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澳洲大学也缺钱,不得不卖不动产
文/袁方
澳洲的大学数量不多,公立的大学仅仅38所。澳洲州政府和联邦政府每年都会投资大量的资金给大学,“按道理”讲这些公立大学是不会缺钱的。
可这“按道理”的事情,正好就反着不按道理地发生了。如此窘迫的事情,发生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的身上。该校位于墨尔本,是经过多所中小型院校的合并而成立的综合类大学。
而就因为合并院校,该校成为了墨尔本地区大学里面拥有校区最多的大学。多个校区同时运作,增加了学校的财务负担。于是该校校长关闭了两个比较偏远的校区。可是校区是关了,成本是节约了,但是以前校区的学生和教师办公室都安排到哪里呢?没有其他办法,只有扩大一些交通方便,而且学生比较集中的校区,修建新的教学楼。可是钱从哪里来呢?
偏远地区的校区,虽然大,可是不值钱,卖完了,也不能在学生集中的校区修建一栋新大楼起来。
你可能会觉得大学不是公立的么,修建新的教学楼可以到政府那里去申请资金啊。可是实不相瞒,像修建教学楼这种事情,大学只能到联邦政府的专项资金里面去投标,这种投标跟抓奖差不多,因为38所大学都会去投,当初在校董会作校董两年,该校每年都去参与投标好几轮,大项目成功的我就只见过一次。
校区关了,教学楼是必须要修的,可是找不够钱怎么办。没事,这里就用中国的拆东墙补西墙的方法啊。
于是,该校的高管,就打起了变卖学校一处在市中心教学楼下的停车场的主意。这帮家伙计算得非常“聪明”,价值2200万澳币的停车场,管理起来只需要一台自动的停车交款机,每年的净利润达到120多万澳币。
可是没有办法,东墙都拆了,得必须补起来啊。最后不得以,就只有杀鸡取卵了。学校这么大,为什么不去银行贷款呢。废话,去银行贷款那可是败家子的行为,没有一个校长愿意这么做,因为那样永远都有一堵墙补不回来。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crazykenyuan
生活的滋味
文/悉尼日记
自1月份从国内回来,感觉总是不好。一方面怀念国内的充实方便,一方面又不得不去应付现在的日子。说来奇怪,我本是一个乐观的人,现在竟然变得比较颓废。
盈滢上一年级了,阅读的书本经常要六七十页,害得我更要经常把英文字典抱在身边;仅此也就罢了,盈爸还整天压迫我学习英文,从来到悉尼,我就跟着VOA边听边写,虽然每天接送孩子、忙活家务,还是着实写了厚厚的一大堆。
悉尼的天气一年比一年变化多端,以前五六月才开始的雨季,现在三四月就淅淅沥沥不断;于我,更是多了一份压抑。
快乐是源于内心的。究其根本,我觉得还是语言的障碍让我痛苦不堪。以前练习英文的动力已经渐渐隐退,我本想就此罢手,落得一身轻松。结果盈滢还要求我参与他们班上的reading group,为了不打消她的热情,只好硬着头皮坚持着。
表姐曾戏言,“活到老学到老”用在你们俩身上再合适不过了。也许旁人看着我们有毅力,我可还是常常中国话脱口而出——“服务员,来杯热水!”,让人家摸不着头脑。
昨天盈滢的家长会,和老师交流了学习上的问题,盈爸居然没说几句正经话。出来之后,他诧异地说:“你的英文说得不是挺好的吗?跟我有多大区别?”我白了他一眼,一路无语。
我的水平我自知。紧迫地,还是把心拿出来,在太阳底下晒一晒,不能灿烂也不能发霉才好。
博客地址:http://mysunnyheart.blog.sohu.com/170302931.html
中国人应该放弃“旅游快餐”了
文/尘缘(Y哥)
路人甲欧洲十日游归来,路人乙问路人甲:“去了几个国家啊?”“十个国家”,路人甲回答。“哪个国家好玩啊?”路人乙追问。“都差不多,我都搞不清哪个是那个了。”路人甲略微思索后回答。“那有啥意思啊。”路人乙不解地问。“当然有意思啊,我买了一块劳力士手表,还帮朋友买了一个LV手袋,在机场还买了两瓶波尔多红酒。”路人甲滔滔不绝如数家珍。路人乙无语。
目前旅行社组织的欧洲十日6国、8国、甚至10国游就是旅游快餐。团员们回国津津有味谈论的就是收入囊中的奢侈品,而关于旅行,几乎是空白的记忆。“上车睡觉,下车尿尿。”这八个字是最好的总结。旅行社组织一次性列国游快餐只是满足市场需求。大多数中国人都觉得有限的时间观光最多的地方才是性价比最高的方式,才有了以上的十日十国游。
