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形势下,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一些教师尽可能地组织学生运用合作、小组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同时,调动每名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课堂面貌焕然一新.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学习是不是放任自流的呢?教师是不是没有用了呢?教师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我主要从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作用”,这一方面来谈谈我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任务分工
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名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并按自己的兴趣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合作学习中学习任务的确立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与需要,是贴近学生实际的、有选择性的、有一定难度的、具有思考价值的.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选择学习任务,小组成员间根据个人的特点分配任务.
二、教师指导
1.启发活动
教师是学习的帮助者,在小组合作学习遇到困难时进行帮助和指导.有的小组成员对自己的想法表示怀疑,不断向老师暗示,需要老师的肯定,这时教师给予激励性的评价,肯定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对自己有信心.有些小组的学生活动开展得较好,研究出了很多种方法,有些方法还很独特.这时作为教师,再给他们提出问题,设置困难,帮助他们拓宽思路,鼓励他们敢想,启发他们,从而让学习活动开展得更好,也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和学习小组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实现差异性发展.有的学习小组发言的学生总是那么一两位或是发言的内容千篇一律,教师应当启发学生并提出要求,小组的每一位成员都要发言,发言的内容要有别于前面的同学.教师根据学习小组的学习情况,提出不同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进行不同的指导与帮助,既是在进行监控,又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去,成为学习小组中的一员.
2.组间调控
教师在不断巡视中发现问题要积极地进行组间调控.有时是音量调控,有时是相互启发,有时是帮助小组成员营造氛围等,让学习活动更有效,让教学用具的分配更合理,这也是从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出发考虑的.
3.调节矛盾
任何一种学习都需要不断加强、巩固,有个别的学生在某些情况下会游离于学习小组之外,或组长没有关心到每一位组员,有的同学还不能马上调整,进入学习状态,学习任务、角色分工还不太明确,小组成员的合作氛围不太融洽等.教师在巡视、监控中发现了问题,及时调控,提示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承担小组的任务,协调矛盾,促进合作学习的进行.
4.参与讨论
传统教学中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随着教育科学研究的不断推广、深入,教师的观念、角色也在发生着变化.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作为学习小组的一员,参与到小组学习活动中去,分担一定的角色,以平等的态度发表自己的意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三、引导展示
合作学习的效果展示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要激励学生参与展示活动,我喜欢用举手最多和最齐心协力的语句来启发学生.举手最多说明小组成员主动参与的面广,合作学习的效果好,主体性水平较高;齐心协力强化了协作意识,说明小组成员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学习任务完成得好.教师要传达给学生的信息是希望所有的学生都投入到展示活动中去,每一个人都有展示的机会.
四、小组展示的形式
1.分组展示
这种方式是比较常用的,由每个学习小组分别展示汇报学习成果,其他的学生倾听、补充、评价.分组展示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各小组力争把自己最精彩的内容展示出来,以便提高本小组的声誉,显示自己的水平.而在展示时同样也体现了合作,后展示的小组可以吸取教训,根据前面小组的展示补充自己的不足之处,以使成果更完美.
2.共同展示
由于课堂中时间的限制,有时不能每组都展示,就选择每组1~2名代表共同展示的形式.这种方式给每个小组都提供了展示机会,采取小组间成员不断轮换的形式,给更多的学生提供了展示机会,使学生展示出具有个性化的内容,也是对学生合作学习效果的肯定和评价.既让每组都有展示的机会,又是另一种形式的合作学习;既展示了个性,又强调了小组之间的合作,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在关心他们每一个人的学习行为,学习的氛围更积极.
对于为人师者而言,我们一直在勉励自己:“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就必须要有一桶水.”确实,作为一个教师应该有丰富的知识,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值得我们思考的是,现在学生的求知欲是越来越强,已远远超过了一杯,而是一桶、一缸,甚至更多.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教师的精力毕竟还是有限的,不可能掌握所有的知识,再说,新课程重视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这对于向来认为“隔行如隔山”的学科型教师来说,的确是一个挑战.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师观念的改变,教师的角色转换.观念变了,我们自然会自觉地去找到更适应新环境、新对象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我们的观念转变成功了,角色轉变成功了,这才能实现新课程的使命,提高学生的素质,新课程改革才能成功.
