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核心价值体系决定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和方向;从马克思主义视域看,任何社会都有其核心价值体系,并为巩固和发展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所服务;人类社会的变革往往先从破除旧的核心价值体系开始,再逐步建立起新的核心价值体系,进而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引领当今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宝贵精神财富。
【关键词】价值观 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规范
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国家全体人民或大多数社会成员共同认可、普遍遵循、自觉践行的主导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它在整个价值体系中起主导和引领作用,决定着社会意识的性质和方向,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它不仅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各个方面,而且对每个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施加着巨大影响。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它们都是在一定社会基本经济、政治制度的基础上形成的,并为巩固和发展经济、政治制度所服务。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发展五个社会形态的划分,每次社会变革往往先从破除旧的核心价值体系开始,再逐步建立起与新社会体制相适应的核心价值体系,进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
原始社会核心价值体系
原始社会是人类发展的第一阶段。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世界上有哪个民族没有经历过原始社会,人类一经出现原始社会就产生了。
原始社会按阶段分类可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的人类经济活动,主要是通过采摘果实、狩猎或捕捞获取食物。当时人们群居在山洞里或部分地群居在树上,以一些植物的果实、坚果和根茎为食物,同时集体捕猎野兽、捕捞河湖中的鱼蚌来维持生活。
中石器时代是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之间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的过渡性阶段,这一阶段是人类直接取之于自然的攫取性经济高涨、并孕育向生产性经济转化的时期,这一时期细石器被大量使用,并广泛使用弓箭,以及驯狗,在一些地方还发现了独木舟和木桨。
新石器时代是人类原始氏族的繁荣时期,以磨制的石斧、石锛、石凿和石铲,琢制的磨盘和打制的石锤、石片、石器为主要工具。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得到了全盛,婚姻制度由群婚转向对偶婚,形成了比较确定的夫妻关系。在氏族内部,除个人常用的工具外,所有的财产归集体公有,有威望的年长妇女担任首领,氏族的最高权力机关是氏族议事会,参加者是全体的成年男女,享有平等的表决权。
原始社会是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理论上的一种社会组织类型,它以亲族关系为基础,人口少,经济生活采取平均分配的办法,对社会的控制则靠传统和家长来维系,而无习惯法和政府权力。原始社会通过道德规范、宗教规范,特别是习惯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年龄与性别相同的人具有同等社会地位,如有争执则按照传统准则进行调停,人们普遍遵循这些准则。世俗习惯是原始社会的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产和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世代相传成为氏族成员的内在需要和外在自觉的行为模式或行为惯性。社会规范涉及公共管理、婚姻家庭、财产继承、渔猎耕种、产品分配、血族复仇等方面,如严禁氏族通婚、相互帮助、立行血族复仇、组织渔猎和原始农业生产、平均分配产品、共同举行宗教仪式、参加氏族公共事务的讨论和管理等等。
这些社会规范都是由生产力极端低下所决定的,并与当时的社会结构相适应,维持了原始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秩序。原始社会以习惯为主的社会规范体现了全体氏族成员的共同利益和意志,这些以习惯为主的社会规范依靠氏族部落领袖的威信、社会舆论和人们的自觉遵守来保证其实施,所以以习惯为主的社会规范也就自然而然构成了原始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定的社会规范最终由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所决定,规范的内容、意义和目的都是为了规范人的行为,调整某种社会关系。按照这一理论衡量,原始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受盲目的自然必然性的支配,根本谈不上个人的行为自由,所以以习惯为主的社会规范是人类社会最原始、最低级的核心价值规范形态。
奴隶社会核心价值体系
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石器的发展,金属工具的出现,生产进一步发展,劳动生产率有了较大提高,社会产品除维持人们的生活必需以外,开始有了剩余。剩余产品的出现,一方面为一部分人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专门从事社会管理和文化科学活动提供了空间,从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为私有制的产生创造了条件。随着私有制的产生,社会上出现了剥削阶级,原始社会各部族之间为了自身利益频繁发生战争,战胜部族以战败部族的军队和臣民作为奴隶,先后建立了奴隶所有制国家,原始社会开始解体,奴隶制度开始形成。奴隶社会是原始社会瓦解后出现的第一个阶级社会,它以奴隶主占有奴隶的人身、实行超经济奴役为主要特征。在奴隶社会中,奴隶主在经济和上层建筑中居主导地位,奴隶占有制生产方式决定着整个奴隶社会的发展方向,奴隶被称为“会说话的工具”,他们是主人的财产和商品,没有任何权利,连子女也属于主人。奴隶不受法律保护,奴隶主可以任意买卖甚至宰杀自己的奴隶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
