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恐惧是儿童正常的情绪体验。视力障碍儿童视力受限,生活经验、认知能力不足,当他们面对陌生环境和事物时,更容易产生恐惧退缩心理。该个案为轻微恐惧症伴随泛化,在全面分析了个案的身心发展特点、家庭和社会影响因素后,将心理辅导的原则、过程和方法渗透于日常生活和教学中,通过家校合作和活动参与等多种方式,个案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善。
〔关键词〕恐怖症;泛化;视障儿童;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15-0040-03
恐惧是儿童正常的情绪体验。大部分儿童都体验过恐惧。视力障碍儿童视力受限,生活经验比较缺乏,对事物的认知和体验不够全面,当他们面对陌生环境和事物时,更容易产生恐惧退缩心理,个别视障学生甚至会产生恐惧情绪的泛化与迁移,产生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一、案例描述
小H,男,七岁,低视力,从学前班便在盲校就读,现在上一年级。该生从小由妈妈带大,爸爸工作比较忙。该生活泼好动、天真可爱,语言表达能力强,但是胆子小、爱哭,不喜欢与人发生冲突,当别的孩子打闹时,他习惯躲闪和回避,被别的孩子欺负时也不会反抗。据任课老师和班主任反映,有时被老师批评,他不辩解,而是不声不响地掉眼泪。就读学前班时,老师带领学生参观国防教育基地,讲到战争的危害,他联想到了死的画面,情不自禁地哭泣。
今年开学后不久,学校组织开展“诗词大会”活动。比赛在学校的报告厅举行。小H作为一年级的代表参加了比赛,这也是一年级的两名学生作为年龄最小的选手,第一次在全校师生面前与盲校其他年级的学生同台竞技。比赛伊始,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小H回答抢答都很积极,天真可爱的表现赢得了全场师生的关注和掌声。本以为比赛会愉快地进行下去,但是一件突发事件打乱了现场气氛。小H突然从台上冲了出去。班主任追他到厕所时,小H正在大声地哭泣,不肯从厕所出来。在老师的安慰下,他说出了原因,原来他在台上一时尿急憋不住,把裤子尿湿了。在全校师生面前尿了裤子,小H感觉很丢脸,说什么也不肯再上台。他哭得满脸通红,全身发抖,甚至哭到呕吐。最后,在老师和家长的劝慰下,他回到了会场,但没有继续上台参赛。
这件事情发生一个星期以后,学校在报告厅举行全校大会,没想到小H一进报告厅就开始紧张发抖,一个劲儿地要上厕所,并且不安地哭泣起来。此后在报告厅举行的几次活动中,小H都有同样恐慌不安的表现,之后恐惧心理渐渐泛化转移,即使不在报告厅,只要是全校的活动,他都闹着要上厕所。
二、原因分析
小H表现出来的症状可以初步鉴定为轻微恐怖症,且伴随恐惧的泛化。恐怖症是以恐怖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神经症。当事者对某些特定的对象或处境产生强烈和不必要的恐惧情绪,而且伴有明显的焦虑及自主神经症状,并主动采取回避的方式来解除这种不安。泛化是指不良的心理和行为反应的刺激事件不再是最初的事件,同最初刺激事件相类似、相关联的事件(已经泛化),甚至同最初刺激事件不类似、无关联的事件(完全泛化),也能引起这些心理和行为反应(症状表现)。
参赛事件对小H产生了强烈的刺激,惊吓、不安、羞耻的情感体验让他感到不适应和难以应对,产生退缩、回避的心理。根据条件反射理论,由于受到的刺激太意外而且强烈,渐渐泛化和迁移到相同的场景,遇到相似的情境,即使轻微的刺激也会引起强烈的反应。那么,是什么造成了小H如此强烈的心理反应呢?带着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家访,并与家长和老师开展座谈。通过调查,分析原因如下。
(一)个人因素
根据平时的观察和老师们的反映,小H属于单纯善良的男孩,虽然性格活泼好动,但也有小心谨慎的一面,他有较强的联想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较弱。
