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除教师的基本素质,业务能力和教学方法外,还要不断提高教师课堂语言的修养,重视课堂环节的语言运用艺术。
语文教师课堂语言的功底,直接关系到语文课堂的组织效果。不断锤炼课堂语言,是语文教师的必修课。教学中教师要不断锤炼教学语言艺术,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用丰富翔实、富有艺术感和审美变化的课堂语言,变无趣为有趣,变无声为有声,变无形为有形, 让课堂出现欢快、热烈、生机盎然的景象,使学生在诗意的情境中充分享受语文的愉悦,提高学习兴趣。
一、编制良好的课堂导语,激发学生兴趣入境
上课开始,教师都应有个开场白,这就称之为导语。一个好的导入设计不仅要让学生明白当堂的学习任务,而且更要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短短的一、二分钟内就能使学生进入角色。现行语文教材按单元编排重点训练项目,每个单元都有阅读、自读、口语交际、实践活动等多种课型,语文体裁内容也不同,每个课时的教学任务和目标更不同,因此,教师在设计导入时就必须体现这些不同,课前借助图片、音乐的手段,营造一个强烈的主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上《道士塔》一课时,我先准备了敦煌艺术的图片和敦煌历史变迁的文字,配上《神秘园》里优美的音乐,在悠扬的旋律渲染下,寥廓苍凉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了那个凝结着辉煌和惨痛挣扎的历史情境中, 伴随着教师的表情语言,学生们与作品产生共鸣,对课文产生了极大的阅读兴趣。
二、编制有趣的过渡语言,使学生的注意力不分散
课堂教学中,每一个环节的衔接处,都必不可少地应有一个适当的过渡。这就需要组织良好的语言来衔接,使学生真切地体味到自然、流畅、严谨的知识结构整体。
如讲授《雨中登泰山》时:“你们看到的雨中泰山是怎样一幅景色?过岱宗坊后首次映人眼帘的是怎样一幅奇景?”学生通过阅读,用生动的语言绘声绘色地把第一个波峰(虎山水库奇景)尽情地欣赏一番之后,教师又往前推进说:”尽管黄锦、白纱的美景引人人胜,但‘雨大起来了,不得不拐进王母庙后的七真祠’。为什么叫‘七真祠’呢?祠中最传神之作是什么?怎样传神?”学生简要地介绍第二个波峰之后,教师又立即过渡:“雕塑的传神之作虽然使我们享受到了艺术美,登绝顶领略无限风光毕竟是主题。让我门继续来到雨地,走上登山的正路。一路行来,从一天门到二天门,沿途见到哪些奇景?”……最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绝顶又是怎样的风光呢?让我们带着胜利的喜悦,来欣赏这仙境般的美景。”当老师用这一系列富有艺术情趣、层层递进的设问语言,把学生安然地从一个波峰送到另一个波峰上去时。一堂课就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
三、组织惊人的讲述语言,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上,要想达到课文、学生和教师的感情共鸣,作为课堂的导学者,教师的组织语言必须做到有感情投入,携感情发出。
在教学中,必须考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欣赏,达到效果,有效的方法在于以生动、富于情感的艺术性语言创造课堂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因为轻柔和谐的优美,奋发激越的壮美,催人泪下的悲剧美,诙谐睿智的喜剧美,华丽与古朴,典雅与流畅,严谨与浪漫,无不包容在小说、戏剧、散文、诗歌以及议论、说明文体里。这种种美的挖掘领悟,都有赖于教师艺术性的语言引导明确和整合,创造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声情并茂的散文,可通过抒情的语言把优美的形象塑造于学生面前;平淡如水的说明文,可借助形象风趣的话语解说其中的事理;严谨简明的议论文,可用哲理性语言引入严密的逻辑。因此运用语言艺术渲染课堂气氛,创造情境,使学生、教师和文章三者之间的情感交融,形成一种特定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愉快的接受知识,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创设情境语言收束全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课堂收束是教师必备的一项教学技能,“言已尽而意无穷”,刺激学生主动探求。
如教完《装在套子里的人》第一课时,可以这样设计课堂收束:“恋爱,多么诱人的字眼;一个哲人说过,如果没有爱情,人间将成为一座坟墓。的确如此,就连别里科夫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人,也禁受不住爱情的诱惑,居然从套子里探出头来,要品尝一下恋爱的滋味了。像他这样的人,会获得姑娘的爱吗?他的爱情结局将会怎样呢?”