原始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在私有制出现后被逐步打破,在奴隶社会中“神权法思想”和宗法为核心的“礼治思想”占统治地位。神权法思想的基本特点:一是崇尚暴力、专讲刑杀,而不认德教;二是笃行上帝,专事鬼神,而不注重人事。其基本内容是“天命”、“天罚”,所谓“天命”是指统治者手中的权力来自上天,“天罚”是假借“天”的名义,对不服从其统治的人或部族实行处罚。作为奴隶主阶级利用宗教迷信进行统治的一种手段,为取得人们的拥护,他们把奴隶主的权力说成是“神”所授予的,把体现奴隶主意志的法律说成是“神”意的体现。“神权法思想”是东西方奴隶社会普遍采用的统治思想,与西方奴隶社会不同的是我国奴隶社会还诞生了以宗法为核心的“礼治思想”。把伦理道德与法律规范合为一体是“宗法礼治思想”的本质,它以“亲亲”、“尊尊”为基本原则,成为中国奴隶社会又一核心价值观。所谓“亲亲”即亲其所亲,按血缘宗法关系来区别贵贱,使亲着贵,疏着贱;所谓“尊尊”即尊其所尊,凡居高位者都是尊者,居其下者应尊其上,奴隶和平民必须服从奴隶主贵族,下级贵族也要服从上级贵族,所有臣民必须服从天子,不许违抗,否则要受到严厉的处罚。在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作为当时统治阶级的奴隶主贵族,在意识形态领域主要是利用“神权法”和“宗法礼治思想”来统治社会,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思想也受二者支配,因此可以认定,“神权法思想”和以宗法为核心的“礼治思想”构成了奴隶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 奴隶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奴隶社会统治阶级的思想武器,虽然其本质是在思想上欺骗和麻痹奴隶,使奴隶安于现状,听天由命,不做反抗,以达到统治阶级长期统治的目的,但它却在思想上为奴隶社会的发展确定了方向,尤其是中国的奴隶社会把“礼”、“刑”相结合,创造发明了“以德配天,明德慎罚”思想,说明了统治阶级政治上的成熟,其影响极为深远,为以后中国传统法制的形成奠定了理论上的基础,被后世奉为政治法律制度理想的原则标本。
封建社会核心价值体系
奴隶社会后期,出现了大批由奴隶主阶级产生的大土地所有者,社会矛盾日益激化,愚昧迷信的奴隶社会核心价值体系被逐步废除以后,各奴隶主所有制国家通过长期不同形式的革命性变革逐步走上了封建化道路。封建社会形成的自然经济以土地为基础,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尽管东西方封建社会在形成方式上有所不同,但东西方封建社会以土地为基础的所有制是共同特点。
封建社会在世界范围内之所以能够长期维系,靠的就是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这种核心价值体系通常以“君上大权”为骨架,并融入宗教、儒释道等一些有利于统治阶级的思想,最为典型的是中国儒家的“三纲五常”思想。“三纲五常”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但最早渊源于孔子,宋代朱熹将三纲、五常联用。“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它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做出表率,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和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仁、义、礼、治、信的意思就是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
以“君上大权”为骨架的“三纲五常”思想为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和等级秩序的神圣性、合理性而辩护,成为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基本理论,为我国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所维护和提倡。这种核心价值观起着规范、禁锢人们思想和行为的作用,2000多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国民性,在一定时期也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作用,但客观评价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它既有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的消极影响,也有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方面的积极影响。
资本主义社会核心价值体系
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自然经济的解体,同封建制度的地方特权、等级制度和人身依附相矛盾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制度在经过工业革命后最终得到确立。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历史产物,其核心价值体系是:“自由”、“平等”、“博爱”、“民主”、“人权”等价值观念。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诞生的《人权宣言》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核心作了较为完整的表述,强调资本主义是资本为主的社会制度,主张尊重资本和财产私人所有,任何人不得非法侵占。私有制是资本主义最主要的内容,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一次又一次的资产阶级革命中得到完善。
在如何对待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上,我们既主张辩证对待、大胆借鉴,同时又主张彻底批判、实践超越。资本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缺陷,并不在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而在于它的资产阶级性质及其抽象的人性论、虚伪性和欺骗性,实际上资本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提倡的这些价值观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把它还以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与价值认识的本来面目,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这些价值观念,更具有真实性、唯物性和现实性。
认真分析资本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倡导的内容,我们不难发现:资本主义对政治和精神的统治,已经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政治和精神发展的严重障碍,随着资本主义的深入发展,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涵义最终会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涵义所替代,正如马克思所预言的那样,资本主义制度也会被社会主义制度所取代,只不过是一个慢长的历史过程而已。
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是人类进步的历史产物,是同处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两大社会形态,是当代最主要的两种价值观,也是当代最基本的两种社会制度。社会主义主张或提倡公共或是整个社会作为整体,来拥有和控制生产资料,其管理和分配基于公共利益,其特色为提倡由集体或政府拥有和管理生产工具,以及物质分配。中国是典型的社会主义国家,新中国成立后,从1956年开始步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逐步形成了以计划经济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以及以意识形态单一化为特征的社会结构,“集体主义”至上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一元化核心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与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极不适应,在这种价值观的支配下,“平均主义”、“大锅饭”现象严重,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极大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转型的序幕,一元价值观逐步被打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构建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逐步清晰明朗起来。