砺剑十载 已然成锋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g101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次见到杨永智印象非常深刻,朱颜长发短髯,透着一股道家气韵先贤风范。多年前,好友引见在从化无名小山(后杨取名“雷鸣山”)相识结缘。他坦诚好客曾打动过不少友人,但与我确是一见如故。然而真正打动我的并非他那有别常人的外貌,而是他的行为和绘画作品。
  杨永智广州美院毕业后,和其他画家一样经历过南游北漂。广州小洲村办过画室,其作品多次送保利等拍卖行拍卖,和诸多画家一同出游海外参展,作品也被一些鉴赏家收藏,成为了当代主流画家。但他深悟当今画界定律,在而立之年,人生和艺术的转折关头,他选择了远离喧嚣的都市,画坛的涡流,避世上山,在粤北雷鸣山上,用竹子搭起了简易窝棚,支上了画架,不分昼夜苦心研画,一干就是十年。当今画界有凡人可以告别舒适,分居妻儿隐匿山林,甘心孤苦,奢画若命者,唯杨永智也!
  杨永智的画,大凡见者无不有种脱俗的震撼!给人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赏者认为他画的是与众不同的山水油画,有水彩和国画味道的油画。同行和专家觉得它是与众不同的以山水为主题的当代抽象油画。应该说,杨是在深入消化吸收了西方传统油画的技法基础上,广泛吸纳了现当代油画演进的表达手法,包括选题立意择境、造型、光比、色调、透视、肌理等,融汇传统国画的构图布势,勾勒皴折,水墨线条,泼墨泼彩,涂点韵染等技法于一体,借西润中,中西合璧,东西交融,传统和现当代相结合,溶进自己的思想灵魂和血脉,用生命绘制的赋予了灵性的有东西方特色的现代山水画。
  杨永智的作品清新明秀,柔美温馨,端雅流畅,气势超然,平和祥蔼,隽永醇厚,深邃脱俗,总给人一种心怡情悦蒸蒸日上的兴奋感。他的山水画作幅幅都会给人一种“江山如此多娇“的感受,当你深入赏析品味时还会跳出一种感觉,所有作品好像都在表达着一个中心命题“中庸、谐和”,这不正是中国画近千年的主题脉络吗?也是与西方艺术品包括油画的本质区别。因此,这就是杨永智借用西方油画的材质技法溶于中国画诸多元素绘制出的“中国水墨油画”。
  说他是油画,是因为他用的是油彩和画布,说它是水墨,是他用油性物质调和的颜料,在画布上形成“自流平”达到自然流畅渗透“天机不可泄露”的水墨效果,这和中国传统水墨表达山水有异曲同工之效,有些几近达到水墨也无法表达的浑然天成上苍恩赐的的奇效,因为有了色彩、色调、明暗、光比、透视、折射,有。时又因为运用了国画的泼墨泼彩,才那么天性,那么随意,那么野性,那么张弛有度,虽然也有近似墨色线条的勾勒,有水墨的墨骨,又有油画的肌理,不失为中西结合引西润中中西合璧的杰作。当你眯上眼睛细品之时,仿佛耳边还会传来用管弦乐演奏的中国民族名曲,又像用民族乐队演奏的圆舞曲和轻音乐,不失为一种新发明、新举措、新文化、新艺术。
  杨永智作品不是文革初期各美术院校为改革而改革推行的那种油画创新,即在画布上用油彩表达仕女、景物的沟线平涂,他是在探索一条油画和中国画相结合,用油画的材料国画的技法或二者兼之,画笔、毛笔、油彩、水墨搭用来表达中西方自然和谐之美的(山水画)创新路径。当然,今天也不乏有诸多年轻画家们都在类似的区域探索和发奋,有的也颇有成效。但杨永智走的这条路是与众不同的,一是他在绘画思想、观念、情感、意境、趣味、氛围等方面有所创新;在构图、布势、造型、色彩、肌理、媒材等方面有新突破;在精神面貌、主题、画风等方面有新突破。他的每幅画都像有一双画眼,皆能捉住赏者的眼球,让你感觉如此精准独到,不可思议,如此浑然天成,巧夺天工,美妙绝伦,这就是他独特的风格。二是他的技法中西合璧,不生硬不牵强,互相渗透,映衬呼应,自然适度,谦让有功,不留痕迹。三是中西融合,引西润中的方式,把抽象、意象、具象融为一幅画作,有别于任何中西现当代的画派画系。四是表达主题深刻,哲理藏匿,境界窘遂,意向致远,精神超然,其画作多以表达几千年人类文明社会自然规律,富含人生哲理的周易六十四卦,民俗二十四节等为主题,主题意境奇而不俗,异峰突起。
