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茶山不老,倚邦人常青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j82319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洱茶是我国十大名茶之一,原产于滇西南,因集散于普洱府而合名,元朝时被称为“普茶”,在明朝万历年间才定名为“普洱茶”。普洱茶历经千年的岁月流转,积淀下了无与伦比的文化宝藏,从三国时的“武侯遗种”到《红楼梦》中的“女儿茶”,几经轮回,历经风风雨雨,目睹人间百态,遗贸下悠久的历史文化。
  探尋普洱茶文化,倚邦茶山是个绝对不能绕过的地方,普洱茶在清代辉煌了170年,第一块基石便是倚邦,它是云南普洱茶六大古茶山之一,也是六大古茶山中海拔较高的茶区,香高馥郁,茶汤细腻,苦涩味轻,回甘好,清心爽口,品倚邦,苦甜交融而又暗含霸气的醇厚滋味,饱满的口感让人心醉,卓而不群的香气隐现君子之风。
  倚邦古茶山位于西双版纳勋腊县象明乡,从普洱往南行沿着茶马古道经思茅、倚象、勐旺过补远江便进人倚邦山,倚邦茶山面积约360平方公里,包括原倚邦区的一乡和二乡,南连蛮砖茶山,西接革登茶山,东临易武茶山,习崆、架布、曼拱等子茶山皆在其范围内,共约19个自然村组成倚邦茶山。倚邦在傣语中,被称为“唐腊”倚邦,即茶井的意思,倚邦茶山下面有很多寨子,古树茶都极为优秀,其中倚邦(正寨)、曼松、熠崆、架布、曼拱等都是著名的茶叶产区,曼松更是作为贡茶进人了朝堂,为清代皇家最重视的贡茶之一。如同每一个地域的开端,倚邦凭借着丰富的茶树资源与优握的种茶环境,最初吸引了人们迁移到这个偏远山林中定居,开始了这个地方的传奇故事。而倚邦古镇的起点,仅是商贩到倚邦茶山采购茶叶所必经的一个落脚点,马帮们驮运茶叶停靠于此,这也就是后世闻名世界的茶马古道的起点。先有了茶,而后有人,倚邦古镇因茶而生,发展成为商贩云集、人口繁密、车水马龙的集镇,几百年来,这里一直是著名的普洱茶产区,并发展壮大成了除普洱、思茅之外的大型茶叶集散地。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造就了品质一流、醇香回甘的倚邦古茶,随着茶叶市场的不断壮大,几条商道以倚邦为中心,向周边四通八达地辐射开去,通往西北运进川、康、藏,从东南运到老挝、越南、泰国、香港,再经海上销往日本、欧洲。马帮们以倚邦为起点,翻山越岭,日复一日奔波在这些商道上,用血肉之躯走出了一条条承载经济文化的大道——茶马古道。
  早在唐宋时期倚邦就已开始出产茶叶,明末清初是倚邦茶发展最为繁盛的时期,吸引了无数茶客和商人涌人,往来云集,饮茶品茶风靡一时,倚邦也借此一度成为六大茶山之首。直到清咸丰年间,清王朝日渐衰落,加上滇西发生战乱,法国人割占了西双版纳的土地,大批种茶人背井离乡,倚邦及相邻的茶山开始走向衰落,可即使茶叶遭受了空前的打击,倚邦依然还有十多家老茶号在坚持经营,茶马古道的重要地位也未曾改变过,倚邦作为茶马古道重镇的重要地位已经永远的载人了史册,被人们所铭记。至今在台湾、香港还有人珍藏着倚邦和易武的七子饼茶,据说保存期上80年的倚邦和易武的七子饼茶可以和黄金等价。
  倚邦最终的衰落是在1942年,攸乐山的攸乐人起义攻进了倚邦,三天三夜的大火将倚邦烧得残垣断壁,成了一片瓦砾,几百年筑就的古镇毁于一旦,无数精美的建筑化为灰烬,随后而来的瘟疫更是雪上加霜,本就岌岌可危的倚邦遭到了致命一击,陷人绝境,曾经人声鼎沸的经济中心倚邦就这样没落了。以茶为生的农户和商人们被迫远走他乡,土地荒芜,满目萧条,昔日车马喧喧的古镇和街道苍痍满目,如今再走进倚邦,还能闻到古茶的清香,还能看到茶号遗址、街中央的青石条,大殿的柱脚,破损的石狮,地里的压茶石,墙脚的古匾等等,这些遗物、古迹是凝固的历史,记载着倚邦的伤痛和它曾有的传奇,诉说着倚邦曾经的繁华,承受着岁月的侵蚀,无声地叹息着历史的沧桑与悲哀。
