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华民族历来对月亮怀着特殊的感情。从嫦娥奔月的神话时代开始,人们用月亮象征过轻盈美丽、寄托过忧伤、传递过思念。月亮这一意象,在中国古代诗歌所代表的感情相当丰富,咏唱月亮的诗歌代代相传。本文以人教版高中语文的古典诗词为基础,解读月意象频繁选入高中语文教材的原因,并具体分析其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价值。
【关键词】:古诗词;月亮意象;审美解读
月亮,悬挂在中国古典诗坛的上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自《诗经》始,历代文人便有着解不开的月亮情节。不论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飘逸心性,还是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思乡之情,无不凝聚着诗人生命体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负载着民族深刻文化内蕴、灌注了中华民族的生命意识和审美理想,构成了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一个永不枯竭的灵感源泉。
一、月意象选入高中语文教材的原因
“意象”是一种以语词为载体的修辞艺术的基本符号,它是语言表达中的一种文化情感的郁结,是作者经过审美经验的筛选,融入特定的“情感和意味”,用语言媒介呈现出来的并能够引起读者的心里画面和“文化”回忆的某种物象。
(一)月亮是古典诗词的经典意象
月意象选入高中语文教材的主要原因,首先在于月亮自身客观的美感,不论阴晴圆缺的变化,或是微黄、不刺眼的光亮,都给人一种清新淡雅、含蓄之美;其次,月亮作为一种视觉的自然景物,能够成为内涵丰富的意象,阐述并实现它的“言外之意”,使自然之月变成人文之月,均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
(二)高中阶段学生的发展需求
课标明确提出高中阶段的教育应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培养他们的科学和人文素养,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月意象离学生生活极近,并承载着丰富文化内涵的意象,易激发学生审美情趣和理解。高中教材以月意象为突破口,对于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情感体验和审美意识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且在同时,使学生愉快、轻松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三)当代时代风气的召唤
在社会功利主义浪潮下,更加呼吁人的灵魂塑造与精神培养;经典的传统文化存在着流失现象。流行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肢解、腐蚀了青少年的个性,削弱了他们观察和思考的能力。中国古诗词作为千百年来流传的文学经典,能够弥补当代青年对传统文化的欠缺,而且月亮作为一种有着丰富内涵的意象,随着人类漫长的种族记忆,渐渐合成一种感伤情愫意象,并把意义指向更深层的情感。内涵丰富的月意象对青少年形成正确价值观、人生观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月意象的审美解读与教学价值
通观高中语文教材,在古典诗词选篇增多的同时,尤以月为意象的古诗词出现频率最高。如《山居秋暝》《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在这些诗词中,不仅有圆月、弦月、残月,还有云边月、镜湖月、水中月。月亮形成不同的审美意境,烘托出诗人们的不同情怀。
(一)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我国现代教育目的被规定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美育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发展感受、鉴赏、创造美的能力。月亮作为一种鲜明、具体的形象,有着感染人、陶冶人的作用。王维《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使学生在静月与流水之中,不仅看到了一轮蒙上淡淡禅意的月,而且体味到诗人恬静闲适的心境。月意象所营造出来的意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气质、性格、情操以及信念,培养了他们的美好心灵、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二)发展学生审美能力
高中阶段,学生发展审美思维,就需通过文学学习过程唤起联想,进而诱发审美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心怀寰宇的诗仙李白,也频繁选择月意象作为传情达意的载体: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与月同游,在月光中肆意歌咏情感。诗人在月光中想到自己的人生追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学生通过对一系列月意象的感悟,和诗人一起走进月光,在月光中自由联想、感受独特的明月意象,不仅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体验,并培养和发展了他们的审美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诗词最能牵动人的情感,月意象作为人类情感的载体之一,是丰富青少年情感体验的绝佳选择。语文教材所选古诗文中这些情感丰富的月意象,不仅让学生在诗词中感悟人生、体味那些深沉、哀婉的情感,还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而丰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1、深情真挚的朋友之情
明月之夜清辉照人,月兒虽圆,人却离别,思念挚友之情,因月而跃然纸上。李白《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在那秋高气爽的夜晚,月色柔美,青山吐月,月映江水,诗人乍离故土,不免思念之情因月而生,江行见月,如见故人。友人远隔千山万水,相念却难相见,诗人只能共一轮明月,寄托愁思。
2、凄美哀婉的恋人之情
满月之夜,本应情侣在花前月下互诉衷肠,但对于那些心上人远行、不得不独守空房的女子来说,却最易勾起无限相思之苦、离情之恨。李清照《一剪梅》中“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学生透过如霜月色,看到登楼望月的思妇,感受到月满而人不归的哀伤。苏轼在《江城子》中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月是明月,苏轼与妻子却天人永隔,在月照之下,只有孤坟,此种深情,令人叹惋!