  学术界认为西方的思维是科学的,所绘画艺术只表达趋向于再现外在的客观事物,呈极端写实。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是“诗学的”,所以绘画艺术上的表现趋向于内在的主观情感,呈不求形似形神兼备物我交融的写意。杨永智的画则是既有具象的写实又有意象的写意,还有抽象的思辨。但他远非西方康定斯基、波洛克的画那么难懂,又绝非传统油画极端具象的物化直观。觉得他是借鉴了马蒂斯、梵高,既不是极端的具象,也不是极端的抽象,介于“似与不似之间”,意象的表现手法,并揉进润泽到国画水墨之中的善美结合。但说他是抽象派,无论从材质、技法、色调、韵墨,从意识流思想走向画面形式,意向趋势亦并非梵高、苏格拉底,也非传统中国画的形制(因中国画也有抽象),所以单单把杨的画只局限于抽象油画派系未免牵强,并非确切,为时过早,会影响到他的创作和发展。其实早有学者认为,西方文化艺术的三大永恒主题“战争、死亡、爱情”可以用具象表现,也可以用抽象、意象表现,中国文学艺术的永恒主题,并不是战争死亡爱情,而是“和”,即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杨的画,则幅幅体现了大自然的“和谐”之美。中国画和西洋画作为两种文化形态,区别并不在于意象、抽象和具象,因这三象中国画有,西洋画也有。绘画史上唐代画家曾借鉴了西域的画风,西方的马蒂斯等也借鉴过东方的画风。杨的中西合璧,画风三象均具,实乃当今另派也。
  如果哪一天,杨的画非要寻宗归派的话,我却认为他的画既有抽象的形式,又有意象的内涵,就像他用的材质、形制、技法一样,抽象意象是交融的,形式的抽象,主旨的意象,有时画面还会出现具象的景物。应该说,他是在探索和开辟着一条中西合璧三象合一的现当代水墨油画的新路径,杨永智的山水画卷,总流响着一首首现代朦胧诗和古典诗词的意境,诗情画意味道很浓,会让你看不完品不够!
  杨隐匿十载,砺志砺笔,他探索的绘画艺术路径已然成形为一把利剑,锋芒所向,直指古今画家们奋勇冲击的画坛高峰。
  编辑/馨荷
其他文献
编者按:韩异教授认为,中国历史上有好几个“千古一帝”,但只有唐太宗同时做好了“打天下”和“治天下”这两件事。他曾是个豪迈的军人,登基之时读书识字还有困难;他接手了隋朝留下的“烂摊子”,以区区2000万人口起步;他面对的是五胡十六国以来复杂的民族形势和多元文化的碰撞。唐太宗是怎么做的呢?  三个转型奠定大唐盛世基础  唐太宗完成的三个转型奠定了大唐盛世的基础:领袖自身的转型、“打天下”到“治天下”的
期刊
宋朝的时候,日本青年僧人道元,与明全结伴,渡海来到中国留学。他们落脚在天童山景德寺参禅修行,孜孜不倦地求悟禅法。  一个大热天,午饭后,道元前往延寿堂探望因病静养的明全。当他经过东廊来到佛殿之前时,看见一位僧人,背驼如弓,眉白如雪,一手撑着拐杖,一手将香菇一颗颗地排在地砖上。僧人们都知道,寺院里需要食用大量香菇,必须趁着暑天烈日晒干,以便储存备用。  道元禅师认识这位僧人,他是寺院里负责膳食炊事的
期刊
1857年到1858年春夏,曾国藩进行了他领导生涯极其重要的反省。这次反省的重点是对其强毅性格的改善。  曾国藩的性格属于倔强、强毅一路。他说:“至于倔强,却不可少。功业文章,皆须有此二字贯注其中,否则柔靡不能成一事。孟子所谓至刚,孔子所谓贞干,皆从倔强二字做出。吾兄弟皆禀母德居多,其好处亦在倔强。若能去忿欲,存倔强以励志,则日进无疆矣。”  曾国藩认为,倔强是做人不可少的。《易》倡导与强调:“天
