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描述”能“根本”取消形而上学吗?

来源 :哲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0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通过分析,澄清语言的迷雾,取消形而上学是维特根斯坦一生始终不渝的目标。尽管维特根斯坦前后期哲学之间发生了根本观点的许多转变,但这个目标却丝毫没有动摇。甚至可以说,后期哲学思想,是他企图从更根本的地基上,铲除“形而上学病根”的一种尝试。然
其他文献
要想绘制思想领域内以崎岖坎坷并富于变化著称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地貌图并非一件易事。的确,关于它的界说和显著特征一直是争论的热点。多数评论家都采纳梅洛-庞蒂的观点,他
在“西学东渐”的大潮中,德国美学开始涌入中国。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之前,进入中国语境的德国美学家主要有康德、歌德、叔本华、尼采等人。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表《
在我国学术界,黑格尔辩证法研究大概是除马克思主义哲学外历时最长、也最为深入的一种西方哲学。这容易让人产生一种错觉,以为研究已到山穷水尽、难以创新的地步;特别是当国
<正> 我们的哲学教科书及某些论著,对社会意识中的一些问题还没有说清楚,或说得不正确.本文就几个问题谈点个人看法.一、关于社会意识和意识的关系关于社会意识,我们的哲学教科书都作了这样的规定:“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这个规定从原则上说并没有错.但细究起来,还有两个问题没有说清楚.第一,“意识”前面和“社会”两字是什么意思?是说意识具有社会属性因而叫社会意识,还是意识反映的对象是社会存在因而叫社会意识?第二,是否意识就是社会意识?“意识”前面加不加“社会”两字在内涵上有没有区别?按照传统的
<正> 主体问题应是人的问题之发展,不应是人的问题之重复。正如关于人作为人在哲学史上有过许多定义一样,关于人作为主体在当代哲学论坛上也有了不少规定。然而,还没有一个规定足以统一其它合理规定而成为“唯一者”即最高概括的。多年来,我试图通过哲学史的回
尼采,这位给西方哲学带来颤粟的思想家,他的许多惊世骇俗的思想、观点如同惊雷在人类历史的长廊里 Nietzsche, a thinker who brought trembling to Western philosophy, h
针对当代社会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现状,审美文化产生有其必然性,作为一个广涉文化学、美学、文艺学等多学科移植过来的命题,“日常生活审美化”在国内学术界引起激烈的讨论。我
一、对“辩证发展”论的批判巴赫金对黑格尔美学思想的批判并不是系统的,而是散见于他的著作之中。但是,综观其思想整体,他对德国古典美学有着深刻的理解与反思。在其建构对
人们关注的永远是黑夜里的那弯月牙,欣赏的永远是夜空中的繁星点点,却无人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抬头欣赏太阳。他们忽略了一点:月亮和星星的光芒是太阳给的!人们关注的永远是天
<正> 《孟子·离娄下》载: 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这一段落的描述并不孤立,孔子把水视之为理解人类行为准则的方法而对之兴味盎然,这点是有大量史实为据的。《论语》载:“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夜。’”(《子罕》)他还讲过“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话。而且,据《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