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说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同时也是课标中明确强调、考纲中重点说明、教材中占比很大的内容。本文旨在通过教师在进行小说教学设计的时候要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去设计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从而更好地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小说;人物形象;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初中语文小说教学的指向
(一)课标指向
在最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初中阶段课程标准当中阅读部分的第7条指出:“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不难看出课标要求初中生了解小说这一文学样式,能够区分写实的作品与虚构的作品,能够区分小说和散文、记叙文的区别。
(二)教材与考纲指向
在现行的各个版本的初中教材中,小说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在教材中还是占有一定分量的比重的。尤其是越到高年级,对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的区分度就越高。
在教材中的重要地位也决定了小说这一文学样式,在考纲中也留有一席之地。在全国各个省市的中考考纲中大多明确要求,要了解小说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二、小说的文体特点概述
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概括地表现社会生活。其中能够多方面细致地刻画人物,塑造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是小说最重要的基本特征。因而,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也并称为小说的三要素。
那么我们在进行中学语文小说教学设计的时候,就要从小说的三要素出发。在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时,也不能脱离其他两个要素,要结合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
三、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一)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本身就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所以我们在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时候首先就要从人物本身入手。那么分析人物形象本身,首先就要从具体的人物描写方法入手。包括:外貌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人物描写方法,同时还包括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等。
第一,着重分析人物外貌或肖像的变化和那些富有代表意义的细节。如在分析《孔乙己》中,“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从外貌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出孔乙己的穷困潦倒。如《祝福》中写祥林嫂的外貌,虽然也描写了她的着装、长相等,但是重点还是在写她的眼睛。抓住这一富有代表意义的细节,我们就不难判断出,在封建社会的制度和礼教的重压之下,祥林嫂是怎样一步一步走向死亡的。
第二,注意从神态中感受人物内心活动的变化。如《孔乙己》中当别人问起孔乙己是否识字和为什么没考上秀才时,孔乙己前后“不屑置辩的神气”和“颓唐不安的模样”也可以让我们从神态中感受到人物内心活动的变化。
第三,注意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分析人物的语言,要抓住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语言片段,去赏析人物形象。比如在《一厘米》中,“‘妈妈!我够啦我够啦!’小也高声叫,把脚下的踏板跺得像一面铁皮鼓,‘你上次讲我下次坐车就可以买票,这次就是下次了,为什么不给我买票?你说话不算话!’他半仰着脸,愤怒地朝向他的妈妈。”从小也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当中就能表现出小孩子盼望长大的单纯心理。再如,《祝福》中四次写鲁四老爷的话,总共也不过十几个字,但是却极富个性和表现力。分析鲁四老爷这一人物形象时,通过抓住这些极富个性化的语言,就不难判断出他的自私、伪善与冷酷。
第四,要抓住人夫极富个性的动作,在举手投足间捕捉人物性格。人物的动作和任务的性格是统一的,对人物的动作细节的分析是把握人物性格特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如《孔乙己》中,最后写孔乙己来咸亨酒店喝酒的动作描写,就能品味出他悲惨的命运。再如《药》中,写刽子手康大叔卖人血馒头的一系列动作描写,就生动传神的刻画出了他贪婪、凶残的丑恶嘴脸。
第五,注意人物的心理描写。心理描写是作家展示人物精神境界、素质、品格的重要手段。不同程度的心理描写,会让人物形象愈加饱满,从而能使我们更好地品析人物。如《一厘米》中对陶影的大段大段的心理描写,也能表现出陶影的母爱,突出她强烈的责任感。
除了对人物本身的分析,还要注意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注意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通过比较把握人物形象。如《孔乙己》中,孔乙己和丁举人都是封建科举制度下的讀书人,但是他们的地位、命运却截然不同。丁举人高高在上,有权有势可以设置私刑毒打孔乙己,是一个权力和财富都有的“举人老爷”。而孔乙己却不一样,他是一个“连半个秀才都捞不到”、生活穷困潦倒、任人欺侮的社会最下层的可怜人,是社会的牺牲品。这两个人物形象的鲜明对比,更加能揭露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的嘴脸。人物与人物之间有对比,有反差才更能凸显人物形象。