这样的收束,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在学生的心里激起悬念,诱导着学生去阅读后面的故事情节。同时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做好了铺垫,使前后课时互相关联,形成一个整体。
再如,教完鲁迅的《阿Q正传》,我让学生阅读了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说:“小说中主人公阿Q,是一个可笑又可悲的人。而小说《警察与赞美诗》中的主人公苏比同样是一个可笑又可悲的人。他们国籍虽然不同,但他们在很多方面存在着相似之处。1.都有着畸形的心理。阿Q有着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在现实中吃了亏,但他会在精神上取得满足和胜利;苏比呢,竟‘衷心企求’牢狱生活,心理不能说没有点变态和反常。2.都有着‘低俗’的目的。阿Q以为革命的目的就是报私仇、抢东西、讨老婆;苏比呢,希望进监狱的目的,竟是图那里无挨冻之苦,又可免费食舍。两个人的行为目的显得多么的‘低俗’。3.都有着悲惨的结局。阿Q真心向往革命,却被拒绝革命,最后又被当作革命党的长衫人物而送上了断头台;苏比呢,几番造恶,却能逍遥法外;正当他欲归正向善时,却无辜入狱。而他们的悲惨命运,都是由社会造成的。对这两个人物的态度,我们应该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这样一对比,学生既能温故旧的知识,又能加深对新的知识的理解。
教学实践体会到:良好的课堂语言会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能力;良好的语言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会使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新惠第二中学024300)
语文教师课堂语言的功底,直接关系到语文课堂的组织效果。不断锤炼课堂语言,是语文教师的必修课。教学中教师要不断锤炼教学语言艺术,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用丰富翔实、富有艺术感和审美变化的课堂语言,变无趣为有趣,变无声为有声,变无形为有形, 让课堂出现欢快、热烈、生机盎然的景象,使学生在诗意的情境中充分享受语文的愉悦,提高学习兴趣。
一、编制良好的课堂导语,激发学生兴趣入境
上课开始,教师都应有个开场白,这就称之为导语。一个好的导入设计不仅要让学生明白当堂的学习任务,而且更要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短短的一、二分钟内就能使学生进入角色。现行语文教材按单元编排重点训练项目,每个单元都有阅读、自读、口语交际、实践活动等多种课型,语文体裁内容也不同,每个课时的教学任务和目标更不同,因此,教师在设计导入时就必须体现这些不同,课前借助图片、音乐的手段,营造一个强烈的主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上《道士塔》一课时,我先准备了敦煌艺术的图片和敦煌历史变迁的文字,配上《神秘园》里优美的音乐,在悠扬的旋律渲染下,寥廓苍凉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了那个凝结着辉煌和惨痛挣扎的历史情境中, 伴随着教师的表情语言,学生们与作品产生共鸣,对课文产生了极大的阅读兴趣。
二、编制有趣的过渡语言,使学生的注意力不分散
课堂教学中,每一个环节的衔接处,都必不可少地应有一个适当的过渡。这就需要组织良好的语言来衔接,使学生真切地体味到自然、流畅、严谨的知识结构整体。
如讲授《雨中登泰山》时:“你们看到的雨中泰山是怎样一幅景色?过岱宗坊后首次映人眼帘的是怎样一幅奇景?”学生通过阅读,用生动的语言绘声绘色地把第一个波峰(虎山水库奇景)尽情地欣赏一番之后,教师又往前推进说:”尽管黄锦、白纱的美景引人人胜,但‘雨大起来了,不得不拐进王母庙后的七真祠’。为什么叫‘七真祠’呢?祠中最传神之作是什么?怎样传神?”学生简要地介绍第二个波峰之后,教师又立即过渡:“雕塑的传神之作虽然使我们享受到了艺术美,登绝顶领略无限风光毕竟是主题。让我门继续来到雨地,走上登山的正路。一路行来,从一天门到二天门,沿途见到哪些奇景?”……最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绝顶又是怎样的风光呢?让我们带着胜利的喜悦,来欣赏这仙境般的美景。”当老师用这一系列富有艺术情趣、层层递进的设问语言,把学生安然地从一个波峰送到另一个波峰上去时。一堂课就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
