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于教育而言,爱是真谛与灵魂。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有爱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爱与教育本身就是不可分割的。
走过35年的教育生涯,山东省济钢高级中学(以下简称“济钢高中”)校长邢文明,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教育是植根于爱的”。在几十年如一日的教育实践中,他始终把学生放在心上,站在教育的朴素起点上,思考教育遵循的本质规律。“爱的教育”逐渐成为济钢高中办学的主旋律,成为学校师生的价值共识,成为激发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向真、向善、向美的不竭动力。
一场将“爱”融入学生身心发展的素质教育
2017年12月,邢文明调任济钢高中校长。回到这所他曾奋斗过8年的学校,他首先思考的是,在教育变革的新时代,如何确立学校未来发展的思路,以进一步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以往的教育实践经历让他感受到,校长亲近学生,推行爱的教育,对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是大有裨益的。于是,邢文明以“爱的教育”为支点,致力于形成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办学路径。
“爱的教育”是什么?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认为,这种“爱”首先是要尊重与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的基础、尊重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邢文明对此的领悟是,“爱的教育”是理解和尊重,是“懂得”,懂教育、懂学生、懂教师,走进学生心灵世界,和学生生命共同成长。这一理念渗透于学校办学的方方面面,逐渐“落地生根”——教学方面,落实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尊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让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舞台;德育方面,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引领学生爱党、爱祖国、爱父母、爱自己,开展“班级是我家”的“爱的教育”实践;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爱的教育”已融入学校文化肌理,如校风“尊师爱生,好学力行”,又如教风“博爱善导,止于至善”,成为凝聚师生价值共识的核心要义,成为支撑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底蕴。
透过邢文明的教育实践,我们看到“爱的教育”有如下特质——教育者具备奉献精神与仁爱之心,给予学生真诚的帮助、无私的爱心与美好的祝愿;教育者尊重学生的选择和行为,尊重并包容学生的个性,将学生视作与自身同等地位的存在;教育者能够理解学生,从他们的行为言语到他们的内心世界,用他们所能够接受的方法教育他们;教育者具备教育的智慧和艺术,以灵动的教育方式促进学生生命成长。
在济钢高中,邢文明多次在升旗仪式上向学生们承诺,也一遍遍地同老师们讲——把每一名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来呵护,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在他看来,如果每一名老师都能够真正地将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许多教育的问题都将迎刃而解。“正因为他们是孩子,他们才会做这个年龄段孩子会做的事。上课做小动作、打打闹闹,甚至谈个恋爱,这就是孩子,需要我们开展符合他们心理年龄特点的教育。”