(二)从环境描写品析人物形象
人物与环境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我们在进行小说教学设计的时候,除了要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这一要素,还要从不同的环境描写中去品析人物形象。人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的,因而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又包括了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是人物在日常生活或工作时,围绕在人物周围的客观景物,而社会环境则是体现着历史背景、时代背景、社会形态、阶级关系以及人物与人物之间的人际关系。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描写环境。环境描写与人物性格的形成息息相关,是人物性格成长的基石。不同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有时会影响、制约甚至会决定人物思想性格的形成与发展。人物的行动和作为,无不受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并与环境发生种种矛盾。同时,人物的活动又可以构成环境,人物性格的发展又影响和反作用于环境。在具体的环境和背景下展示人物性格,是小说有别于其他文体的一个重要特征。所以,大多数的小说都会用典型的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形象,通过具体的环境描写使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更加生动和饱满,从而塑造出有魂有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所以教师在进行小说教学设计时,不光要引导学生区分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还要让学生从环境描写中深入品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从自然环境中品味人物的心理。自然环境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身边的景物等等,对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起着重要的作用。“一切景语皆情语。”自然环境描写,虽然表面上是对客观景物的描写,但其实也融入了主观的情感在里面。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就是通过写景来表情达意,那么融在景物中的情,会让我更好地把握人物的心理活动,从而了解到人物的性格特点。所以,我们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时候,要联系小说中人物所处的自然环境。如在《我的叔叔于勒》中有两处对自然环境的描写:一是菲利普一家人出发到哲尔赛岛旅行时,轮船是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面上驶向远处”;二是返回途中,人们望见“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前后的景色从明丽到阴郁,正揭示出了主人公菲利普夫妇见到于勒前轻松、欢快的状态和见到于勒后沉重,沮丧的两种不同的心境,也进而突出了他们的自私、冷酷、虚伪的性格特点。又如在《最后一课》中,小弗朗士就又要被剥夺学习法语的权利了,但是在上学的途中他仍然感受到的是“晴朗”“暖和”的天气,他耳朵听到的仍然是“画眉在树林边婉转的唱歌”,这些环境描写正是为了表现主人公小弗朗士的幼稚、天真、无忧无虑的性格特点。与此同时,自然环境描写能够通过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等特点渲染不同的氛围,从不同的氛围中,也能了解到人物的性格层面。
从社会环境中了解人物形象。社会环境描写是人物活动的历史背景、社会形态、阶级关系等因素的总和,抓住这一点更有利于我们对人物形象进行更深层次的品析。如《最后一课》中写人们看布告栏,实则就是在交代社会背景,写普鲁士士兵的操练,意在告诉读者当时在普法战争中,法国国土沦丧,阿尔萨斯和洛林沦为殖民地,这里的人民失去了自由。也正是因为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平时一向幼稚、贪玩的小弗朗士才没有因怕老师责备他没有背分词的用法而逃学。然而,小弗朗士没有想到,这竟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才会激起人物形象的爱国主义情怀。又如《变色龙》中开头的环境描写,虽然寥寥数语却描绘出沙皇俄国统治下的恐怖、死寂的社会氛围,突出人物形象。
自然环境对人物的命运有一定的影响,但有时候真正决定人物命运的往往主要是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如《荷花淀》中的水生嫂和《祝福》中的祥林嫂,其命运与性格截然不同,就是因为她们两个处在两个截然不同的社会环境之中。所以我们在分析人物形象时,不但要注意那些显而易见的自然环境的衬托,还要注意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况且,在有些作品中,如果不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学生很难理解人物的行为,例如,教学《祝福》时,学生对祥林嫂为什么要“逃”“出格的闹”“捐门槛”等一系列行为感到很难理解,如果架空去分析学生就会感到很茫然,所以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将社会背景柔到课堂中去,不能不提也不能生硬的介绍,要自然地流露出来。
(三)从故事情节剖析人物形象