20世纪80年代初,意识形态领域开始大兴“五讲四美三热爱”之风。2006年3月4日胡锦涛在第十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次会议的民盟、民进联组会上发表“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中提出“八荣八耻”,提出这一价值观的目的在于引导中国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2006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命题。200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大把这一科学命题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写入十七大报告之中。2011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这一科学命题又进行了重大理论创新,进一步确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并强调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纵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和内在结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解决了当今世界代表社会主义阵营、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中华民族在发展道路上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样的目标等重大现实问题,而且明确了为实现共同的奋斗目标,全体公民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精神风貌和行为规范等重要问题。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结论:中国共产党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又一次发展创新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创新成果是源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并吸收人类先进文化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广泛的民众基础和时代特色,具有极强的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和开放性,是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宝贵精神财富。
(作者单位: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
【注释】
①王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共同理想道德基础”,《河北日报》,2011年第11期。
②夏海军,栗志刚:“建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江淮论坛》,2009年第4期。
③杨义芹:“共建共享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第9期。
④高峰:“关于公民教育的马克思主义解读”,《思想政治研究》,2010年第12期。
⑤贾占军:“网络文化建设呼唤和谐价值观念”,《新西部》,2009年第1期。
⑥黄士安,戴木才:“如何科学对待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光明日报》,2012年第2期。
责编/张蕾
【关键词】价值观 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规范
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国家全体人民或大多数社会成员共同认可、普遍遵循、自觉践行的主导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它在整个价值体系中起主导和引领作用,决定着社会意识的性质和方向,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它不仅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各个方面,而且对每个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施加着巨大影响。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它们都是在一定社会基本经济、政治制度的基础上形成的,并为巩固和发展经济、政治制度所服务。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发展五个社会形态的划分,每次社会变革往往先从破除旧的核心价值体系开始,再逐步建立起与新社会体制相适应的核心价值体系,进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
原始社会核心价值体系
原始社会是人类发展的第一阶段。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世界上有哪个民族没有经历过原始社会,人类一经出现原始社会就产生了。
原始社会按阶段分类可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的人类经济活动,主要是通过采摘果实、狩猎或捕捞获取食物。当时人们群居在山洞里或部分地群居在树上,以一些植物的果实、坚果和根茎为食物,同时集体捕猎野兽、捕捞河湖中的鱼蚌来维持生活。
中石器时代是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之间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的过渡性阶段,这一阶段是人类直接取之于自然的攫取性经济高涨、并孕育向生产性经济转化的时期,这一时期细石器被大量使用,并广泛使用弓箭,以及驯狗,在一些地方还发现了独木舟和木桨。
新石器时代是人类原始氏族的繁荣时期,以磨制的石斧、石锛、石凿和石铲,琢制的磨盘和打制的石锤、石片、石器为主要工具。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得到了全盛,婚姻制度由群婚转向对偶婚,形成了比较确定的夫妻关系。在氏族内部,除个人常用的工具外,所有的财产归集体公有,有威望的年长妇女担任首领,氏族的最高权力机关是氏族议事会,参加者是全体的成年男女,享有平等的表决权。
原始社会是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理论上的一种社会组织类型,它以亲族关系为基础,人口少,经济生活采取平均分配的办法,对社会的控制则靠传统和家长来维系,而无习惯法和政府权力。原始社会通过道德规范、宗教规范,特别是习惯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年龄与性别相同的人具有同等社会地位,如有争执则按照传统准则进行调停,人们普遍遵循这些准则。世俗习惯是原始社会的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产和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世代相传成为氏族成员的内在需要和外在自觉的行为模式或行为惯性。社会规范涉及公共管理、婚姻家庭、财产继承、渔猎耕种、产品分配、血族复仇等方面,如严禁氏族通婚、相互帮助、立行血族复仇、组织渔猎和原始农业生产、平均分配产品、共同举行宗教仪式、参加氏族公共事务的讨论和管理等等。
