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是人治社会

来源 :中国商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2449425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一书是我最爱的一本中国历史书,这本书说明了一个不守礼的皇帝如何地失去了知识分子集团以及政治精英的人心,以致最后政治上“打结”了,任何政令都无法推动,政府变成“停摆”状态。明朝经过张居正的中兴,一度恢复了元气,但经过这一波折,逐步走上最后的败亡。黄仁宇在书的副标题上称这一年为“不显著的一年”,因为这一年没有大的天灾人祸,也没有黄巢、安禄山之类的叛变,更没有强大异族的兴起或入侵,太太平平的一年为什么种下了明朝败亡的因子?
   追根究底,万历帝是以外藩入继成为皇子而继皇位的,在张居正底下,他不敢说什么,这时张居正已死,他忽然提出要奉自己的生父以皇帝谥号,与先皇并祀。这本来是孝心可感的行为,但却严重破坏了宗法礼数,引起大臣群起反对,说什么也不能同意,万历帝自此和知识精英反目,不上朝,不任官,官死不派新任,从此政务没人推动,政府“停摆”几达三十年。
   这段历史说明了中国式管理的本质,黄仁宇以其历史大视野挑中这一年说故事,一语道中了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这段历史给了我们三个启示。
   第一个启示是中国不是人治社会,人治社会之说是西方相对于法治社会强加在我们身上的,我们不明就理竟然就一片“祟洋”声中接受了。如果中国是人治社会,就不会出现万历十五年的场景,皇帝的命令就不会出不了寝宫。中国“人治”的背后其实是礼在支持着,统治的合法性来自于守礼,不守礼则“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寇雠”,这是一个君与臣间社会交换的过程,并非单方面的权威服从而已。如果社会交换过程中一方失礼了,关系就会破裂,结果两方都动辄得咎、动弹不得。所以,中国的威权建立在皇帝与知识精英共治的基础上,日常的管理则建立在精英共识的基础上。之前我谈礼在管理中的功能时,曾以唐太宗议定如何为其父皇修墓为例,说明了重大事情往往并不是皇帝说了就算,还要朝臣廷议,最后大家依礼而行才能取得共识。万历帝就是太想“人治”了,不依礼而行,不取得共识,一意孤行就想下命令,结果却带来了明朝的败亡。英明如唐太宗、康熙帝之流,都知道依礼而行以取得知识精英的合作,形成集体领导的班子才能顺利推行政务,那些一屁股坐上皇帝宝座就乱下命令,“人治”天下的,不是暴君就是昏君,最后都不会有好的下场。西方学界不明就理,认为中国是人治社会,孰不知中国是礼治社会,权力的合法性基础来自礼,失礼之人是不能治理国家的。
   第二个启示是精英集团必须保持开放社会才能稳定,万历帝看准了草根百姓十年寒窗就为了加入知识精英阶层,进而加入统治集团,所以他“以力相胁”的方法就是不派官,没想到知识精英不买账,以力相抗,导致“打结”。中国的权力分享不来自一人一票的民主,而来自人人有机会“分一杯羹”,草根社会透过科举考试可以加入知识阶层,被派官的知识精英则透过官场历练可以加入统治集团,万历帝不派官就断了多少人的希望,算是看准了知识精英的软肋。治世的时候,总是皇帝与知识精英集团共治,依礼而行取得共识做出决策,所以这种意义下的“集体领导”自古是中国政府治理的基础,明君之旁总有名臣,唐太宗画二十四名臣于凌烟阁上,堪为千古佳话。
   最后一个启示是在中国社会里,政府可以停摆,但民间不会紊乱,万历之后明朝又延续了五十多年,足见中国草根社会有一股自我组织,自我延续的生命力。走西口的农民可以发展出“汇通天下”的票号系统,江南的养蚕户可以发展出垄断世界丝织贸易百分之六十的网络式组织,足见中国草根社会的自我组织能力,这种生命力不因政府停摆而使社会轰然一声崩解。只是中国社会一治一乱,乱世往往不会起因于宗教、阶级等等意识形态的对立,却来自于精英共治变成精英共谋的过程。一方面精英集团垄断了当官的机会,使得草根百姓想向上流动加入精英集团难上加难,另一方面精英集团不断土地兼并,使得一般农民想成为富农,让子弟读书加入知识阶层的希望破灭。一旦向上流动的希望,尤其是让子弟读书做官以追求跨代流动的希望破灭,人民只好造反。
   这段历史对现代的中国式管理有什么启示呢?
