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要求建构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学习方式,学案教学法便成为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现将通过参与学案教学实践所得的思考和体会与广大同仁共同探讨。
一、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我们认为这种教学模式应该是一种主体性的教学活动,应尽可能缩减教师的讲授时间而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讨论和相互质疑。我们在实践中大致采用了以下两种程序:
1.提问——讨论——归纳——练习。即: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首先通过提问和讨论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无需教师做全面的讲解,同时也营造了一种积极热烈的学习气氛,使教师有时间解决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归纳环节要求学生总结收获,得出结论性的知识。实际上,在学案的指导下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认识,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加深认识,完善和纠正观点。这种课型是使用最多的。
2.质疑——探究——小结——应用。这种模式用于复习课,目的是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问题的解决。在这种模式中,教师要充分为学生提供一个不受限制的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的环境和机会,让学生通过实践或从别人的实践中学到方法。
无论采用哪种模式,教师的教学活动实际上都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种促进知识学习和运用的环境和条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和体系,促进学生学习策略的形成和自主性的发挥。
二、学案导学带给我们的收获
1.学案教学最大的收获就是收获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不再是老师的一言堂,学生真正参与到了学习中。学案教学中,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了学习中,课堂真正成了每一个学生的课堂,老师只是引导者。特别是部分后进生,从一个旁观者,成了学习的参与者,并且还能代表小组发言,给了他们一个展示的机会。其实,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欲望,当这部分学生也参与进了学习中,课堂气氛就更活跃了,学生动起来了,学习就有效了。
另外,小组学习的竞争机制,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激励作用。我们学校的小组整体评价方式,有利于加强学生相互间的合作、互助,同时中学生本身有争强好胜的特点,小组的竞争可以督促他们更积极地学习。
2.学案使学生“会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案学习中的预习,就是引导学生到达“愤、悱”的环节。学生通过预习,对新知识有了一个总体的把握,在预习中有了自己困惑的问题,经过预习这个环节,他们自己提前找出了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这样,上课的时候可重点关注这部分内容,对重难点的突破很有帮助。同时,学案给了学生一个路标,让学生知道要往哪里去。学生看了学案就知道这节课该把握什么内容,并且知道应该怎么去学,避免了以往那种散漫的学习,这样学习效率也更高了。尤其是学案的课堂练习巩固环节,可以把好知识关,有利于每堂课巩固教学重难点、落实学习目标。
3.学案给了师生意外的收获和惊喜。学生在初步完成学案过程中,一些生成性问题往往能成为很有价值的学习资源,有效利用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以往的课堂中,一些后进生学习被动,即使在学习中有问题、有思考也怯于表达,不能及时、充分地引起教师的关注,使得学习状况越来越差。而教师在批阅学案的过程中能够发现他们暴露出的问题,可据此进行单独辅导,帮助他们尽快赶上其他同学;或是发现他们的一些闪光点,并据此有意地鼓励、引导,使其在同学面前树立自信,激发内心积极向上的愿望,以达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4.学案教学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学案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避免了教师授课的随意性,使教师功夫下在了课前,课堂上有精力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随时进行点拨和指导。对学生来说,拿到学案后,对本节课要达到的目标很明确,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合理安排,比较顺利地理清知识点,完成学习目标。
三、学案导学实践中的问题和困惑
凡事有利就有弊,使用“学案导学”的实践,我们有收获,也有许多问题和困惑。
1.老师对小组的讨论情况,一定要能够真实地把握起来。小组的讨论常常说得不亦乐乎,但没有把别人的观点记在心里;有的组员不参与,有的小组则是看似热烈但并无结果,有的小组干脆变成了学习好的学生的一言堂……教师可以采取个别了解的方式,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摸底。同时老师对讨论要进行必要的指导,让学生知道怎么讨论、怎么让学习差的同学得到发言的机会,小组讨论的目的不是各自观点的简单相加,而是要产生比原来更为丰富和深入的认识和观点。这种指导短时间还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2.学案教学所强调的自主性使得那些学习基础差和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掉队现象严重。有的后进生在交流中不发言,学习上很是被动,久而久之,学习越来越落后;而对于那些调皮的学生来说,讨论简直是一种放松,说话不少却所学不多。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分化严重,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还有待于探索和研究。