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角色地位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利用学科自身的想象力着力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宽敞的学习空间,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参与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让其在合作学习活动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一、任务分工
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名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并按自己的兴趣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合作学习中学习任务的确立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与需要,是贴近学生实际的、有选择性的、有一定难度的、具有思考价值的.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选择学习任务,小组成员间根据个人的特点分配任务.
二、教师指导
1.启发活动
教师是学习的帮助者,在小组合作学习遇到困难时进行帮助和指导.有的小组成员对自己的想法表示怀疑,不断向老师暗示,需要老师的肯定,这时教师给予激励性的评价,肯定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对自己有信心.有些小组的学生活动开展得较好,研究出了很多种方法,有些方法还很独特.这时作为教师,再给他们提出问题,设置困难,帮助他们拓宽思路,鼓励他们敢想,启发他们,从而让学习活动开展得更好,也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和学习小组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实现差异性发展.有的学习小组发言的学生总是那么一两位或是发言的内容千篇一律,教师应当启发学生并提出要求,小组的每一位成员都要发言,发言的内容要有别于前面的同学.教师根据学习小组的学习情况,提出不同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进行不同的指导与帮助,既是在进行监控,又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去,成为学习小组中的一员.
2.组间调控
教师在不断巡视中发现问题要积极地进行组间调控.有时是音量调控,有时是相互启发,有时是帮助小组成员营造氛围等,让学习活动更有效,让教学用具的分配更合理,这也是从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出发考虑的.
3.调节矛盾
任何一种学习都需要不断加强、巩固,有个别的学生在某些情况下会游离于学习小组之外,或组长没有关心到每一位组员,有的同学还不能马上调整,进入学习状态,学习任务、角色分工还不太明确,小组成员的合作氛围不太融洽等.教师在巡视、监控中发现了问题,及时调控,提示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承担小组的任务,协调矛盾,促进合作学习的进行.
4.参与讨论
传统教学中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随着教育科学研究的不断推广、深入,教师的观念、角色也在发生着变化.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作为学习小组的一员,参与到小组学习活动中去,分担一定的角色,以平等的态度发表自己的意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三、引导展示
合作学习的效果展示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要激励学生参与展示活动,我喜欢用举手最多和最齐心协力的语句来启发学生.举手最多说明小组成员主动参与的面广,合作学习的效果好,主体性水平较高;齐心协力强化了协作意识,说明小组成员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学习任务完成得好.教师要传达给学生的信息是希望所有的学生都投入到展示活动中去,每一个人都有展示的机会.
四、小组展示的形式
1.分组展示
这种方式是比较常用的,由每个学习小组分别展示汇报学习成果,其他的学生倾听、补充、评价.分组展示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各小组力争把自己最精彩的内容展示出来,以便提高本小组的声誉,显示自己的水平.而在展示时同样也体现了合作,后展示的小组可以吸取教训,根据前面小组的展示补充自己的不足之处,以使成果更完美.
2.共同展示
由于课堂中时间的限制,有时不能每组都展示,就选择每组1~2名代表共同展示的形式.这种方式给每个小组都提供了展示机会,采取小组间成员不断轮换的形式,给更多的学生提供了展示机会,使学生展示出具有个性化的内容,也是对学生合作学习效果的肯定和评价.既让每组都有展示的机会,又是另一种形式的合作学习;既展示了个性,又强调了小组之间的合作,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在关心他们每一个人的学习行为,学习的氛围更积极.
对于为人师者而言,我们一直在勉励自己:“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就必须要有一桶水.”确实,作为一个教师应该有丰富的知识,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值得我们思考的是,现在学生的求知欲是越来越强,已远远超过了一杯,而是一桶、一缸,甚至更多.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教师的精力毕竟还是有限的,不可能掌握所有的知识,再说,新课程重视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这对于向来认为“隔行如隔山”的学科型教师来说,的确是一个挑战.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师观念的改变,教师的角色转换.观念变了,我们自然会自觉地去找到更适应新环境、新对象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我们的观念转变成功了,角色轉变成功了,这才能实现新课程的使命,提高学生的素质,新课程改革才能成功.
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角色地位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利用学科自身的想象力着力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宽敞的学习空间,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参与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让其在合作学习活动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