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就业是社会关切的重要问题。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鼓励引导大学生多元化就业和创业是党和政府的重要部署。本文将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形势和特点,分析大学生就业难题的成因,并给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形势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1-0000-01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形势与特点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
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透露,今年高校毕业生是765万人,比去年增加16万人且中职毕业生和初高中毕业以后不再继续升学的学生大约也是这个数量。青年的就业群体加在一起大约有1500万左右[1]。
可以说,2016年就业形势比较复杂、非常艰巨,对广大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特点
1.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始终保持高位。2014年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727万人,2015年为749万人,2016年为765万人,应届毕业生人数始终保持700万人以上且小幅递增,人数的高位对就业形势造成了较大的压力。
2.不同学历水平就业情况存在差异。据《2016大学生就业质量研究》,2015届硕士毕业生就业率最高,为94.8%,其次是本科毕业生89.6%,专科毕业生就业率89.3%。
3.毕业生平均月薪与学历呈正相关,薪酬满意度与学历呈负相关。2015届硕士毕业生平均月薪最高,为4777.9元,月均不足5000,仅38.0%的硕士毕业生对薪酬满意。本科生毕业薪酬月均3678.8元,39.3%的本科毕业生对薪酬满意。专科生薪酬最低,每月只有2939元,但薪酬满意度最高,有44.1%的专科生对薪酬满意。
4.学历越高,就业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越高。在三个学历层次中,专科生毕业所找工作与所学专业的相关度平均为57%,本科生为59.2%,研究生最高,有67.9%[2]。
5.所學专业与就业情况有显著关联。本科就业质量较高的专业有审计学、软件工程、信息安全、信息工程、网络工程、金融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字媒体技术和教育技术学等专业性强的学科;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工商管理、物流管理、新闻学、旅游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市场营销、行政管理等被上海市教委列为2016年十大预警专业。
二、导致部分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因素分析
1.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依旧进展缓慢,国内经济进入调结构、供给侧改革的“新常态”之中,经济发展速度相对放缓,一些中小型企业生存情况堪忧(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缺乏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这些因素,导致了用人单位招聘大学生的意愿降低。
2.大学生个人就业观念影响就业结果。在寻求就业的 90 后大军中,娇生惯养型的同学不少,多数希望工作“有钱又有闲”,讲究生活品质,求职目标盯住有编制的稳定的企业。 一般的小型民企,工作累、保障差,不稳定,大学生们不感兴趣。很多人抱着一再观望,一次到位,大不了回家啃老的心态,也是造成就业难的另一方面因素[2]。
3.大学生个人能力不足、准备不足。一些在校大学生进入大学生活之后,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导致个人学业的荒废,没有学习到专业知识,致使自身的知识与能力无法满足雇主和社会的要求。一些大学生对就业形势盲目乐观,没有注意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以应对即将到来的就业。大学生个人能力不足、准备不足,是造成当前一些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4.当前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矛盾。我国高等学府教育方式方法有待创新,大学的专业设置存在一定的问题,很多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没有获取到相应的知识和能力、尤其是实践应用能力。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对策分析
(一)培养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增强职业规划能力
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职业价值观在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方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将引导或决定学生就业的定位、心态和发展动力。由于就业心态的差异,就业初期的大学生对工作待遇、环境、工作强度、工作兴趣的接受度不同。如果就业定位准确、最看重的是职业生涯中个人潜能发挥、价值得到体现的情况下,大学生可以摆正心态,脚踏实地。反之亦然[3]。
有效职业规划。学生自身要对自己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在整个大学学习之中,不断明确职业方向、朝着目标前行。学校和社会各界应当建立多种机制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二)抓好学生在校学习、提升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探索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
1.瞄准市场培养应用型人才。建立教师与工程技术人员对接的紧密型校企立体运行机制,广泛开展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工学交替、顶岗就业一体化、科研攻关、联合共建等多元化合作。同时按照行业企业需求动向调整人才培养目标,邀请企业全程参与学校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确保培养的学生符合企业岗位需求。
2.突出人才培养及服务社会功能。在办学过程中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3.加大就业帮扶力度,助困难学生就业[4]。构建学校、学院和学生三级帮扶体系:学校加强政策引导,学院注重个性帮扶,学生层面强化典型激励。
(三)引导大学生多元化就业
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预征入伍”、“大学生直招士官”、“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项目,落实好相关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就业困难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中小企业、非公企业和自主创业型就业,实现多元化就业。
参考文献:
[1]2016年2月29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就就业形势所作的讲话.
[2]蔡妮,代睿.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对策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09).
[3]魏萍.新形势下进一步推动高校就业指导的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9(8):453-455.