期刊
“杀猪”“信言”?  《韩非子》中记载了这样一个典故:一天,曾子的妻子去赶集,小儿子也哭着喊着要一起去,妻子就说:“乖,在家好好念书,等妈回来给你杀猪吃肉。”小儿子在赶集和吃肉之间权衡了一下,最终选择了后者,乖乖地回到里屋,哇啦哇啦地背老爸的名言:“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看到这的时候,很多人都会会心一笑。因为我们每个人几乎都经历过这样的事儿,自己小的时候,或是自己的孩子哭闹的
期刊
在温州的小巷中穿行,气味最能传达这个城市的最初滋味。由寻常人家窗户飘来的各种菜香之中,总能嗅到那一味醇厚的酱香,但这可不同于往常的酱,其中那些许酸味,正是醋的表情,两者混响在一处,在小碟中被主人用筷子一圈圈地搅拌,深黑与琥珀相遇即沉淀。  如果不是在温州,你很难品尝到这样的味道,一方乡土一种情怀,这其中滋味咸中带酸,散着存放的弥久气息,是任何菜肴的最佳佐料。  早在周代,就有关乎“酱”的记载了,那
期刊
雪漠的作品都很有佛性,而作品的佛性源于作者的佛心,雪漠很早就跟佛结缘了,“因为凉州是历史文化重镇,也是佛教的一个重镇,在那个文化圈中,几乎所有人都不知不觉被打上了佛道的烙印,佛道文化已经变成凉州的地域文化了。在那里出生的孩子,耳闻目染就会信佛。”仿佛这一切都那么顺其自然,与生俱来的被环境熏陶着,十七八岁——生命里最好的年纪开始了真正的与佛接触,亦是这个年纪,他用自己真挚的初心叩问生命的意义,而在雪
期刊
鲁迅曾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在凡尘俗世中,人人都希望能享“清福”,但“清福”意味着什么,并非所有人都懂得。其实,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喝茶时心里能将生活中琐事暂时放下。无论如何忙碌,总可以沏一杯茶,除了解渴,还可以养心。俗话说:“茶如隐逸,酒如豪士;酒以结交,茶当静品。”喝酒可以熙熙攘攘,呼朋唤友,而喝茶这真得是一件清静的事,只有在清静中才能体会其韵味。  喝茶,对少年而言的确太
期刊
内收外放也是练习书法需要特意注重的问题,就如书法里欲左先右,欲下先上,发笔之时藏其锋,收笔之时隐迹剑锷的道理一样,舞蹈也是要如此才能在收放之间,多一份曲折的韵致,内敛的典雅。或许是因为幼习书法的缘故在学习舞蹈时比别人领悟的多了一点,大约这就是先生所谓的韵味了。其实舞蹈和书法之间的联系古人很早就知道,而我也不过是借了先人的一点智慧而已。  狂草借舞意  借给我智慧的先人就是张旭和公孙大娘。很小时候曾
期刊
沧桑中的清醒  白朴出身于官宦世家,更是文学世家。其父白华与元好问是至交好友。金灭亡时,汴京城破,白华与妻儿失散,蒙古兵进城大肆劫掠,白朴同姐姐与母亲分离,幸而元好问及时赶到,救下白朴姐弟二人,并带着他们四处奔逃,生活极为艰辛。元好问在白朴身染瘟疫、生命垂危之际对他悉心呵护。因此,对于这位虽无血,缘关系却胜似生父的男人,白朴始终铭记在心,无论在品行上还是文学上,均受到了他的熏陶。而元好问见白朴如此
期刊
惊涛拍岸,又是甲午。甲午,也许是120年来中国的小学生记住的第一个农历干支年号。  忘不了,120年前的甲午,早已深深地烙在每个华夏儿女记忆的深处,成为中华民族集体记忆中最惨痛、最屈辱的部分。  1894年,舰沉黄海、兵败旅顺;1895年,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亡国灭种的灾难接踵而至……  中国自此跌入最为黑暗无助的深渊,中国人民也从此奋起探寻救国救民的真理。  兵败甲午,中国之命运因此而扭转,世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