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物理知识衔接的难点

来源 :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51185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受力分析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本功之一,因受力分析的不完全或错误常常是造成学生解题错误的原因.因为这一基本功掌握不好而导致学习上的困难,从而形成对物理学习的畏难情绪,这种情况是很普遍的,受力分析是物理教学中的一大难点,而这一难点恰恰给刚升入高中的学生首先遇到了.因此,克服这一难点就成为顺利衔接初高中物理教学的关键之一.那么,形成这一难点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克服这一难点?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用认知心理学的原理试作一初步的研究,本文仅限于力学常见受力的分析.
  一、难点形成的原因
  1.受力分析涉及的知识面广
  受力分析的过程涉及的不是一两个知识点,而是由许多个知识板块构成的知识群.每一种力都可以因其成因和特点的不同,成为一个独立的板块,这些不同的知识板块从力学一直贯穿整个高中物理课程.力学中涉及的重力、弹力、摩擦力就是一些基本的板块.在实际应用中,为解决某个物理问题进行的受力分析,至少要涉及两个以上的力,甚至更多,学生在单独认识它们时已感不易,当那么多的力杂合在一起,要求学生作出正确的判断,其难度就可想而知了.
  2.各个知识板块的难度在高中阶段跃升很大
  如摩擦力,在初中阶段只定性地涉及,其作用一般也只限于阻碍物体运动,而到了高中则要求定量地分析,尤其是静摩擦力,它的存在、大小和方向都可随外力的变化而变化,如果更进一步,还有摩擦力方向跟运动方向同向和反向的问题,知识的难度跃升很大,学生感到很难掌握.
  3.初中阶段不完全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形成的不利思维定势
  如弹力,在初中除了弹簧的弹力外,其余所有的弹力都从日常生活实例引出,而且都从力的作用效果来进行分析,分别把它们叫做压力、支持力、拉力等等,而不涉及其产生的原因,也不明确地把它们归入弹力范畴.在当时,这主要是为了适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为了适合初中学生的形象思维特点,让学生易于接受掌握,但这却给高中阶段受力分析留下了隐患,形成一种不利的思维定势.
  4.受力分析的过程复杂
  受力分析不但要求学生对每一个力的成因、三要素、施力体、受力体有正确的认识,还要求学生把这些分散的知识板块综合起来,经过一个完整的分析、检索、判断、检验的过程,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个过程对于一些刚从初中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应该是很复杂的.
  二、受力分析的教学研究
  基于上述原因可知,受力分析绝不是几节课所能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在受力分析的教学中,要掌握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策略,一个反复矫正不断巩固的策略,不能就事论事地教知识,而要着重于在教学中构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上下功夫,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上下功夫.
  1.准确有效地建立学生认知结构中的各个知识板块
  在教材的知识结构中,各个知识点、各个知识板块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准确无误的科学性.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认知结构,是以简要的语言文字符号,用记忆的方式保留在大脑中的.因为学生的理解能力的不同,教师教学方法的不同.教材上的知识点、知识板块不一定都能很有效地纳入每一个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去.因为遗忘的作用,学生的认知结构就不一定很系统,容易形成一定的缺陷和漏洞,某些难懂的知识点,甚至可以在一个较长的时期里,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呈现模糊的状态.
  因此,在对每一种力的教学中,都要努力创造条件,建立鲜明的生动的物理情景,引导学生经过自己充分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对各种力从表面上的感知进入到深层次的理解,把它们准确、鲜明、深刻地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尽量避免似懂非懂“烧夹生饭”.
  2.把这些知识板块进一步构建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应该说各个知识板块的正确建立,给受力分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各个知识板块建立得好,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很好地解决问题.
  (1)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具有层次性、条理性.
  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因为我们研究的问题大多在地球上,物体必受重力作用.让学生的认知结构呈现清晰的层次性、条理性,既便于记忆又能在具体应用过程中有序可循.
  (2)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具有“双向产生式”功能.
  即建立一个具有双重功能的指令,它既能指令在具备什么样的条件下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动作(使用什么知识得出什么结论),又有指令欲采取什么动作(使用什么知识得出什么结论),必须在怎样的条件满足之后才能进行.在受力分析中,则是要学生明白在什么条件下产生什么力,某力的存在必满足什么条件.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该知识的适用条件结合起来记忆,把所学的知识形成条件化的结构.
  (3)把认知结构和有效的思维策略联系起来.
  为了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还必须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储存和开发一些关于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的有层次的策略性知识.并且在思维过程要用策略性知识监控自己的学习和思维过程.在具体解决问题时,注意力要在高层策略知识与低层的描述性知识之间来回转换,不但要注意到眼前问题的各种因素,而且要注意到自己对问题的加工过程和加工方法,不断反省自己的策略是否恰当,以优化自己的思维过程,达到有效快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目的.
