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学生储存写作之“米”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ssjhn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是学生将胸中的积累转化为语言文字(即倾吐)的过程。因此,教师在组织作文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引领他们加强积累,这样,学生作文时才能“有米下锅”。
  
  一、引领学生在观察中了解生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学生平时的生活中有许多的写作素材,但学生不会去认识,也不会去观察,也不知道怎样观察。因此,对教师所出的作文题目,他们常常以内容空洞、词句贫乏、情节平淡的习作上交,因不知从何下笔而对写作失去信心,产生惧怕和逆反心理。为此,我们有必要从学生一跨入初中的门槛起就及时引导他们观察生活中的每件事物,从而解决学生作文时无话可写这一难题。
  从初一开始我就对学生提出了观察的要求:每天从家门到学校这一段路你见到了些什么?每天以《上学途中》为题写成文章上交。本来学生认为每天经过的这一段路,并没有什么可以看的,但自从我有目的地提出观察要求后,他们就开始认真观察了。经过一个星期的观察后,学生们发现,这段短短的上学路周围的事物简直太多了,怎么写都写不完。
  我再让学生观察生活,观察大自然,观察一切大小事物,观察校内的、班上的事,观察自家的、邻居的、街上的、商店的、汽车上的、公园里的各种事物,观察公共汽车站上下车的场面,观察摸奖券人的面部表情,观察老太太进店买东西付钱的动作……这样,学生的眼界越来越宽,思维也越来越活跃。学生打开了思路,作文时脑中的素材也就更多了,对作文也就有了兴趣。
  当然,一开始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往往是粗放型的。这就需要教师教给他们观察的方法:由近到远、由表及里、从外到内、从前到后、从左到右等。总之,要选好观察的视点,力求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把事物的形状、大小、特征、范围、环境、人物活动等反映出来。
  
  二、引领学生在阅读中认识生活
  
  博览群书,才能出口成章;博古通今,才可落笔生花。阅读是很多教师和家长指导孩子提高作文水平的途径之一,阅读他人文章,可以从中模仿别人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学习其叙事描写、议论的基本功,还可以学习别人的写作技巧。
  首先,要充分利用好手中的教材。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多彩,可从中感悟到大千世界的灿烂多姿,领悟到人生旅途的无穷趣味。
  其次,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锐,易接受新事物,教师应适时指导学生读一些课外书籍,如古今中外的小说、诗歌,教师若能有针对性地及时点拨,开拓学生的思维,久而久之他们便能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个个“满腹经纶”。
  如学习了蒲松龄的《狼》这篇文章后,我就积极引导学生阅读小说《聊斋志异》;学习了《斑羚飞渡》这篇文章后,我就让学生阅读沈石溪的其他写动物的小说。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加深了对学过内容的理解。
  再次,引导学生阅读报刊、杂志等课外读物上的精美时文。
  近期我在报刊中选了有关“崇尚绿色上网”、“嫦娥二号卫星”、“ 读永恒的书”等方面的时文,并进行指导阅读。读多了,学生大脑中储存的信息也就多了,写作时就能信手拈来,下笔如行云流水,熠熠生花。心理学表明:“如果两种技能在刺激物与反应物方面有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它们对于人的能力和心理特点有共同的要求,它们就可以相互迁移。”
  另外,我们还应引导学生把平时观察到的人和物以及读书时见到的妙语佳句、精彩段落、奇美篇章等熟读成诵。这样,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知识就会越来越丰富。知识丰富了,学生的头脑就成了一座宝库。
  
