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进入了高信息时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将对语文教学产生巨大的影响,它将带来语文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的变革,带来学生学习观念的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和方法的改变,网络将对语文教学开辟一个新的天地。新课程标准下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将成为我国语文教育改革的一个新视点。教学中,我尝试通过互联网这片广阔的天地,优化语文教学,探索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的整合。
一、利用网络,拓展语文资源的新天地
《课程标准》中指出:“构建灵活开放的语文教材体系,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利用互联网信息丰富、资源多样、传播快捷等优点,搜集信息,查阅资料,可以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采集到广泛的知识,使学生的阅读面、知识面扩大,更好地学好语文。如《桂林山水》一课在预习时我让学生上网自由浏览有关该课的任意内容。上课伊始,没有直接导入新课,而是让学生交流课前查阅到的资料。课堂上,学生异常活跃,参与的热情空前高涨。同学们有介绍桂林的山怎么样的;有介绍桂林的水的静、清、绿的特点的;有介绍桂林的山和水跟别的地方有什么不同之处的。这一环节的设置真可谓“功”在互联网,“利”在课堂上。首先,它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作了充分的铺垫;其次,肯定了学生“在课前查阅资料解决问题,在主动求知中扫除理解课文的障碍”的学习行为,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再次,拓宽了课文学习的渠道,将学生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紧密结合在一起。
二、走进网络,实现学习过程的自主性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活动,突出了学生学习过程的自主性。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我利用网络优势,设计了几个学习板块:学海导航、课文朗读、迷津指点、精段赏析、拓展阅读。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并没有按照老师设计好的思路进行学习,而是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对各个板块进行了选择。平时基础较好的学生重点学习了“精段赏析”“拓展阅读”,基础较差的学生则把“课文朗读”“迷津指点”当作了重点。从这一现象中不难发现,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使语文课真正实现了教学过程中的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三、体验网络,感悟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活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章,或赞颂祖国大好河山,或托意于物,或抒发人间真情,或领略异国风光民俗……所有这些,由于某些方面的限制,学生在学习时很难把握作品的意境。用传统的教学,只能在局部应用音乐来渲染,利用图像来显示,运用文字来诠释,却不容易把它们有机结合,学生学习时费劲,收效甚微。而利用网络的超越时空性,下载有关声音、图像、文本、动画等信息,利用多媒体链接,能准确生动地再现当时当地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体验、感悟,给语文教学注入新活力,有助于突破重、难点,有助于情感熏陶,审美鉴赏,达到提高学习质量的目的。如: 在《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教学中,教师通过网络为学生提供声、像、文并茂的画面,直接展示教学难点,主导学生对重难点词句形象地理解,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春、夏、秋、冬”段中所描绘的种种景象和词句中准确用词的生动含义。教师一次又一次借用如画的美景吸引学生,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感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妙景象,体会用词的准确,并机动地安排了拓展欣赏环节,充分展现小兴安岭是个美丽的大花园。学生看到小兴安岭的真实画面,或惊讶、或陶醉,他们为亲自体会到大自然的美而愉悦,而有所感慨,有所抒发。在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有所体验后,教师适时地让学生谈出自己美的感受——这其中就蕴含着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训。紧接着,顺势激发学生的情感,指导朗读,使学生在声情并茂中反复揣摩领会。由此,水到渠成,深刻理解了词句的准确性,领会了作品。
如今网络已经渗透进我们的生活,渗透进我们的语文教学,所以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来优化我们的课堂,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服务,就成了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
随着我们对网络资源的逐步认识,随着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一、利用网络,拓展语文资源的新天地
《课程标准》中指出:“构建灵活开放的语文教材体系,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利用互联网信息丰富、资源多样、传播快捷等优点,搜集信息,查阅资料,可以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采集到广泛的知识,使学生的阅读面、知识面扩大,更好地学好语文。如《桂林山水》一课在预习时我让学生上网自由浏览有关该课的任意内容。上课伊始,没有直接导入新课,而是让学生交流课前查阅到的资料。课堂上,学生异常活跃,参与的热情空前高涨。同学们有介绍桂林的山怎么样的;有介绍桂林的水的静、清、绿的特点的;有介绍桂林的山和水跟别的地方有什么不同之处的。这一环节的设置真可谓“功”在互联网,“利”在课堂上。首先,它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作了充分的铺垫;其次,肯定了学生“在课前查阅资料解决问题,在主动求知中扫除理解课文的障碍”的学习行为,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再次,拓宽了课文学习的渠道,将学生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紧密结合在一起。
二、走进网络,实现学习过程的自主性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活动,突出了学生学习过程的自主性。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我利用网络优势,设计了几个学习板块:学海导航、课文朗读、迷津指点、精段赏析、拓展阅读。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并没有按照老师设计好的思路进行学习,而是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对各个板块进行了选择。平时基础较好的学生重点学习了“精段赏析”“拓展阅读”,基础较差的学生则把“课文朗读”“迷津指点”当作了重点。从这一现象中不难发现,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使语文课真正实现了教学过程中的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三、体验网络,感悟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活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章,或赞颂祖国大好河山,或托意于物,或抒发人间真情,或领略异国风光民俗……所有这些,由于某些方面的限制,学生在学习时很难把握作品的意境。用传统的教学,只能在局部应用音乐来渲染,利用图像来显示,运用文字来诠释,却不容易把它们有机结合,学生学习时费劲,收效甚微。而利用网络的超越时空性,下载有关声音、图像、文本、动画等信息,利用多媒体链接,能准确生动地再现当时当地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体验、感悟,给语文教学注入新活力,有助于突破重、难点,有助于情感熏陶,审美鉴赏,达到提高学习质量的目的。如: 在《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教学中,教师通过网络为学生提供声、像、文并茂的画面,直接展示教学难点,主导学生对重难点词句形象地理解,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春、夏、秋、冬”段中所描绘的种种景象和词句中准确用词的生动含义。教师一次又一次借用如画的美景吸引学生,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感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妙景象,体会用词的准确,并机动地安排了拓展欣赏环节,充分展现小兴安岭是个美丽的大花园。学生看到小兴安岭的真实画面,或惊讶、或陶醉,他们为亲自体会到大自然的美而愉悦,而有所感慨,有所抒发。在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有所体验后,教师适时地让学生谈出自己美的感受——这其中就蕴含着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训。紧接着,顺势激发学生的情感,指导朗读,使学生在声情并茂中反复揣摩领会。由此,水到渠成,深刻理解了词句的准确性,领会了作品。
如今网络已经渗透进我们的生活,渗透进我们的语文教学,所以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来优化我们的课堂,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服务,就成了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
随着我们对网络资源的逐步认识,随着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的明天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