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师。历史教师是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和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历史思维能力、具备形成科学历史观与价值观的指导者和合作者,也是完成历史教育教学任务的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对历史教育有着关键性的影响力。这样,历史教师的教学语言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马卡连柯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有可能相差二十倍。”虽然此种说法有些夸张,但仔细推想,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似乎都离不开语言,都须借助于语言的表达。可以这样说,课堂教学艺术,首先就是语言艺术。诚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教学实践的发展,教学手段除了以语言为媒介外,还延伸到了多种教学媒体的运用。简单一点如实物教具、历史图片等;复杂一点的,则是将各种现代化声光电技术运用于教学,如投影机、电脑等。但所有这些,也都不可能完全排斥教学语言的运用。教学实践证明,中学历史教师的教学语言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一个成功的中学历史教师,他的语言技能应达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准确流畅,生动形象
中学历史教师首先要准确地使用词语来表达历史概念,即表述的史实准确。如同样是历史上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几个大帝国,教科书在分别表述时字序就有变化:“1-2世纪,罗马帝国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公元8世纪,阿拉伯国家成为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一个用“欧亚非”而一个用“亚非欧”,这些细微的差别,教师表达时要一丝不苟,准确无误。教师对历史名词的吐音也要准确,如吐蕃(bō)、金兀术(zhú)等。要使历史课堂用语准确无误,教师就必须认真备课,十分熟悉教学内容,要养成随时查阅工具书和参考书籍的好习惯,对不清楚、无把握的知识多向内行、专家请教。同时,教学时说话一定要谨慎严密,切不可信口开河、无的放矢。教师要少用土语,尽量使用规范的语言。说话时也要避免用词含糊不清、拖泥带水,对重要历史人物、时间、地点、事件、概念应一字一顿地强调其重要性,也可以反复多讲两遍。
其次,教师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描述要做到生动形象,入木三分。这就需要历史教师一是平日注重拓宽自己的知识面。知识丰富了,讲课语言就不会枯竭,生动形象的课堂便自然形成了。二是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对语法、修辞等语言书籍,著名的小说、诗歌、文章等要时有涉猎并不断钻研,这样既可提高文学素养,又能提高语言素质。三是在讲课时不时地运用比喻和对比的方法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用诗歌、歌谣、谚语“再现”历史情景,培养、烘托学生的想象能力,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吸引力。同时,注重语言的幽默感,也能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用“设疑”的方法增强语言的形象性,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引人入胜的效果,启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也会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二、张弛有度,快慢相宜
历史教师还要在教学中正确运用语调、语气、语速,历史教师讲课时的语气体现了教师的态度和情感,它应该是肯定的、自信的;语调则表现了历史教师讲课时声音高低的变化。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声调的运用之所以具有意义,倒不是为了嘹亮地来唱歌,漂亮地来谈吐,而是为了能够更准确地、生动地、有力地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据此,历史教师在讲课中随教学内容的起伏变化,说话的语调应有自然的高低变化,形成抑扬顿挫,以自然流露出的感情去进一步征服学生。语言的节奏也很重要,教师在讲述中要十分注意使语言表述富有明显的节奏感,给学生留下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的印象,这有助于学生接受和理解所接触到的历史知识。教师的语速要适中,语速过快,会使学生听力过度紧张而疲劳,影响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语速过慢,就会让学生感觉乏味,使教学松松垮垮,学生注意力分散,教学效果会下降。一般说来,内容比较浅显、易理解的知识速度可快一些;内容比较深奥、难理解的知识要慢一些。
三、通俗易懂,富有历史特色
历史教师的教学语言要通俗易懂,在教学过程中少用或不用教材中或教案中的书面文字语言,多用新鲜活泼的口头语言,而且尽可能深入浅出地表达教学内容。特别是对学生难于理解的历史概念、历史名词等抽象内容,不用艰深的成语、对子,不讲“之乎者也”之类的文言、古语。通俗易懂的语言,既突出了教学重点又突破了教学难点,还调节了课堂气氛,很好地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使课堂用语富有历史特色,要正确表达教学内容中的历史概念,不把历史上的具体概念与现行概念混为一谈,也不把历史题材的影视戏曲作品与真实的历史混为一谈。其次,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适量地引用一些简单浅显的历史文献材料,增强历史概念的真实感。