这些社会规范都是由生产力极端低下所决定的,并与当时的社会结构相适应,维持了原始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秩序。原始社会以习惯为主的社会规范体现了全体氏族成员的共同利益和意志,这些以习惯为主的社会规范依靠氏族部落领袖的威信、社会舆论和人们的自觉遵守来保证其实施,所以以习惯为主的社会规范也就自然而然构成了原始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定的社会规范最终由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所决定,规范的内容、意义和目的都是为了规范人的行为,调整某种社会关系。按照这一理论衡量,原始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受盲目的自然必然性的支配,根本谈不上个人的行为自由,所以以习惯为主的社会规范是人类社会最原始、最低级的核心价值规范形态。
奴隶社会核心价值体系
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石器的发展,金属工具的出现,生产进一步发展,劳动生产率有了较大提高,社会产品除维持人们的生活必需以外,开始有了剩余。剩余产品的出现,一方面为一部分人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专门从事社会管理和文化科学活动提供了空间,从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为私有制的产生创造了条件。随着私有制的产生,社会上出现了剥削阶级,原始社会各部族之间为了自身利益频繁发生战争,战胜部族以战败部族的军队和臣民作为奴隶,先后建立了奴隶所有制国家,原始社会开始解体,奴隶制度开始形成。奴隶社会是原始社会瓦解后出现的第一个阶级社会,它以奴隶主占有奴隶的人身、实行超经济奴役为主要特征。在奴隶社会中,奴隶主在经济和上层建筑中居主导地位,奴隶占有制生产方式决定着整个奴隶社会的发展方向,奴隶被称为“会说话的工具”,他们是主人的财产和商品,没有任何权利,连子女也属于主人。奴隶不受法律保护,奴隶主可以任意买卖甚至宰杀自己的奴隶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
原始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在私有制出现后被逐步打破,在奴隶社会中“神权法思想”和宗法为核心的“礼治思想”占统治地位。神权法思想的基本特点:一是崇尚暴力、专讲刑杀,而不认德教;二是笃行上帝,专事鬼神,而不注重人事。其基本内容是“天命”、“天罚”,所谓“天命”是指统治者手中的权力来自上天,“天罚”是假借“天”的名义,对不服从其统治的人或部族实行处罚。作为奴隶主阶级利用宗教迷信进行统治的一种手段,为取得人们的拥护,他们把奴隶主的权力说成是“神”所授予的,把体现奴隶主意志的法律说成是“神”意的体现。“神权法思想”是东西方奴隶社会普遍采用的统治思想,与西方奴隶社会不同的是我国奴隶社会还诞生了以宗法为核心的“礼治思想”。把伦理道德与法律规范合为一体是“宗法礼治思想”的本质,它以“亲亲”、“尊尊”为基本原则,成为中国奴隶社会又一核心价值观。所谓“亲亲”即亲其所亲,按血缘宗法关系来区别贵贱,使亲着贵,疏着贱;所谓“尊尊”即尊其所尊,凡居高位者都是尊者,居其下者应尊其上,奴隶和平民必须服从奴隶主贵族,下级贵族也要服从上级贵族,所有臣民必须服从天子,不许违抗,否则要受到严厉的处罚。在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作为当时统治阶级的奴隶主贵族,在意识形态领域主要是利用“神权法”和“宗法礼治思想”来统治社会,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思想也受二者支配,因此可以认定,“神权法思想”和以宗法为核心的“礼治思想”构成了奴隶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 奴隶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奴隶社会统治阶级的思想武器,虽然其本质是在思想上欺骗和麻痹奴隶,使奴隶安于现状,听天由命,不做反抗,以达到统治阶级长期统治的目的,但它却在思想上为奴隶社会的发展确定了方向,尤其是中国的奴隶社会把“礼”、“刑”相结合,创造发明了“以德配天,明德慎罚”思想,说明了统治阶级政治上的成熟,其影响极为深远,为以后中国传统法制的形成奠定了理论上的基础,被后世奉为政治法律制度理想的原则标本。
封建社会核心价值体系
奴隶社会后期,出现了大批由奴隶主阶级产生的大土地所有者,社会矛盾日益激化,愚昧迷信的奴隶社会核心价值体系被逐步废除以后,各奴隶主所有制国家通过长期不同形式的革命性变革逐步走上了封建化道路。封建社会形成的自然经济以土地为基础,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尽管东西方封建社会在形成方式上有所不同,但东西方封建社会以土地为基础的所有制是共同特点。
封建社会在世界范围内之所以能够长期维系,靠的就是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这种核心价值体系通常以“君上大权”为骨架,并融入宗教、儒释道等一些有利于统治阶级的思想,最为典型的是中国儒家的“三纲五常”思想。“三纲五常”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但最早渊源于孔子,宋代朱熹将三纲、五常联用。“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它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做出表率,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和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仁、义、礼、治、信的意思就是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
以“君上大权”为骨架的“三纲五常”思想为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和等级秩序的神圣性、合理性而辩护,成为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基本理论,为我国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所维护和提倡。这种核心价值观起着规范、禁锢人们思想和行为的作用,2000多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国民性,在一定时期也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作用,但客观评价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它既有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的消极影响,也有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方面的积极影响。
资本主义社会核心价值体系
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自然经济的解体,同封建制度的地方特权、等级制度和人身依附相矛盾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制度在经过工业革命后最终得到确立。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历史产物,其核心价值体系是:“自由”、“平等”、“博爱”、“民主”、“人权”等价值观念。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诞生的《人权宣言》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核心作了较为完整的表述,强调资本主义是资本为主的社会制度,主张尊重资本和财产私人所有,任何人不得非法侵占。私有制是资本主义最主要的内容,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一次又一次的资产阶级革命中得到完善。