   《基业常青》以及《A到A plus》的作者柯林斯强调领导者要“阴阳合”,阴阳合的意义并不是阴阳中和、寻求平衡,A+企业绝非是有些温馨又有点严厉,有些法治又有些自由空间,领导有些仁德又有点威权,在两个极端间寻求平衡点而已。阴阳合的真实意义在于两个极端同时并存,企业规范至严厉又同时尽仁义,公司文化至严谨又同时极有弹性,企业领导至威权却又至恩慈。人不是上帝,如何可能置两个极端于一身?所以中国自古以来就晓得管理要靠集体,统治集体之内一方面让不同“极端”的领导者并存,一方面又要有良好的关系保持他们之间的合作与信任,而关系的背后就是一套以儒家学说为基础的礼在运作。
   这个现象,管理学者戚树诚称之为“亲信现象”,而“亲信”所形成的领导班子中,董事长扮白脸,就有人扮黑脸,大家长表现出仁德形象,但也会有人严格执法,有人抓流程、抓法规掌握到巨细靡遗的地步,就会有人寻找空间给人自由,让员工有发挥的余地。懂得用集体领导创造出“阴阳合”的管理,有赖于领导班子内的良好关系,可以配合得天衣无缝,这也是中国式管理的智慧之一。只是领导间良好的关系最怕演变成精英共谋,领导班子成了封闭的当权派,底层员工向上升迁无门,加入领导班子无望,则人心散去,这正是中国式管理必须面对的难题之一。
其他文献
如果要判断一个城市是否有活力,要看那些能让城市保持鲜活的源源不断的创意都来自于哪里,有着怎样的魔力。创意改变着我们生活的细节,同样也在制造着各种千奇百怪的可能。具体还是说我们生活的本身,比如我们看到的一部电影、一把造型简约独特的椅子,你觉得它们够得上任何语境里的美感,但又言犹在口说不出所以然,为什么,这就是创意的力量。创意的结果,可能是某种实物,也可能仅是一个看似无济于事的概念。所以其实最值得一说
期刊
悲哀、遗憾,甚至愤怒。   在中国商人杂志联合多家网站对“问题SD卡”事件的互动追踪调查中,这种心情一直笼罩着我们。   中国大陆的消费电子产品已经普及到惊人的程度:一个乡下人进城很容易买来一部廉价手机,方便自己去谋生;一个贫困的大学生,咬咬牙,也可以拥有一台二手的笔记本电脑,谋划自己的未来;更有不计其数的中国人,无论是偏远的穷乡僻壤,还是繁华的大都会,都可能体验一把用数码相机来摄影的快感。  
期刊
不知道是何种原因,最近老是听到企业家在讲企业道德,社会责任,社会价值这样的关健词。与此相应的是,也有很多谈企业家原罪的话题。原罪的话题就不说了,有很多种原因,没有原罪的人几乎难以看到。核心在于我们的企业家有没有真诚之心,特别是我们的企业家在大谈社会责任感与企业伦理、企业责任之时,这些话里有多少真诚呢?他们说得倒底有多少是落在了实处,有多少是真的呢?  在2006年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马云提出一个观
期刊
中国的民营企业,大都依靠一个强势产品起家,随着企业发展,面临竞争的就越加强,有些后进市场的企业,甚至一开始就面临着国际品牌和本土其他品牌的围剿。这些企业,一方面是继续调整、完善产品,另一方面也在考虑自己品牌的最终走向,期望能够区别于竞争对手,突出自己的特点,建造成一个有持久生命力的品牌。其实,他们需要的不仅是一个品牌战略、未来的品牌方向,也急需要解决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每天都得面对的销售与库存,生存
期刊
人们常说爱情是一种守望的距离,既不能过于亲密,也不能疏远的相见不如怀念。然而不管什么样的距离,误会与猜忌总会不请自来,感情如同学会了孙大圣的七十二变,可以瞬间变化无穷,所以很多人不明白自己何以转眼成为被猜疑的对象,而男人们也不明白好好的关系为何就被自己的猜疑而搞坏。两个人因为误会而恋爱,因为了解而分开。爱情就是一个美丽的误会,它可以容纳适当的猜疑,通过消解误会来加深了解,而猜疑的过了头奥瑟罗的悲剧
期刊
我国台湾地区实行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制度,那里的媒体都是信奉新闻自由的。正因为此,台湾地区媒体的客观性、中立性往往被一些人所推崇,认为那里的媒体舆论监督是有力的。但“SD问题卡”问题上,《台湾电子时报》13天内刊载的两篇截然不同的文章,让我们有理由对他们奉行的新闻自由打上一个问号。两篇相互否定的报道,其中必定有一篇是在说谎,个中缘由值得品味。  2006年10月26日,《台湾电子时报》以《三星MLC又
期刊
顾雏军注定会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象征性人物,就像当年的管金生与唐氏兄弟一样。这不是因为他像娱乐明星为众目所瞩,而是因为他成为资本市场私人资本玩家终结的象征。说顾雏军是私人资本玩家,是基于其民间的个体的身份。  中国私人资本玩家纵横市场的一页翻过去了,这个随熊市而来的漫长清算过程,在牛市来临之时即将落下帷幕,可以预料今后将走向常态监管。但由此带来的思考与争议并未终结,其间贯穿着种种对观念与制度的反省,
期刊
眼下,孙大午的一只鞋套成了一个热点话题。   事情的起因很简单:孙大午到别人家里作客,主人请他换鞋套,孙大午很不情愿地换了,接着双方在酒桌上讨论、争执,最后闹得生意没做成,鞋套成了导火索。   有人说,孙大午这是小题大做,也有人说这有关尊严;有人说孙大午不宽容,也有人说鞋套是一种歧视……    对不起,我不套鞋套  文/孙大午    2005年11月27日,我应邀到北京某培训中心讲课,李草根大姐和
期刊
世界经济发展到今天,中国人以前所未有的胸怀接纳了“全球化”这个完全西方化的词汇。同时,以超出西方人想象力的高速度,实现了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然而,在这个令人匪夷所思的全球化浪潮下,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群体行为表现,却出现一个极端:漠视社会道德和公民责任。  中国人曾经的保守,让跨国公司们嫉妒了许久。如今,中国庞大的生产资料和消费市场的形成,让跨国公司在一面窃喜分享这一成果的同时,却也找到了肆意妄为的
期刊
何为“SD问题卡”?外行人自然是说不清楚的,消费者也只是知道这东西老会给自己添乱子,经销商的售后服务也解决不了,技术产品开发生产企业一会半会也说不清楚,既然台湾电子时报已经以《三星MLC又惹风波控制芯晶片厂忙翻天支援63纳米制程不易客户产品受延误引爆求偿问题》为题报道了“SD问题卡”,引起众多媒体的热情追踪,那就只能说明问题是确实存在的。至于台湾电子时报又在十多天后出来辟谣,说“绝无瑕疵流入大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