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入,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教师们的课堂教学方法不断优化和改进,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普遍应用到教育领域,情境教学法逐渐成为推动课程改革的重要方法,尤其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情境教学法可以将繁杂的地理知识具体、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保证学生更扎实地掌握地理知识点。而情境教学中涉及到多个情景要素,如图片、视频资料和文字资料等。本文将以《山地的形成》为例,探讨情境教学对地理教学效率的提升。
【关键词】教学情境;课堂效率;山地的形成
一、教学情境的内涵和重要性
高中地理情境教学是教师为了让学生更理解、掌握地理知识,精心设计地理教学环节,以教学目的为出发点,设计出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这些用以引起学生情感体验的情境,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境,也可以是模拟情境。地理情境教学强调学生和教师以及教学情境的互动与交流,关注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得到地理认知和个性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是一种能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中获得良好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
一方面,由于地理知识的繁杂性,传统的高中地理课堂大多枯燥乏味;另一方面现代学生大多来自城镇,接触大自然的机会较少,对不少自然现象难以理解,学习自然地理的难度很大,以至于学习兴趣低下。而情境教学模式下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关注学生对地理现象的感官认识,学生能够从不同的教学情境中充分体验地理知识的乐趣,对地理知识中的疑难问题也会自主地乐于探究,增强学习乐趣,十分有利于学生地理学习能力与探究能力的发展,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效率快速提高。现在,由于信息化教学的普及和物质资源的极大丰富,教师可以借助的情境素材越来也多,图片、视频、动画、实验……都可以成为很好的情境素材,教师如果能深入挖掘并合理运用这些情境素材用,课堂教学效率将会得到大幅提升。
二、教学情境创设的举例
人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内容涉及许多地质构造和应用,对于中学生、尤其是城市学生来说,由于长期生活在城市,缺少与自然环境的接触,对很多自然现象比较陌生,这些复杂的地质构造对于他们就更显得尤为抽象和枯燥,学习过程难度很大,通過一些情境的创设(尤其身边的或者比较熟悉的情境),则可以最大程度帮助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
1.褶皱山的教学情境设置
学生对于山地并不陌生,但山地的形成构造主要是由内部岩层结构决定,这对他们来说是比较陌生和吃力的,通过设置一些情境,可以帮助他们对这些陌生概念的清晰理解。褶皱山的教学情境设置可以从三方面入手:模型演示和图片展示。首先,向学生展示褶皱山的岩层示意图(一定强调是看岩层形状),通过实际图片让学生认识岩层。
通过模型现场演示褶曲的发生过程
结合褶皱山的真实情境,学生可以借助这个模型变化过程去探究、分析褶曲和褶皱山的发生过程(岩层收到挤压弯曲变形,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并理解褶皱和褶皱山的区别,即褶曲是岩层的弯曲形状,属于地质构造,而褶皱山是岩层弯曲后在地表凸起的形态,属于地貌形态。
然后,通过模型顶部展示背斜顶部破碎状态,学生可以直观到岩层破碎的现象。再通过梯度设问,学生讨论出背斜成谷的形成过程。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直观看到“岩层”,和岩层的变化过程,让这个在生活中难以观测到、时间漫长的地质过程直观呈现在课堂中的十几分钟,大大降低了学习难度,而且这种情境教学老师可以邀请学生参与进来,增加了他们的课堂参与度,对他们来说也是一次难得的学习体验。
2.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广州地处平原,学生对山地交通接触比较少,平时旅游中可能有所接触,但印象不一定深刻,交通线路选择又是生活中很常见的现象,如何在山区建设交通线一直困扰着不少学生。如果能挖掘身边的案例,让学生结合生活去理解,课堂效率可以大大提高。在广州,学生熟悉又最能体现山区交通线路的地方要数白云山,课堂教学中我以白云山的登山公路路线图为情境背景,通过对登山公路的弯曲绕行探究,分析山区交通线路的选择。
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对比两幅图,在山区公路走“之”字形的规律深深地印在脑海里了。
3.山地隧道的建设
隧道建设选址问题中,学生经常有两个疑惑:建在山体的什么位置、哪种地质构造(背斜、向斜)适合建设隧道。这两个问题如果只靠学生的抽象思维,很容易出现思维误区,如果教学中借助工程图片的真实情境展示,就可以非常直观的让学生记住了。
通过这个隧道图的真实情境,可以很直观看出隧道建设的位置一般在山脚,而不是很多学生认为的山顶。再向学生展示隧道内部结构,通过与背斜向斜构造的对比可以明显得出:背斜的岩层形状与隧道的结构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都是向上拱起),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因此,往往是在背斜构造建设隧道。
综上,本堂课以《山地的形成》为例,主要通过图片展示、过程模拟演示来创设教学情境,并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学生比较熟悉的、直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很快从陌生又抽象的地理概念(岩层、背斜、向斜)和枯燥的文字中解放出来,对这些知识有了最直观的认识,学习难度大大降低,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大幅度提升。在经济、信息与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创设情境的途径也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不仅仅是模型、图片,还可以通过动画、视频播放,实验探究甚至实地考察等方式去模拟、获取教学情境,给学生以最真实、直观的知识体验。
三、结束语
教师对教材的把握要到位、合理设计课堂教学环节以及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环节中去是提高高中地理教学中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情境教学正是让学生积极参融入课堂的关键,它“让学生能够在生动形象的情境中展开地理学习,降低思维难度,提升地理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地理综合素养提升。”这是新课改下高中地理的重要教学理念和途径。在高中地理新教材中,许多相关地理知识的引入以及问题的提出与解决都是以地理情境为基础展开的。因此,实施情境教学模式地理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有效措施,也是新课改下高中地理教学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张淑营.高中地理教学中情景要素的作用及运用阐释[J].中国校外教育,2016.