在如何对待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上,我们既主张辩证对待、大胆借鉴,同时又主张彻底批判、实践超越。资本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缺陷,并不在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而在于它的资产阶级性质及其抽象的人性论、虚伪性和欺骗性,实际上资本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提倡的这些价值观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把它还以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与价值认识的本来面目,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这些价值观念,更具有真实性、唯物性和现实性。
认真分析资本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倡导的内容,我们不难发现:资本主义对政治和精神的统治,已经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政治和精神发展的严重障碍,随着资本主义的深入发展,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涵义最终会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涵义所替代,正如马克思所预言的那样,资本主义制度也会被社会主义制度所取代,只不过是一个慢长的历史过程而已。
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是人类进步的历史产物,是同处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两大社会形态,是当代最主要的两种价值观,也是当代最基本的两种社会制度。社会主义主张或提倡公共或是整个社会作为整体,来拥有和控制生产资料,其管理和分配基于公共利益,其特色为提倡由集体或政府拥有和管理生产工具,以及物质分配。中国是典型的社会主义国家,新中国成立后,从1956年开始步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逐步形成了以计划经济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以及以意识形态单一化为特征的社会结构,“集体主义”至上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一元化核心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与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极不适应,在这种价值观的支配下,“平均主义”、“大锅饭”现象严重,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极大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转型的序幕,一元价值观逐步被打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构建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逐步清晰明朗起来。20世纪80年代初,意识形态领域开始大兴“五讲四美三热爱”之风。2006年3月4日胡锦涛在第十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次会议的民盟、民进联组会上发表“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中提出“八荣八耻”,提出这一价值观的目的在于引导中国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2006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命题。200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大把这一科学命题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写入十七大报告之中。2011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这一科学命题又进行了重大理论创新,进一步确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并强调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纵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和内在结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解决了当今世界代表社会主义阵营、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中华民族在发展道路上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样的目标等重大现实问题,而且明确了为实现共同的奋斗目标,全体公民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精神风貌和行为规范等重要问题。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结论:中国共产党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又一次发展创新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创新成果是源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并吸收人类先进文化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广泛的民众基础和时代特色,具有极强的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和开放性,是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宝贵精神财富。
(作者单位: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
【注释】
①王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共同理想道德基础”,《河北日报》,2011年第11期。
②夏海军,栗志刚:“建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江淮论坛》,2009年第4期。
③杨义芹:“共建共享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第9期。
④高峰:“关于公民教育的马克思主义解读”,《思想政治研究》,2010年第12期。
⑤贾占军:“网络文化建设呼唤和谐价值观念”,《新西部》,2009年第1期。
⑥黄士安,戴木才:“如何科学对待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光明日报》,2012年第2期。
责编/张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