一方面,小H是一名低视力儿童,受视力障碍的影响,他通过视觉得到的信息不够全面、清晰和准确,大部分要借助想象,比如他经常想象电脑游戏中怪兽的样子,这在无意中放大了事件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视力障碍限制了他体验和感知多种环境的机会,缺乏生活经验和应对变化的能力。当他感到不能控制和适应环境变化,便产生了恐惧和退缩心理。
(二)家庭因素
小H从小由妈妈带大,父亲忙于工作,且回家后很少和孩子们玩耍。据小H说,爸爸一回到家就玩手机,家务活也不干,爸爸妈妈老是为家务琐事争吵。在小H心中爸爸是隐形的,在某种程度上,作为男孩的小H缺少男性形象的示范和引领,加上家庭氛围不够和谐,使小H缺乏安全感。其母亲是全职妈妈,一人带两个孩子,家务繁重,再照顾一个视力障碍的孩子,其母亲感到生活和教育的压力很大,有时有焦虑情绪。母亲平时对孩子要求严格,小H对母亲较为依赖。
小H的父母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但缺少教育视障儿童的知识,教育方式有时简单粗暴,育儿态度又过于焦虑。例如,小H在学校与同学发生冲突时不会还手,家长认为孩子性格软弱长大了会吃亏,不但不鼓励和指导小H学习与人交往,反而更加严厉地责骂他,使得小H处于一种孤立、無助、羞愤、自责的状态,加重了他的心理负担。
(三)社会因素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残障人士有了更多了解。目前,大部分人对残障儿童的态度是同情、怜悯,少部分也有厌恶、嫌弃的,但很少有人能把他们视作普通人真正给予平等对待。不可否认的是,残障儿童从小便承受了更多“特殊”对待,人们对待残障儿童的态度,对他们的心理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心理辅导策略及过程
全面分析了小H的情况后,我们采取了以下心理辅导策略和辅导过程。
(一)真诚接纳,以同理心引导
当孩子感到恐惧时,家长和老师一定不要嘲笑或呵斥他们,真诚地站在孩子的立场看问题,采用共情、倾听、鼓励的方式,积极接纳并引导他们宣泄不良情绪。当参赛事件发生后,我和家长在第一时间拥抱安慰了小H,告诉他在台上表现很棒,谁都有尿急的时候,尿裤子不丢人,不必为此自责。当小H惧怕再次走进相似的场景时,我语气坚定地告诉他,害怕是一种正常的情绪体验,每个人都曾体验或正在经历恐惧,老师也有害怕的事物,我理解他,也相信他一定能变得更勇敢。
〔关键词〕恐怖症;泛化;视障儿童;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15-0040-03
恐惧是儿童正常的情绪体验。大部分儿童都体验过恐惧。视力障碍儿童视力受限,生活经验比较缺乏,对事物的认知和体验不够全面,当他们面对陌生环境和事物时,更容易产生恐惧退缩心理,个别视障学生甚至会产生恐惧情绪的泛化与迁移,产生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一、案例描述
小H,男,七岁,低视力,从学前班便在盲校就读,现在上一年级。该生从小由妈妈带大,爸爸工作比较忙。该生活泼好动、天真可爱,语言表达能力强,但是胆子小、爱哭,不喜欢与人发生冲突,当别的孩子打闹时,他习惯躲闪和回避,被别的孩子欺负时也不会反抗。据任课老师和班主任反映,有时被老师批评,他不辩解,而是不声不响地掉眼泪。就读学前班时,老师带领学生参观国防教育基地,讲到战争的危害,他联想到了死的画面,情不自禁地哭泣。
今年开学后不久,学校组织开展“诗词大会”活动。比赛在学校的报告厅举行。小H作为一年级的代表参加了比赛,这也是一年级的两名学生作为年龄最小的选手,第一次在全校师生面前与盲校其他年级的学生同台竞技。比赛伊始,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小H回答抢答都很积极,天真可爱的表现赢得了全场师生的关注和掌声。本以为比赛会愉快地进行下去,但是一件突发事件打乱了现场气氛。小H突然从台上冲了出去。班主任追他到厕所时,小H正在大声地哭泣,不肯从厕所出来。在老师的安慰下,他说出了原因,原来他在台上一时尿急憋不住,把裤子尿湿了。在全校师生面前尿了裤子,小H感觉很丢脸,说什么也不肯再上台。他哭得满脸通红,全身发抖,甚至哭到呕吐。最后,在老师和家长的劝慰下,他回到了会场,但没有继续上台参赛。
