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公民参与是现代公共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促使公共部门实现其公共责任和良好治理的一个重要手段。目前我国公民参与有了很多基础和制度保障,公民参与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尽管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发展的前景越来越好
关键词:公民;公民参与;参与形式
公共管理,是公共机构运用公共权力对社会公共事务所进行的管理。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如果没有公民参与,公共权力的运行就可能偏离社会公共目标,甚至导致公共权力的异化现象。当代中国在公共管理实践中,积极探索扩大公民参与问题,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一、中国公民参与的基础和制度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章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中国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最重要的政治基础。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章还详细地规定了中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如:中国公民除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中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有宗教信仰自由;中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人格尊严和住宅不受侵犯;中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中国公民对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等等。这些及相关的法律规定,为中国公民积极参与公共管理奠定了法律基础。
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这为中国公民参与公共管理奠定了重要的经济基础。中国经济的发展,推动和促进了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目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公民文化水平的提高,极大地增强了公民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为中国公民参与公共管理奠定了重要的文化基础。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社会转型也在加速———中国正在由自给、半自给的产品经济社会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转型,正在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正在由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型,正在从封团、半封团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型,正在从同质单一性社会向异质多样化社会转型,正在
从伦理型社会向法理型社会转型。中国社会所发生的重要的结构性变化,为中国公民广泛参与公共管理奠定了日趋坚实的社会基础。
为了保障公民广泛参与公共管理,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就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80年代以来,中国通过改革,使这些制度不断完善。与此同时,在中国国有企事业单位,还建立了职工代表
大会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为中国公民参与公共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中国公民参与的主要形式
在中国,公民参与公共管理,是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实现的。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几种:
(一)选举
选举是中国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最重要的形式之一。分为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两种。通过选举,选民可以直接表达自己的利益和意愿,公共机构也可以通过选举,比较准确地了解选民的价偏好,更有效地为公民和社会服务。
(二)村民自治
中国村民自治已经走过了近20年的历程。1998年11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正式颁布实行,标志着中国村民自治走上了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中国村民自治,是中国公民参与基层公共管理的一种有效形式,它对中国公共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公共管理决策过程中的公民参与
为使公共管理决策更加符合实际,符合公民利益和愿望,中国从地方到中央,创造了许多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新形式。
1.政治协商会议。多年来,人民政协在政治协商、民主监督、调研咨询、批评建议等参政议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89年,全国政协制定了《关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暂行规定》,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在这两个文件的推动下,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走上了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
2.公示制。近年来,许多地方在干部选拔等方面,推行了公示制。所谓公示制,即在干部选拔过程中,将被选拔对象的有关情况公之于众,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再作决策。这种形式,既便于公民参与和民主监督,也有利于克服干部任免上的不正之风。
3.听证会。许多地方政府在决定与公民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公共物品分配时,采取听证会的形式,邀请各方面群众代表,直接听取群众意见,以便使决策符合实际和公众的意愿。
4.职工代表大会。中国绝大多数国有企事业单位都建立了职工代表大会,对企业和事业单位管理中的重大问题,直接听取职工代表的意见。这是中国国有企事业实行民主管理的一种重要形式。
5.建立智囊团。为使公共管理科学化,从中央到地方,许多政府都建立了智囊团,吸纳各方面专家参与决策,从而既发挥了专家的作用,又减少了决策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四)公民监督
公民监督是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另一重要形式,可分为两种,即组织性监督和非组织性监督。组织性监督,最典型的是民主党派的监督。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在监督执政党和政府工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监督大都是高层次的、带有方向性的监督非组织性的监督,即群众自发的、个体性的监督。为方便群众监督,中国建立了信访制度和举报制度。县级以上政府还设立了信访局,有关职能部门公布了举报电话。通过公民监督,有效地遏制了公共权力的腐化现象。
三、改进和完善公民参与
目前,中国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制度化程度不高,在一些地方和单位,公民参与往往流于形式。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加强法制化和制度化建设。通过法制,依法明确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途径、机制和基本程序,依法保障公民参与权力。对于防碍公民参与的行为,要依法予以纠正,对于故意阻碍和破坏公民参与并造成恶劣影响的机关或个人,要依法予以惩处。只要公民参与的渠道畅通了,机制健全了,法制完善了,那么,中国公共管理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就必然会成为现实。