[4]杜玉波.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帮助毕业生就业[N].中国教育报,2013,6,8.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形势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1-0000-01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形势与特点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
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透露,今年高校毕业生是765万人,比去年增加16万人且中职毕业生和初高中毕业以后不再继续升学的学生大约也是这个数量。青年的就业群体加在一起大约有1500万左右[1]。
可以说,2016年就业形势比较复杂、非常艰巨,对广大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特点
1.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始终保持高位。2014年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727万人,2015年为749万人,2016年为765万人,应届毕业生人数始终保持700万人以上且小幅递增,人数的高位对就业形势造成了较大的压力。
2.不同学历水平就业情况存在差异。据《2016大学生就业质量研究》,2015届硕士毕业生就业率最高,为94.8%,其次是本科毕业生89.6%,专科毕业生就业率89.3%。
3.毕业生平均月薪与学历呈正相关,薪酬满意度与学历呈负相关。2015届硕士毕业生平均月薪最高,为4777.9元,月均不足5000,仅38.0%的硕士毕业生对薪酬满意。本科生毕业薪酬月均3678.8元,39.3%的本科毕业生对薪酬满意。专科生薪酬最低,每月只有2939元,但薪酬满意度最高,有44.1%的专科生对薪酬满意。
4.学历越高,就业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越高。在三个学历层次中,专科生毕业所找工作与所学专业的相关度平均为57%,本科生为59.2%,研究生最高,有67.9%[2]。
5.所學专业与就业情况有显著关联。本科就业质量较高的专业有审计学、软件工程、信息安全、信息工程、网络工程、金融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字媒体技术和教育技术学等专业性强的学科;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工商管理、物流管理、新闻学、旅游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市场营销、行政管理等被上海市教委列为2016年十大预警专业。
二、导致部分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因素分析
1.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依旧进展缓慢,国内经济进入调结构、供给侧改革的“新常态”之中,经济发展速度相对放缓,一些中小型企业生存情况堪忧(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缺乏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这些因素,导致了用人单位招聘大学生的意愿降低。
2.大学生个人就业观念影响就业结果。在寻求就业的 90 后大军中,娇生惯养型的同学不少,多数希望工作“有钱又有闲”,讲究生活品质,求职目标盯住有编制的稳定的企业。 一般的小型民企,工作累、保障差,不稳定,大学生们不感兴趣。很多人抱着一再观望,一次到位,大不了回家啃老的心态,也是造成就业难的另一方面因素[2]。
3.大学生个人能力不足、准备不足。一些在校大学生进入大学生活之后,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导致个人学业的荒废,没有学习到专业知识,致使自身的知识与能力无法满足雇主和社会的要求。一些大学生对就业形势盲目乐观,没有注意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以应对即将到来的就业。大学生个人能力不足、准备不足,是造成当前一些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4.当前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矛盾。我国高等学府教育方式方法有待创新,大学的专业设置存在一定的问题,很多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没有获取到相应的知识和能力、尤其是实践应用能力。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对策分析
(一)培养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增强职业规划能力
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职业价值观在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方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将引导或决定学生就业的定位、心态和发展动力。由于就业心态的差异,就业初期的大学生对工作待遇、环境、工作强度、工作兴趣的接受度不同。如果就业定位准确、最看重的是职业生涯中个人潜能发挥、价值得到体现的情况下,大学生可以摆正心态,脚踏实地。反之亦然[3]。
有效职业规划。学生自身要对自己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在整个大学学习之中,不断明确职业方向、朝着目标前行。学校和社会各界应当建立多种机制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二)抓好学生在校学习、提升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探索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
1.瞄准市场培养应用型人才。建立教师与工程技术人员对接的紧密型校企立体运行机制,广泛开展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工学交替、顶岗就业一体化、科研攻关、联合共建等多元化合作。同时按照行业企业需求动向调整人才培养目标,邀请企业全程参与学校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确保培养的学生符合企业岗位需求。
2.突出人才培养及服务社会功能。在办学过程中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3.加大就业帮扶力度,助困难学生就业[4]。构建学校、学院和学生三级帮扶体系:学校加强政策引导,学院注重个性帮扶,学生层面强化典型激励。
(三)引导大学生多元化就业
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预征入伍”、“大学生直招士官”、“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项目,落实好相关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就业困难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中小企业、非公企业和自主创业型就业,实现多元化就业。
参考文献:
[1]2016年2月29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就就业形势所作的讲话.
[2]蔡妮,代睿.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对策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09).
[3]魏萍.新形势下进一步推动高校就业指导的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9(8):453-455.
[4]杜玉波.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帮助毕业生就业[N].中国教育报,201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