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国学大师任中敏
任中敏 (1897—1991)名讷,字中敏,后以字行。别号二北、半塘。任中敏诞生于扬州的一个盐商之家。1918年,任中敏考入北京大学国文系。在这里,他遇上了词曲学大家吴梅教授,对他一生的学术取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大学毕业后,他留居苏州吴梅先生的“奢摩他室”书斋,用两年时间,尽读老师精心收藏的各种词曲典籍,受到老师的悉心指教,这为他日后的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数年以后,结合在上海大学、南方大学、复旦大学、广东大学等校教授词曲的经验,35岁的任中敏以系列学术著作:《词曲通义》、《散曲丛刊》、《曲谐》、《词学研究法》、《新曲苑》等向学术界宣告“任氏散曲学”的建立。被传统士大夫视为“厥品颇卑”、“敝精神于无用”(《四库全书总目·词曲类》语)的散曲,从此系统地进入了学术视野,而在此后的大半个世纪中,任中敏的著作成了散曲研究者必读的经典。可以说,迄今海内外的散曲研究著作,几乎都在不同的层面上、以不同的方式显示了任氏散曲学的延续。
新中国成立后,任中敏受聘为四川大学中文系教授。这时他正酝酿着学术生命中的一次飞跃,确定了一个崭新的学术工程:唐艺研究。今天的学术界称为唐艺学。这是任中敏创建的一门新学科。这里的“唐艺”,特指与文学相联系的“艺”,尤其是音乐文艺。其研究对象包括唐代的“戏弄”(唐代的戏剧 )、“声诗”(配合歌唱的齐言诗歌辞 )、“杂言歌辞”(民间的及文人借鉴民间形式所作的“长短句”歌辞)、“大曲”(较大型的歌舞及与之相配合的歌辞)、“著辞”(酒宴中的歌、舞与之相为一体的歌辞)、“说唱”(说、唱结合以述故事)等。联系到他早期的学术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他对一些传统的命题,如词的起源、古代戏剧的发生、发展的段落形态等等,获得了全新的认识;而其深层的意义,则在于展示文学在社会活动中的功能和价值,打破学术界长期以来单一的作家文学和文本主义的研究倾向,从而有助于对“古代文学”作一全面而生动的考察与理解。
任中敏的学术成就是在极其困难的环境中获得的。在1980年以前的近30年里,由于政治的原因,他几乎没有上过讲台;居住在成都焦家巷、壁环村或水井街的一处阴暗狭小的房间里;白天背着装有热水瓶、旧日历纸片的背篓往图书馆读书,晚上整理所抄录的资料,凌晨时伏案写作。在中国的学术史上,这是一个相对萧条的时期,但性格刚强的任中敏却使它成为学术生涯的黄金时期。1955年,在接受肃反运动隔离审查之前,任中敏完成并出版了《敦煌曲校录》和《敦煌曲初探》两部著作。1962年前,任中敏以右派和历史反革命的身份,撰就了《唐戏弄》、《教坊记笺订》、《唐声诗》、《优语集》等4部书稿,并出版了前面两部。文化大革命毁掉了他的全部手稿,包括篇幅达数百万字的《唐宋燕乐集成》;但他利用劳动改造的余暇发愤编著了《敦煌歌辞总编》。此书后来伴随他作了两次远途迁徙:1978 年,在旅居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任兼职研究人员之时,他借助北京图书馆的缩微胶卷对全书资料作了校订和补充。1980年回到故乡任扬州师院教授后,他续加补订,在90岁那年看到了这部作为毕身学术之总结的巨著问世。以上7部著作,300多万字,以曲艺、戏剧、音乐之三足,支撑起了一个系统的唐代文艺学。
1981年,已是85岁高龄的任中敏,由扬州师院向国家申报硕士生导师资格,而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博士生导师,这是异数。他一共指导了3位博士生,其中有两位现已在他们就读过的博士点上继承老师的事业,担任博士生导师。
(摘自《从二北到半塘——文史学家任中敏》,有删改)
1. 阅读文本,概括国学大师任中敏在文史学上有哪些杰出的贡献?
2. 什么是唐艺学?唐艺研究的价值何在?
