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紫砂历史的星河中,与邵家壶先后辉映的是清末民初崛起的范家壶,如果说邵家壶是以光素器(光货)见长的话,那么范家壶就以花塑器(花货)取胜。
范氏家族祖居宜兴西望圩村,祖辈制壶,名手众多,清同光年间就有范章恩、范静安等名家,制壶常以“范庄农家”为印款。
范章恩“扁竹壶”(图7),清同光年间制作。壶高9.5厘米,口径6.5厘米,容量500毫升。壶盖内钤阳文篆印“迪恩”,壶底钤方形阳文篆印“范章恩记”,壶体为扁竹型,独孔短流竹把。主面刻有菊花,副面陶刻“樵青竹里煎茶”,落款“荆山旧主刻”,字体圆润有力,颇具米芾之笔风。此壶以珍贵的大红袍泥制作,色泽红艳。全壶风格娴雅骨肉亭匀,是范章恩的代表作,为清末范家壶中的珍品。
范章恩,字迪恩,清末壶艺名家,他生于嘉道,卒于清末,活跃于同光,以善制扁竹壶著名,除图中笔者收藏这把外,南博及台湾各藏一把,另外范章恩还有“平盖汉君壶”传世。
范章恩制壶技艺高超功力非凡,他是清末范家壶的奠基人,其精品壶多以“范章恩记”为底款,在江苏陶瓷史上其作品被誉为“风格娴雅,骨肉亭匀”。范章恩也常用“范庄农家”为印款制壶,并以此印传于范氏后人,如清末民初范家壶高手范静安(1860-1928年)就常用此底印制壶。凡底部钤“范庄农家”款的范家壶都极具 收藏价值。
清末民初,随着战乱的平息,宜兴范氏家族的制壶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其中的领军人物则是范家壶的一代宗师范大生。
范大生(1874-1942年),字绳武,号承甫,他师从范家壶名家范鼎甫,民国花货高手冯桂林是其高足,范大生有四方隐角竹顶壶、梅花树桩壶、六方竹顶壶、合菱壶及雪桃壶传世。民国时期,范家壶艺人中的名家高手还有范锦甫(大生之弟)、范福奎(字范占,大生堂弟)、范正根、范祖德以及范淦甫、范润甫、范顺甫等。
范祖德“柿竹壶”(图8),民国后期制作。壶高9.2厘米,口径5.9厘米,容量550毫升,壶盖内钤阳文篆书小方印“祖德”。壶体为扁柿形,流把钮均为竹节状。此壶也以大红袍泥制作,砂质温润、色泽红艳,全壶贴塑精细,饱满圆润,比例恰当,工艺一流。
“柿竹壶”主面为民国著名陶刻家诸葛仲勋篆刻的行草诗句“满盅(同碗)芬芳羡碧霞,竹炉石桩试新芽,石氏制”,副面刻有“品茶弈棋图”,落款为“友石主人”。古朴苍劲的松盖下、井栏边,坐着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品茶弈棋悠然自得、神态可掬、栩栩如生。全壶陶刻字画潇洒,刀法遒劲,集诗书画印为一体,为名壶名刻。柿竹壶是范祖德的代表作,为民国范家壶中的珍品。【注:民国著名陶刻家诸葛仲勋(1901-1969年)号友石,卧龙,擅长陶刻山水人物,他常为民国壶艺家邵全章、沈孝陆与近现代壶艺大师吴云根,壶艺泰斗顾景舟陶刻壶具】。
范祖德(1909-1976年),宜兴人,清末民初范家壶制壶名师范福奎(字范占,1884-1956年)之子,一代宗师范大生堂侄,他深得范家壶之真传,技艺超群制工不凡,尤善制作花货。当代制壶名家范顺生(邵宝琴之子)建国初期曾受过范祖德的教诲。其子范盘冲(1939年)亦是当代制壶名家,原在宜兴省陶瓷所工作,现定居上海。
范祖德是1954年10月建国初期宜兴紫砂工艺厂开厂时7位名师之一(裴石民、吴云根、朱可心、施福生、邵陆大、范正根、范祖德),他们7人在建国初期百业凋零的情况下,组织紫砂合作社恢复生产,白手起家,招学徒传技艺,宜兴紫砂业能有欣欣向荣的今天,他们7位名师的草创之功将永远被后代陶人所铭记。
范祖德传器较少,故祖德壶常为紫砂藏界所重。据目前资料,仅发现杭州紫砂壶收藏家李长平藏有范祖德民国三十七年制的“海棠套壶”,邵宪章制盘。
在“文革”中,范家壶传人也有不少精品佳作问世。
