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伊始,本刊就开始策划本期主题,计划用大篇幅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介绍给大学生们。在近半年的采访中,记者们走近教授专家,请他们解读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趋势;走近创业者,聆听他们的创业故事;走近在相关专业取得一定成绩的同学们,请教他们学习的窍门……随着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了解越发深入,就越发感觉到机会离大学生越来越近 。
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简称《决定》)颁布,提出将重点培育和发展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进行转型和升级。
三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取得了惊人的成绩,但是,这个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人口红利”,中国产业依然粗放、低端和高能耗高污染。针对发展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国际国内出现了一个声音:中国的高速发展能持续吗?随着记者们越来越深入了解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提出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以保证中国继续保持高速经济发展。
另外,自2008年全球遭遇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国都在寻找解决危机的办法,一致看好新的产业革命:美国制定了《美国创新战略:促进可持续增长和提供优良的工作机会》;欧洲颁布了《欧洲2020战略》;韩国提出了《新增长动力规划及发展战略》……各国根据自我优势和发展需求,提出了各自的重点发展方向。为了抓住世界新一轮产业革命的主动权,中国提出了大力发展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即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
谈到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业内资深人士和创业者再一次发出一致的声音,“产业规模太大了,大到无法想象。”请看几个数字:日前,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布鲁塞尔表示,“十二五”期间,中国环保累计投入将超过5万亿元人民币;工信部发布的通信业“十二五”规划指出,5年内信息基础设施投资总额为2万亿人民币,平均每年投资额度高达5000亿元人民币;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之一的云计算产业,2010年的整体规模达1000亿元,“十二五”末期,云计算产业的规模将接近1.4万亿元……至于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到底有多大,《决定》指出,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
纠结于以万亿元人民币为单位计算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时,第一电动网(d1ev.com)CEO庞义成告诉记者,要理解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以“颠覆”的眼光看待这次产业升级。庞义成说:“有人以为,只要把汽油换成电池,新能源汽车就上路。不是这么简单的,底盘、电空调、电制动等,更小的包括相应的螺丝都要有技术突破。”而且,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间环环相扣,比如,新材料每年将给节能环保提供230亿平方米新型墙体材料;给新能源汽车1亿平方米的电池隔膜。
产业规模大,技术创新从小做起,产业间环环相扣,当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这些特点被放至三维立体空间时,无限的机遇和机会就呈现在中国人的眼前,尤其是大学生们。因为,这次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结构升级,是以新技术、新知识的创新为基础的,而承载新技术、新知识创新的主体必将是年轻的大学生。
与大学生们密切相关的机遇和机会主要有三个:创业、就业和学业。
这次我们采访的创业者大多是25~35岁的年轻人,他们有的在校期间就开始创业了,有的一毕业就开始创业,但是,谈到当今的大学生,他们普遍认为大学生应先就业再创业。因为,除了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材料外,其他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门槛高,前期投入需要大量的启动资金。除了考虑到资金,大学生欠缺的还有技术创新、社会阅历、企业运营能力等。业内资深人士和创业者们都主张,大学生们毕业后先进企业工作5~10年,钻研技术,再创业不迟。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战略新兴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吴金希说:“到那时候,创业想失败都难。”当然,想尽早创业不是没有机会,捷径则是实用的技术,中华新兴能源网创始人赵中宁说:“比如垃圾发电,创业就找能解决的点,很多大学生跟老师做项目,有些项目可以直接投入创业。”
听着创业者们讲述他们如何找创业点,如何创新,如何坚持,记者们感受到创业既有辉煌面,又有艰辛历程,对待创业,大学生们既不要舍弃梦想,又不能盲目创业。
至于就业机会,《决定》指出,“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吸纳、带动就业能力显著提高”。到底能吸引多少大学生?行业资深人士和创业者再一次惊呼“无法想象”,全球节能环保网(gesep.com)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碧浩博士告诉记者,目前中国从事节能环保产业的人大约3000万,这个产业每年的新增长人数的比例大约是20%,“那就是600万从业者,中国一年的大学毕业生又有多少?”李碧浩博士指出的三个数据只是推测,无从考证,却从侧面说明了就业机会之多。
其实,就业就是要选择行业、地区和企业,本期主题在每一个新兴产业板块中都提供了大量丰富的相关信息。
在采访中,行业资深人士和创业者们建议大学生学好专业知识。这些创业者发现,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知识含量太深了,其中的技术创新真的无上限,这就要求大学生充分利用在校时间,最好是跟着导师,在一个专业领域钻研,积累实用知识和技术,为创业和就业做准备。
值得注意的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会再一次凸显“数理化”的重要性,同学们在选择专业上也不要只奔热门,毕业时也不要扎堆证券公司、当公务员,还是需要在专业上钻研,继续深造,比如考研、出国留学。
策划、采访历时近半年,相比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所涵盖的内容,我们在本期能够呈现给同学们的只是沧海一粟,我们将继续关注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以后的杂志中持续进行深入解读。
