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庶人先生:
在2009年第9期《书屋》杂志上拜读了你的《秦始皇是英雄吗?》一文,感触良深。我没有看过王立群先生的讲座,但就事论事说,我非常赞成你的观点。我不是学者,史书读得也少,且仅为晓得一点历史知识。小时候读《三字经》,读到“赢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就对秦始皇没有好感。他是个暴君,先入为主,以后就没有改变过,即使在大力吹捧秦始皇的年代,也绝不认为他是个“英雄”。虽然他也有“书同文,车同轨”的历史功绩,但他反面的东西太多了,尤其是焚书坑儒、毁灭文化、摧残知识的暴行,绝对令人发指。由他开始的这些暴行,开了一个极其恶劣的先例,之后的帝王、专权者纷纷效尤,谬种流传久远。秦王朝二世而亡,也是他应得的报应。
对于王立群先生引述鲁迅先生《准风月谈·华德焚书异同论》中所说的“德国的希特勒先生们一烧书,中国和日本的论者们都比之于秦始皇。然而秦始皇实在冤枉得很,他的吃亏是在二世而亡,一班帮闲们都替新主子去讲他的坏话了”这段话,来为秦始皇辩护,我觉得这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帮不了他什么忙。鲁迅先生是我最推崇的学者,他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一个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坚强战士,他的著作中都贯穿着这一思想。因此,我觉得应从另一角度来解读鲁迅先生这段话,其中所谓的“冤枉”和“吃亏”另有深意。
我觉得鲁迅先生是把秦始皇的劣迹和历史上其他帝王的劣迹看作等同的。作为封建专制制度的最高统治者,每个皇帝都有各种各样的劣迹。例如,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贫苦,然而却暴戾得很,他做了皇帝后,总疑心别人会造反,把与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们几乎杀了个精光,当大臣们奏折中不慎使用了他忌讳的字眼时,动辄就把人家的头颅斩将下来。再如,后世被认定为开明皇帝的李世民,也搞了个“玄武门之变”,诛兄杀弟,把与他争王位的对手全部除掉。然而,这毕竟是他的一块心病,惶恐这种不光彩的事情传之后世。他晚年执意要调阅《高祖实录》和《今上实录》,而房玄龄、许敬宗为了自保,不得不把实录作了修改,将责任栽到李建成、李元吉的头上,把李世民改成了受害者,这样,李世民的这一劣迹才没有出现在史册中。他得了便宜又卖乖,高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俨然自己就是一代明君了。这样一来,又开创了为尊者讳而删改史实的先例,使得后来史书的可信度大大降低。因为明朝和唐朝都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后世的子孙们当然不会去揭祖宗们的老底,坏事都捂得严严的,使他们逃脱了“暴君”的恶谥。而秦始皇就不同了,二世而亡,子孙们没有能力维护他,而臣子们呢?正如鲁迅所说的那样,“一班帮闲们都帮新主子去讲他的坏话了”,于是,秦始皇的暴戾被公诸于世,他便成了“暴君”的代名词,后人一提起焚书,当然要拿他当代表了。我想,鲁迅之所以说他冤枉,盖因于秦始皇和其他朝代的帝王比起来,干的坏事都差不多,都有滥杀无辜、株连九族、搞文字狱等等的劣迹,彼此彼此,只是秦二世而亡没有人替他捂盖子,恶行被暴光,才使其他皇帝大多都当上了明君,独他成了暴君的代表,替人家当“代表”,这不是太冤枉他了么!把这些联系起来看,我觉得鲁迅所说的“秦始皇实在冤枉得很”,并非真意,只不过是一种调侃罢了。
秦始皇的谬种流传了二千多年,他的遗毒至今仍未肃清,而且还有一定的市场。在加快改革开放、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这种把恶魔当英雄的思维不能再继续下去了。肃清秦始皇的流毒,不仅仅是学术界的事情,应该有更多的人参与。为此,作为门外人,我写了上述的一点想法,就教于庶人先生,不妥之处,还望指正。即颂
撰安!