清晨六点半,当教学楼里传出学生们的琅琅早读声时,邢文明也开始了每日的巡课工作。全校74个教学班,他一个班一个班地转,每个班必到。“我想,无论如何得让孩子们看我两眼,我也得看他们两眼,让他们更安心地学习。”刚开始,他总能在每个班级的后排发现几名学生,要么在睡觉,要么在走神,他便上前轻捏孩子的肩膀,提醒他们认真学习。邢文明日复一日的巡课,对学生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养成起到了重要的督促作用。孩子们知道这是校长对自己的好,为了表现给校长看,便会认真学习,久而久之,学校里再也找不到调皮捣蛋的孩子了。“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如果有一个人,把每天反复做的事情,坚持不懈做好,而且形成了一种习惯,那么这个人迟早会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对我来说,就是把每天简单的巡课坚持不懈地做好,并形成了习惯。”邢文明笑着说道。
济钢高中的学生们,每次离校返校时,总能在校门口看到那抹熟悉的身影。 “学生一进校门,看见校长站在那里,他们来学校学习的劲头就会变得特别足;学生出校门时,看见校长还在那里,他们就会记得,出了校门也是济钢高中的人,不能做坏事。我就是一个小人物,要靠点点滴滴的付出与积累,才能影响到学生,影响到家长,进而影响到社会。”这种脚踏实地的付出与积累,为“爱的教育”做出了實实在在的注脚,体现了教育者无条件的爱、全身心为孩子成长而付出的爱。
上任之初,邢文明便开通了校长信箱,对学生提出的各种意见和反馈都给予了回应,并一一落实;2020年1月8日进行的高考听力考试恰遇济南的第一场雪,邢文明带领老师们深夜铲雪,包车组织送考,家长们纷纷点赞“最温暖的学校,最温暖的老师”;不管是考试还是比赛,不管是在国旗下讲话还是深入学生寝室,只要学生们有需要,邢文明都会为他们加油鼓劲,他振臂一呼,用亮剑精神激励学生“剑锋所指,所向披靡”,孩子们的心里就充满了昂扬斗志。
在济钢高中,邢文明就是孩子们的“偶像”:他走在校园里,孩子们会纷纷上前热切问好;他值班查寝时,孩子们会提前“侦察”,夹道欢迎;连毕业好几年的学生,也会在互联网上敲下“怀念邢校”的话语。在济钢高中引进的“基于学生发展的学校自我诊断”项目研究中,学生要答的题目中有一道题问得很直接——“你是否喜欢你们的校长”。由于是匿名网络调查,学生们的回答都很坦诚。有的说:“邢校长能把我们捧在手里,真的会暖暖的。”有的说:“校长很可爱,我们都成功被校长圈粉了,我们提出的各种生活和学习上的意见和反馈都得到了合理的实现,能倾听我们心声的校长是很难得的。”还有学生直接“表白”:“老邢,我们爱你!”
教师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爱,会被学生转化为对教师的爱,从感受爱到传递爱,学生逐渐学会爱他人、爱万物。在“爱的教育”中,“爱”是教育的途径,也是教育的内容与目标,教育者满怀爱心,与学生心心相通,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真诚地表达爱、无私地付出爱,给予学生向善向上的动力,促使学生全面提高素质,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爱的教育”就是一场努力将“爱”融入学生身心发展的素质教育。 “爱”,让师生享受教与学的获得感
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面向山东省140余所高中的调查显示: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爱的教育”是密切师生关系的有效途径。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只有当教育者用爱关怀学生时,学生才能真诚地与教育者交往,更信任教育者,两者之间的关系会变得和谐,从而让教育工作得以更好地开展。担任了20年班主任的王培坤老师,送走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但他仍保持着最初的热爱与激情。每一届新生,他都会从军训开始手把手带起,军训场上站姿最齐、口号喊得最响的往往就是他。同样20多年教龄的史玉环老师,曾为了激励学生学习而走了两年考研路。2002年,史玉环去一名学生家中家访,当劝学生好好学习时,学生把问题抛回给了她:“老师,你以为学习好学吗?你学学试试,你这么喜欢学习,怎么不考研啊?”从学生家里出来,史玉环把考研提上了日程:第一次,总分过了,英语差一分。“没事,再来一次!”第二次,在距离预产期15天时,挺着肚子的史玉环走上了考场。这次,她如愿考上了山东师范大学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为学生们做出了最有力的榜样。
在济钢高中“爱的教育”实践中,“爱”已不仅仅是一种情感的倾注,还是一种教育的机智,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教育能力,能够在不断变化的教育情境中把握教育的契机。从这个意义上说,“爱的教育”是以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为抓手的。
