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知识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小学正处于基础培养的关键时期,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不仅影响当下的学习效果,对未来学习发展也有深远的影响。另外,这个时期的学生,直观、感性的认知模式,加上活泼好动的特点,也需要生活化场景的辅助。本文将对生活化教学模式在数学学科中应用的相关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应用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生活化教学理念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将教学知识和生活现象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消减学生和知识之间的距离感,化抽象为直观、具体,在吸引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对生活化教学进行合理应用,才能充分发挥其教学优势。
一、进行生活情景创设,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多数缺乏明确的学习意识,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都在初步培养阶段。面对抽象性和逻辑性特点明显的数学知识学习,往往难以做到自觉性和主动性,而且认知程度和思维理解也难以得到保障。生活情景的创设,可以帮助学生跳出理论学习的框架,丰富学生相关的感性认知,进而活跃课堂气氛,实现学习兴趣的激发,为有效教学活动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相关生活情景的创设,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年、月、日》单元中24时计时法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就可以结合当时具体的情况展开铺叙工作,以学生的每日上学、下学等时间安排为例进行引导,进而引导学生发现我们的活动安排都是在时间表的规范下有序展开的,进而对时间知识产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同样,在知识的理解方面,教师也可以借助生活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思考,实现感性认识向理性思维的发展。比如24时计时法和12时计时法的异同点,教师可以把电视广播等标准的时间计时方法和日常表达习惯同时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去理解和体会其中的异同点,从而有效掌握其中的转化方法和注意事项。需要注意的是,教材内容也提供了一些生活案例,只是更加具有普遍性的特点。教师的有效教学,需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学科教学内容和特点出发,才能保证教与学的积极互动,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因此,教师最好还是能够从实际生活中寻找教学素材,对教材中的生活场景描述进行合理采用,才能成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进行生活作业安排,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作业也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进行知识巩固,提升学习效果。数学学科具有明显的理论特点,多是以定理公式的形式存在,然后通过解决问题的方式考查学生的知识学习效果。在传统的作业安排中,教师往往习惯让学生对公式定理进行死记硬背,然后搞题海战术让学生进行思维模仿,这就导致迁移运用和举一反三能力的低效。而生活化作业的安排,学生动手动脑全面结合,不仅可以保证学生的作业兴趣,还可以保证学生的作业效果。基于此,教师的作业安排也可以从生活化的角度进行设计,实现学生动手动脑的全面结合,全面提升学习效果。
比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作业安排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家中这样形状的物品进行长度测量,并求出对应的面积结果。然后在课堂中,让学生进行成果汇报展示。这样,学生对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理解都可以得到深化,也可以发现知识运用中的不足,学生的语言能力和逻辑能力在客观上也得到锻炼。总之,想要真正实现数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引导学生参与生活实践,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全面结合,切实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生活化教学有效开展的一个前提就是学生具有生活经验,然后才能引发情感上的共鸣,实现学习兴趣的激发,思维理解上的进步。这就需要學生具有观察生活的意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由于个体差异性的存在,对生活的认知程度也存在区别。基于此,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者启发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从而发现相对应的数学知识。
比如在《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学习活动之前,教师设置这样的问题启发,超市里的商品都有价格标签,而且多数都有一个点的存在。这样的情景你在其他什么地方也可以发现?它们这样表达的作用和意义是什?这样,学生就会对相关的生活现象更加注意,并展开自觉地分析思考活动。在潜移默化的活动参与中,学生也就提升了数学生活意识,对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都有巨大的帮助,实现数学思维的有效培养,促进全面发展和进步。
总之,生活化教学就是把生活内容引入数学课堂当中,帮助学生实现感性认识和理性思维的有效结合,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其全面发展和进步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整合相关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和思考生活,从而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数学综合水平,为长远学习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探索与实践[J]. 张剑峰.新课程(小学).2017(08)
[2]连接生活,返璞归真——新课程理念下对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的思考[J]. 雷建清.教师.2017(21)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应用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生活化教学理念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将教学知识和生活现象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消减学生和知识之间的距离感,化抽象为直观、具体,在吸引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对生活化教学进行合理应用,才能充分发挥其教学优势。
一、进行生活情景创设,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多数缺乏明确的学习意识,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都在初步培养阶段。面对抽象性和逻辑性特点明显的数学知识学习,往往难以做到自觉性和主动性,而且认知程度和思维理解也难以得到保障。生活情景的创设,可以帮助学生跳出理论学习的框架,丰富学生相关的感性认知,进而活跃课堂气氛,实现学习兴趣的激发,为有效教学活动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相关生活情景的创设,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年、月、日》单元中24时计时法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就可以结合当时具体的情况展开铺叙工作,以学生的每日上学、下学等时间安排为例进行引导,进而引导学生发现我们的活动安排都是在时间表的规范下有序展开的,进而对时间知识产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同样,在知识的理解方面,教师也可以借助生活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思考,实现感性认识向理性思维的发展。比如24时计时法和12时计时法的异同点,教师可以把电视广播等标准的时间计时方法和日常表达习惯同时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去理解和体会其中的异同点,从而有效掌握其中的转化方法和注意事项。需要注意的是,教材内容也提供了一些生活案例,只是更加具有普遍性的特点。教师的有效教学,需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学科教学内容和特点出发,才能保证教与学的积极互动,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因此,教师最好还是能够从实际生活中寻找教学素材,对教材中的生活场景描述进行合理采用,才能成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进行生活作业安排,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作业也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进行知识巩固,提升学习效果。数学学科具有明显的理论特点,多是以定理公式的形式存在,然后通过解决问题的方式考查学生的知识学习效果。在传统的作业安排中,教师往往习惯让学生对公式定理进行死记硬背,然后搞题海战术让学生进行思维模仿,这就导致迁移运用和举一反三能力的低效。而生活化作业的安排,学生动手动脑全面结合,不仅可以保证学生的作业兴趣,还可以保证学生的作业效果。基于此,教师的作业安排也可以从生活化的角度进行设计,实现学生动手动脑的全面结合,全面提升学习效果。
比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作业安排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家中这样形状的物品进行长度测量,并求出对应的面积结果。然后在课堂中,让学生进行成果汇报展示。这样,学生对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理解都可以得到深化,也可以发现知识运用中的不足,学生的语言能力和逻辑能力在客观上也得到锻炼。总之,想要真正实现数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引导学生参与生活实践,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全面结合,切实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生活化教学有效开展的一个前提就是学生具有生活经验,然后才能引发情感上的共鸣,实现学习兴趣的激发,思维理解上的进步。这就需要學生具有观察生活的意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由于个体差异性的存在,对生活的认知程度也存在区别。基于此,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者启发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从而发现相对应的数学知识。
比如在《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学习活动之前,教师设置这样的问题启发,超市里的商品都有价格标签,而且多数都有一个点的存在。这样的情景你在其他什么地方也可以发现?它们这样表达的作用和意义是什?这样,学生就会对相关的生活现象更加注意,并展开自觉地分析思考活动。在潜移默化的活动参与中,学生也就提升了数学生活意识,对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都有巨大的帮助,实现数学思维的有效培养,促进全面发展和进步。
总之,生活化教学就是把生活内容引入数学课堂当中,帮助学生实现感性认识和理性思维的有效结合,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其全面发展和进步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整合相关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和思考生活,从而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数学综合水平,为长远学习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探索与实践[J]. 张剑峰.新课程(小学).2017(08)
[2]连接生活,返璞归真——新课程理念下对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的思考[J]. 雷建清.教师.20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