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人物青春与成长的困惑、绝望与希望的对峙、伦理与道德的冲突在王小帅的影片中显得意味深长,“理”与“情”交织的发人深醒,令人沉思。
用小人物的命运与生活经历来影射时代的变迁与特质,这曾是每个导演在电影里思考和解决过的问题。然而用十几年的时间来坚持刻画“小人物”的导演却为数不多,王小帅无疑是其中的一个,他算不上一个高产的导演,但他却是一个懂得怎样去坚持、怎样去用理性思考调动感性的画面的导演。小人物的故事大都是情理之中的俗事,可就是这些不被看好的故事,在王小帅手中变得感人至深,令人回味无穷、共鸣不已。
从《冬春的日子》、《十七岁的单车》、《青红》等影片,到刚刚斩获银熊的《左右》里,小人物青春与成长的困惑、绝望与希望的对峙、伦理与道德的冲突在王小帅的影片中显得意味深长,“理”与“情”交织的发人深醒,令人沉思。正如王小帅自己所说, “我更注重大时代背景下个体状态的理性与情感的探究。”
绝望与希望
“城市是无法生存的地方,故乡是无法回去的地方……”当刘晓东带着喻红回到东北,他居然找不到自己的家了。《冬春的日子》是王小帅自筹资金拍摄的第一部没有厂标的独立电影。此部黑白影片描绘了一对画家夫妇的精神状态,以及在经历了某种巨大伤害之后的自我放逐与绝望。王小帅用极其节制的方式,表现了与自己有着某种共性的压抑和孤独感。王小帅讲述了一个在社会变革中的内心故事。面对变本加厉地功利的社会,画家东迫切地希望有外国老板来购买自己的作品。他和任何一个下海的商人一样计算着人民币和美圆兑换的比例。和我们许多人,在10 多年后的今天一样,幻想买一张彩票就可以改变命运。希望总因绝望的高度而跌得更重更痛。
影片拍得极为成熟,完全没有第一次的痕迹。电影中收音机里机械的北京时间报时声,刺耳的上课铃声,都无处不在的凌迟着我们的生命,王小帅用非常冷峻的笔触,展现了我们的精神家园丧失的全过程。
漂亮的黑白片,一个画家在通往幸福途中疯掉。影片的结尾也是整个中国80 年代前卫艺术家的大结局……绝望与希望的对峙,出国的出国,发疯的发疯。可怜,但不可恨。电影里充满小资意味的爵士音乐,宛如现今韩国偶像剧中的男主角。还有昏黄的镜头,氤氲不散的哀伤气味。
最后东精神失常,被送进了康宁医院。那最后的表情—那个戏谑的表情,是笑么?
这就是王小帅,执著于个体的精神世界的关注。异乡艰苦的生活,希望是种支撑。
长江边的一个二层的小楼。东子和高平就住在二楼的两间房里。
东子和高平都是从黄陂来到武汉的,是同乡。东子是扁担,而高平是专门和人合伙骗人钱财的。然而有一次却被同伙苏五黑吃黑给吃了一把,于是发誓要找到苏五复仇。因为知道有一个歌女可能知道苏五的下落,便和东子一起去歌厅找她。
阮红便是那个姑娘,也就是《扁担·姑娘》里的那个姑娘。她是莉莉歌厅的歌女,其实阮红最初并没有要当歌女,她和许许多多为了理想和生活进城的人一样,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她只想实现自己的梦想,做一名歌手,出自己唱的磁带。然而现实的残酷让她处处碰壁,只能得到这样一个结论:所有的男人都只是嘴上想帮她,实际上都是想和她上床。东子把这一切记在心里,并用自己很长时间的积蓄买了一个随身听,在莉莉歌厅的门外为阮红偷偷录下了她的歌声。
当阮红要走了,虽然也不知道去往哪里时,东子突然从屋里拿出一个随身听来,耳机里听到那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声音的时候,王小帅此时没有给她太多的镜头,我们能从最后一个镜头东子咧嘴的笑容里读到一些什么?温暖,还是希望?眼睛的湿润是从东子那未被物质异化的笑容所获得的感动。