采访中,有不少人认为,三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让中国人实现了第一轮中国梦,而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则会让中国人,尤其是大学生,实现第二轮中国梦。所以,他们建议每个大学生都要有梦想,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梦想。
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简称《决定》)颁布,提出将重点培育和发展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进行转型和升级。
三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取得了惊人的成绩,但是,这个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人口红利”,中国产业依然粗放、低端和高能耗高污染。针对发展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国际国内出现了一个声音:中国的高速发展能持续吗?随着记者们越来越深入了解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提出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以保证中国继续保持高速经济发展。
另外,自2008年全球遭遇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国都在寻找解决危机的办法,一致看好新的产业革命:美国制定了《美国创新战略:促进可持续增长和提供优良的工作机会》;欧洲颁布了《欧洲2020战略》;韩国提出了《新增长动力规划及发展战略》……各国根据自我优势和发展需求,提出了各自的重点发展方向。为了抓住世界新一轮产业革命的主动权,中国提出了大力发展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即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
谈到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业内资深人士和创业者再一次发出一致的声音,“产业规模太大了,大到无法想象。”请看几个数字:日前,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布鲁塞尔表示,“十二五”期间,中国环保累计投入将超过5万亿元人民币;工信部发布的通信业“十二五”规划指出,5年内信息基础设施投资总额为2万亿人民币,平均每年投资额度高达5000亿元人民币;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之一的云计算产业,2010年的整体规模达1000亿元,“十二五”末期,云计算产业的规模将接近1.4万亿元……至于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到底有多大,《决定》指出,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
纠结于以万亿元人民币为单位计算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时,第一电动网(d1ev.com)CEO庞义成告诉记者,要理解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以“颠覆”的眼光看待这次产业升级。庞义成说:“有人以为,只要把汽油换成电池,新能源汽车就上路。不是这么简单的,底盘、电空调、电制动等,更小的包括相应的螺丝都要有技术突破。”而且,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间环环相扣,比如,新材料每年将给节能环保提供230亿平方米新型墙体材料;给新能源汽车1亿平方米的电池隔膜。
产业规模大,技术创新从小做起,产业间环环相扣,当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这些特点被放至三维立体空间时,无限的机遇和机会就呈现在中国人的眼前,尤其是大学生们。因为,这次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结构升级,是以新技术、新知识的创新为基础的,而承载新技术、新知识创新的主体必将是年轻的大学生。
与大学生们密切相关的机遇和机会主要有三个:创业、就业和学业。
这次我们采访的创业者大多是25~35岁的年轻人,他们有的在校期间就开始创业了,有的一毕业就开始创业,但是,谈到当今的大学生,他们普遍认为大学生应先就业再创业。因为,除了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材料外,其他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门槛高,前期投入需要大量的启动资金。除了考虑到资金,大学生欠缺的还有技术创新、社会阅历、企业运营能力等。业内资深人士和创业者们都主张,大学生们毕业后先进企业工作5~10年,钻研技术,再创业不迟。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战略新兴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吴金希说:“到那时候,创业想失败都难。”当然,想尽早创业不是没有机会,捷径则是实用的技术,中华新兴能源网创始人赵中宁说:“比如垃圾发电,创业就找能解决的点,很多大学生跟老师做项目,有些项目可以直接投入创业。”
听着创业者们讲述他们如何找创业点,如何创新,如何坚持,记者们感受到创业既有辉煌面,又有艰辛历程,对待创业,大学生们既不要舍弃梦想,又不能盲目创业。
至于就业机会,《决定》指出,“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吸纳、带动就业能力显著提高”。到底能吸引多少大学生?行业资深人士和创业者再一次惊呼“无法想象”,全球节能环保网(gesep.com)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碧浩博士告诉记者,目前中国从事节能环保产业的人大约3000万,这个产业每年的新增长人数的比例大约是20%,“那就是600万从业者,中国一年的大学毕业生又有多少?”李碧浩博士指出的三个数据只是推测,无从考证,却从侧面说明了就业机会之多。
其实,就业就是要选择行业、地区和企业,本期主题在每一个新兴产业板块中都提供了大量丰富的相关信息。
在采访中,行业资深人士和创业者们建议大学生学好专业知识。这些创业者发现,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知识含量太深了,其中的技术创新真的无上限,这就要求大学生充分利用在校时间,最好是跟着导师,在一个专业领域钻研,积累实用知识和技术,为创业和就业做准备。
值得注意的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会再一次凸显“数理化”的重要性,同学们在选择专业上也不要只奔热门,毕业时也不要扎堆证券公司、当公务员,还是需要在专业上钻研,继续深造,比如考研、出国留学。
策划、采访历时近半年,相比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所涵盖的内容,我们在本期能够呈现给同学们的只是沧海一粟,我们将继续关注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以后的杂志中持续进行深入解读。
采访中,有不少人认为,三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让中国人实现了第一轮中国梦,而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则会让中国人,尤其是大学生,实现第二轮中国梦。所以,他们建议每个大学生都要有梦想,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