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村里没一座完好的过河桥,遇到涨水,小孩没法上学;
全村14个村民小组,没有一个村民小组通公路。
村委会没有固定办公场地,村民盖个章得跑好几个山头。
…………
这就是以前的重庆市万州区铁峰乡桐元村,因为山偏地远而穷困不堪。
村民们声声呼唤:“铁峰山下我的家,犀河两岸种庄稼,世代耕耘日子苦,铁树何时能开花?”
萌芽
2013年的一天,桐元村村民李相前正在打理他的20多亩猕猴桃基地。
“今年,全家收入就靠它了。”李相前望着大片猕猴桃树,满眼憧憬。
李相前脚下,漫山遍野的石桩相间而立,成片的猕猴桃苗子崛地而起。
几年前,桐元村村民还是以养猪、养鸡,种玉米、种水稻为主要经济来源。
改变,源于桐元村党总支书记谢家宽的一次考察。
为了让村民脱贫致富,谢家宽穿越了大半个中国,多次前往外地村庄考察学习。
终于,在四川省苍溪县,谢家宽发现了猕猴桃商机——
“6分地,即使在干旱不利的气候下,一年还是赚了5000多元!”当地一位农民告诉谢家宽。
回到桐元村,谢家宽撅了一包土壤样本,直奔区农委。
“沙质土壤,疏松通气,适合种猕猴桃。”专家给出建议。
回到村里,谢家宽将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告诉村民,却不想迎来一盆“冷水”。
“我们根本没钱种啊。”村民邓治兵说出了大家的心声。
种植猕猴桃,需要不少启动资金,村民们囊中羞涩。
正在此时,重庆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過了《关于大力发展微型企业的若干意见》。申请创办微型企业,可以享受两万元至五万元的资金补助。
“雪中送炭啊!”谢家宽眼睛亮了。
于是,谢家宽帮邓治兵准备材料,申办微型企业。
一个月后,邓治兵拿到了2.2万元资金补贴。
靠着资金补助,桐元村的村民纷纷种上了猕猴桃。
“重庆微企第一村”就这样萌芽了。
发展
“怎么种才能让猕猴桃的产量高、品质好?”
“猕猴桃树得病了怎么办?”
…………
“以前从来没有种过猕猴桃,脑壳一片空白。”坐在土埂上,邓治兵一脸焦急。
村民申办微企后,问题接踵而至——不知道怎么种植、护理。
邓治兵并不知道,一批农业专家此刻正在赶往桐元村的路上。
在万州区科委等多个部门携手下,桐元村成立了“专家大院”。
来自市农广校、西南大学等多个单位的专家,成了桐元村猕猴桃种植技术的“专业顾问”。
“专家经常到田间地头教我们种植。”邓治兵说。
对于谢家宽来说,怎么扩大桐元村的猕猴桃种植规模成了他的心病。
2013年,尝到种植猕猴桃的甜头后,李相前开始琢磨如何扩大猕猴桃种植规模。
“你可以申请贷款。”谢家宽又来支招了。
原来,针对像李相前这样的微型企业发展资金不足的情况,政府又出台了扶持政策——可以申请贷款。
于是,李相前赶紧准备资料,申请了一笔贷款。
有了资金周转,2014年,李相前猕猴桃种植规模扩大到50余亩。
“一年的收入又可以翻一番。”李相前笑着说。
看到邻居们生活逐渐富裕了,曾经外出务工的村民纷纷回到村里,开始申办微企,种植猕猴桃。
为此,万州区工商分局专门在桐元村成立了一个微型企业指导站。
于是,一个又一个微企在桐元村冒了出来。
截至目前,桐元村已有3000多亩土地种植了猕猴桃。
抱团
2015年7月的一天,李相前早早地来到村口的重庆市铁峰山酒业有限公司,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
现在,李相前有了多重身份。除了经营自家猕猴桃外,他还是猕猴桃专业合作社的社员、果酒厂的员工。
随着桐元村猕猴桃种植规模的扩大,再加上猕猴桃保鲜期所限,鲜果销售很快过剩了。
一次,桐元村猕猴桃遭遇溃疡病,造成大量猕猴桃滞销。
看着村民们含泪倒掉30吨发烂的猕猴桃,谢家宽心里很不是滋味。
“如此大规模地种植猕猴桃,桐元村可经不起天灾啊。”谢家宽说。
痛定思痛后,谢家宽带领桐元村跨出了两大步——
第一步,通过村民入股形式组建专业合作社,实现“抱团发展”。
成立合作社后,桐元村一方面筹资建起了保鲜库,延长猕猴桃保鲜期。
