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语文课堂的“美”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yx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本解读分三个层面,分别是文学语言层面、文学形象层面和文本意蕴层面。高中语文中的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对文本的感知、理解和评价,达到对这三个层面的深度感悟,读出文本之美。
  一、反复诵读,触摸语言之“美”
  解读文本不仅要分析,更要去“读”,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诵读文章,在反复诵读中感触文章的语言之美,并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感受到文章的意蕴。
  《雨巷》是一首优美的诗歌,作者戴望舒是著名的现代派诗人,曾经因为这首诗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美名。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自读、齐读、配乐读等方法来反复诵读这首诗歌,感受诗歌舒缓悠扬的节奏,并从中领会诗情之美。在读到“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体会复沓的用法,用舒缓的节奏来体现雨巷的幽深,并感悟文字所展现的雨巷空蒙、绵延的美感。在读到“我希望逢着”的时候,应该投入更多的情感,诵读出期望和向往。在读到“丁香一样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品味一下丁香情结,想象丁香散发的幽香,而诗人正在嗅它,要读出心驰神往的感觉。而读到“哀怨、哀怨又彷徨”的时候要让声音变得低缓而深沉,这样才能更好地触摸到语言中展现的哀怨、彷徨之美。在“她静默地远了,远了”的时候,声音要渐渐地变得轻柔,让人能够感到人渐行渐远的感觉,同时也要体现出诗歌中迷惘、怅然失落的情感。在这首诗歌的学习中,诵读是必不可少的,只有用心诵读才能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文字之美。
  诵读文章不是指有口无心地读出声来,而是要让学生沉入文章之中,用心感受文本的语言之美,体会文本的丰富意蕴,不能只是浮在表面,而应该潜入文本的深处。
  二、深入细读,体验情感之“美”
  细读法也是进行文本阅读的一个很好的方法。这个方法是基于美国形式主义流派而形成的阅读方法。它要求阅读者推敲文本的细节,钻研文本结构,在分析和领悟之中感受文本内涵。但是教师要注意的是不要让学生纠结于词句的解读,而要在细读的过程中尝试感受文本的情感。
  《肖邦故园》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教师在教授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在细读中品味文章的细节内容,从中感受到深深的爱国情韵。在这篇文章中有很多精彩的景物描写,如“春天,丁香怒放,像天上飘下一朵朵淡紫色的云霞……”等句子,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有感情地诵读,然后提出问题:“作者描写这样优美的景色难道仅仅只是为了叙述景物吗?作者还有没有什么特殊的意图?这段景物描写是很有特点的,它突出了色彩,淡雅而质朴,这是色彩上能够明显地让人感知到的内容,但是作者又说这四季景色能够让人感到‘何等的持久、深沉’,这持久、深沉之感又从何而来呢?”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品味一下文章中实写景物和虚写景物的内容,了解一下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方法。在细读中学生感受到了作者实写景物是为了突出家乡优美风光对肖邦创作的影响,而虚写则是突出肖邦音乐的联想,是从审美角度上写的。在细读中,学生对文本中深藏的爱国之情也有了感受。
  单纯的咬文嚼字并不是细读的最高境界,在品味细节的过程中感受流动在文本深处的情感,这才是细读的关键所在。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深入文本话语层面,在文字中感受情感之美。
  三、交流互读,升华认知之“美”
  在阅读后进行交流互动,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理解。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多角度的讨论,通过研讨来升华文本的文学形象,从而增强对文本的感悟。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一篇很有意义的散文。教师要让学生尝试在阅读中感受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法,体会到景物和“我”之间的完美融合,同时也要让学生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自读加讨论交流的方法来阅读。这是一篇课内自读课文,虽然长达四千多字,但是生动流畅,学生能够在自读中基本理解文章的内容,而后的讨论交流则能让学生更好地感知文本。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理解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一是对世人起到规劝的作用,让人们可以充分感受生活;二是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要用顽强的毅力来克服困难的想法。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作者对世人的宽大胸襟,感受到了其美好而善良的心灵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结合文本进行想象,阐述自己心中所尊崇的高尚情操。
  交流互动的方法能够促使学生透过浅阅读进入文本阅读的更深层次,在交流中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看法,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这对学生开阔眼界、提高阅读能力是很有好处的。