总之,教学语言是历史教师的基本功,教师应不断提高表达能力,增强其艺术性,强化自身的语言修养。每位教师都应把自己锻炼成优秀的语言大师,以流畅、优美的语言表达方式,把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过来,从而提高历史教育的质量,让历史教学渐入佳境。
马卡连柯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有可能相差二十倍。”虽然此种说法有些夸张,但仔细推想,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似乎都离不开语言,都须借助于语言的表达。可以这样说,课堂教学艺术,首先就是语言艺术。诚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教学实践的发展,教学手段除了以语言为媒介外,还延伸到了多种教学媒体的运用。简单一点如实物教具、历史图片等;复杂一点的,则是将各种现代化声光电技术运用于教学,如投影机、电脑等。但所有这些,也都不可能完全排斥教学语言的运用。教学实践证明,中学历史教师的教学语言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一个成功的中学历史教师,他的语言技能应达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准确流畅,生动形象
中学历史教师首先要准确地使用词语来表达历史概念,即表述的史实准确。如同样是历史上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几个大帝国,教科书在分别表述时字序就有变化:“1-2世纪,罗马帝国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公元8世纪,阿拉伯国家成为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一个用“欧亚非”而一个用“亚非欧”,这些细微的差别,教师表达时要一丝不苟,准确无误。教师对历史名词的吐音也要准确,如吐蕃(bō)、金兀术(zhú)等。要使历史课堂用语准确无误,教师就必须认真备课,十分熟悉教学内容,要养成随时查阅工具书和参考书籍的好习惯,对不清楚、无把握的知识多向内行、专家请教。同时,教学时说话一定要谨慎严密,切不可信口开河、无的放矢。教师要少用土语,尽量使用规范的语言。说话时也要避免用词含糊不清、拖泥带水,对重要历史人物、时间、地点、事件、概念应一字一顿地强调其重要性,也可以反复多讲两遍。
其次,教师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描述要做到生动形象,入木三分。这就需要历史教师一是平日注重拓宽自己的知识面。知识丰富了,讲课语言就不会枯竭,生动形象的课堂便自然形成了。二是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对语法、修辞等语言书籍,著名的小说、诗歌、文章等要时有涉猎并不断钻研,这样既可提高文学素养,又能提高语言素质。三是在讲课时不时地运用比喻和对比的方法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用诗歌、歌谣、谚语“再现”历史情景,培养、烘托学生的想象能力,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吸引力。同时,注重语言的幽默感,也能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用“设疑”的方法增强语言的形象性,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引人入胜的效果,启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也会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二、张弛有度,快慢相宜
历史教师还要在教学中正确运用语调、语气、语速,历史教师讲课时的语气体现了教师的态度和情感,它应该是肯定的、自信的;语调则表现了历史教师讲课时声音高低的变化。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声调的运用之所以具有意义,倒不是为了嘹亮地来唱歌,漂亮地来谈吐,而是为了能够更准确地、生动地、有力地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据此,历史教师在讲课中随教学内容的起伏变化,说话的语调应有自然的高低变化,形成抑扬顿挫,以自然流露出的感情去进一步征服学生。语言的节奏也很重要,教师在讲述中要十分注意使语言表述富有明显的节奏感,给学生留下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的印象,这有助于学生接受和理解所接触到的历史知识。教师的语速要适中,语速过快,会使学生听力过度紧张而疲劳,影响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语速过慢,就会让学生感觉乏味,使教学松松垮垮,学生注意力分散,教学效果会下降。一般说来,内容比较浅显、易理解的知识速度可快一些;内容比较深奥、难理解的知识要慢一些。
三、通俗易懂,富有历史特色
历史教师的教学语言要通俗易懂,在教学过程中少用或不用教材中或教案中的书面文字语言,多用新鲜活泼的口头语言,而且尽可能深入浅出地表达教学内容。特别是对学生难于理解的历史概念、历史名词等抽象内容,不用艰深的成语、对子,不讲“之乎者也”之类的文言、古语。通俗易懂的语言,既突出了教学重点又突破了教学难点,还调节了课堂气氛,很好地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使课堂用语富有历史特色,要正确表达教学内容中的历史概念,不把历史上的具体概念与现行概念混为一谈,也不把历史题材的影视戏曲作品与真实的历史混为一谈。其次,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适量地引用一些简单浅显的历史文献材料,增强历史概念的真实感。
总之,教学语言是历史教师的基本功,教师应不断提高表达能力,增强其艺术性,强化自身的语言修养。每位教师都应把自己锻炼成优秀的语言大师,以流畅、优美的语言表达方式,把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过来,从而提高历史教育的质量,让历史教学渐入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