另一方面,通过专业合作社对外谈判,“打捆”销售猕猴桃,保障群众利益。
第二步,组建深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条。
2014年,在万州区食品工业研究所的技术支持下,桐元村和一家企业合作,创办了重庆铁峰山酒业有限公司,将猕猴桃酿造成美酒,解决了猕猴桃过剩或者滞销的问题。
果酒生产出来后,可进入重庆主城区的超市,甚至出口到国外。
“就算整个铁峰乡的猕猴桃都卖不出去,我们也不愁了!”谢家宽笑道。
延伸
2015年7月,桐元村四组村民邓玉乾很忙。
最近,他正在张罗着申办家庭农场。
桐元村因为种植猕猴桃而渐渐有了名气,不少城里人都慕名而来。
于是,桐元村抓住机会大力发展林下畜禽养殖,修建农家乐,发展乡村旅游产业。
“发展多元产业,进一步带动农民致富。”谢家宽说。
于是,像邓玉乾一样,村里20多户人家开始申办家庭农场。
与此同时,桐元村硬件设施也在同步跟上——修建水泥路,安装太阳能路灯,添置健身器材……
桐元村规划筹建的20个乡村旅游点,8个已经开始营业。
“以后,每年估计可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谢家宽笑着说,“桐元村现在已经有206家微企了。”
打造“重庆微企第一村”,让桐元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前,村里人出行只能靠步行,如今,村里有了140多辆小汽车。
以前,村里900多人外出务工,如今,900多人中回来了700多人。
2014年,桐元村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500元,村集体固定资产达6000万元。
短短几年,桐元村就从一个山沟沟变成了金窝窝。
有歌为证:
铁峰山下我的家,犀河两岸搭藤架,坡上遍栽猕猴桃,科学种植开新花。
专业养殖规模大,野鸡孔雀来安家,山羊菜牛土鸡肥,村民心里乐开花。
铁峰山下我的家,犀河新村楼豪华,驱车奔向小康路,生活好比芝麻花。
铁峰山下我的家,犀河清清映彩霞,和谐欢歌唱不尽,桐元盛开幸福花。
全村14个村民小组,没有一个村民小组通公路。
村委会没有固定办公场地,村民盖个章得跑好几个山头。
…………
这就是以前的重庆市万州区铁峰乡桐元村,因为山偏地远而穷困不堪。
村民们声声呼唤:“铁峰山下我的家,犀河两岸种庄稼,世代耕耘日子苦,铁树何时能开花?”
萌芽
2013年的一天,桐元村村民李相前正在打理他的20多亩猕猴桃基地。
“今年,全家收入就靠它了。”李相前望着大片猕猴桃树,满眼憧憬。
李相前脚下,漫山遍野的石桩相间而立,成片的猕猴桃苗子崛地而起。
几年前,桐元村村民还是以养猪、养鸡,种玉米、种水稻为主要经济来源。
改变,源于桐元村党总支书记谢家宽的一次考察。
为了让村民脱贫致富,谢家宽穿越了大半个中国,多次前往外地村庄考察学习。
终于,在四川省苍溪县,谢家宽发现了猕猴桃商机——
“6分地,即使在干旱不利的气候下,一年还是赚了5000多元!”当地一位农民告诉谢家宽。
回到桐元村,谢家宽撅了一包土壤样本,直奔区农委。
“沙质土壤,疏松通气,适合种猕猴桃。”专家给出建议。
回到村里,谢家宽将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告诉村民,却不想迎来一盆“冷水”。
“我们根本没钱种啊。”村民邓治兵说出了大家的心声。
种植猕猴桃,需要不少启动资金,村民们囊中羞涩。
正在此时,重庆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過了《关于大力发展微型企业的若干意见》。申请创办微型企业,可以享受两万元至五万元的资金补助。
“雪中送炭啊!”谢家宽眼睛亮了。
于是,谢家宽帮邓治兵准备材料,申办微型企业。
一个月后,邓治兵拿到了2.2万元资金补贴。
靠着资金补助,桐元村的村民纷纷种上了猕猴桃。
“重庆微企第一村”就这样萌芽了。
发展
“怎么种才能让猕猴桃的产量高、品质好?”
“猕猴桃树得病了怎么办?”
