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是学生将胸中的积累转化为语言文字(即倾吐)的过程。因此,教师在组织作文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引领他们加强积累,这样,学生作文时才能“有米下锅”。
一、引领学生在观察中了解生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学生平时的生活中有许多的写作素材,但学生不会去认识,也不会去观察,也不知道怎样观察。因此,对教师所出的作文题目,他们常常以内容空洞、词句贫乏、情节平淡的习作上交,因不知从何下笔而对写作失去信心,产生惧怕和逆反心理。为此,我们有必要从学生一跨入初中的门槛起就及时引导他们观察生活中的每件事物,从而解决学生作文时无话可写这一难题。
从初一开始我就对学生提出了观察的要求:每天从家门到学校这一段路你见到了些什么?每天以《上学途中》为题写成文章上交。本来学生认为每天经过的这一段路,并没有什么可以看的,但自从我有目的地提出观察要求后,他们就开始认真观察了。经过一个星期的观察后,学生们发现,这段短短的上学路周围的事物简直太多了,怎么写都写不完。
我再让学生观察生活,观察大自然,观察一切大小事物,观察校内的、班上的事,观察自家的、邻居的、街上的、商店的、汽车上的、公园里的各种事物,观察公共汽车站上下车的场面,观察摸奖券人的面部表情,观察老太太进店买东西付钱的动作……这样,学生的眼界越来越宽,思维也越来越活跃。学生打开了思路,作文时脑中的素材也就更多了,对作文也就有了兴趣。
当然,一开始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往往是粗放型的。这就需要教师教给他们观察的方法:由近到远、由表及里、从外到内、从前到后、从左到右等。总之,要选好观察的视点,力求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把事物的形状、大小、特征、范围、环境、人物活动等反映出来。
二、引领学生在阅读中认识生活
博览群书,才能出口成章;博古通今,才可落笔生花。阅读是很多教师和家长指导孩子提高作文水平的途径之一,阅读他人文章,可以从中模仿别人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学习其叙事描写、议论的基本功,还可以学习别人的写作技巧。
首先,要充分利用好手中的教材。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多彩,可从中感悟到大千世界的灿烂多姿,领悟到人生旅途的无穷趣味。
其次,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锐,易接受新事物,教师应适时指导学生读一些课外书籍,如古今中外的小说、诗歌,教师若能有针对性地及时点拨,开拓学生的思维,久而久之他们便能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个个“满腹经纶”。
如学习了蒲松龄的《狼》这篇文章后,我就积极引导学生阅读小说《聊斋志异》;学习了《斑羚飞渡》这篇文章后,我就让学生阅读沈石溪的其他写动物的小说。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加深了对学过内容的理解。
再次,引导学生阅读报刊、杂志等课外读物上的精美时文。
近期我在报刊中选了有关“崇尚绿色上网”、“嫦娥二号卫星”、“ 读永恒的书”等方面的时文,并进行指导阅读。读多了,学生大脑中储存的信息也就多了,写作时就能信手拈来,下笔如行云流水,熠熠生花。心理学表明:“如果两种技能在刺激物与反应物方面有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它们对于人的能力和心理特点有共同的要求,它们就可以相互迁移。”
另外,我们还应引导学生把平时观察到的人和物以及读书时见到的妙语佳句、精彩段落、奇美篇章等熟读成诵。这样,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知识就会越来越丰富。知识丰富了,学生的头脑就成了一座宝库。
三、引领学生在活动中实践生活
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开展各种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生活是课内教学的补充,同时也是解决写作素材来源的有效途径。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生活,在发展的社会生活中,在生活的漩涡中,到时代的风云中,去观察、去思考。
如何开展活动呢?(1)有计划地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观察自然,接触实际。到野外视察虫鸟花草、飞禽走兽、云雾山川,春赏花草,夏探绿林,秋采实果,冬观雪景。(2)有计划地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到工厂、到农村、到市场、到名山胜地参观访问,调查了解,感受时代跳动的脉搏,了解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3)有计划地开展小制作、手抄报、演讲、故事会、智力竞赛、办刊、评刊等活动。(4)有计划地开展“祖国在前进”、“我爱家乡”、“假如我是……”等集体活动。
上学期我模仿中央电视台曾经有过的“第二起跑线”节目的做法,进行了一次“班级第二起跑线”活动,整个活动由学生设计、策划、组织,内容丰富多彩,有知识竞猜、班级热点讨论、贺卡设计、产品推销……整个活动过程,学生的参与性极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教学引导学生找“米”至关重要,学生发现“米”,认识“米”,直到囊中充实,就不会“无米下锅”了。我们语文教师应千方百计创造各种条件,指导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实践生活,不断积累写作素材。