在课程方面,学校课程建设一旦注入“爱的教育”,将极大地满足学生、教师的个性需求,有利于充分调动师生的内驱力。在课程设置上,济钢高中科学整合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课程领域涵盖身心素养、语言与文学素养、数学素养、人文与社会知识素养、科学素养、技术能力、艺术素养、交往与实践能力等8个系列,分为学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等12种类型50多门课程,让学生在有爱的环境里做好学问。
热爱每个学生是“爱的教育”的前提。邢文明相信:“所有的学生都值得被爱与培养,所有的学生都有自己的潜力空间。”济钢高中近几年的生源状况属于济南市中上游水平,大多数学生比较热爱学习,具有一定的学习自觉性和学习能力,但也存在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能力欠缺的情况。基于此,学校实行激励性目标管理,以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为基本出发点,帮助每个孩子找准最近发展区,让所有的孩子都积极地向着目标奋进,同时给每个班级、每个学科确立一个奋斗的目标,让老师们围绕着目标与学生共同成长,共同体验成功的快乐。在课堂教学方面,学校积极优化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打造师生共同成长的课堂新模式,做好过程性成绩分析,建立个性化学习机制和学困生帮扶机制。
“爱”,让学生站在教育正中央
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形势下,推动学校转型的重要一环在于优化学校内部结构,建立一套与改革相适应的管理制度。“要让学生站在教育正中央,要把教师队伍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激发出来”,这是邢文明实施学校扁平化管理改革的目标指引。
此前,学校领导以具体事务性工作为目标,加之各种检查、会议、活动繁多,实质性地参与教育教学管理的时间与精力不够。2018年11月,济钢高中进入扁平化管理2.0时期。相比1.0时期,3位副校长分管德育、教学、后勤及各一级部;2.0时期,学校深化级部负责制改革,减少管理层级,3位副校长直接挂靠级部,每一级部按照一所学校的模式来运行,副校长相当于这所“小学校”的校长。如此一来,副校长能够从学校的其他管理工作中抽身,集中精力抓实级部全面工作,学校其他处室的职能角色统一转为服务级部,全校围着级部转,也就是围绕着各个年级的学生转。
一方面,这一管理模式的转变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以生为本”的学校教育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从这层意义上说,“爱的教育”指出了学校教育改革的本质问题与根本方向。“爱”,是教育改革的原动力。
另一方面,这一模式的变革激发教师主动发展的内生动力。对于分管一个级部的副校长来说,这一级部的教学、德育、后勤、人事工作都由他负责。“这样练的是什么?练的是一个校长。以前他们都来问我什么事该怎么办,现在他们需要自己动脑,发挥主观能动性。他们自己想的,我尽量不否定他们,让他们去干,错了也不要紧,就当作历练。”
“爱的教育”的主体是多元的,内涵是丰富的,实践是多维度的。邢文明回忆起他刚回济钢高中后开的第一次全体教职工大会,会上他跟老师们承诺——“这次回来,我保证不凶任何老师”。“我心里明白老师们都不容易,这么长时间,我一次都没有凶过老师。后来他们同我说‘你不凶,反而干劲更足’,老师们都是发自内心地教书育人。”校长对教师的信任与激励,激发了教师投身教育事业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有利于培植教师的爱心,从而用“爱”影响学生、教育学生。“爱”的力量,在不同教育主体间的传递中,逐渐升华。
如今,“爱的教育”已成为济钢高中的文化主旋律,渗透在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爱”已成为学校师生所习惯的交往方式,彼此悦纳,共生共长;学校正在探索基于“爱的教育”的德育校本课程,構建德育课程新体系;老师们用各自所长对学生们因材施教,对症施“爱”;邢文明更是与所有的学生亦师亦友,关系融洽,支持每一位师生的发展,做他们最亲近、最强大的后盾。总之,教育者要对学生付出最大程度的爱,让学生时刻都感受到教育中的“爱”,要给他们创造温暖、有爱的学习氛围和成长环境,让他们在爱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邢文明还有两年多就要退休了,最近他总在思考,自己能为济钢高中留下什么?“爱的教育”或许就是他留给学校的一笔精神财富。守着朴素的教育初心,他带领济钢高中,在践行“爱的教育”的过程中,激发学校教育的生机和活力,将爱的要义凝练于学校的精神文化中,将教师、学生、课程和环境诸要素紧紧融合起来,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从而促进学生、教师的发展,引领他们向真、向善、向美而行。