关键词:公民;公民参与;参与形式
公共管理,是公共机构运用公共权力对社会公共事务所进行的管理。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如果没有公民参与,公共权力的运行就可能偏离社会公共目标,甚至导致公共权力的异化现象。当代中国在公共管理实践中,积极探索扩大公民参与问题,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一、中国公民参与的基础和制度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章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中国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最重要的政治基础。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章还详细地规定了中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如:中国公民除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中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有宗教信仰自由;中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人格尊严和住宅不受侵犯;中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中国公民对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等等。这些及相关的法律规定,为中国公民积极参与公共管理奠定了法律基础。
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这为中国公民参与公共管理奠定了重要的经济基础。中国经济的发展,推动和促进了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目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公民文化水平的提高,极大地增强了公民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为中国公民参与公共管理奠定了重要的文化基础。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社会转型也在加速———中国正在由自给、半自给的产品经济社会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转型,正在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正在由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型,正在从封团、半封团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型,正在从同质单一性社会向异质多样化社会转型,正在
从伦理型社会向法理型社会转型。中国社会所发生的重要的结构性变化,为中国公民广泛参与公共管理奠定了日趋坚实的社会基础。
为了保障公民广泛参与公共管理,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就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80年代以来,中国通过改革,使这些制度不断完善。与此同时,在中国国有企事业单位,还建立了职工代表
大会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为中国公民参与公共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中国公民参与的主要形式
在中国,公民参与公共管理,是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实现的。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几种:
(一)选举
选举是中国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最重要的形式之一。分为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两种。通过选举,选民可以直接表达自己的利益和意愿,公共机构也可以通过选举,比较准确地了解选民的价偏好,更有效地为公民和社会服务。
(二)村民自治
中国村民自治已经走过了近20年的历程。1998年11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正式颁布实行,标志着中国村民自治走上了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中国村民自治,是中国公民参与基层公共管理的一种有效形式,它对中国公共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公共管理决策过程中的公民参与
为使公共管理决策更加符合实际,符合公民利益和愿望,中国从地方到中央,创造了许多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新形式。
1.政治协商会议。多年来,人民政协在政治协商、民主监督、调研咨询、批评建议等参政议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89年,全国政协制定了《关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暂行规定》,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在这两个文件的推动下,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走上了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
2.公示制。近年来,许多地方在干部选拔等方面,推行了公示制。所谓公示制,即在干部选拔过程中,将被选拔对象的有关情况公之于众,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再作决策。这种形式,既便于公民参与和民主监督,也有利于克服干部任免上的不正之风。
3.听证会。许多地方政府在决定与公民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公共物品分配时,采取听证会的形式,邀请各方面群众代表,直接听取群众意见,以便使决策符合实际和公众的意愿。
4.职工代表大会。中国绝大多数国有企事业单位都建立了职工代表大会,对企业和事业单位管理中的重大问题,直接听取职工代表的意见。这是中国国有企事业实行民主管理的一种重要形式。
5.建立智囊团。为使公共管理科学化,从中央到地方,许多政府都建立了智囊团,吸纳各方面专家参与决策,从而既发挥了专家的作用,又减少了决策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四)公民监督
公民监督是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另一重要形式,可分为两种,即组织性监督和非组织性监督。组织性监督,最典型的是民主党派的监督。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在监督执政党和政府工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监督大都是高层次的、带有方向性的监督非组织性的监督,即群众自发的、个体性的监督。为方便群众监督,中国建立了信访制度和举报制度。县级以上政府还设立了信访局,有关职能部门公布了举报电话。通过公民监督,有效地遏制了公共权力的腐化现象。
三、改进和完善公民参与
目前,中国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制度化程度不高,在一些地方和单位,公民参与往往流于形式。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加强法制化和制度化建设。通过法制,依法明确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途径、机制和基本程序,依法保障公民参与权力。对于防碍公民参与的行为,要依法予以纠正,对于故意阻碍和破坏公民参与并造成恶劣影响的机关或个人,要依法予以惩处。只要公民参与的渠道畅通了,机制健全了,法制完善了,那么,中国公共管理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就必然会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