(责任编辑 刘宇帆)
一、引领学生在观察中了解生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学生平时的生活中有许多的写作素材,但学生不会去认识,也不会去观察,也不知道怎样观察。因此,对教师所出的作文题目,他们常常以内容空洞、词句贫乏、情节平淡的习作上交,因不知从何下笔而对写作失去信心,产生惧怕和逆反心理。为此,我们有必要从学生一跨入初中的门槛起就及时引导他们观察生活中的每件事物,从而解决学生作文时无话可写这一难题。
从初一开始我就对学生提出了观察的要求:每天从家门到学校这一段路你见到了些什么?每天以《上学途中》为题写成文章上交。本来学生认为每天经过的这一段路,并没有什么可以看的,但自从我有目的地提出观察要求后,他们就开始认真观察了。经过一个星期的观察后,学生们发现,这段短短的上学路周围的事物简直太多了,怎么写都写不完。
我再让学生观察生活,观察大自然,观察一切大小事物,观察校内的、班上的事,观察自家的、邻居的、街上的、商店的、汽车上的、公园里的各种事物,观察公共汽车站上下车的场面,观察摸奖券人的面部表情,观察老太太进店买东西付钱的动作……这样,学生的眼界越来越宽,思维也越来越活跃。学生打开了思路,作文时脑中的素材也就更多了,对作文也就有了兴趣。
当然,一开始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往往是粗放型的。这就需要教师教给他们观察的方法:由近到远、由表及里、从外到内、从前到后、从左到右等。总之,要选好观察的视点,力求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把事物的形状、大小、特征、范围、环境、人物活动等反映出来。
二、引领学生在阅读中认识生活
博览群书,才能出口成章;博古通今,才可落笔生花。阅读是很多教师和家长指导孩子提高作文水平的途径之一,阅读他人文章,可以从中模仿别人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学习其叙事描写、议论的基本功,还可以学习别人的写作技巧。
首先,要充分利用好手中的教材。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多彩,可从中感悟到大千世界的灿烂多姿,领悟到人生旅途的无穷趣味。
其次,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锐,易接受新事物,教师应适时指导学生读一些课外书籍,如古今中外的小说、诗歌,教师若能有针对性地及时点拨,开拓学生的思维,久而久之他们便能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个个“满腹经纶”。
如学习了蒲松龄的《狼》这篇文章后,我就积极引导学生阅读小说《聊斋志异》;学习了《斑羚飞渡》这篇文章后,我就让学生阅读沈石溪的其他写动物的小说。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加深了对学过内容的理解。
再次,引导学生阅读报刊、杂志等课外读物上的精美时文。
近期我在报刊中选了有关“崇尚绿色上网”、“嫦娥二号卫星”、“ 读永恒的书”等方面的时文,并进行指导阅读。读多了,学生大脑中储存的信息也就多了,写作时就能信手拈来,下笔如行云流水,熠熠生花。心理学表明:“如果两种技能在刺激物与反应物方面有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它们对于人的能力和心理特点有共同的要求,它们就可以相互迁移。”
另外,我们还应引导学生把平时观察到的人和物以及读书时见到的妙语佳句、精彩段落、奇美篇章等熟读成诵。这样,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知识就会越来越丰富。知识丰富了,学生的头脑就成了一座宝库。
三、引领学生在活动中实践生活
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开展各种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生活是课内教学的补充,同时也是解决写作素材来源的有效途径。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生活,在发展的社会生活中,在生活的漩涡中,到时代的风云中,去观察、去思考。
如何开展活动呢?(1)有计划地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观察自然,接触实际。到野外视察虫鸟花草、飞禽走兽、云雾山川,春赏花草,夏探绿林,秋采实果,冬观雪景。(2)有计划地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到工厂、到农村、到市场、到名山胜地参观访问,调查了解,感受时代跳动的脉搏,了解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3)有计划地开展小制作、手抄报、演讲、故事会、智力竞赛、办刊、评刊等活动。(4)有计划地开展“祖国在前进”、“我爱家乡”、“假如我是……”等集体活动。
上学期我模仿中央电视台曾经有过的“第二起跑线”节目的做法,进行了一次“班级第二起跑线”活动,整个活动由学生设计、策划、组织,内容丰富多彩,有知识竞猜、班级热点讨论、贺卡设计、产品推销……整个活动过程,学生的参与性极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教学引导学生找“米”至关重要,学生发现“米”,认识“米”,直到囊中充实,就不会“无米下锅”了。我们语文教师应千方百计创造各种条件,指导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实践生活,不断积累写作素材。
(责任编辑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