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还没有过够就已飞逝而过。中国电影的200亿似乎可圈可点,但平均上座率15%的数字让我们不得不冷静下来。尽管这不一定是一个很准确的数字,但确实有不少影城经理认为,200亿元和他们的关系并不大——增量都是新增影城带来的,或者来自于IMAX影厅的高票价。
单体影城的上座率提升今天具有更关键的意义。因此,为200亿元欢呼的时候,冷静地想一想,产业的健康发展还需要改进些什么。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是给各行业浇清醒剂的决定。因为《决定》不主张盲目的GDP,不鼓励好大喜功,而主张稳健中前进,在协调好各方面关系中增长。
2013年,中国电影的成绩不可谓不突出。电影生产的类型更加丰富,创作者对类型规律更加重视,掌握得更加娴熟,单部影片的票房一再突破纪录。更重要的是,一批具有崭新价值观和正能量的影片脱颖而出。对例如《小时代》《北京遇上西雅图》《致青春》和《中国合伙人》,以及他们所带来的成就,讨论远未充分。人们回避这个时代带来的改变,回避着电影对以往观念的改变,甚至不愿提到与价值观相关的话题。这是2013年中国电影没有被真正认识的遗产。
中国在2013最大的变化不在电影,而在电商引起的互联网话题。这一年最响亮的关键词是“大数据”。这是一个颠覆性的词汇。它直接否定了线性思维中的因果率。生活呈现着网状的元素与格局。在核心价值的周围,网状的生活形态五花八门,只有用相关性才能解释即使非主流价值,我们仍旧愿意接纳并且使之成为百花齐放的情形。因此,回归正能量才是一部影片意义的最终评判。这一批影片的贡献就在于价值观的丰富上,它们和生活的转型相关。
时代进化到了价值观时代。“金山银山不如自己的绿水青山,绿水青山才是真正的金山银山。”电影回归正能量的方向也在这里,真善美就是绿水青山。简单的批判好比对武器的批判,但是真正深刻的应该是掌握批判的武器。即应该掌握这个时代深刻的变革,时代已经从追求物质主义变成了人们对价值观的探求。电影的创作还远远没有跟上,因为电影评论太落后了。产业评论要回到本体的研究上来。
文学艺术史上有一个经久不衰的规律:受众的欣赏水平提升往往是几何级的,而创作者的水平提升则是自然级数。当创作者沿着1、2、3、4演进时,欣赏者的进步已经进入2、4、8、16、32。对艺术作品或文化产品的欣赏,需要高水平的评论引导。2013年,国产电影的进步不是足够快,而是有些慢,证据是下半年好电影寥若晨星。缺乏优秀电影,银幕越多,平均上座率当然越低。影城的红海竞争日甚一日。好消息是,屏幕上的栏目关注度会快速地转移到电影院来,演艺市场的人气更会转移到电影院。社会奢靡之风被刹绝之日,也许是影城上座率提升之时。城镇化会催生更多三四线影城,全社会平权运动在电影界得到了最好的呼应。
2013年的遗产之一是更底层的生存方式在大银幕上地得到了更多体现。从《泰囧》到《101次求婚》,包括《一夜惊喜》,关注普通老百姓生活成为影片的卖座法宝。社会生态向普通人倾斜,是进步,是互联网带来的分享精神的结果,也是电影变得更真实的表现。2013年中国电影的遗产之二,是中产阶级梦得到了更多人的共鸣。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国人享受有尊严的生存方式的梦。《致青春》《北京遇上西雅图》《小时代》正是如此。这批影片不管其中包含了多少物质主义还是实惠至上主义,但在以人的尊严为价值尺度的今天,它们无不在揭示当代国人的这个理想。这是中国人的正能量。
2013年中国电影的遗产之三,大银幕上对当代生活的表现尺度之大,前所未有。从新生代生活话题到国际视野展示,这是影坛新现实主义回归的真正成果。我们盼望2014年能有更多现实题材走上银幕,只要是现实题材,相信其价值观不会错到哪里。因为这已经不是创作者本身的选择,而是互联网中国社会运动的集体座标。因此,任何一部当代题材影片,只要迎合互联网当下的潮流,一定能够代表时代的声音。互联网是当下社会共通的工具,使用这个工具,就塑造了这个尺度的世界。什么尺度?人民的尺度。这样的影片多了,上座率就提升了。