…………
“以前从来没有种过猕猴桃,脑壳一片空白。”坐在土埂上,邓治兵一脸焦急。
村民申办微企后,问题接踵而至——不知道怎么种植、护理。
邓治兵并不知道,一批农业专家此刻正在赶往桐元村的路上。
在万州区科委等多个部门携手下,桐元村成立了“专家大院”。
来自市农广校、西南大学等多个单位的专家,成了桐元村猕猴桃种植技术的“专业顾问”。
“专家经常到田间地头教我们种植。”邓治兵说。
对于谢家宽来说,怎么扩大桐元村的猕猴桃种植规模成了他的心病。
2013年,尝到种植猕猴桃的甜头后,李相前开始琢磨如何扩大猕猴桃种植规模。
“你可以申请贷款。”谢家宽又来支招了。
原来,针对像李相前这样的微型企业发展资金不足的情况,政府又出台了扶持政策——可以申请贷款。
于是,李相前赶紧准备资料,申请了一笔贷款。
有了资金周转,2014年,李相前猕猴桃种植规模扩大到50余亩。
“一年的收入又可以翻一番。”李相前笑着说。
看到邻居们生活逐渐富裕了,曾经外出务工的村民纷纷回到村里,开始申办微企,种植猕猴桃。
为此,万州区工商分局专门在桐元村成立了一个微型企业指导站。
于是,一个又一个微企在桐元村冒了出来。
截至目前,桐元村已有3000多亩土地种植了猕猴桃。
抱团
2015年7月的一天,李相前早早地来到村口的重庆市铁峰山酒业有限公司,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
现在,李相前有了多重身份。除了经营自家猕猴桃外,他还是猕猴桃专业合作社的社员、果酒厂的员工。
随着桐元村猕猴桃种植规模的扩大,再加上猕猴桃保鲜期所限,鲜果销售很快过剩了。
一次,桐元村猕猴桃遭遇溃疡病,造成大量猕猴桃滞销。
看着村民们含泪倒掉30吨发烂的猕猴桃,谢家宽心里很不是滋味。
“如此大规模地种植猕猴桃,桐元村可经不起天灾啊。”谢家宽说。
痛定思痛后,谢家宽带领桐元村跨出了两大步——
第一步,通过村民入股形式组建专业合作社,实现“抱团发展”。
成立合作社后,桐元村一方面筹资建起了保鲜库,延长猕猴桃保鲜期。
另一方面,通过专业合作社对外谈判,“打捆”销售猕猴桃,保障群众利益。
第二步,组建深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条。
2014年,在万州区食品工业研究所的技术支持下,桐元村和一家企业合作,创办了重庆铁峰山酒业有限公司,将猕猴桃酿造成美酒,解决了猕猴桃过剩或者滞销的问题。
果酒生产出来后,可进入重庆主城区的超市,甚至出口到国外。
“就算整个铁峰乡的猕猴桃都卖不出去,我们也不愁了!”谢家宽笑道。
延伸
2015年7月,桐元村四组村民邓玉乾很忙。
最近,他正在张罗着申办家庭农场。
桐元村因为种植猕猴桃而渐渐有了名气,不少城里人都慕名而来。
于是,桐元村抓住机会大力发展林下畜禽养殖,修建农家乐,发展乡村旅游产业。
“发展多元产业,进一步带动农民致富。”谢家宽说。
于是,像邓玉乾一样,村里20多户人家开始申办家庭农场。
与此同时,桐元村硬件设施也在同步跟上——修建水泥路,安装太阳能路灯,添置健身器材……
桐元村规划筹建的20个乡村旅游点,8个已经开始营业。
“以后,每年估计可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谢家宽笑着说,“桐元村现在已经有206家微企了。”
打造“重庆微企第一村”,让桐元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前,村里人出行只能靠步行,如今,村里有了140多辆小汽车。
以前,村里900多人外出务工,如今,900多人中回来了700多人。
2014年,桐元村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500元,村集体固定资产达6000万元。
短短几年,桐元村就从一个山沟沟变成了金窝窝。
有歌为证:
铁峰山下我的家,犀河两岸搭藤架,坡上遍栽猕猴桃,科学种植开新花。
专业养殖规模大,野鸡孔雀来安家,山羊菜牛土鸡肥,村民心里乐开花。
铁峰山下我的家,犀河新村楼豪华,驱车奔向小康路,生活好比芝麻花。
铁峰山下我的家,犀河清清映彩霞,和谐欢歌唱不尽,桐元盛开幸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