  经此一役,倚邦经济变得萧条了起来,这里成为了贫困山区,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昔日千金难求的贡茶没有了销路,熙熙攘攘的城镇变得环堵萧然,倚邦农民的生活变得困难起来,鼎盛时居住多达千户的城镇如今只剩下百十户人还在守护着先人种下的茶树,他们大多为茶商的后裔,不愿将祖先的财富丢弃。而倚邦古镇辉煌的过去成为了当地居民口口相传的故事,这些故事不知流传了多少年,却从未褪色。他们也从未放弃过复兴倚邦的希望,一直在想办法重振倚邦茶的雄风,家家户户仍守住旧业,种茶做茶,虽然这里不见了当年的繁华和喧嚣,但这片水土出产的倚邦茶依然内涵丰富滋味醇厚,是普洱茶中的精品。2014年,当地第一家庄园发展模式的茶企被创立,当地人融合了当代新科技的同时采取古法土灶铁锅全手工杀青,竹编簸箕席巴全日光干燥,再经传统石磨定型压制,较好呈现了昔日倚邦古茶风采,让外界再一次看到了倚邦茶,想起了倚邦的传说。
  随着当地人的不断努力,最近几年,兴盛的茶产业让倚邦茶农富了起来,并吸引了更多外地茶商来到倚邦建厂、购茶。如今,倚邦随处可见茶庄、茶室、茶叶初制所,沉睡百年的倚邦茶山苏醒了。据不完全统计,到去年,倚邦村有茶叶初制所100多家,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茶园和茶室门面,收人不菲。随着倚邦茶的复兴,倚邦诸多沉睡的普洱茶历史文化逐渐被解锁,为了做好古镇和古茶园的保护工作,当地政府不断加大投人力度,修建了24公里砂石路,加强对遗存古迹的日常管理保护工作,对古镇遗存下来的关于茶叶管理的村规民约的石刻牌匾等遗迹进行统一管理,保存了古镇的历史文化品位,并开发出更多的旅游资源。悠长的时光,就这样在岁月的更替中悄然流淌。
  在中华茶文化的历史演进中,着真、善、美的崇高精神始终蕴含其中,普洱茶文化作为中华茶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早已融人广大品饮茶者的生活,传扬到了海外。普洱茶文化内容十分广泛,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早已与云南民族文化融合,在这个特殊的文化背景下,它不但包含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更具有文物价值和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价值,茶文化的茶艺、茶道、茶德,通过茶的生产制作而产生,随着品茶鉴茶而升华。倚邦的传奇故事让倚邦人民在长久的侵染下拥有了勇敢、坚强、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美好品质,而这些精神又在倚邦人做茶的过程中被注人倚邦茶,传播到世界各地,可以说,倚邦茶本身就是历久经年的一段历史文化。品鉴倚邦茶,除了其色香味之外,更重要的是了解倚邦的人文历史和精神文化,让人们对倚邦茶文化的精神及灵魂有充分的了解,它与自然、民族、经济、文化紧密相连,其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随着人们的观察、体验、联想,早已从饮茶的物质享受上升到茶与人生哲学的结合、并上升至哲理高度的精神展现,陶冶个人情操,并传播中国文化,为倚邦茶插上腾飞的翅膀。
  倚邦,海拔最高古茶山,浴火涅槃,因茶而荣耀,因茶而重生。
  编辑/徐展
其他文献
茶是有前世今生的。茶的前世在山中,每日餐云饮露,收集晨风的轻柔,春雨的清润,泥土的芳醇,野花的香气。然后再酝酿成甘苦清幽的醇美,等待着在下一世释放。  茶的今生在一只白瓷盏里起落沉浮,在水中重拾那些烟云过往,把回忆一点点释放。水便有了颜色有了清香,这一泡水也就有了名字称之为茶。明黄清澈的茶汤,袅袅升腾地云烟氤氲着茶的前世今生和云水茶心。  茶是武夷山的大红袍,杯是德化的白瓷,水是太行的山泉,想来这
期刊
闲中一盏建溪茶。香嫩雨前芽。  砖炉最宜石铫,装点野人家。  三昧手,不须夸。满瓯花。  睡魔何處,两腋清风,兴满烟霞。  一一[宋]张抡《诉衷情·闲中一盏建溪茶》
期刊
雨是一场短暂的栖居。没有永远的晴天,却也没有落不停的雨,雨来的地方是天上的云,留驻的地方是人间的水。  云水之间,经过一场雨。雨水有时浙沥沥,有时哗啦啦,还有的时候奔涌急促,像是生命中的某些改变。  如加缪写过的那场雨,是在萦绕数月的疫情终于结束后。雨水冲刷,大地又流淌出生生不息的鲜活。天生的灾,天自会灭,放在更大的纬度上去看,悲伤也只是时代的悲伤,人间冬去春会来,否卦后面跟着泰。  其间周转,受
