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练习设计的几点思考

来源 :东方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min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学认为,一个正确认识的获得,总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反映在教学规律上,学生要获得知识和能力,也要一个多次反复的过程。练习是学习者对学习任务的重复接触或重复反应,是学生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学习数学不进行一定量的练习,就难以牢固地掌握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而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学生不可能完成大量的练习,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课堂的有效性,精心设计精细化练习,在有限时间内让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扎实掌握双基。
  精细化是一种意识、一种观念、一种认真的态度、一种精益求精的文化。精细化练习就是经过提炼或挑选的练习,是有面对全体学生的逐步提高的练习(包括针对某一点的单项练习和具有拓展功能的综合练习)。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课堂练习必须体现教学的如下功能:通过练习可以使学生掌握课标、教材所规定的基础知识,实现“双基”目标;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建立良好的智能结构。那么如何设计一节课的有助于学生达标的精细化练习?本人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充分预设促达标
  
  课堂是动态生成的有生命的课堂,教师要想从容的驾驭课堂,就要充分认识到预设的重要性。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备课是上课的前提,教师只有认真研究学情,充分考虑课堂中的每一个细节,才能从容应对课堂上预料之外的“生成”。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考虑有利于学生思维的环节,还应考虑阻碍学生知识构建的环节,要站在学生的立场想一想,学生认知形成、思维发展会在哪里受阻。只有当教师通过钻研预知到学生的认知偏差,从而设计矫正性练习,才能帮助学生实现目标的达成,也体现了精细化练习带来的效益。如:五年级《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题》“苹果树和梨树共120棵,其中苹果树是梨树的3倍。苹果树和梨树各有多少棵?”
  解:设梨树有X棵,苹果树有3X棵。
  X+3X=120
  4X=120
  X=30
  3X=3×30=90
  答:梨树有30棵,苹果树有90棵。
  在教学“检验方法”这一环节时,由于教师预设到学生检验时可能会仅仅把X的值代入到方程中求得方程两边相等即可,而不会去检验X的值是否符合题目中的所有条件,为此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教师出示了此题的另一个解题过程让学生判断是否正确,
  解:设梨树有X棵。
  X+2X=120
  X=40
  2X=2×40=80
  检验:40+80=120(棵)
  答:梨树有40棵,苹果树有80棵。
  此解答过程中,X的值满足方程左右两边相等,也符合“苹果树和梨树共有120棵”这个条件,但却不符合“苹果树棵数是梨树的3倍”这一条件。教师借此题向学生说明,检验时要看求得的结果是不是符合题目中的所有条件。
  
  二、重视反馈促理解
  
  课堂上让学生的思维得以外显,让学生说想法、说思路,其过程对中等生从迷茫的认知状态到比较清晰的认知建构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一个圆柱的底面周长是12.56厘米,高是5厘米,这个圆柱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学生列式是12.56×5=62.8(立方厘米)。若不让该学生说出想法,则其他学生会误以为是底面周长乘高等于体积,对于中等偏下的学生反而会产生误导。其实该同学眼中的12.56是(12.56÷3.14÷2)×2×3.14得到的底面积。所以,此时让该同学说出思路并将计算过程写完整,对其他学生能起到促进理解的作用。
  
  三、精心设计重实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不仅要使学生获得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使学生的能力和思维方法得到改善,同时要使学生的道德情感、价值观念、个性品质等得到健康的发展。其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必要准备,而且是其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基础,因此作为巩固知识、熟练技能的练习必须增强目标的预设性,要对知识运用的熟练程度作出精心安排和把握。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给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也在于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此,倡导数学练习设计的实践性,在体验中学习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盘活知识,通过实践使之再学习、再探索、再提高,这不失为一种好的练习方法。
  有的放矢的练习是提高练习和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教师设计的精细化练习必定是有针对性和层次性的,要让部分学生吃得饱,还要让部分学生吃得好,就必须要设计逐步提高的容实践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综合练习。但是除了教师自编练习外,书本上也有一部分练习,因此处理好自编练习和书本练习的关系,将两者有机整合,最终达到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增长智慧的目的。
  