2008年,我带着8个朋友租吉普车穿越最艰难的“大北线”,一路遭遇到追野驴陷车、暴风雪里迷路、藏民家里睡大炕,这些精彩的片段都深深刻入所有队员的脑海。
欧洲十日游和大北线十日穿越为何会给人如此不同的印象,因为大北线不仅看风景,还有许多特别的经历,跟团一起都在安排之中,没有任何意外的体验,格外地平淡。
我曾经买过朱兆瑞的大作《3000美金,我周游了世界》,他历时77天,游历世界28个国家和地区。他是去旅行吗?这样的书还能红遍中国,说明中国人的旅行方式真的有问题了。
大家都有吃快餐的经历,快餐讲究的是快,而且种类多,在最短的时间内吃到最多样的菜,那么菜的品质自然就不高。目前跟团游就是跟吃快餐完全相同,时间短,去的地方不少,去完后也没留下什么回忆。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748d2f01017huc.html
心酸的震撼:《中国滥造》
文/青 帝
最近读了一本书叫做《Poorly made in China》,直译就是《中国滥造》,作者是一位长期在广州生活的美国商业咨询人保罗·米勒。保罗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是沃顿商学院毕业的MBA,他为诸多美国进口商在广东这个生产基地找供应商和制造商,提供咨询,并且负责调查和监控生产,这本书就是他多年商场的见闻总结。
此书的主线就是写一家美国洗浴用品公司Johnson Carter和中国化工厂King Chemical之间的合作与较量。从一开始,中国化工厂就演出了一场戏,制造了他们具备雄厚生产能力的假象。保罗虽然识破了他们的诡计,却也表示理解:这是个鸡与蛋的问题,没有大订单的厂子,自然没有训练有素的工人;可没有实力,大订单咋来呢?
受低价吸引,美国公司开始了与他们的合作,随着订单的增加,中国化工厂开始显露了多种局限性:不注意生产细节,任意改变包装要求,只为省那么一点点成本;不注重质量,洗发水遇冷竟然冻成了“啫喱”,所谓的检测都只是走过场;不守信用,每次在获得订单后都突然提价,搞得美国人那个抓狂啊!本来,商业关系应该是时间越长越铁的,但在保罗笔下,许多中国工厂却是和美国进口商合作时间越长越容易偷工减料。几年前用铅涂料的玩具在美国被大量召回,生产的中国工厂和美国大玩具商Martel有15年的合作关系呢。全因中国代工厂已经知道得太多,美国人担心他们会把商业秘密卖给竞争对手,甚至直接翻版,所以根本不敢轻举妄动。故事的最后,King Chemical洋洋得意地修建了一处新工厂,Johnson Carter看出总是升价的中国工厂原来还有利润空间,还想利用新工厂吸引新客户,进而给加价再添砝码,气得咬牙切齿。不过老谋深算的美国商人可不会一直被欺负下去,这回他们也耍了中国工厂一道:他们谎称有个超级大订单要到手了,要求中国工厂立即开工赶制,而没有按照惯例先给订金。美国人满口答应的订金,回了美国就再无提及。中国工厂吭哧吭哧生产了好几千个瓶子,全积压在库房里,为了最终把这些瓶子处理掉,不得不停止玩花招,不敢再给美国人加价。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ba277e0100sat5.html
文/袁方
澳洲的大学数量不多,公立的大学仅仅38所。澳洲州政府和联邦政府每年都会投资大量的资金给大学,“按道理”讲这些公立大学是不会缺钱的。
可这“按道理”的事情,正好就反着不按道理地发生了。如此窘迫的事情,发生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的身上。该校位于墨尔本,是经过多所中小型院校的合并而成立的综合类大学。
而就因为合并院校,该校成为了墨尔本地区大学里面拥有校区最多的大学。多个校区同时运作,增加了学校的财务负担。于是该校校长关闭了两个比较偏远的校区。可是校区是关了,成本是节约了,但是以前校区的学生和教师办公室都安排到哪里呢?没有其他办法,只有扩大一些交通方便,而且学生比较集中的校区,修建新的教学楼。可是钱从哪里来呢?