小说中的人物不是静止存在的,人物总是要活动的,而人物的一系列的行为活动就构成了小说的情节。“事因人生,人以事显”,人物形象只有在各种纷繁复杂的故事情节中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所以,我在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时,就要了解人物在各个情节过程中的具体表现。
小说中刻画的人物形象是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进行的,有变化,有发展。同样的,我们在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时,也应遵循这一“动态”规律。小说的情节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时在开端前有序幕,在结局后有尾声。所以,在分析人物形象时,不要割裂了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人物在各个情节中的表现,特别是在故事情节高潮中的所言、所行和情感态度,就能把握住人物不同的性格。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鲁达借钱给金氏妇女,表现了他扶危救贫的豪爽性格,其中丢还李忠银子的细节更显出他的直爽和粗鲁;在客店掇条板凳拦住小二你,表现了他粗中有细;三拳打死镇关西,又集中表现了他的疾恶如仇、见义勇为和粗鲁暴躁的性格特点。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在理清故事情节时,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就清晰的出现在了读者的眼前。
四、尊重学生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个性化解读
義务教育课程标准倡导“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因而在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进行解读时教师要起到引领作用,而不是代替学生去思考。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对不同的人物形象肯定会有不同的理解,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个性见解,教师只做正确的价值引导即可。
例如,在《项链》一课中,可能不同的学生对马蒂尔德的性格特点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有人觉得她是一个爱慕虚荣的人,有人觉得她是一个愚蠢的人,有人肯定也会觉得她是一个勇于承担责任的人,无论怎样,只要学生能把自己对人物的看法合理的表现出来,教师应予以鼓励和肯定。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陆逐.小说阅读技巧[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3]格非.小说叙事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4]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屈万青.从精彩之处铺开去——小说课文教学实施素质初探[J].湖北教育,2000(1-2).
【关键词】小说;人物形象;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初中语文小说教学的指向
(一)课标指向
在最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初中阶段课程标准当中阅读部分的第7条指出:“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不难看出课标要求初中生了解小说这一文学样式,能够区分写实的作品与虚构的作品,能够区分小说和散文、记叙文的区别。
(二)教材与考纲指向
在现行的各个版本的初中教材中,小说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在教材中还是占有一定分量的比重的。尤其是越到高年级,对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的区分度就越高。
在教材中的重要地位也决定了小说这一文学样式,在考纲中也留有一席之地。在全国各个省市的中考考纲中大多明确要求,要了解小说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二、小说的文体特点概述
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概括地表现社会生活。其中能够多方面细致地刻画人物,塑造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是小说最重要的基本特征。因而,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也并称为小说的三要素。
那么我们在进行中学语文小说教学设计的时候,就要从小说的三要素出发。在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时,也不能脱离其他两个要素,要结合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
三、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一)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本身就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所以我们在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时候首先就要从人物本身入手。那么分析人物形象本身,首先就要从具体的人物描写方法入手。包括:外貌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人物描写方法,同时还包括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等。