这里的王小帅是成功的。朴实无华的镜头和画面,自然出演的演员和环境,是他成功的保证。高平、东子、阮红三个人在夜市大排档吃面,很写实的场景,肮脏、卖唱、辣椒面、拉面,空气里依稀嗅得出腐烂的味道,也仍要顽强地透露出卑微的希望。
王小帅是个很感性的导演,自从他的影片无法同观众见面,不能和自己之外的更多的人去沟通,他感到异常的孤独。而《扁担·姑娘》给王小帅找到了一个可以让他继续从事精神探讨的支点。
“你还能留下些什么?是散落的的白纸片。你爱的天堂里面,请来听我唱首歌。”围绕着金钱和女人的话题,希望在一次因绝望的高度被跌得粉碎。
成长的困惑
十七岁是晃动的,十七岁的时候你有没有过梦想,十七岁的时候你有没有过疯狂,十七岁的时候你有没有过……
十七岁是蓝色的,在十七岁的时候每个人都有着自己青春期的梦想。一部单车成为两个十七岁的男孩子联系起来的纽带。乡下孩子希望尽快把车款还清给公司,有自己的单车,因为青春的萌动,他总是从墙缝里窥探对面高楼的穿高跟鞋的女子;城里的孩子希望有自己的单车,可以送漂亮的女同学回家,可以和哥们儿一起炫耀车技。最后的结局是,没有人能真正拥有那部漂亮的单车,被打得满身是血的乡下孩子扛着被小混混砸坏的单车走在城市拥挤的街头。
车流如梭,人们按自己既定的轨道向前,没有人会在意这样一个孩子和这样一部单车。沉闷的延续,低沉的拥挤。努力压制心中的冲动,琐碎的理想却在心中牢牢占据,这就是青春时光,青春本来就是失衡而不着边际的,在面对青春与年少的时候,谁都会像王小帅一样的沉不住气。
王小帅数度运用远景去表现情节,最有张力的一段莫过于镜头在胡同里远远望着小坚拦住已经移情别恋的女孩,他既没有站在同情的立场上看待影片中的人物,也没有意图让观众对人物产生任何情感。几乎所有的镜头都是平视和稍有仰视的,王小帅的视点也是以旁观者的视点出现,一共两次特写,其他时候都是处在局外,没有什么太大的感情色彩,两场打人的高潮戏都显得冷漠和克制。
仓皇流离、目光迷惘的十七岁,我们可以和电影一起,按照正常时序跌进成年的门槛,被剥夺一空;弦断了,歌停了,轮子折了,车毁了,开始疯狂成长。
低机位的透过单车车轮看街上的人流,高机位表达乡下孩子第一次进到豪华写字楼的茫然不知所措。还有对那双红鞋子的特写、乡下孩子扑到车上不让别人抢走车的嚎叫、城里孩子第一次用自己的车送漂亮女同学回家后迎风的微笑、车被父亲还给别人后站在楼顶的一行泪水、还有表现北京特有的胡同和鸽哨。
最后一个镜头,慢镜头,阿贵被打得满身是血,扛着被砸烂的单车缓缓走过,巨型城市北京拥挤不堪的斑马线。
醒来过后,开始成长,开始懂得一些世界的规律,开始知道自己的渺小,知道某些成年人的游戏规则,青春的引诱和挑逗都在渐渐远去,青春的涌动开始被克制。而成年人,像那个公司的老板,他只是用一句我靠,就可来表达对理想的执著的惊讶。
十九岁是残酷的,你十九岁时有没有爱过;你十九岁时有没有想过;你十九岁时有没有……
《青红》的线性叙事,简单直接。长短镜头结合运用。节奏缓 慢。没有配乐。原音录制—生活的真实不加修饰地呈现。整部影片充分体现出导演还原历史本相的野心。正如王小帅的同类贾樟柯所说: “我愿意做一个目击者,和摄影机站在一起,观看眼前的一切。”这本身可不是大众化、现代化的形式。而“第六代导演”坚持艺术的本质,他们的选择也有足够正义的力量,这就是为什么他们在国外屡获奖项。
这或许是王小帅酝酿了很久的片子,就像贾樟柯的《站台》,是在拍《小武》的时候就准备好的故事,不知道王小帅会已经在内心里准备了多久。