  作者单位:南京市江宁区周岗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我们正逐步走向信息化时代,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也已经成为一门必修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可以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培养
期刊
新《纲要》再次把幼儿早期阅读的要求纳入语言教育的目标体系。早期阅读是幼儿凭借变化着的色彩、图像或成人读讲来理解以图为主的活动。幼儿年龄小,身心发育还不完善,知识经验简单、孤立,还处在认知事物阶段,因此在幼儿园开展早期阅读是十分重要的。    一.环境创设是基础    1.创设良好的幼儿园阅读环境  陈鹤琴先生说:“孩子们来到人世后,应尽早为他们创造优良的阅读环境,领着他们踏上第一部台阶,使他们认识
期刊
中国古典诗词以其邈远深刻的思想情感浸润着读者,以其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启迪着后学者,不断丰富着我们的艺术宝库。古典诗词情感的表达从大的方面来说,无非直抒胸臆、间接抒情。直抒胸臆就是直接表达,感情一览无遗;间接抒情就委婉含蓄、曲折深藏得多了。这里笔者欲就古典诗词里一种比较别致的手法来谈谈它表达情感的方式,为我们的鉴赏或创作提供一些帮助。  什么手法呢?让我们先来看唐代大诗人杜甫写的一首思乡怀人名作: 
期刊
走出课堂,我们很多时候会感叹学生是多么的不投入、不专注,大呼一堂课累坏了自己。归结起来想想,问题不在孩子,而应该是在于教学设计,在于自己的组织方式。课上的问题设计难度过大,学生大眼瞪小眼无从应对;问题简单没有思考价值的,学生随口应对根本不走心;中年级重视课堂朗读,但毫无要求与目的地读,学生自然索然无味……无效的朗读,无效的讨论,无效的对话,构成了课堂教学的种种无效与无奈。归结一下,总会有以下现象:
期刊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学生习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显而易见,只有学生爱上了作文,有了习作的兴趣,才有可能写出好的作文。但事实上,许多同学都感到作文是一件苦差事,对写作文“爱”不起来,老师们也觉得教好作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笔者在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逐渐体会到:体验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离开课文、不离开读书,从课文中提出问题,又在课文中寻找答案,让学生在读中求懂,在读中学会,在读中获得读的能力,以激发学生的悟性、灵性、创造性。    一、授人以渔,读中感知文本的“原汁”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以读为中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必须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即数学教学要生活化。尊重和承认“生活经验是儿童数学学习的重要资源”,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一、把“数学知识”引入身边的生活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其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老
期刊
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各学段从识写到理解都做了明确的要求,教师们也很重视。然而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以识字、写字为主的低年级,教师可以通过图、动画、儿歌、谜语等手段将字词教得是“有声有色”,而到了高年级字词的学习就变得机械、呆板,多数是集中呈现直接理解,学起来枯燥无味,如何让高年级的字词教学既富有情趣,又上出内涵和文化气息呢?笔者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做法。    一、巧用
期刊
复习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上好英语复习课更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复习的主要任务是在复习过程中达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在理解和掌握的过程中,提高运用的技能技巧,进而在运用的过程中,使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并且通过归纳、整理达到系统化,使知识真正地被消化吸收,成为自己知识链条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从而达到开阔视野,扩展知识领域,总结掌握学习规律,为进一步向知识高峰攀登创造条件。这一过程既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有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己去“创造成就”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进行独立的思考,他们的创造性和聪明才智才能充分发挥出来,自主探索的意识才能逐步形成,创新思维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那么如何让自主探究成为数学课堂的主旋律呢?    一、营造和谐氛围,激发自主探索的欲望    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应建立一种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