三、组织惊人的讲述语言,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上,要想达到课文、学生和教师的感情共鸣,作为课堂的导学者,教师的组织语言必须做到有感情投入,携感情发出。
在教学中,必须考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欣赏,达到效果,有效的方法在于以生动、富于情感的艺术性语言创造课堂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因为轻柔和谐的优美,奋发激越的壮美,催人泪下的悲剧美,诙谐睿智的喜剧美,华丽与古朴,典雅与流畅,严谨与浪漫,无不包容在小说、戏剧、散文、诗歌以及议论、说明文体里。这种种美的挖掘领悟,都有赖于教师艺术性的语言引导明确和整合,创造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声情并茂的散文,可通过抒情的语言把优美的形象塑造于学生面前;平淡如水的说明文,可借助形象风趣的话语解说其中的事理;严谨简明的议论文,可用哲理性语言引入严密的逻辑。因此运用语言艺术渲染课堂气氛,创造情境,使学生、教师和文章三者之间的情感交融,形成一种特定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愉快的接受知识,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创设情境语言收束全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课堂收束是教师必备的一项教学技能,“言已尽而意无穷”,刺激学生主动探求。
如教完《装在套子里的人》第一课时,可以这样设计课堂收束:“恋爱,多么诱人的字眼;一个哲人说过,如果没有爱情,人间将成为一座坟墓。的确如此,就连别里科夫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人,也禁受不住爱情的诱惑,居然从套子里探出头来,要品尝一下恋爱的滋味了。像他这样的人,会获得姑娘的爱吗?他的爱情结局将会怎样呢?”
这样的收束,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在学生的心里激起悬念,诱导着学生去阅读后面的故事情节。同时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做好了铺垫,使前后课时互相关联,形成一个整体。
再如,教完鲁迅的《阿Q正传》,我让学生阅读了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说:“小说中主人公阿Q,是一个可笑又可悲的人。而小说《警察与赞美诗》中的主人公苏比同样是一个可笑又可悲的人。他们国籍虽然不同,但他们在很多方面存在着相似之处。1.都有着畸形的心理。阿Q有着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在现实中吃了亏,但他会在精神上取得满足和胜利;苏比呢,竟‘衷心企求’牢狱生活,心理不能说没有点变态和反常。2.都有着‘低俗’的目的。阿Q以为革命的目的就是报私仇、抢东西、讨老婆;苏比呢,希望进监狱的目的,竟是图那里无挨冻之苦,又可免费食舍。两个人的行为目的显得多么的‘低俗’。3.都有着悲惨的结局。阿Q真心向往革命,却被拒绝革命,最后又被当作革命党的长衫人物而送上了断头台;苏比呢,几番造恶,却能逍遥法外;正当他欲归正向善时,却无辜入狱。而他们的悲惨命运,都是由社会造成的。对这两个人物的态度,我们应该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这样一对比,学生既能温故旧的知识,又能加深对新的知识的理解。
教学实践体会到:良好的课堂语言会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能力;良好的语言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会使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新惠第二中学02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