走过35年的教育生涯,山东省济钢高级中学(以下简称“济钢高中”)校长邢文明,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教育是植根于爱的”。在几十年如一日的教育实践中,他始终把学生放在心上,站在教育的朴素起点上,思考教育遵循的本质规律。“爱的教育”逐渐成为济钢高中办学的主旋律,成为学校师生的价值共识,成为激发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向真、向善、向美的不竭动力。
一场将“爱”融入学生身心发展的素质教育
2017年12月,邢文明调任济钢高中校长。回到这所他曾奋斗过8年的学校,他首先思考的是,在教育变革的新时代,如何确立学校未来发展的思路,以进一步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以往的教育实践经历让他感受到,校长亲近学生,推行爱的教育,对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是大有裨益的。于是,邢文明以“爱的教育”为支点,致力于形成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办学路径。
“爱的教育”是什么?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认为,这种“爱”首先是要尊重与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的基础、尊重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邢文明对此的领悟是,“爱的教育”是理解和尊重,是“懂得”,懂教育、懂学生、懂教师,走进学生心灵世界,和学生生命共同成长。这一理念渗透于学校办学的方方面面,逐渐“落地生根”——教学方面,落实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尊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让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舞台;德育方面,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引领学生爱党、爱祖国、爱父母、爱自己,开展“班级是我家”的“爱的教育”实践;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爱的教育”已融入学校文化肌理,如校风“尊师爱生,好学力行”,又如教风“博爱善导,止于至善”,成为凝聚师生价值共识的核心要义,成为支撑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底蕴。
透过邢文明的教育实践,我们看到“爱的教育”有如下特质——教育者具备奉献精神与仁爱之心,给予学生真诚的帮助、无私的爱心与美好的祝愿;教育者尊重学生的选择和行为,尊重并包容学生的个性,将学生视作与自身同等地位的存在;教育者能够理解学生,从他们的行为言语到他们的内心世界,用他们所能够接受的方法教育他们;教育者具备教育的智慧和艺术,以灵动的教育方式促进学生生命成长。
在济钢高中,邢文明多次在升旗仪式上向学生们承诺,也一遍遍地同老师们讲——把每一名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来呵护,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在他看来,如果每一名老师都能够真正地将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许多教育的问题都将迎刃而解。“正因为他们是孩子,他们才会做这个年龄段孩子会做的事。上课做小动作、打打闹闹,甚至谈个恋爱,这就是孩子,需要我们开展符合他们心理年龄特点的教育。”
清晨六点半,当教学楼里传出学生们的琅琅早读声时,邢文明也开始了每日的巡课工作。全校74个教学班,他一个班一个班地转,每个班必到。“我想,无论如何得让孩子们看我两眼,我也得看他们两眼,让他们更安心地学习。”刚开始,他总能在每个班级的后排发现几名学生,要么在睡觉,要么在走神,他便上前轻捏孩子的肩膀,提醒他们认真学习。邢文明日复一日的巡课,对学生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养成起到了重要的督促作用。孩子们知道这是校长对自己的好,为了表现给校长看,便会认真学习,久而久之,学校里再也找不到调皮捣蛋的孩子了。“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如果有一个人,把每天反复做的事情,坚持不懈做好,而且形成了一种习惯,那么这个人迟早会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对我来说,就是把每天简单的巡课坚持不懈地做好,并形成了习惯。”邢文明笑着说道。