  作者简介: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学生进行的童话般的幻想,体现儿童精神的个性化表达,都隐藏着创造的萌芽,我们语文老师应该小心翼翼地呵护这样的萌芽,不应轻易地否定,而应积极地给予肯定,真正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成为自由的、个性的、创造性的课堂。  一、缘由:基于儿童,构建儿童精神的语文  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世界,一个不断生长着的世界;每一个儿童都有自己独特的言语世界,一个不断生长着的言语世界。“言为心声”,儿童言语的发
期刊
【教学内容】  在已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四单元第13、14课的基础上,读《小学语文新补充读本》第四单元《世界最初的七天》《燧人氏钻木取火》。  【教学理念】  1.依据情境教育的“优化教材结构,进行‘四结合’大单元教学”理念,将神话故事课内、课外统整,进行大单元神话故事的主题教学,同中求异。  2.以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指导,结合“活动单导学”模式,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对比
期刊
《节约用水》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中设计的综合性学习内容。其安排在本册教材第27课《水》一文之后,内容分“小小调查”“谈节水,学成语”“介绍节水小窍门”“编写公益广告”“大家来抢答”等五部分。笔者结合本内容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一、以学生之学为主体,有趣味  1.课前导。在学习完《水》一课后,我引导学生认真自主阅读。对于“小小调查”这一板块内容,我鼓励学生不满足于课本提供的两项现成的调查
期刊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农村小学班额数逐渐减少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这对于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方式的课程而言,形成了天然的优势,但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人数减少了,我们的阅读教学就要铸造“精华”。对于阅读教学而言,教师就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的步伐,转变教学理念和策略,整合小班化教学的优势,不断优化小班化阅读教学的教学行为,提升阅读教学的效益。  一、创设平台,在自主探究中明确方向  例如在教学《
期刊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理解“滴水穿石”的启示,并学习通过简要的事例说理的方法。  3.能结合自身生活实际或他人实际抒写读后的感受。  【教学重点】  1.读懂“滴水穿石”的启示。  2.两次说写练习:(1)学习简要介绍相关事例说理;(2)结合生活实际抒写读后感受。  【教学准备】  1.认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理解文中词语,把课文读通顺。  2
期刊
“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  ——德兰修女  教育是爱的事业,怀着对教育的爱去做细小事,一定能从细微处寻找到生长点,不断成长。“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着力于“微行动”研究,越发让我感受到“细微”的力量也能产生巨大的能量。  (一)字词微电影:让语言之树枝繁叶茂  字词微电影,是让学生通过一段
期刊
朗读历来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方法,然而教学实践中的朗读却存在着很多问题,我试以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就语文课堂中出现的一些朗读现象,谈谈平时在优化朗读教学中的点滴做法,意在对“症”下“药”,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一、尝试感悟:真实的朗读——尊重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
期刊
在深化教学改革的今天,提及最多的关键词莫过于“学生主体”“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那么作为教师还敢“教”吗?当然,必须要教!课堂是师生共同学习、探讨,互为生长的平台,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容忽视。笔者就从语文课应该“教在何时”的角度,谈谈让学习真正发生的几点策略。  一、教在知识“易错疑难”处  “教什么”,不只是根据课前的预设,更不是事先录制好微视频,而是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以学定教”“顺学而教”。
期刊
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整个小学阶段,这样的例子有几百个,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帮助学生擦亮眼睛,选择合适的“语用迁移点”,实现有效迁移,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何为合适的“语用迁移点”呢?怎样利用这些迁移点进行教学,帮助学生习得语言,实现有效迁移呢?笔者做了一些粗浅的尝试。  一、根植教材,找准关键点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二十四课《明天,我们毕业》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课文的第三、
期刊
体验性学习重视学习的直接经验,强调让学生亲历语文实践活动,与文本“亲密接触”,发生“内在意义的交流”,从而获得真切的心灵感悟。因此,“多维体验”是提升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它能使语文教学回归本真。  一、角色体验:走进文本,感悟内心  所谓角色体验,就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忘记自我,使其成为文中的一个角色,想其所想,说其所说,做其所做,真真切切地体验人物的思想和情感。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体验,能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