偏远地区的校区,虽然大,可是不值钱,卖完了,也不能在学生集中的校区修建一栋新大楼起来。
你可能会觉得大学不是公立的么,修建新的教学楼可以到政府那里去申请资金啊。可是实不相瞒,像修建教学楼这种事情,大学只能到联邦政府的专项资金里面去投标,这种投标跟抓奖差不多,因为38所大学都会去投,当初在校董会作校董两年,该校每年都去参与投标好几轮,大项目成功的我就只见过一次。
校区关了,教学楼是必须要修的,可是找不够钱怎么办。没事,这里就用中国的拆东墙补西墙的方法啊。
于是,该校的高管,就打起了变卖学校一处在市中心教学楼下的停车场的主意。这帮家伙计算得非常“聪明”,价值2200万澳币的停车场,管理起来只需要一台自动的停车交款机,每年的净利润达到120多万澳币。
可是没有办法,东墙都拆了,得必须补起来啊。最后不得以,就只有杀鸡取卵了。学校这么大,为什么不去银行贷款呢。废话,去银行贷款那可是败家子的行为,没有一个校长愿意这么做,因为那样永远都有一堵墙补不回来。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crazykenyuan
生活的滋味
文/悉尼日记
自1月份从国内回来,感觉总是不好。一方面怀念国内的充实方便,一方面又不得不去应付现在的日子。说来奇怪,我本是一个乐观的人,现在竟然变得比较颓废。
盈滢上一年级了,阅读的书本经常要六七十页,害得我更要经常把英文字典抱在身边;仅此也就罢了,盈爸还整天压迫我学习英文,从来到悉尼,我就跟着VOA边听边写,虽然每天接送孩子、忙活家务,还是着实写了厚厚的一大堆。
悉尼的天气一年比一年变化多端,以前五六月才开始的雨季,现在三四月就淅淅沥沥不断;于我,更是多了一份压抑。
快乐是源于内心的。究其根本,我觉得还是语言的障碍让我痛苦不堪。以前练习英文的动力已经渐渐隐退,我本想就此罢手,落得一身轻松。结果盈滢还要求我参与他们班上的reading group,为了不打消她的热情,只好硬着头皮坚持着。
表姐曾戏言,“活到老学到老”用在你们俩身上再合适不过了。也许旁人看着我们有毅力,我可还是常常中国话脱口而出——“服务员,来杯热水!”,让人家摸不着头脑。
昨天盈滢的家长会,和老师交流了学习上的问题,盈爸居然没说几句正经话。出来之后,他诧异地说:“你的英文说得不是挺好的吗?跟我有多大区别?”我白了他一眼,一路无语。
我的水平我自知。紧迫地,还是把心拿出来,在太阳底下晒一晒,不能灿烂也不能发霉才好。
博客地址:http://mysunnyheart.blog.sohu.com/170302931.html
中国人应该放弃“旅游快餐”了
文/尘缘(Y哥)
路人甲欧洲十日游归来,路人乙问路人甲:“去了几个国家啊?”“十个国家”,路人甲回答。“哪个国家好玩啊?”路人乙追问。“都差不多,我都搞不清哪个是那个了。”路人甲略微思索后回答。“那有啥意思啊。”路人乙不解地问。“当然有意思啊,我买了一块劳力士手表,还帮朋友买了一个LV手袋,在机场还买了两瓶波尔多红酒。”路人甲滔滔不绝如数家珍。路人乙无语。
目前旅行社组织的欧洲十日6国、8国、甚至10国游就是旅游快餐。团员们回国津津有味谈论的就是收入囊中的奢侈品,而关于旅行,几乎是空白的记忆。“上车睡觉,下车尿尿。”这八个字是最好的总结。旅行社组织一次性列国游快餐只是满足市场需求。大多数中国人都觉得有限的时间观光最多的地方才是性价比最高的方式,才有了以上的十日十国游。