教学改革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我们正在摸索中学会创新、学会反思、大胆挑战,在教改工作中鼓足前进的勇气,不怕困难和失败,踏实肯干,求真务实,以学案为依托,构建高效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我们认为这种教学模式应该是一种主体性的教学活动,应尽可能缩减教师的讲授时间而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讨论和相互质疑。我们在实践中大致采用了以下两种程序:
1.提问——讨论——归纳——练习。即: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首先通过提问和讨论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无需教师做全面的讲解,同时也营造了一种积极热烈的学习气氛,使教师有时间解决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归纳环节要求学生总结收获,得出结论性的知识。实际上,在学案的指导下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认识,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加深认识,完善和纠正观点。这种课型是使用最多的。
2.质疑——探究——小结——应用。这种模式用于复习课,目的是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问题的解决。在这种模式中,教师要充分为学生提供一个不受限制的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的环境和机会,让学生通过实践或从别人的实践中学到方法。
无论采用哪种模式,教师的教学活动实际上都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种促进知识学习和运用的环境和条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和体系,促进学生学习策略的形成和自主性的发挥。
二、学案导学带给我们的收获
1.学案教学最大的收获就是收获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不再是老师的一言堂,学生真正参与到了学习中。学案教学中,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了学习中,课堂真正成了每一个学生的课堂,老师只是引导者。特别是部分后进生,从一个旁观者,成了学习的参与者,并且还能代表小组发言,给了他们一个展示的机会。其实,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欲望,当这部分学生也参与进了学习中,课堂气氛就更活跃了,学生动起来了,学习就有效了。
另外,小组学习的竞争机制,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激励作用。我们学校的小组整体评价方式,有利于加强学生相互间的合作、互助,同时中学生本身有争强好胜的特点,小组的竞争可以督促他们更积极地学习。
2.学案使学生“会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案学习中的预习,就是引导学生到达“愤、悱”的环节。学生通过预习,对新知识有了一个总体的把握,在预习中有了自己困惑的问题,经过预习这个环节,他们自己提前找出了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这样,上课的时候可重点关注这部分内容,对重难点的突破很有帮助。同时,学案给了学生一个路标,让学生知道要往哪里去。学生看了学案就知道这节课该把握什么内容,并且知道应该怎么去学,避免了以往那种散漫的学习,这样学习效率也更高了。尤其是学案的课堂练习巩固环节,可以把好知识关,有利于每堂课巩固教学重难点、落实学习目标。
3.学案给了师生意外的收获和惊喜。学生在初步完成学案过程中,一些生成性问题往往能成为很有价值的学习资源,有效利用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以往的课堂中,一些后进生学习被动,即使在学习中有问题、有思考也怯于表达,不能及时、充分地引起教师的关注,使得学习状况越来越差。而教师在批阅学案的过程中能够发现他们暴露出的问题,可据此进行单独辅导,帮助他们尽快赶上其他同学;或是发现他们的一些闪光点,并据此有意地鼓励、引导,使其在同学面前树立自信,激发内心积极向上的愿望,以达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4.学案教学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学案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避免了教师授课的随意性,使教师功夫下在了课前,课堂上有精力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随时进行点拨和指导。对学生来说,拿到学案后,对本节课要达到的目标很明确,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合理安排,比较顺利地理清知识点,完成学习目标。
三、学案导学实践中的问题和困惑
凡事有利就有弊,使用“学案导学”的实践,我们有收获,也有许多问题和困惑。
1.老师对小组的讨论情况,一定要能够真实地把握起来。小组的讨论常常说得不亦乐乎,但没有把别人的观点记在心里;有的组员不参与,有的小组则是看似热烈但并无结果,有的小组干脆变成了学习好的学生的一言堂……教师可以采取个别了解的方式,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摸底。同时老师对讨论要进行必要的指导,让学生知道怎么讨论、怎么让学习差的同学得到发言的机会,小组讨论的目的不是各自观点的简单相加,而是要产生比原来更为丰富和深入的认识和观点。这种指导短时间还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2.学案教学所强调的自主性使得那些学习基础差和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掉队现象严重。有的后进生在交流中不发言,学习上很是被动,久而久之,学习越来越落后;而对于那些调皮的学生来说,讨论简直是一种放松,说话不少却所学不多。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分化严重,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还有待于探索和研究。
教学改革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我们正在摸索中学会创新、学会反思、大胆挑战,在教改工作中鼓足前进的勇气,不怕困难和失败,踏实肯干,求真务实,以学案为依托,构建高效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