  以上是笔者在近几年教学中,用构建认知结构的方法进行受力分析教学的探索和研究.总的体会是:用这种方法进行受力分析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把大片的知识有机组织起来,在学生的头脑里形成一个有层次的、有合理的思维功能的认知结构,既有利掌握和巩固基本知识,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应用能力.笔者认为这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之一,而且这种方法也能迁移到物理学其他内容的学习中去,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蒋王中学
其他文献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数学情景的创设给学生呈现的是数学信息一个好的情景引入,能直接吸引学生,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发现欲、产生认知冲突、诱发质疑猜想、唤起强烈的问题意识从而使学生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分析、探讨和解决数学问题积极地投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泼,课堂活动进展顺利,课堂效率相对提高。下面结合笔者
期刊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双曲线的概念掌握双曲线的定义会用双曲线的定义解决实际问题;  。理解双曲线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及化简无理方程的常用方法;  3。了解借助信息技术探究动点轨迹的几何画板的制作或操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理解双曲线的概念;  。通过类比椭圆掌握推导双曲线标准方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亲自动手实践通过观察实验、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他们思考
期刊
有专家这样说“数学是玩概念的”而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积累渐进的过程。因此在概念的教学中要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原则。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这种过渡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依靠丰富的感性材料。所以数学概念不是靠老师讲出来的而是靠学生自己去感悟、体验的。  下面结合本人在任意角的一节的不断的磨课过程和备课过程中的感悟,谈谈自己对概念教学尤其这种起始课教学的认识。任意角作
期刊
摘要:孩子对科学事物的好奇和对知识的渴望是与生俱来的我们只要保护好孩子的这份热情就不怕孩子学不好孩子的潜能自然就可以被充分挖掘。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从教师应具有敬业、勤奋和有童心等三个方面论述了保护和挖掘孩子学习科学热情的方法。  关键字:初中科学;学习热情;保护和挖掘  在农村从教十多年所担任的班级科学成绩在学校一直都是佼佼者在市排名也都不错孩子学习科学的兴趣很浓被同事开玩笑说是“教学能手”也
期刊
内容提要:影响一个人发展的因素除了人的智力之外非智力因素对人的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在物理教学中若能恰当的利用非智力因素让学生知晓学习的目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融洽师生的情感培养学生不畏艰难的坚强意志能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学得更好甚至于一生为物理事业而奋斗。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物理教学;作用;教学效果  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以外的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的动机、情感、兴趣、意志、性格等心理因素充分认识
期刊
因材施教是大家都熟悉的教学方法作为学生得到因材施教不仅可以成才更是终身受益。也就说从学生的具体实际从教材内容的具体实际从选拔人才需要的具体实际出发科学地实施教育教学既可以为国家培养优秀的人才而且对学生终身受益无穷。初中化学教学教研怎样才是从实际出发呢?为什么必须从实际出发呢?如果不从实际出发不仅不能实现教学目标也许还会偏离教学的要求培养出来的人才素质达不到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不仅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
期刊
引言  在提出问题这一过程中爱因斯坦说过只有先有问题人们才会进行思考才会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办法因此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和关键。所以教师要善于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要善于向学生提出问题同时也要不断地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并学会自己提出问题。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也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初中数学课堂中学生提问能力的现状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具有根深蒂固的地
期刊
自2010年以来,全国职业学校的信息化教学大赛的陆续开展,有效地促进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职业学校的广大教师在这一浪潮的影响下,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在不断地尝试“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华南师范大学的郭思乐教授早在1999年就提出的“生本教育”的教学理念.如何将信息化教学手段与生本教育有效融合,从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一直在做这方面的探索.接下来
期刊
俗话说: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做数学题也是这样,题目中明确给定的条件,人人都能看到,并加以利用,而对于隐含在字里行间的条件,往往不能察觉,导致题目的错解.尤其是三角函数,其内容的独特性,使得三角问题的条件更为隐蔽,稍不留神就会落入命题设置的陷阱中.一些带有隐含条件的三角问题频频出现在各种参考书中,教学中发现,即使对一些较简单的习题,学生也常因知识或认识上的缺陷而步入解题的陷阱.本文将通过实例就学生解
期刊
部分初中生在参加各种数学考试时会出现各种失误,这些失误不但会影响学生的成绩,还会打击他们的学习信心.特别是在中考时,一旦出现失误,将会出现难以挽回的局面.所以,教师在教好课的同时更要帮助学生降低失误的发生几率,让他们尽量避免失误,从而取得高分.本文就学生失误的主要成因展开分析,并总结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一、失误成因  分析这些学生出现的失误的成因,主要由两个方面:第一,知识能力方面.由于基础知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