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数学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数学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参与精神,倡导自主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激情。本文主要针对如何使学生自主学习做简要的阐述。
关键词:培养兴趣 自主学习 合作交流
一、培养学生对数学钻研的兴趣
数学是中学课程中的最重要学科之一。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首先要认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它是学习科学知识和应用科学知识必须的工具。可以说,没有数学,也就不可能学好其他学科;其次必须有钻研的精神,有非学好不可的韧劲,在深入钻研的过程中,就可以 略到数学的奥妙,体会到学习数学获取成功的喜悦。经总结可以用以下方法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1.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方法,唤起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
因此要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我们首先要向学生讲明每堂课的学习目的,即课堂上应该理解和掌握的学习内容;其次我们还应该具体指导学生通过何种方式才能更好地达到学习要求。
2.创设情境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
营造和谐的情景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的重要手段。为此,每节课我们都应以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走进课堂,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轻松愉快的笑容,适度得体的形体动作来营造课堂气氛,把学生的心牢牢地固定在课堂上。同时我们还应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潜在的求知欲,使之自觉地去思考,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此外,教师适时的表扬、鼓励,对学生学习给予肯定的评价,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要进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关键在于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让学生由要学到学会,最后过渡到会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加强直观教学,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数学知识具有不同程度的抽象性,为适应学生的思维方式,指导学生抽象数学知识和原理,就需要提供丰富的直观材料,通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获得大量感知认识,建立表象,以此作为进行抽象数学知识的支柱。
2.精心设计问题,指导学生逐步学会思考的方法和习惯。如学习等腰梯形的性质时,先引导学生复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接着提问: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内角是否相等?这样学生会想办法把等腰梯形的问题转化为等腰三角形。又如学习了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正方形后,问:你发现了什么?这样的提问,促使学生去寻找着四种图形之间的联系,抓住本质,寻找共同点,激活了思维,从中学到有用的思考方法。
3.培养自学能力,指导学生逐步学会看书,提出问题,归纳知识。从书本上获取知识是学习的途径之一,所以我在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养成看书的习惯,看懂书上的数学表达式,抓住重要的词和句,依据自学提纲,寻找答案,理解抽象句子的含义,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主体独立参与学习,发挥主体作用奠定基础。
三、给学生提供良好的互动交流环境
高中数学课堂的合作学习,就是运用课堂教学的渠道,依据教学大纲、教材及学生的基本情况,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并依据目标和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构建以学生主体活动、小组合作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探索、主动创新为基本特征的教学形式,大面积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促进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的发展,构建和谐、生动的数学课堂合作交流、合作学习的文化氛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开放课堂,体现课堂民主
开放课堂就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平等对话与商谈,共同探讨学习内容,师生共享学习的权利。合作学习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从而改变高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动接受、自我封闭的状态,使他们成为主动、乐意、高效的学习者。
课堂不再是教师自编独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空间。对一个数学概念的提出,要让全体学生参与讨论,在师生、生生的交流与合作中共同分析理解,从数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中展开辨别、形成规范、达成共识,然后得出科学的表述。教学只有建立在真正有效的合作交流与互动中,学生获取的知识才是“内化建构”的,增长的能力才是“货真价实”的,养成的情感才是“真真切切”的。
2.面向全体,尊重个性差异
由于各个学生的先天素质、教育影响、主观努力程度和基础等的不同,同一个年级的班与班之间,同一个班级的各学生之间在学习上存在明显的差异。特别是数学的差异更大,学生个体在数学上的差异,要求教师应该从实际出发,在承认学生有差异的前提下,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借助合理的分工协作,利用有效的交流与讨论,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长都能得到展现,促进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学有所得。
教师应树立正確的学生观,要承认差异,要正视差异,要把学生之间的差异当作一种教学资源,并充分利用这种资源,推动各种层次学生的合作学习,逐步形成一种促使各个层次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机制。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放飞学生,实现教学创新
学生的创新素质是信息化社会的需要,知识的全球化,使得陈述性知识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将成为影响整个民族素质的基本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也是人的个性发展价值的需求。新课程改革把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显著特征和根本任务,而改变学习方式的根本意义,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结束语: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是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体现出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 教学要讲求效率,教学方法要讲求效果。面对新课改,教师要尽最大可能采用效果最好、效率最高的教学方法,让课堂的每一分钟都体现出价值。
参考文献:
[1]姚秀军:浅析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效率[J];新课程学习(中学);2009年05期
[2]杨英:更新教学观念 让课堂充满活力[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