3、仕途失意的文人之情
当仕途失意、理想破灭、人生诸多坎坷纷至沓来时,明月就成了文人骚客孤寂内心的最好宣照者。例如唐代诗人杜甫受人排挤,被迫辞去职务,携家眷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漂泊,《旅夜书怀》就作于旅途的舟中。诗中有“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江面远景,构成阔大雄伟的境界,有一种宇宙苍茫无穷之感。在景物这种对比下,烘托出一个独立于天地之间的飘零形象,更衬托出诗人的孤独与漂泊无依。
三、小结
在中國的传统文化里,月亮伴随着神话传飘然而至,负载着深刻文化内涵,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情感。月意象随着中华传统文化流转,并在当代文化浪潮中被赋予新的情韵。同时,月意象在发展过程中对语文教学也产生深刻的启示,并不断丰富教学的内容。教师应该充分挖掘解读,使学生从诗人和词人对历史、人生、宇宙的超脱思考中,能辩证看待历史的存在,能正确对待人世沧桑,能从容看待人生中的苦难。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2]傅丽霞、张西玖.多维视角的语文解读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
【关键词】:古诗词;月亮意象;审美解读
月亮,悬挂在中国古典诗坛的上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自《诗经》始,历代文人便有着解不开的月亮情节。不论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飘逸心性,还是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思乡之情,无不凝聚着诗人生命体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负载着民族深刻文化内蕴、灌注了中华民族的生命意识和审美理想,构成了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一个永不枯竭的灵感源泉。
一、月意象选入高中语文教材的原因
“意象”是一种以语词为载体的修辞艺术的基本符号,它是语言表达中的一种文化情感的郁结,是作者经过审美经验的筛选,融入特定的“情感和意味”,用语言媒介呈现出来的并能够引起读者的心里画面和“文化”回忆的某种物象。
(一)月亮是古典诗词的经典意象
月意象选入高中语文教材的主要原因,首先在于月亮自身客观的美感,不论阴晴圆缺的变化,或是微黄、不刺眼的光亮,都给人一种清新淡雅、含蓄之美;其次,月亮作为一种视觉的自然景物,能够成为内涵丰富的意象,阐述并实现它的“言外之意”,使自然之月变成人文之月,均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
(二)高中阶段学生的发展需求
课标明确提出高中阶段的教育应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培养他们的科学和人文素养,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月意象离学生生活极近,并承载着丰富文化内涵的意象,易激发学生审美情趣和理解。高中教材以月意象为突破口,对于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情感体验和审美意识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且在同时,使学生愉快、轻松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三)当代时代风气的召唤
在社会功利主义浪潮下,更加呼吁人的灵魂塑造与精神培养;经典的传统文化存在着流失现象。流行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肢解、腐蚀了青少年的个性,削弱了他们观察和思考的能力。中国古诗词作为千百年来流传的文学经典,能够弥补当代青年对传统文化的欠缺,而且月亮作为一种有着丰富内涵的意象,随着人类漫长的种族记忆,渐渐合成一种感伤情愫意象,并把意义指向更深层的情感。内涵丰富的月意象对青少年形成正确价值观、人生观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月意象的审美解读与教学价值
通观高中语文教材,在古典诗词选篇增多的同时,尤以月为意象的古诗词出现频率最高。如《山居秋暝》《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在这些诗词中,不仅有圆月、弦月、残月,还有云边月、镜湖月、水中月。月亮形成不同的审美意境,烘托出诗人们的不同情怀。
(一)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我国现代教育目的被规定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美育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发展感受、鉴赏、创造美的能力。月亮作为一种鲜明、具体的形象,有着感染人、陶冶人的作用。王维《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使学生在静月与流水之中,不仅看到了一轮蒙上淡淡禅意的月,而且体味到诗人恬静闲适的心境。月意象所营造出来的意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气质、性格、情操以及信念,培养了他们的美好心灵、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二)发展学生审美能力
高中阶段,学生发展审美思维,就需通过文学学习过程唤起联想,进而诱发审美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心怀寰宇的诗仙李白,也频繁选择月意象作为传情达意的载体: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与月同游,在月光中肆意歌咏情感。诗人在月光中想到自己的人生追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学生通过对一系列月意象的感悟,和诗人一起走进月光,在月光中自由联想、感受独特的明月意象,不仅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体验,并培养和发展了他们的审美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诗词最能牵动人的情感,月意象作为人类情感的载体之一,是丰富青少年情感体验的绝佳选择。语文教材所选古诗文中这些情感丰富的月意象,不仅让学生在诗词中感悟人生、体味那些深沉、哀婉的情感,还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而丰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1、深情真挚的朋友之情
明月之夜清辉照人,月兒虽圆,人却离别,思念挚友之情,因月而跃然纸上。李白《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在那秋高气爽的夜晚,月色柔美,青山吐月,月映江水,诗人乍离故土,不免思念之情因月而生,江行见月,如见故人。友人远隔千山万水,相念却难相见,诗人只能共一轮明月,寄托愁思。
2、凄美哀婉的恋人之情
满月之夜,本应情侣在花前月下互诉衷肠,但对于那些心上人远行、不得不独守空房的女子来说,却最易勾起无限相思之苦、离情之恨。李清照《一剪梅》中“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学生透过如霜月色,看到登楼望月的思妇,感受到月满而人不归的哀伤。苏轼在《江城子》中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月是明月,苏轼与妻子却天人永隔,在月照之下,只有孤坟,此种深情,令人叹惋!
3、仕途失意的文人之情
当仕途失意、理想破灭、人生诸多坎坷纷至沓来时,明月就成了文人骚客孤寂内心的最好宣照者。例如唐代诗人杜甫受人排挤,被迫辞去职务,携家眷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漂泊,《旅夜书怀》就作于旅途的舟中。诗中有“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江面远景,构成阔大雄伟的境界,有一种宇宙苍茫无穷之感。在景物这种对比下,烘托出一个独立于天地之间的飘零形象,更衬托出诗人的孤独与漂泊无依。
三、小结
在中國的传统文化里,月亮伴随着神话传飘然而至,负载着深刻文化内涵,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情感。月意象随着中华传统文化流转,并在当代文化浪潮中被赋予新的情韵。同时,月意象在发展过程中对语文教学也产生深刻的启示,并不断丰富教学的内容。教师应该充分挖掘解读,使学生从诗人和词人对历史、人生、宇宙的超脱思考中,能辩证看待历史的存在,能正确对待人世沧桑,能从容看待人生中的苦难。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2]傅丽霞、张西玖.多维视角的语文解读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