小根的角色其实一直都很隐蔽,在影片中没有多少语言,只有默默等待和吹口琴的行为来表现他对青红的爱意。就连买的红皮鞋也是偷偷放到青红的书箱里。影片快要结束时,他终于把积蓄已久的话都说了出来,那双被青红父亲扔出去的红皮鞋也被他捡回来,拿在自己的手中了,一切回到了最初的状态。
影片以一个长达数分钟的空镜头结束,雾气中绿意盎然的山区全貌,半夜偷偷逃离的青红一家乘坐汽车在蜿蜒的山路上缓缓盘旋,一切显得静谧而诡异,然后是刺耳的三声枪响。车窗外面,人流倒退,一切幻化成空,他们终于离开贵州逃到上海去了,可惜他们内心没有办法逃离那三声枪响。
王小帅说:“我希望大家还能记得,电影是以艺术的名义诞生的。我仍然会继续坚持在中国挖掘艺术电影生存的空间,为爱看艺术电影的观众提供艺术电影。” 这其实就说出了艺术电影的命运:被有限的人保持关注,票房空间永远有限。《青红》,是在一个不到20 岁的年轻人身上实现一个创作者对一个时代的表达,也是王小帅对自己曾经经历的时代有一个并不简单的呈现。
中年人的道德冲突
在历经了青春、成长与生存之后,王小帅还是把镜头对准了世界性的题材,《左右》反映了中年阶层在遭遇突然而来的生活巨变时左右为难的困境。
中年危机近年越来越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热门话题,他们虽然看上去家庭稳定,事业有成,不过来自于生活的、工作的压力还是会让表面上荣辱不惊的中年人们心力交瘁,在他们这样的年纪显然不可能再像年轻人那样可以若无其事的从头再来,也不像比他们更年长的人那般尘埃落定无欲无求,他们不仅要悉心呵护着家中的妻儿和老人,同时在事业上也丝毫不敢怠慢,而后辈们初生牛犊的冲劲和充沛的精力让他们时刻都感受到一种随时可能被取而代之的危机感—这一切他们都不能表现出来,他们至少得在表面上表现得非常镇定才能不负别人投过来的期许的目光—但突发情况上他们又能保持中年人的镇定么?
一对中年夫妻在离婚后各自又建立起了新的家庭,但是原本风平浪静相安无事的生活因为两人的孩子得了白血病而掀起了波澜,脐血移植成了孩子获救成功率最高的方法,而这意味着这对已经离异的前夫妇必须再生一个孩子,疏远的情感与伦理之间的冲突像悖论一般难以调和,但是为了他们无辜的孩子的生命,他们决定冲破重重阻碍创造一个新的生命来延续一个旧的生命!《左右》中的中年人受到了更多的考验与洗礼,那些关乎生命的、道德的、伦理的、感情的、亲情的抉择将使我们看到一个如此贴近平民百姓的普通人在生活中的挣扎,人性的光辉将闪耀出爱的力量使我们相信无论前路多么艰难,困难终将被克服,生活也必将延续下去。
西方媒体普遍发表评论,认为《左右》让西方观众走进中国生活,法新社更大赞该片是脱离了煽情窠臼的佳片。评委们对影片的评价是:“它充满了对社会伦理道德的思考,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王小帅的电影像是面记忆的镜子,我们在镜子里看到的是与自己相似的生活轨迹与曾经面对的困顿:青春的笑脸,失望的泪水,无奈的选择和命运的摆弄。也许小人物代表着更多的群体与底层。虽然王小帅曾经被烙上了非主流的烙印,但他却用它个性化的影片和特殊的表现手法让人在残酷的现实中体验另一种主流的命运与生活。我不知道随遇而安与挣扎这两个词对每个人所产生的影响,但这却代表着两种生活态度,在王小帅的电影中所表现出来的生活态度。就像他说过的他的影片大抵是“情”之所至, “理”应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