济钢高中的学生们,每次离校返校时,总能在校门口看到那抹熟悉的身影。 “学生一进校门,看见校长站在那里,他们来学校学习的劲头就会变得特别足;学生出校门时,看见校长还在那里,他们就会记得,出了校门也是济钢高中的人,不能做坏事。我就是一个小人物,要靠点点滴滴的付出与积累,才能影响到学生,影响到家长,进而影响到社会。”这种脚踏实地的付出与积累,为“爱的教育”做出了實实在在的注脚,体现了教育者无条件的爱、全身心为孩子成长而付出的爱。
上任之初,邢文明便开通了校长信箱,对学生提出的各种意见和反馈都给予了回应,并一一落实;2020年1月8日进行的高考听力考试恰遇济南的第一场雪,邢文明带领老师们深夜铲雪,包车组织送考,家长们纷纷点赞“最温暖的学校,最温暖的老师”;不管是考试还是比赛,不管是在国旗下讲话还是深入学生寝室,只要学生们有需要,邢文明都会为他们加油鼓劲,他振臂一呼,用亮剑精神激励学生“剑锋所指,所向披靡”,孩子们的心里就充满了昂扬斗志。
在济钢高中,邢文明就是孩子们的“偶像”:他走在校园里,孩子们会纷纷上前热切问好;他值班查寝时,孩子们会提前“侦察”,夹道欢迎;连毕业好几年的学生,也会在互联网上敲下“怀念邢校”的话语。在济钢高中引进的“基于学生发展的学校自我诊断”项目研究中,学生要答的题目中有一道题问得很直接——“你是否喜欢你们的校长”。由于是匿名网络调查,学生们的回答都很坦诚。有的说:“邢校长能把我们捧在手里,真的会暖暖的。”有的说:“校长很可爱,我们都成功被校长圈粉了,我们提出的各种生活和学习上的意见和反馈都得到了合理的实现,能倾听我们心声的校长是很难得的。”还有学生直接“表白”:“老邢,我们爱你!”
教师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爱,会被学生转化为对教师的爱,从感受爱到传递爱,学生逐渐学会爱他人、爱万物。在“爱的教育”中,“爱”是教育的途径,也是教育的内容与目标,教育者满怀爱心,与学生心心相通,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真诚地表达爱、无私地付出爱,给予学生向善向上的动力,促使学生全面提高素质,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爱的教育”就是一场努力将“爱”融入学生身心发展的素质教育。 “爱”,让师生享受教与学的获得感
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面向山东省140余所高中的调查显示: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爱的教育”是密切师生关系的有效途径。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只有当教育者用爱关怀学生时,学生才能真诚地与教育者交往,更信任教育者,两者之间的关系会变得和谐,从而让教育工作得以更好地开展。担任了20年班主任的王培坤老师,送走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但他仍保持着最初的热爱与激情。每一届新生,他都会从军训开始手把手带起,军训场上站姿最齐、口号喊得最响的往往就是他。同样20多年教龄的史玉环老师,曾为了激励学生学习而走了两年考研路。2002年,史玉环去一名学生家中家访,当劝学生好好学习时,学生把问题抛回给了她:“老师,你以为学习好学吗?你学学试试,你这么喜欢学习,怎么不考研啊?”从学生家里出来,史玉环把考研提上了日程:第一次,总分过了,英语差一分。“没事,再来一次!”第二次,在距离预产期15天时,挺着肚子的史玉环走上了考场。这次,她如愿考上了山东师范大学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为学生们做出了最有力的榜样。
在济钢高中“爱的教育”实践中,“爱”已不仅仅是一种情感的倾注,还是一种教育的机智,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教育能力,能够在不断变化的教育情境中把握教育的契机。从这个意义上说,“爱的教育”是以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为抓手的。
在课程方面,学校课程建设一旦注入“爱的教育”,将极大地满足学生、教师的个性需求,有利于充分调动师生的内驱力。在课程设置上,济钢高中科学整合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课程领域涵盖身心素养、语言与文学素养、数学素养、人文与社会知识素养、科学素养、技术能力、艺术素养、交往与实践能力等8个系列,分为学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等12种类型50多门课程,让学生在有爱的环境里做好学问。