范建军“狮球壶”(图9),壶高10.4厘米,容量700毫升,盖内钤阴文小印“建军”,壶底钤阳文地名篆印“中国宜兴”。壶的主面为陶刻名家范泽林(号石如)篆刻的行书“春风暖千家,笑语涌万寨,石如刻”,侧面刻有梅花。狮球壶的器形为六瓣瓜棱状,盖钮为一睡狮玩绣球,睡狮爪牙毕露,毛发清晰,一副帅气威风之态。全壶集紫砂花货与筋纹货为一体,纯手工制作,欢快的“文革”诗句与舞球的睡狮相得益彰,珠圆玉润,格调喜庆。
范若君“三友壶”(图10),壶高9厘米,容量450毫升,盖内钤阳文楷印“若君”,壶底钤阳文地名篆印“中国宜兴”。三友壶以松竹梅岁寒三友为题材,用贴塑的手法制作。主面为双色,壶把为紫色梅枝,墨绿色的壶嘴似竹节,盖钮为松枝,副面为古朴虬劲的松段,此壶用泥独特,布局合理。
以上两把范家壶是“文革”壶中的精品,故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上世纪80年代后,在港台紫砂热的推动下,范氏家族更是人才济济代不乏人,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范洪泉、范永良、范盘冲、范早大、范建华、范仁良、范友良、范其华、范伟群(大生后人)等。由范伟群高级工艺师创办的“范家壶庄”,产品已远销韩国。
范仁良“吉直壶”(图11),壶高11.5厘米,口径5.3厘米,容量300毫升,调砂泥制作,盖内与把下均钤阳文篆印“仁良”,壶底钤阳文篆印“范仁良制”。壶的主面为范仁良自刻“茶经云俭德之人饮之甚宜,仁良刻”,副面刻有梅花。此壶造型工整线条挺括,是现代范家壶中的精品,收藏价值较高。
范仁良,1968年生,号仁艺居主人。1986年进厂师从二厂名师王振国,现为蜀古紫砂工艺厂工艺师。范仁良与江苏省美协副主席、画家范保文相善,制壶时常得范保文先生指点,故壶艺大进。
范柏林“蟾莲壶”(图12),壶高8厘米,口径4.6厘米,容量300毫升,壶盖钤阳文双印“范”、“柏林”,壶底钤圆形阳文篆印“范柏林制”。蟾莲壶以荷花为壶身,蟾蜍为壶盖,荷梗为把,藕段为流。全壶造型生动趣味盎然,观赏此壶就如同欣赏一副彩色的荷塘情趣图。蟾莲壶是现代范家壶中典型的花货作品,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宜兴上袁村自明清以来就是紫砂名家高手的发源地,是壶艺大师的摇篮。壶艺泰斗顾景舟大师是宜兴上袁人,他与上袁邵氏家族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顾大师的启蒙老师是他的祖母邵氏(清嘉道年间制壶名家邵友兰的孙女),清末紫砂名家邵湘甫与顾大师的祖辈有葭莩亲,平日顾大师与邵云甫之子民国壶艺家邵茂章、邵全章以兄弟相称。上世纪30年代末,顾大师不幸得了天花,虽经及时治疗还是在他英俊的脸上留下了点点疤痕。当时他心中十分苦闷,于是便闭门不出,只与好友邵茂章、邵全章两兄弟交往,切磋壶艺,诉说心中的迷惘与不平。在日常交往中,顾大师称徐汉棠、徐秀棠的父亲徐祖纯、邵赛宝(邵全章之姐)为姑父、姑母,顾、徐两家关系密切,故徐汉棠于50年代初学艺于顾大师门下,成为顾大师的首席弟子。
顾景舟大师在一生的制壶过程中,不断地吸取了邵家壶那种工艺严谨、制作精细的特点,经过千锤百炼,逐步形成了顾氏浑厚挺秀,骨肉亭匀,工艺精湛,气度非凡的壶艺风格,成为紫砂界继时大彬、陈鸣远、邵大亨之后的又一位顶级大师。
顾景舟“高井栏壶”(图13),壶高10.4厘米,口径6.2厘米,容量500毫升,壶底钤阳文篆印“景舟制陶”。此壶以优质紫砂泥制作,线条挺括制作精细,是顾景舟大师的精品之一。
宜兴紫砂博大精深,它承载着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明清以降,邵范两大家族的名家高手们犹如天际的串串星辰,照耀着紫砂历史的星河。他们的超凡智慧,创造了我国灿烂的紫砂文明,使之成为世界陶园中的一枝奇葩。“邵家壶”与“范家壶”名满天下,被世人争相购买收藏,以邵大亨为首的邵氏家族与以范大生为首的范氏家族为宜兴紫砂业做出过杰出贡献,他们的名字将永垂陶艺史册!
(责编:石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