回望2013年,寄语2014年,产业发展的课题太多太多,而抓住互联网思维,贴近市场化规律,自会绝处逢生。
单体影城的上座率提升今天具有更关键的意义。因此,为200亿元欢呼的时候,冷静地想一想,产业的健康发展还需要改进些什么。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是给各行业浇清醒剂的决定。因为《决定》不主张盲目的GDP,不鼓励好大喜功,而主张稳健中前进,在协调好各方面关系中增长。
2013年,中国电影的成绩不可谓不突出。电影生产的类型更加丰富,创作者对类型规律更加重视,掌握得更加娴熟,单部影片的票房一再突破纪录。更重要的是,一批具有崭新价值观和正能量的影片脱颖而出。对例如《小时代》《北京遇上西雅图》《致青春》和《中国合伙人》,以及他们所带来的成就,讨论远未充分。人们回避这个时代带来的改变,回避着电影对以往观念的改变,甚至不愿提到与价值观相关的话题。这是2013年中国电影没有被真正认识的遗产。
中国在2013最大的变化不在电影,而在电商引起的互联网话题。这一年最响亮的关键词是“大数据”。这是一个颠覆性的词汇。它直接否定了线性思维中的因果率。生活呈现着网状的元素与格局。在核心价值的周围,网状的生活形态五花八门,只有用相关性才能解释即使非主流价值,我们仍旧愿意接纳并且使之成为百花齐放的情形。因此,回归正能量才是一部影片意义的最终评判。这一批影片的贡献就在于价值观的丰富上,它们和生活的转型相关。
时代进化到了价值观时代。“金山银山不如自己的绿水青山,绿水青山才是真正的金山银山。”电影回归正能量的方向也在这里,真善美就是绿水青山。简单的批判好比对武器的批判,但是真正深刻的应该是掌握批判的武器。即应该掌握这个时代深刻的变革,时代已经从追求物质主义变成了人们对价值观的探求。电影的创作还远远没有跟上,因为电影评论太落后了。产业评论要回到本体的研究上来。
文学艺术史上有一个经久不衰的规律:受众的欣赏水平提升往往是几何级的,而创作者的水平提升则是自然级数。当创作者沿着1、2、3、4演进时,欣赏者的进步已经进入2、4、8、16、32。对艺术作品或文化产品的欣赏,需要高水平的评论引导。2013年,国产电影的进步不是足够快,而是有些慢,证据是下半年好电影寥若晨星。缺乏优秀电影,银幕越多,平均上座率当然越低。影城的红海竞争日甚一日。好消息是,屏幕上的栏目关注度会快速地转移到电影院来,演艺市场的人气更会转移到电影院。社会奢靡之风被刹绝之日,也许是影城上座率提升之时。城镇化会催生更多三四线影城,全社会平权运动在电影界得到了最好的呼应。
2013年的遗产之一是更底层的生存方式在大银幕上地得到了更多体现。从《泰囧》到《101次求婚》,包括《一夜惊喜》,关注普通老百姓生活成为影片的卖座法宝。社会生态向普通人倾斜,是进步,是互联网带来的分享精神的结果,也是电影变得更真实的表现。2013年中国电影的遗产之二,是中产阶级梦得到了更多人的共鸣。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国人享受有尊严的生存方式的梦。《致青春》《北京遇上西雅图》《小时代》正是如此。这批影片不管其中包含了多少物质主义还是实惠至上主义,但在以人的尊严为价值尺度的今天,它们无不在揭示当代国人的这个理想。这是中国人的正能量。
2013年中国电影的遗产之三,大银幕上对当代生活的表现尺度之大,前所未有。从新生代生活话题到国际视野展示,这是影坛新现实主义回归的真正成果。我们盼望2014年能有更多现实题材走上银幕,只要是现实题材,相信其价值观不会错到哪里。因为这已经不是创作者本身的选择,而是互联网中国社会运动的集体座标。因此,任何一部当代题材影片,只要迎合互联网当下的潮流,一定能够代表时代的声音。互联网是当下社会共通的工具,使用这个工具,就塑造了这个尺度的世界。什么尺度?人民的尺度。这样的影片多了,上座率就提升了。
回望2013年,寄语2014年,产业发展的课题太多太多,而抓住互联网思维,贴近市场化规律,自会绝处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