3. 任中敏的名字典出何处?说说任中敏身上有哪些可贵的品质。
答案见官方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2098316424)
(作者:徐承平,南京市江宁高级中学)
国学大师任中敏
任中敏 (1897—1991)名讷,字中敏,后以字行。别号二北、半塘。任中敏诞生于扬州的一个盐商之家。1918年,任中敏考入北京大学国文系。在这里,他遇上了词曲学大家吴梅教授,对他一生的学术取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大学毕业后,他留居苏州吴梅先生的“奢摩他室”书斋,用两年时间,尽读老师精心收藏的各种词曲典籍,受到老师的悉心指教,这为他日后的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数年以后,结合在上海大学、南方大学、复旦大学、广东大学等校教授词曲的经验,35岁的任中敏以系列学术著作:《词曲通义》、《散曲丛刊》、《曲谐》、《词学研究法》、《新曲苑》等向学术界宣告“任氏散曲学”的建立。被传统士大夫视为“厥品颇卑”、“敝精神于无用”(《四库全书总目·词曲类》语)的散曲,从此系统地进入了学术视野,而在此后的大半个世纪中,任中敏的著作成了散曲研究者必读的经典。可以说,迄今海内外的散曲研究著作,几乎都在不同的层面上、以不同的方式显示了任氏散曲学的延续。
新中国成立后,任中敏受聘为四川大学中文系教授。这时他正酝酿着学术生命中的一次飞跃,确定了一个崭新的学术工程:唐艺研究。今天的学术界称为唐艺学。这是任中敏创建的一门新学科。这里的“唐艺”,特指与文学相联系的“艺”,尤其是音乐文艺。其研究对象包括唐代的“戏弄”(唐代的戏剧 )、“声诗”(配合歌唱的齐言诗歌辞 )、“杂言歌辞”(民间的及文人借鉴民间形式所作的“长短句”歌辞)、“大曲”(较大型的歌舞及与之相配合的歌辞)、“著辞”(酒宴中的歌、舞与之相为一体的歌辞)、“说唱”(说、唱结合以述故事)等。联系到他早期的学术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他对一些传统的命题,如词的起源、古代戏剧的发生、发展的段落形态等等,获得了全新的认识;而其深层的意义,则在于展示文学在社会活动中的功能和价值,打破学术界长期以来单一的作家文学和文本主义的研究倾向,从而有助于对“古代文学”作一全面而生动的考察与理解。
任中敏的学术成就是在极其困难的环境中获得的。在1980年以前的近30年里,由于政治的原因,他几乎没有上过讲台;居住在成都焦家巷、壁环村或水井街的一处阴暗狭小的房间里;白天背着装有热水瓶、旧日历纸片的背篓往图书馆读书,晚上整理所抄录的资料,凌晨时伏案写作。在中国的学术史上,这是一个相对萧条的时期,但性格刚强的任中敏却使它成为学术生涯的黄金时期。1955年,在接受肃反运动隔离审查之前,任中敏完成并出版了《敦煌曲校录》和《敦煌曲初探》两部著作。1962年前,任中敏以右派和历史反革命的身份,撰就了《唐戏弄》、《教坊记笺订》、《唐声诗》、《优语集》等4部书稿,并出版了前面两部。文化大革命毁掉了他的全部手稿,包括篇幅达数百万字的《唐宋燕乐集成》;但他利用劳动改造的余暇发愤编著了《敦煌歌辞总编》。此书后来伴随他作了两次远途迁徙:1978 年,在旅居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任兼职研究人员之时,他借助北京图书馆的缩微胶卷对全书资料作了校订和补充。1980年回到故乡任扬州师院教授后,他续加补订,在90岁那年看到了这部作为毕身学术之总结的巨著问世。以上7部著作,300多万字,以曲艺、戏剧、音乐之三足,支撑起了一个系统的唐代文艺学。
1981年,已是85岁高龄的任中敏,由扬州师院向国家申报硕士生导师资格,而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博士生导师,这是异数。他一共指导了3位博士生,其中有两位现已在他们就读过的博士点上继承老师的事业,担任博士生导师。
(摘自《从二北到半塘——文史学家任中敏》,有删改)
1. 阅读文本,概括国学大师任中敏在文史学上有哪些杰出的贡献?
2. 什么是唐艺学?唐艺研究的价值何在?
3. 任中敏的名字典出何处?说说任中敏身上有哪些可贵的品质。
答案见官方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2098316424)
(作者:徐承平,南京市江宁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