读者王志超谨上
2009.9.19于嵊泗
在2009年第9期《书屋》杂志上拜读了你的《秦始皇是英雄吗?》一文,感触良深。我没有看过王立群先生的讲座,但就事论事说,我非常赞成你的观点。我不是学者,史书读得也少,且仅为晓得一点历史知识。小时候读《三字经》,读到“赢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就对秦始皇没有好感。他是个暴君,先入为主,以后就没有改变过,即使在大力吹捧秦始皇的年代,也绝不认为他是个“英雄”。虽然他也有“书同文,车同轨”的历史功绩,但他反面的东西太多了,尤其是焚书坑儒、毁灭文化、摧残知识的暴行,绝对令人发指。由他开始的这些暴行,开了一个极其恶劣的先例,之后的帝王、专权者纷纷效尤,谬种流传久远。秦王朝二世而亡,也是他应得的报应。
对于王立群先生引述鲁迅先生《准风月谈·华德焚书异同论》中所说的“德国的希特勒先生们一烧书,中国和日本的论者们都比之于秦始皇。然而秦始皇实在冤枉得很,他的吃亏是在二世而亡,一班帮闲们都替新主子去讲他的坏话了”这段话,来为秦始皇辩护,我觉得这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帮不了他什么忙。鲁迅先生是我最推崇的学者,他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一个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坚强战士,他的著作中都贯穿着这一思想。因此,我觉得应从另一角度来解读鲁迅先生这段话,其中所谓的“冤枉”和“吃亏”另有深意。
我觉得鲁迅先生是把秦始皇的劣迹和历史上其他帝王的劣迹看作等同的。作为封建专制制度的最高统治者,每个皇帝都有各种各样的劣迹。例如,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贫苦,然而却暴戾得很,他做了皇帝后,总疑心别人会造反,把与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们几乎杀了个精光,当大臣们奏折中不慎使用了他忌讳的字眼时,动辄就把人家的头颅斩将下来。再如,后世被认定为开明皇帝的李世民,也搞了个“玄武门之变”,诛兄杀弟,把与他争王位的对手全部除掉。然而,这毕竟是他的一块心病,惶恐这种不光彩的事情传之后世。他晚年执意要调阅《高祖实录》和《今上实录》,而房玄龄、许敬宗为了自保,不得不把实录作了修改,将责任栽到李建成、李元吉的头上,把李世民改成了受害者,这样,李世民的这一劣迹才没有出现在史册中。他得了便宜又卖乖,高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俨然自己就是一代明君了。这样一来,又开创了为尊者讳而删改史实的先例,使得后来史书的可信度大大降低。因为明朝和唐朝都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后世的子孙们当然不会去揭祖宗们的老底,坏事都捂得严严的,使他们逃脱了“暴君”的恶谥。而秦始皇就不同了,二世而亡,子孙们没有能力维护他,而臣子们呢?正如鲁迅所说的那样,“一班帮闲们都帮新主子去讲他的坏话了”,于是,秦始皇的暴戾被公诸于世,他便成了“暴君”的代名词,后人一提起焚书,当然要拿他当代表了。我想,鲁迅之所以说他冤枉,盖因于秦始皇和其他朝代的帝王比起来,干的坏事都差不多,都有滥杀无辜、株连九族、搞文字狱等等的劣迹,彼此彼此,只是秦二世而亡没有人替他捂盖子,恶行被暴光,才使其他皇帝大多都当上了明君,独他成了暴君的代表,替人家当“代表”,这不是太冤枉他了么!把这些联系起来看,我觉得鲁迅所说的“秦始皇实在冤枉得很”,并非真意,只不过是一种调侃罢了。
秦始皇的谬种流传了二千多年,他的遗毒至今仍未肃清,而且还有一定的市场。在加快改革开放、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这种把恶魔当英雄的思维不能再继续下去了。肃清秦始皇的流毒,不仅仅是学术界的事情,应该有更多的人参与。为此,作为门外人,我写了上述的一点想法,就教于庶人先生,不妥之处,还望指正。即颂
撰安!
读者王志超谨上
2009.9.19于嵊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