳琅光熠熠,惊龙超逸意翩翩。
  一从简帛研深诣,更向精微证奥玄。
  且敬丹心随世古,正源弘道孚公贤。
  戊戌冬至,鲁家武一稿于岭南东官
其他文献
三十七、篆书的创作——章法美观  篆书创作的第二个重点便是要做到章法美观。书法创作都很强调章法布局。但是正书类的章法布局规则鲜明,简单明了,而不像在行草书中那样有许多较抽象而隐晦、灵活而多变的布局法则。篆书创作的章法布局和楷书、隶书较近似,总体来说强调排列的规整性。大多数篆书特别是小篆在章法布局上首要的、最鲜明的特色就是纵横行列分明,并在行列分明、间距匀称的前提下,适当做一些变化。或间距整体较小,
期刊
王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系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1972年生,安徽阜阳人。1990-1994年,就读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2000-2002年,游学于美国;2004-2007年,就读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2015-2018年,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博士学位。于《美术研究》《美术观察》《中国书法》《装饰》《人民日报》等发表多篇论
期刊
1947年,美术史家俞剑华曾在其《七十五年来的国画》—文中说: “民国七年到十二年,那时聚在北平的画家有萧谦中、萧屋泉、姚茫父、陈半丁、贺履之、汤定之、陈师曾、胡佩衡、王梦白、凌克直、余绍宋、金拱北、齐白石诸先生,人才济济,各体具备。除齐白石外,都是笔墨纯正,气息古雅。”[1]可见“笔墨纯正,气息古雅”是当时艺术作品的主流评判标准。如何摆脱“四王”窠臼而入宋元画境、博得纯正的文人画笔墨渊源,已成为
期刊
陈昌宝  字道永,斋号百纳精舍,祖籍六安。现为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徽雀教育学会书法专业委员会理事、安徽现代山水画艺术研究院副秘书长、合肥市政协书画院特聘书画师。2008年获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硕士学位;201 5年参加北师大第四届全国书法骨干教师研修;2017年获得“高校优秀青年骨干人才国内外访学研修项目”支持赴中国美术学院访问学习。近年来参加并完成省级以上课题4项,主编和
期刊
陆景龙  1965年7月出生,安徽省阜阳市人,1988年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现为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中国人民大学画院王天民书法与写意山水工作室专业画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书画艺术名家创作专项课题王天民工作室助理。1985-1987年结业于安徽黄山书画院和新安书画院,后先后师从刘岳林先生和王天民教授。  小鸭戏水,绿荷纷披,  呱呱咏爱,忽东忽西,  忽南忽北,无法寻觅。  
期刊
心手纸笔相合,得遇“字中之天”,是傅山对写字一道的最大期许。他感言道,有时武将、蒙童,无意为之,反出奇古,而自诩为书家之人,因作字“卑鄙捏捉”,反而难遇“字中之天”。于是,傅山喟叹:“此天不可有意遇之,或大醉后无笔无纸复无字,当或遇之。”(傅山《杂记》)又曰:“一行有一行之天,一字有一字之天。”(傅山《家训》)无论是“神至而笔至”,抑或“笔不至而神至”,至与不至,皆为天意。此“字中之天”,唯有“积
期刊
内容提要:本文从中国文人画的生命气象与美学品格特征分析入手,首先对“气韵与风骨,文心与真趣”的文人画写意精神进行梳理,进而阐发“缘物游心,笔墨化境”对文人画的生命气象以及美学品格形成的影响,再通过对“清远之境,圆融化境”的文人画美学追求的梳理,阐述文人画写意精神对中国美學品格形成的影响,最后指出文人画“缘物游心,笔墨化境”的文化立场对中国文人画生命气象以及美学品格建构的启迪作用。  关键词:缘物游
期刊
余与小渔是世交,其祖父忻江明先生与先君高振霄太史(清末翰林)为同科进士,交往甚契。江明先生工诗善文,颇负盛名;小渔之父笠渔先生,颖悟过人,举凡文人之事靡所不能。小渔自幼随祖父、父亲读书习字,耳濡目染,打下了扎实的文史基础。  余长小渔六岁,他十五岁时对篆刻艺术产生浓厚兴趣,随余临习汉印,余与小渔是亦师亦友,平素过从甚密,常在一起研习翰墨之道,其间还有幸得到沪上篆刻界老前辈王福庵先生的指点。小渔天资
期刊
桂雍先生是位技理兼擅的书家,或者说,他是一位学者型书家。他是安徽美术出版社编审,曾任《书法之友》杂志副主编、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现任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有近60万字的理论文章发表于国内专业书法报刊,并有《艺林试步》《艺林散步》《桂雍书法集》《中国书法家全集·齐白石》等著作出版。  作为精研哲学、美学又熟谙书史、书论的学者型书家,桂雍的书法自有不同寻常之处。我曾这样评论过他的书法:多
期刊
我喜欢在方寸之间表现心境、透视文化内涵的篆刻艺术,还是源于杜延平先生给我治的一方闲章“明心见性”。由于对简牍墨迹研习较多并受其飘逸洒脱的诡异神奇的笔法影响,我更喜欢那些灵动、洒脱的印文,延平先生篆刻的线条一直在打动着我。我喜欢他的刀下那种自然的灵动。  延平先生是一位倾注心血的篆刻家,自多年前京华鬻印到现在自立门户成为实力派篆刻家,可谓不改“赤子之心”(王国维语)的人物。延平治印涉猎各类印风,如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