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当孩子一入学,好多家长会明显地感觉到孩子来自语文识字方面的压力,很多学生在一开始就会被每课十几个的识字量打倒,仿佛进入了一个无休止的折腾状态。老师教得头痛,学生学得吃力,家长辅导得劳心。我也曾走入这样一个误区,甚至很多时候埋怨教材编写不符合我们这样一个城乡相接、没有多少学前教育的学生实际情况,甚至还会因为教学时间有限,放弃了过多的识字量,丢了西瓜去抓芝麻,学到最后学生学得不开心,成效不够理想。
作为参与课改实验的教师,我不禁又重新拿出《新课程标准》,细细琢磨,回过头反思自己的行为: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明确地体现了认写分开、多认少写,重在保证一定的认字数量。这些字都是高频字,可以覆盖现代书报杂志用字的90%以上,可见这样的要求是为学生早日实现独立阅读。而我却将识字与阅读孤立,将识字与生活隔离,纯粹为识字而教字,结果是事倍功半。
《识字7》是看图会意识字,韵文配有一首清丽的小诗,为学生提供了识字学词的语言环境,使识字与阅读相互促进。
一、巧妙引入,造字识字
教学伊始,我说:“今天,我们一起来玩造字游戏,好吗?”学生非常兴奋,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老师这边。“我们来看‘笔’ 是怎样造成的?”(板书:用绿色粉笔写竹字头,用红色粉笔写下面的“毛”)板书完毕,我向学生出示了一支毛笔,说:“古人就是用毛笔写字的。”学生一下子就说出毛笔是用“竹”和“毛”制成的,所以“竹”和“毛”组成了“笔”。我又写了“灶”,学生轻轻地说出:砌灶要用土,烧饭要用火,“火”和“土”组成了“灶”。然后,我又倚在门(木门)旁做出休息的姿态,让学生猜字,学生心领神会,异口同声地说:“休。”“现在,我们就用这些方法造字。”随即点击出示小亭子图,看亭子的样子,记住“亭”;又点击演示:一个人来到亭子边不走了,让学生动脑猜,动手造字,不一会儿,就造出了停住脚步的“停”;忽然,我听到门外有说话的声音,我赶紧打开一点门缝,将耳朵伸到门外去听,学生看着老师的动作、姿势造出了“闻”;最后我又用课件演示:一只漂亮的鸟张开嘴巴叫,这就是“鸣”。
这样的方法,形象直观,学生积极参与,这些字像烙印一样深深地印在了孩子的脑海里,并在交流争辩的过程中探索掌握了汉字的造字规律,在潜移默化中领会了字意。由此我想到了张学青老师《月光启蒙》中的片段:
师:“蒙”字什么头?
生:草字头。
师:在你们的印象中,草字头的字,多数跟什么有关?
生:草,或者植物。
师:对。这个“蒙”,最早的意思,就是一种寄生的藤本植物,缠绕依附在别的植物上,所以,“蒙”字有“覆盖”的意思。注意看,“蒙”字平宝盖下有几横?
生(齐):两横。
师:对。记住了,以后写“蒙”字,里边有两横,它是一层盖在一层上面,所以是——
生:两横。
看,高年级的识字教学探讨得如此细密,更何况我们低年级乎?字是工具,亦浸润着人文,这样的识字仅“一面之交”,定会永记不忘。
长期的识字教学中,教师们创造出了多种多样的识字方法,如画图式、演示式、描述式、重点式、比较式、引申式、谜语式、歌谣式、串连式等等。我们要博采众长,综合运用多种识字方法组织教学,根据识字内容教给学生识字方法,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教学中轻松愉快地多认字,从而让孩子们掌握自己喜欢的或适合自己的识字方法,主动识字,学会独立识字。
二、拓展延伸,课内外结合
在感情吟诵韵文小诗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
师:让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游戏,给这首小诗中的生字开花,好吗?你可以说说由这个字想到的词语、成语、古诗、谜语等,先准备一下吧,也可以讨论讨论。
生1:看到“鸟”生“鸣”,我想到了鸟鸣、虫鸣、蛙鸣。
生2:还有鸡鸣、雷鸣、蝉鸣、耳鸣。
生3:悲鸣、哀鸣、共鸣。
生4:孤掌难鸣、礼炮齐鸣、鸣锣开道。
师:四字成语都想到了,真棒!
生5:由“鸟鸣”我想到了《鸟鸣涧》这首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师:你想到了诗,真不简单!
