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巧渗透快乐学物理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nrychan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是《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课程基本理念,新版初中物理教材更加注重反映时代性,注重渗透科学的教育功能.现代教学越来越呼唤学科间的渗透,以便于学生更好地领悟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跨时代的物理教师,笔者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大胆尝试、将物理学与其他学科紧密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受到了学生的欢迎,让学生从物理课堂中收获了知识与快乐.
  1文理搭配,生动有趣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任何把知识隔裂开来传授的做法都不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教师若能挖掘文科素材来与物理世界沟通则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让文与理相辅相成,有机组合.教师在教学中如果注重口头语言的丰富、幽默、精炼,注重体态语言的情感表现力,可以想象他的课堂既生动有趣又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真正把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比如文学中的很多诗词、谚语、成语、谜语、歌曲、人生哲理等都可以穿插到教学实践之中.我在教学《声音是什么》时,引入上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学生马上齐声接下联“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样师生同乐,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我也借机培养了学生们的爱国情感,真可谓一举多得.又如在介绍《浮力》时,我在课前给大家讲了我国古代“怀丙和尚打捞铁牛”以及“曹冲称象”的故事,既弘扬了祖国的历史文化,又让学生感知了两位历史名人的聪明善思,同时也为新课设置了情境,可谓是事半功倍,一举多得.
  2数理互补,轻松自如
  俗话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显而易见,数学乃物理的基础,可谓“数理是一家”.在物理中考中经常出现用数学图象法表达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题目,用数学图象法通常与物体运动、力的合成、物态变化、压强和浮力变化及电学方面相交叉.有时也需要应用数学的极值法求解某些物理问题.很多时候,学生在解物理题时必须依靠学过的数学知识.比如平均值法、对称法、极值法、不等式法、图象法、几何作图法、三角函数法、图形法、二次函数法、因式分解法、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法、比值法等.比如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光现象》中求影子的长度时,必须要用到“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这样的数学规律,可是那个时期的学生数学还没学到这方面的知识,怎么办?于是出现物理老师在物理课堂讲数学知识,学生则听得津津有味,他们对物理老师讲数学很是崇拜,老師在学生心中的威望也不断提升.再如,做杠杆计算题,经常会遇到依靠三角函数关系求力臂,利用比例关系求动力;又如在判断物体的浮沉时会用到不等式法和图像法,在研究光的反射规律时需要掌握几何作图法——凡此种种皆说明数学是学习物理的工具,物理学的发展依赖数学.同时,使用数学工具研究物理,本身也推动着数学的发展.
  3理化合卷,原本一家
  化学知识起源于物理,很早以前是物理学的一个重大分支.物理研究物质世界最基本的结构、最普遍的相互作用;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和应用的科学.物理学的各方面与化学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化学效应是电流的三大效应之一;化学中有关浓度、溶解度等问题的计算往往要借助物理中的密度知识.在空气中提取出氮气就是由英国的物理学家瑞利解决的.在物理课堂中巧妙渗透化学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比如在讲“走进分子的世界”那节时,笔者在阐述分子的概念时,学生对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不胜理解.就拿水为例,将一滴水不停地分,分到最后还能认作是水的只能是水分子(H2O),再往下分就变成氢和氧了.学生感到十分好奇.再如在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时,经常会出现诸如铁块生锈,质量变大还是变小的问题,这个时候如果能耐心把铁块生锈这个化学反应的过程说给同学们听,学生的印象一定非常深刻.当然,作为一名物理教师,不仅要熟悉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进度,同时也要了解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进度,这样才能顺应时代的变革,近几年南通市中考理化合卷的模式再次提醒我们理化教师一定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4学科渗透,魅力无限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因此,新课改要求物理教师不应仅限于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而应特别重视物理与其他学科间的渗透.把一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的知识整合到一起,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物理学的无限魅力.物理教材中大量出现英语单词和字母代号使英语与物理学科的联系紧密.教学中我们可以把物理符号与英语单词联系起来,从外语的角度帮助学生记忆物理符号等;物理教材中大量的寓德于教的题材是政治、历史与物理的学科渗透:人民英雄纪念碑中的压强知识;法拉第十年如一日研究电磁感应的物理史可以让学生感悟锲而不舍的精神;物理实验是学习物理学、进行科学探究的基础.原来有些实验由于条件限制,无法进行,只能凭老师的三寸不烂之舌来讲述.即便是老师演示实验,如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等大部分实验,由于器材的局限,只能使少数的同学看清楚,这些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而今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能使学生获得图文并茂,视听一体的交互式集成信息.例如采用多媒体动画模拟较难演示的光学、电磁实验,不用过多的讲述,学生自然就理解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兴趣,提高了课堂实效.
  总之,在物理课堂中有机联系其它学科知识进行辅助教学,既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又能活跃学生思维、开拓学生视野、加深对物理学科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学得好、学得活、记得牢,达到学科巧渗透、快乐学物理的最高境界,实现初中物理教学的科学、高效.
其他文献
我们教师的知识储备都是足够的,但是为什么不同的教师,教学成绩的差距却那么大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课堂效率问题,而要提高课堂效率,关键是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要遵循“循序漸进”的原则,所谓“循序渐进”,就是指学习要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本文就初中物理杠杆的教学谈谈如何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供同仁们参考.  解答有关杠杆的问题,要掌握两个关键:第一是支点,第二是力臂.
在许多高中物理典型资料、大量的网页中,都有这样一道典型题目:质量为M=500 t的机车,以恒定功率从静止起动,经过t=5 min,在水平轨道上行驶了s=2.25 km,速度达到vmax=54 km/h.试求:(1)机车的功率P,(2)机车运动过程中所受的平均阻力.  解析机车以恒定功率P从静止开始的运动是一个加速度不断减小的变加速直线运动,当加速度为零时,速度达到最大值  此时发动机的牵引力F与机
本文结合教学案例介绍了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语言语境、情景语境、文化语境和时空语境的引入方法,以期探索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语境,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
期刊
《新课程标准》中的物理教学倡导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注重科学探究,并明确指出“实验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可见,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大大加强了,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在教授学生科学知识过程中,如何能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的实验器材,让实验器材的性价比更高呢?这是新课改对物理教师提出的新课题.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开动脑筋,不断尝试将实验室里的器材加以组合或开发,让学生感受实验快乐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题目如图1所示,倾角α=60°的斜面上,放一质量为1 kg的物体,用k=100 N/m的轻弹簧平行于斜面拉着,物体放在P、Q之间任何位置都能处于静止状态,而超过这一范围,物体就会沿斜面滑动.若AP=22 cm,AQ=8 cm,试求:物体与斜面体间的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g=10 m/s2)  错解P、Q两点应是静摩擦力最大的两个临界位置,在P点弹簧处于伸长状态,受力分析如图2所示,  这样的分析正
本文主要论述了如何发挥《PEP小学英语》教材中单元主情景图的导入、导读、导说、导“演”和导写五个方面的功能,从而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
期刊
一、教学内容rn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英语》(一年级起点)四年级上册Unit5 Our Town的第三课时,包括Talk Together,Listen and Match和Read and Draw三个板块。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中学物理》2012年第3期第73页刊载了《例谈“利用图象巧解题”》一文(以下简称“原文”),现对原文关于“例1、例2”的解法提出商榷,以期抛砖引玉.  1原文对“例1、例2”的解  例1如图1所示,小滑块m从静止开始沿光滑斜面由A滑到C,经历的时间为t1,如果改由光滑曲面滑到C,则经历的时间为t2,关于t1和t2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A.t1>t2B.t1=t2  C.t1t2,选项A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