2008年,我带着8个朋友租吉普车穿越最艰难的“大北线”,一路遭遇到追野驴陷车、暴风雪里迷路、藏民家里睡大炕,这些精彩的片段都深深刻入所有队员的脑海。
欧洲十日游和大北线十日穿越为何会给人如此不同的印象,因为大北线不仅看风景,还有许多特别的经历,跟团一起都在安排之中,没有任何意外的体验,格外地平淡。
我曾经买过朱兆瑞的大作《3000美金,我周游了世界》,他历时77天,游历世界28个国家和地区。他是去旅行吗?这样的书还能红遍中国,说明中国人的旅行方式真的有问题了。
大家都有吃快餐的经历,快餐讲究的是快,而且种类多,在最短的时间内吃到最多样的菜,那么菜的品质自然就不高。目前跟团游就是跟吃快餐完全相同,时间短,去的地方不少,去完后也没留下什么回忆。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748d2f01017huc.html
心酸的震撼:《中国滥造》
文/青 帝
最近读了一本书叫做《Poorly made in China》,直译就是《中国滥造》,作者是一位长期在广州生活的美国商业咨询人保罗·米勒。保罗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是沃顿商学院毕业的MBA,他为诸多美国进口商在广东这个生产基地找供应商和制造商,提供咨询,并且负责调查和监控生产,这本书就是他多年商场的见闻总结。
此书的主线就是写一家美国洗浴用品公司Johnson Carter和中国化工厂King Chemical之间的合作与较量。从一开始,中国化工厂就演出了一场戏,制造了他们具备雄厚生产能力的假象。保罗虽然识破了他们的诡计,却也表示理解:这是个鸡与蛋的问题,没有大订单的厂子,自然没有训练有素的工人;可没有实力,大订单咋来呢?
受低价吸引,美国公司开始了与他们的合作,随着订单的增加,中国化工厂开始显露了多种局限性:不注意生产细节,任意改变包装要求,只为省那么一点点成本;不注重质量,洗发水遇冷竟然冻成了“啫喱”,所谓的检测都只是走过场;不守信用,每次在获得订单后都突然提价,搞得美国人那个抓狂啊!本来,商业关系应该是时间越长越铁的,但在保罗笔下,许多中国工厂却是和美国进口商合作时间越长越容易偷工减料。几年前用铅涂料的玩具在美国被大量召回,生产的中国工厂和美国大玩具商Martel有15年的合作关系呢。全因中国代工厂已经知道得太多,美国人担心他们会把商业秘密卖给竞争对手,甚至直接翻版,所以根本不敢轻举妄动。故事的最后,King Chemical洋洋得意地修建了一处新工厂,Johnson Carter看出总是升价的中国工厂原来还有利润空间,还想利用新工厂吸引新客户,进而给加价再添砝码,气得咬牙切齿。不过老谋深算的美国商人可不会一直被欺负下去,这回他们也耍了中国工厂一道:他们谎称有个超级大订单要到手了,要求中国工厂立即开工赶制,而没有按照惯例先给订金。美国人满口答应的订金,回了美国就再无提及。中国工厂吭哧吭哧生产了好几千个瓶子,全积压在库房里,为了最终把这些瓶子处理掉,不得不停止玩花招,不敢再给美国人加价。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ba277e0100sat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