这件事情发生一个星期以后,学校在报告厅举行全校大会,没想到小H一进报告厅就开始紧张发抖,一个劲儿地要上厕所,并且不安地哭泣起来。此后在报告厅举行的几次活动中,小H都有同样恐慌不安的表现,之后恐惧心理渐渐泛化转移,即使不在报告厅,只要是全校的活动,他都闹着要上厕所。
二、原因分析
小H表现出来的症状可以初步鉴定为轻微恐怖症,且伴随恐惧的泛化。恐怖症是以恐怖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神经症。当事者对某些特定的对象或处境产生强烈和不必要的恐惧情绪,而且伴有明显的焦虑及自主神经症状,并主动采取回避的方式来解除这种不安。泛化是指不良的心理和行为反应的刺激事件不再是最初的事件,同最初刺激事件相类似、相关联的事件(已经泛化),甚至同最初刺激事件不类似、无关联的事件(完全泛化),也能引起这些心理和行为反应(症状表现)。
参赛事件对小H产生了强烈的刺激,惊吓、不安、羞耻的情感体验让他感到不适应和难以应对,产生退缩、回避的心理。根据条件反射理论,由于受到的刺激太意外而且强烈,渐渐泛化和迁移到相同的场景,遇到相似的情境,即使轻微的刺激也会引起强烈的反应。那么,是什么造成了小H如此强烈的心理反应呢?带着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家访,并与家长和老师开展座谈。通过调查,分析原因如下。
(一)个人因素
根据平时的观察和老师们的反映,小H属于单纯善良的男孩,虽然性格活泼好动,但也有小心谨慎的一面,他有较强的联想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较弱。
一方面,小H是一名低视力儿童,受视力障碍的影响,他通过视觉得到的信息不够全面、清晰和准确,大部分要借助想象,比如他经常想象电脑游戏中怪兽的样子,这在无意中放大了事件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视力障碍限制了他体验和感知多种环境的机会,缺乏生活经验和应对变化的能力。当他感到不能控制和适应环境变化,便产生了恐惧和退缩心理。
(二)家庭因素
小H从小由妈妈带大,父亲忙于工作,且回家后很少和孩子们玩耍。据小H说,爸爸一回到家就玩手机,家务活也不干,爸爸妈妈老是为家务琐事争吵。在小H心中爸爸是隐形的,在某种程度上,作为男孩的小H缺少男性形象的示范和引领,加上家庭氛围不够和谐,使小H缺乏安全感。其母亲是全职妈妈,一人带两个孩子,家务繁重,再照顾一个视力障碍的孩子,其母亲感到生活和教育的压力很大,有时有焦虑情绪。母亲平时对孩子要求严格,小H对母亲较为依赖。
小H的父母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但缺少教育视障儿童的知识,教育方式有时简单粗暴,育儿态度又过于焦虑。例如,小H在学校与同学发生冲突时不会还手,家长认为孩子性格软弱长大了会吃亏,不但不鼓励和指导小H学习与人交往,反而更加严厉地责骂他,使得小H处于一种孤立、無助、羞愤、自责的状态,加重了他的心理负担。
(三)社会因素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残障人士有了更多了解。目前,大部分人对残障儿童的态度是同情、怜悯,少部分也有厌恶、嫌弃的,但很少有人能把他们视作普通人真正给予平等对待。不可否认的是,残障儿童从小便承受了更多“特殊”对待,人们对待残障儿童的态度,对他们的心理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心理辅导策略及过程
全面分析了小H的情况后,我们采取了以下心理辅导策略和辅导过程。
(一)真诚接纳,以同理心引导
当孩子感到恐惧时,家长和老师一定不要嘲笑或呵斥他们,真诚地站在孩子的立场看问题,采用共情、倾听、鼓励的方式,积极接纳并引导他们宣泄不良情绪。当参赛事件发生后,我和家长在第一时间拥抱安慰了小H,告诉他在台上表现很棒,谁都有尿急的时候,尿裤子不丢人,不必为此自责。当小H惧怕再次走进相似的场景时,我语气坚定地告诉他,害怕是一种正常的情绪体验,每个人都曾体验或正在经历恐惧,老师也有害怕的事物,我理解他,也相信他一定能变得更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