[2]耿红霞.中学地理教学情境与应用[J].时代教育,2016.
[3]张立.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4]汪晓鹏.情境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地理教学,2017(13).
【关键词】教学情境;课堂效率;山地的形成
一、教学情境的内涵和重要性
高中地理情境教学是教师为了让学生更理解、掌握地理知识,精心设计地理教学环节,以教学目的为出发点,设计出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这些用以引起学生情感体验的情境,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境,也可以是模拟情境。地理情境教学强调学生和教师以及教学情境的互动与交流,关注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得到地理认知和个性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是一种能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中获得良好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
一方面,由于地理知识的繁杂性,传统的高中地理课堂大多枯燥乏味;另一方面现代学生大多来自城镇,接触大自然的机会较少,对不少自然现象难以理解,学习自然地理的难度很大,以至于学习兴趣低下。而情境教学模式下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关注学生对地理现象的感官认识,学生能够从不同的教学情境中充分体验地理知识的乐趣,对地理知识中的疑难问题也会自主地乐于探究,增强学习乐趣,十分有利于学生地理学习能力与探究能力的发展,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效率快速提高。现在,由于信息化教学的普及和物质资源的极大丰富,教师可以借助的情境素材越来也多,图片、视频、动画、实验……都可以成为很好的情境素材,教师如果能深入挖掘并合理运用这些情境素材用,课堂教学效率将会得到大幅提升。
二、教学情境创设的举例
人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内容涉及许多地质构造和应用,对于中学生、尤其是城市学生来说,由于长期生活在城市,缺少与自然环境的接触,对很多自然现象比较陌生,这些复杂的地质构造对于他们就更显得尤为抽象和枯燥,学习过程难度很大,通過一些情境的创设(尤其身边的或者比较熟悉的情境),则可以最大程度帮助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
1.褶皱山的教学情境设置
学生对于山地并不陌生,但山地的形成构造主要是由内部岩层结构决定,这对他们来说是比较陌生和吃力的,通过设置一些情境,可以帮助他们对这些陌生概念的清晰理解。褶皱山的教学情境设置可以从三方面入手:模型演示和图片展示。首先,向学生展示褶皱山的岩层示意图(一定强调是看岩层形状),通过实际图片让学生认识岩层。
通过模型现场演示褶曲的发生过程
结合褶皱山的真实情境,学生可以借助这个模型变化过程去探究、分析褶曲和褶皱山的发生过程(岩层收到挤压弯曲变形,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并理解褶皱和褶皱山的区别,即褶曲是岩层的弯曲形状,属于地质构造,而褶皱山是岩层弯曲后在地表凸起的形态,属于地貌形态。
然后,通过模型顶部展示背斜顶部破碎状态,学生可以直观到岩层破碎的现象。再通过梯度设问,学生讨论出背斜成谷的形成过程。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直观看到“岩层”,和岩层的变化过程,让这个在生活中难以观测到、时间漫长的地质过程直观呈现在课堂中的十几分钟,大大降低了学习难度,而且这种情境教学老师可以邀请学生参与进来,增加了他们的课堂参与度,对他们来说也是一次难得的学习体验。
2.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广州地处平原,学生对山地交通接触比较少,平时旅游中可能有所接触,但印象不一定深刻,交通线路选择又是生活中很常见的现象,如何在山区建设交通线一直困扰着不少学生。如果能挖掘身边的案例,让学生结合生活去理解,课堂效率可以大大提高。在广州,学生熟悉又最能体现山区交通线路的地方要数白云山,课堂教学中我以白云山的登山公路路线图为情境背景,通过对登山公路的弯曲绕行探究,分析山区交通线路的选择。
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对比两幅图,在山区公路走“之”字形的规律深深地印在脑海里了。
3.山地隧道的建设
隧道建设选址问题中,学生经常有两个疑惑:建在山体的什么位置、哪种地质构造(背斜、向斜)适合建设隧道。这两个问题如果只靠学生的抽象思维,很容易出现思维误区,如果教学中借助工程图片的真实情境展示,就可以非常直观的让学生记住了。
通过这个隧道图的真实情境,可以很直观看出隧道建设的位置一般在山脚,而不是很多学生认为的山顶。再向学生展示隧道内部结构,通过与背斜向斜构造的对比可以明显得出:背斜的岩层形状与隧道的结构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都是向上拱起),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因此,往往是在背斜构造建设隧道。
综上,本堂课以《山地的形成》为例,主要通过图片展示、过程模拟演示来创设教学情境,并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学生比较熟悉的、直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很快从陌生又抽象的地理概念(岩层、背斜、向斜)和枯燥的文字中解放出来,对这些知识有了最直观的认识,学习难度大大降低,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大幅度提升。在经济、信息与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创设情境的途径也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不仅仅是模型、图片,还可以通过动画、视频播放,实验探究甚至实地考察等方式去模拟、获取教学情境,给学生以最真实、直观的知识体验。
三、结束语
教师对教材的把握要到位、合理设计课堂教学环节以及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环节中去是提高高中地理教学中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情境教学正是让学生积极参融入课堂的关键,它“让学生能够在生动形象的情境中展开地理学习,降低思维难度,提升地理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地理综合素养提升。”这是新课改下高中地理的重要教学理念和途径。在高中地理新教材中,许多相关地理知识的引入以及问题的提出与解决都是以地理情境为基础展开的。因此,实施情境教学模式地理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有效措施,也是新课改下高中地理教学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张淑营.高中地理教学中情景要素的作用及运用阐释[J].中国校外教育,2016.
[2]耿红霞.中学地理教学情境与应用[J].时代教育,2016.
[3]张立.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4]汪晓鹏.情境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地理教学,201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