第一,着重分析人物外貌或肖像的变化和那些富有代表意义的细节。如在分析《孔乙己》中,“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从外貌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出孔乙己的穷困潦倒。如《祝福》中写祥林嫂的外貌,虽然也描写了她的着装、长相等,但是重点还是在写她的眼睛。抓住这一富有代表意义的细节,我们就不难判断出,在封建社会的制度和礼教的重压之下,祥林嫂是怎样一步一步走向死亡的。
第二,注意从神态中感受人物内心活动的变化。如《孔乙己》中当别人问起孔乙己是否识字和为什么没考上秀才时,孔乙己前后“不屑置辩的神气”和“颓唐不安的模样”也可以让我们从神态中感受到人物内心活动的变化。
第三,注意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分析人物的语言,要抓住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语言片段,去赏析人物形象。比如在《一厘米》中,“‘妈妈!我够啦我够啦!’小也高声叫,把脚下的踏板跺得像一面铁皮鼓,‘你上次讲我下次坐车就可以买票,这次就是下次了,为什么不给我买票?你说话不算话!’他半仰着脸,愤怒地朝向他的妈妈。”从小也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当中就能表现出小孩子盼望长大的单纯心理。再如,《祝福》中四次写鲁四老爷的话,总共也不过十几个字,但是却极富个性和表现力。分析鲁四老爷这一人物形象时,通过抓住这些极富个性化的语言,就不难判断出他的自私、伪善与冷酷。
第四,要抓住人夫极富个性的动作,在举手投足间捕捉人物性格。人物的动作和任务的性格是统一的,对人物的动作细节的分析是把握人物性格特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如《孔乙己》中,最后写孔乙己来咸亨酒店喝酒的动作描写,就能品味出他悲惨的命运。再如《药》中,写刽子手康大叔卖人血馒头的一系列动作描写,就生动传神的刻画出了他贪婪、凶残的丑恶嘴脸。
第五,注意人物的心理描写。心理描写是作家展示人物精神境界、素质、品格的重要手段。不同程度的心理描写,会让人物形象愈加饱满,从而能使我们更好地品析人物。如《一厘米》中对陶影的大段大段的心理描写,也能表现出陶影的母爱,突出她强烈的责任感。
除了对人物本身的分析,还要注意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注意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通过比较把握人物形象。如《孔乙己》中,孔乙己和丁举人都是封建科举制度下的讀书人,但是他们的地位、命运却截然不同。丁举人高高在上,有权有势可以设置私刑毒打孔乙己,是一个权力和财富都有的“举人老爷”。而孔乙己却不一样,他是一个“连半个秀才都捞不到”、生活穷困潦倒、任人欺侮的社会最下层的可怜人,是社会的牺牲品。这两个人物形象的鲜明对比,更加能揭露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的嘴脸。人物与人物之间有对比,有反差才更能凸显人物形象。
(二)从环境描写品析人物形象
人物与环境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我们在进行小说教学设计的时候,除了要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这一要素,还要从不同的环境描写中去品析人物形象。人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的,因而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又包括了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是人物在日常生活或工作时,围绕在人物周围的客观景物,而社会环境则是体现着历史背景、时代背景、社会形态、阶级关系以及人物与人物之间的人际关系。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描写环境。环境描写与人物性格的形成息息相关,是人物性格成长的基石。不同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有时会影响、制约甚至会决定人物思想性格的形成与发展。人物的行动和作为,无不受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并与环境发生种种矛盾。同时,人物的活动又可以构成环境,人物性格的发展又影响和反作用于环境。在具体的环境和背景下展示人物性格,是小说有别于其他文体的一个重要特征。所以,大多数的小说都会用典型的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形象,通过具体的环境描写使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更加生动和饱满,从而塑造出有魂有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所以教师在进行小说教学设计时,不光要引导学生区分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还要让学生从环境描写中深入品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从自然环境中品味人物的心理。自然环境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身边的景物等等,对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起着重要的作用。“一切景语皆情语。”自然环境描写,虽然表面上是对客观景物的描写,但其实也融入了主观的情感在里面。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就是通过写景来表情达意,那么融在景物中的情,会让我更好地把握人物的心理活动,从而了解到人物的性格特点。所以,我们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时候,要联系小说中人物所处的自然环境。如在《我的叔叔于勒》中有两处对自然环境的描写:一是菲利普一家人出发到哲尔赛岛旅行时,轮船是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面上驶向远处”;二是返回途中,人们望见“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前后的景色从明丽到阴郁,正揭示出了主人公菲利普夫妇见到于勒前轻松、欢快的状态和见到于勒后沉重,沮丧的两种不同的心境,也进而突出了他们的自私、冷酷、虚伪的性格特点。又如在《最后一课》中,小弗朗士就又要被剥夺学习法语的权利了,但是在上学的途中他仍然感受到的是“晴朗”“暖和”的天气,他耳朵听到的仍然是“画眉在树林边婉转的唱歌”,这些环境描写正是为了表现主人公小弗朗士的幼稚、天真、无忧无虑的性格特点。与此同时,自然环境描写能够通过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等特点渲染不同的氛围,从不同的氛围中,也能了解到人物的性格层面。