生6:看到“鸟”我想到了《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
看,多好的生字开花呀,完全可以举办一个“赛诗会”和“成语接龙赛”。这样的“生字开花”,字意的理解水到渠成,不仅让学生把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发了学生的潜能。通过一个字让学生联想到有这个字的词语、成语、古诗等,长此以往,学生的积累会越来越多,学习的兴趣会越来越高,学生的学习就有了动力、有了创造,促进了识字与阅读,增加了课外积累。
作为参与课改实验的教师,我不禁又重新拿出《新课程标准》,细细琢磨,回过头反思自己的行为: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明确地体现了认写分开、多认少写,重在保证一定的认字数量。这些字都是高频字,可以覆盖现代书报杂志用字的90%以上,可见这样的要求是为学生早日实现独立阅读。而我却将识字与阅读孤立,将识字与生活隔离,纯粹为识字而教字,结果是事倍功半。
《识字7》是看图会意识字,韵文配有一首清丽的小诗,为学生提供了识字学词的语言环境,使识字与阅读相互促进。
一、巧妙引入,造字识字
教学伊始,我说:“今天,我们一起来玩造字游戏,好吗?”学生非常兴奋,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老师这边。“我们来看‘笔’ 是怎样造成的?”(板书:用绿色粉笔写竹字头,用红色粉笔写下面的“毛”)板书完毕,我向学生出示了一支毛笔,说:“古人就是用毛笔写字的。”学生一下子就说出毛笔是用“竹”和“毛”制成的,所以“竹”和“毛”组成了“笔”。我又写了“灶”,学生轻轻地说出:砌灶要用土,烧饭要用火,“火”和“土”组成了“灶”。然后,我又倚在门(木门)旁做出休息的姿态,让学生猜字,学生心领神会,异口同声地说:“休。”“现在,我们就用这些方法造字。”随即点击出示小亭子图,看亭子的样子,记住“亭”;又点击演示:一个人来到亭子边不走了,让学生动脑猜,动手造字,不一会儿,就造出了停住脚步的“停”;忽然,我听到门外有说话的声音,我赶紧打开一点门缝,将耳朵伸到门外去听,学生看着老师的动作、姿势造出了“闻”;最后我又用课件演示:一只漂亮的鸟张开嘴巴叫,这就是“鸣”。
这样的方法,形象直观,学生积极参与,这些字像烙印一样深深地印在了孩子的脑海里,并在交流争辩的过程中探索掌握了汉字的造字规律,在潜移默化中领会了字意。由此我想到了张学青老师《月光启蒙》中的片段:
师:“蒙”字什么头?
生:草字头。
师:在你们的印象中,草字头的字,多数跟什么有关?
生:草,或者植物。
师:对。这个“蒙”,最早的意思,就是一种寄生的藤本植物,缠绕依附在别的植物上,所以,“蒙”字有“覆盖”的意思。注意看,“蒙”字平宝盖下有几横?
生(齐):两横。
师:对。记住了,以后写“蒙”字,里边有两横,它是一层盖在一层上面,所以是——
生:两横。
看,高年级的识字教学探讨得如此细密,更何况我们低年级乎?字是工具,亦浸润着人文,这样的识字仅“一面之交”,定会永记不忘。
长期的识字教学中,教师们创造出了多种多样的识字方法,如画图式、演示式、描述式、重点式、比较式、引申式、谜语式、歌谣式、串连式等等。我们要博采众长,综合运用多种识字方法组织教学,根据识字内容教给学生识字方法,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教学中轻松愉快地多认字,从而让孩子们掌握自己喜欢的或适合自己的识字方法,主动识字,学会独立识字。
二、拓展延伸,课内外结合
在感情吟诵韵文小诗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
师:让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游戏,给这首小诗中的生字开花,好吗?你可以说说由这个字想到的词语、成语、古诗、谜语等,先准备一下吧,也可以讨论讨论。
生1:看到“鸟”生“鸣”,我想到了鸟鸣、虫鸣、蛙鸣。
生2:还有鸡鸣、雷鸣、蝉鸣、耳鸣。
生3:悲鸣、哀鸣、共鸣。
生4:孤掌难鸣、礼炮齐鸣、鸣锣开道。
师:四字成语都想到了,真棒!
生5:由“鸟鸣”我想到了《鸟鸣涧》这首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师:你想到了诗,真不简单!
生6:看到“鸟”我想到了《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
看,多好的生字开花呀,完全可以举办一个“赛诗会”和“成语接龙赛”。这样的“生字开花”,字意的理解水到渠成,不仅让学生把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发了学生的潜能。通过一个字让学生联想到有这个字的词语、成语、古诗等,长此以往,学生的积累会越来越多,学习的兴趣会越来越高,学生的学习就有了动力、有了创造,促进了识字与阅读,增加了课外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