  三、引领学生在活动中实践生活
  
  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开展各种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生活是课内教学的补充,同时也是解决写作素材来源的有效途径。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生活,在发展的社会生活中,在生活的漩涡中,到时代的风云中,去观察、去思考。
  如何开展活动呢?(1)有计划地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观察自然,接触实际。到野外视察虫鸟花草、飞禽走兽、云雾山川,春赏花草,夏探绿林,秋采实果,冬观雪景。(2)有计划地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到工厂、到农村、到市场、到名山胜地参观访问,调查了解,感受时代跳动的脉搏,了解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3)有计划地开展小制作、手抄报、演讲、故事会、智力竞赛、办刊、评刊等活动。(4)有计划地开展“祖国在前进”、“我爱家乡”、“假如我是……”等集体活动。
  上学期我模仿中央电视台曾经有过的“第二起跑线”节目的做法,进行了一次“班级第二起跑线”活动,整个活动由学生设计、策划、组织,内容丰富多彩,有知识竞猜、班级热点讨论、贺卡设计、产品推销……整个活动过程,学生的参与性极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教学引导学生找“米”至关重要,学生发现“米”,认识“米”,直到囊中充实,就不会“无米下锅”了。我们语文教师应千方百计创造各种条件,指导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实践生活,不断积累写作素材。
  (责任编辑 刘宇帆)
其他文献
车内,成了我们父子畅谈的最佳场所。父亲总是滔滔不绝,兴高采烈到满脸开花。我想,车对于我来说,已不是代步那么简单。  我的单位在郊区,与一家汽车驾校只一墙之隔。远远看见几辆汽车围着几个杆子有规律地转着圈,马达轰鸣却小心谨慎,也经常看见教练在对学员讲着什么,一副训诫徒弟的样子,但那些学员并没有恼怒,只是陪着笑,一遍一遍按着师傅的教导练习着。我想起自己学车那会儿,自叹不如这些学员虔诚。  记得我当兵那会
近日,江苏宿迁一名7岁男孩放学后在家玩耍时,将墨水从自家7楼泼下,3楼到6楼住户全都遭了殃。妈妈陈女士发现后,带着孩子到楼下挨家挨户道歉,并把被墨汁染色的衣物拿回家与闯祸的儿子一起手洗。陈女士说这样做是要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墨汁很不好洗,自己手都搓红了。有些洗不干净的就买新的赔给邻居。”另外,她已经找专业人士进行外墙清洗,并讓儿子站在太阳底下看着整个清洗过程,“孩子晒得脸都通红了,我一点也没
11月3日开始,中国出现大范围空气重污染过程,影响范围波及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等地。我们看到,自新《环保法》颁布以来,环保部和地方环保部门都加大了执法、处罚力度。不过,令人遗憾的是,污染天气依然频现。  解决雾霾这样的环境污染问题不是一日之功,保护环境也不是环保部门一家的战斗。环保部部长陈吉宁曾坦言,在环境执法方面还面临着地方政府经常干预的问题。事实上,好多污
侄女叫小馨,我喜欢叫她馨宝。下班回家,亲一下侄女的小脸,说一声真香;儿子狗剩张着大嘴迎向我,我亲一下说真臭。这好像成了我回家后的固定程序。小馨不高兴我亲她的时候,就会说:“又来了,又是那一套。”  我喜歡带着小馨和狗剩到大街上炫耀。有一次遇到很久以前的邻居大婶,她盯着小馨和狗剩狐疑地看了半天:“妮啊,这两个都是你的?你怎么捞着要两个?”我逗她说:“丫头是偷生的。”看她当真了,实在不忍心骗她才说了实
摘要:数学建模是当前有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教学方法,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数学建模的提出,也能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高中数学是学生学习的冲刺阶段,其内容较复杂,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很抽象,学起来比较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将数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当中,数学建模起到了促进作用。本文将针对核心素养下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进行探究,探讨出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
笔者在去年5月份前往美国学习,在学习了美国马萨诸塞州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学习经验指南》之后,深入到当地的幼儿园,了解美国的幼儿园是怎么样运用《幼儿学习经验指南》来观察幼儿、评价幼儿和根据幼儿发展水平计划课程的。  一、《幼儿学习经验指南》简介  马萨诸塞州的《幼儿学习经验指南》包括英语语言学习、数学、科学与技术、历史与社会科学、健康教育和艺术教育6个领域,在6个领域下面有22个子领域、130条指标以
[摘 要]潇贺古道是指由湖南潇水连接广西贺江的水、陆路通道的总称,是古代中原沟通岭南最重要的交通要道之一。其沿线有诸多历史文化遗迹,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可作为高中校本课程的研究对象。文章通过开展问卷调查来了解学生对潇贺古道文化资源的熟悉和掌握程度,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借此来推进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关键词]潇贺古道;文化特色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
[摘要]现行高中地理教材设置了“问题研究”板块,体现了地理教学的综合性、实用性、实践性。教师应通过设置情境、调整案例等途径,实现“问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的高效整合。  [关键词]问题研究 课堂教学 整合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070114  现行高中地理教材设置了“问题研究”板块,是人教版地理教材的亮点,体现地理教学的综合性、
一、母语激趣法    在日常的教学中,笔者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文字感悟能力的培养。笔者每天都会利用早读课或课前的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文字接龙的活动,或进行“咬文嚼字”的纠错能力大比拼,或进行成语故事赛讲,或进行几分钟的“美丽演说”。这些活动每天并不会花多少时间,但是,由于坚持不懈,效果是特别显著的。首先,可使学生对令他们头痛的文字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一种追根究底的激情,因此,最直接的效果便是错字率大
【考题回放】  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不仅与物候、时令准确对应,而且还有着一个个内涵丰富的名字。让我们看看春季的几个节气:“立春”还带着残冬的余寒,但天气变暖,送来了春的气息,是一种转折,也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标志;“惊蛰”就像一个故事,一声春雷把万千蛰居沉睡的生命唤醒,就像父亲的棒喝,让顽劣的孩童懂得了奋进;“春分”这一天,太阳正当赤道上方,它将自己的光一丝不苟地均分给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