从社会环境中了解人物形象。社会环境描写是人物活动的历史背景、社会形态、阶级关系等因素的总和,抓住这一点更有利于我们对人物形象进行更深层次的品析。如《最后一课》中写人们看布告栏,实则就是在交代社会背景,写普鲁士士兵的操练,意在告诉读者当时在普法战争中,法国国土沦丧,阿尔萨斯和洛林沦为殖民地,这里的人民失去了自由。也正是因为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平时一向幼稚、贪玩的小弗朗士才没有因怕老师责备他没有背分词的用法而逃学。然而,小弗朗士没有想到,这竟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才会激起人物形象的爱国主义情怀。又如《变色龙》中开头的环境描写,虽然寥寥数语却描绘出沙皇俄国统治下的恐怖、死寂的社会氛围,突出人物形象。
自然环境对人物的命运有一定的影响,但有时候真正决定人物命运的往往主要是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如《荷花淀》中的水生嫂和《祝福》中的祥林嫂,其命运与性格截然不同,就是因为她们两个处在两个截然不同的社会环境之中。所以我们在分析人物形象时,不但要注意那些显而易见的自然环境的衬托,还要注意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况且,在有些作品中,如果不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学生很难理解人物的行为,例如,教学《祝福》时,学生对祥林嫂为什么要“逃”“出格的闹”“捐门槛”等一系列行为感到很难理解,如果架空去分析学生就会感到很茫然,所以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将社会背景柔到课堂中去,不能不提也不能生硬的介绍,要自然地流露出来。
(三)从故事情节剖析人物形象
小说中的人物不是静止存在的,人物总是要活动的,而人物的一系列的行为活动就构成了小说的情节。“事因人生,人以事显”,人物形象只有在各种纷繁复杂的故事情节中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所以,我在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时,就要了解人物在各个情节过程中的具体表现。
小说中刻画的人物形象是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进行的,有变化,有发展。同样的,我们在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时,也应遵循这一“动态”规律。小说的情节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时在开端前有序幕,在结局后有尾声。所以,在分析人物形象时,不要割裂了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人物在各个情节中的表现,特别是在故事情节高潮中的所言、所行和情感态度,就能把握住人物不同的性格。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鲁达借钱给金氏妇女,表现了他扶危救贫的豪爽性格,其中丢还李忠银子的细节更显出他的直爽和粗鲁;在客店掇条板凳拦住小二你,表现了他粗中有细;三拳打死镇关西,又集中表现了他的疾恶如仇、见义勇为和粗鲁暴躁的性格特点。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在理清故事情节时,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就清晰的出现在了读者的眼前。
四、尊重学生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个性化解读
義务教育课程标准倡导“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因而在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进行解读时教师要起到引领作用,而不是代替学生去思考。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对不同的人物形象肯定会有不同的理解,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个性见解,教师只做正确的价值引导即可。
例如,在《项链》一课中,可能不同的学生对马蒂尔德的性格特点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有人觉得她是一个爱慕虚荣的人,有人觉得她是一个愚蠢的人,有人肯定也会觉得她是一个勇于承担责任的人,无论怎样,只要学生能把自己对人物的看法合理的表现出来,教师应予以鼓励和肯定。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陆逐.小说阅读技巧[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3]格非.小说叙事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4]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屈万青.从精彩之处铺开去——小说课文教学实施素质初探[J].湖北教育,20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