期刊
在中国,至迟在1.3万年前的山顶洞人时期,人们开始在亲人的尸体周边撒放朱砂粉,表明灵魂观念已经存在。春秋战国之际,原始“灵魂不灭”的思想进一步发展成为了“魂”“魄”二元观,阴阳、五行观念也在此时大行其道。人们认为,人死后“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礼记·中庸》云:“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厚葬构成了此阶段人们的丧葬观。战国后期社会上出现追求长生不老的求仙观,人们慢慢地相信,通过修行或求得长生不
期刊
终日里喝茶看书,倒是养出个好性子。尤其爱倒腾些瓶瓶罐罐,杯子碗盏。时间久了,日日里都要抽出时间来擦拭摆放,总是个独处寄情的好时光。爱上茶的时候,你也就学会了享受孤独,从茶里泡出一番天地来。  若是想要喝上一杯佳茗,却也少不得各种繁杂的工序准备。从择茶,择器,择水还需要在一个清气爽朗的好时间,与爱茶的友人认认真真的对饮。一盏好茶不打断的喝上个七,八泡,茶尽人醉。但是这样集中性的一个时辰也是不多有的。
期刊
茶路漫漫,与君共享。  小时候,第一次听到的茶,是蜀地深山里的“老鹰茶”。  云雾深处,崖边野坡,松竹邀月。  每到盛夏,老鹰茶是蜀人最“安逸”的解暑圣品。  记不得是什么时候了,也不记得是在哪里,喝到了一碗老鷹茶。  汤色清澈红亮,香气清新人骨,甘冽——隐约山间流水的气息,许多年来缠绕着记忆,忘不了。  有一年,妈妈说云大叔子家有老鹰茶,我们都新奇地跑下去看。茶树稀疏矮小如灌木,不是我想象中老鹰
期刊
当我们身心疲倦,一杯清茶在手,闭目遐思,即使在斗室之中也会产生心旷神怡的效应,甚至如一句广告词所说的“它会带给你好心情”。这大约也是常人都能够体会得到的;但是,不能据此便任意贬低其实用的功能和价值。因此,我总觉得《红楼梦》中的妙玉也太矫情了一些。在“品茶拢翠庵”一回中她说:“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为解渴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这不仅过度夸大了饮茶的审美意义,还有一杆子将我辈俗人全部轰到牛棚骡圈
期刊
“平子去已久,余风今复追。未必游春草,王孙自不归。路高村反出,林长鸟更稀。寒云间石起,秋叶下山飞。西河方阅训,诅得解朝衣。”这是南朝梁代文学家、书法理论家庚肩吾写下的《游甑山》。可见,魏晋南北朝时期,甑山就是名人雅士的神往之地。  甑山在安徽省当涂县城东7.5公里姑孰镇境内。这里有一片蜿蜒起伏的群山,峰皆不高,不过一两百米,却森林茂密,葳蕤葱笼。  人山,可见一峰壁立百仞,群山环供侍立,“尊重如袍
期刊
因为一场天花,选定了一位天子,这在我国历史上,恐怕是绝无仅有的一次权力交接了。  “天花”二字,听起来浪漫,容易让人联想到“天女散花”“天花乱坠”之类的神话。但在很长一个历史时期内,天花病毒却是人类的第一杀手,曾夺去无数人性命。即便是医疗保健措施相对优握的帝王,如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五世、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和路易十五、清朝皇帝顺治、康熙、咸丰和同治等,都曾染上天花病毒,或是不治身亡
期刊
我参加过一场很讲究的茶道沙龙,席间喝明前茶,听古琴奏《鸥鹭忘机》,打香篆的老师执着于让每一个人观赏香篆的模样,仔细闻,燃香里有乳果的清甜。来宾包括我都穿着素雅的棉衫(这是茶会主人的唯一要求),大家端坐着,气定神闲地端杯、交谈,在很宋朝风格的茶室里,赞叹插着松竹和小苍兰的花器很美。不可否认,所有陈设都是美的。当有人谈到千利休先生和日本茶道,我听到的唏嘘都是较柔美的,大致是在慨叹中国茶道式微但好在这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