热爱每个学生是“爱的教育”的前提。邢文明相信:“所有的学生都值得被爱与培养,所有的学生都有自己的潜力空间。”济钢高中近几年的生源状况属于济南市中上游水平,大多数学生比较热爱学习,具有一定的学习自觉性和学习能力,但也存在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能力欠缺的情况。基于此,学校实行激励性目标管理,以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为基本出发点,帮助每个孩子找准最近发展区,让所有的孩子都积极地向着目标奋进,同时给每个班级、每个学科确立一个奋斗的目标,让老师们围绕着目标与学生共同成长,共同体验成功的快乐。在课堂教学方面,学校积极优化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打造师生共同成长的课堂新模式,做好过程性成绩分析,建立个性化学习机制和学困生帮扶机制。
“爱”,让学生站在教育正中央
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形势下,推动学校转型的重要一环在于优化学校内部结构,建立一套与改革相适应的管理制度。“要让学生站在教育正中央,要把教师队伍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激发出来”,这是邢文明实施学校扁平化管理改革的目标指引。
此前,学校领导以具体事务性工作为目标,加之各种检查、会议、活动繁多,实质性地参与教育教学管理的时间与精力不够。2018年11月,济钢高中进入扁平化管理2.0时期。相比1.0时期,3位副校长分管德育、教学、后勤及各一级部;2.0时期,学校深化级部负责制改革,减少管理层级,3位副校长直接挂靠级部,每一级部按照一所学校的模式来运行,副校长相当于这所“小学校”的校长。如此一来,副校长能够从学校的其他管理工作中抽身,集中精力抓实级部全面工作,学校其他处室的职能角色统一转为服务级部,全校围着级部转,也就是围绕着各个年级的学生转。
一方面,这一管理模式的转变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以生为本”的学校教育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从这层意义上说,“爱的教育”指出了学校教育改革的本质问题与根本方向。“爱”,是教育改革的原动力。
另一方面,这一模式的变革激发教师主动发展的内生动力。对于分管一个级部的副校长来说,这一级部的教学、德育、后勤、人事工作都由他负责。“这样练的是什么?练的是一个校长。以前他们都来问我什么事该怎么办,现在他们需要自己动脑,发挥主观能动性。他们自己想的,我尽量不否定他们,让他们去干,错了也不要紧,就当作历练。”
“爱的教育”的主体是多元的,内涵是丰富的,实践是多维度的。邢文明回忆起他刚回济钢高中后开的第一次全体教职工大会,会上他跟老师们承诺——“这次回来,我保证不凶任何老师”。“我心里明白老师们都不容易,这么长时间,我一次都没有凶过老师。后来他们同我说‘你不凶,反而干劲更足’,老师们都是发自内心地教书育人。”校长对教师的信任与激励,激发了教师投身教育事业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有利于培植教师的爱心,从而用“爱”影响学生、教育学生。“爱”的力量,在不同教育主体间的传递中,逐渐升华。
如今,“爱的教育”已成为济钢高中的文化主旋律,渗透在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爱”已成为学校师生所习惯的交往方式,彼此悦纳,共生共长;学校正在探索基于“爱的教育”的德育校本课程,構建德育课程新体系;老师们用各自所长对学生们因材施教,对症施“爱”;邢文明更是与所有的学生亦师亦友,关系融洽,支持每一位师生的发展,做他们最亲近、最强大的后盾。总之,教育者要对学生付出最大程度的爱,让学生时刻都感受到教育中的“爱”,要给他们创造温暖、有爱的学习氛围和成长环境,让他们在爱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邢文明还有两年多就要退休了,最近他总在思考,自己能为济钢高中留下什么?“爱的教育”或许就是他留给学校的一笔精神财富。守着朴素的教育初心,他带领济钢高中,在践行“爱的教育”的过程中,激发学校教育的生机和活力,将爱的要义凝练于学校的精神文化中,将教师、学生、课程和环境诸要素紧紧融合起来,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从而促进学生、教师的发展,引领他们向真、向善、向美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