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天上的云,如御茶的水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fbandf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雨是一场短暂的栖居。没有永远的晴天,却也没有落不停的雨,雨来的地方是天上的云,留驻的地方是人间的水。
  云水之间,经过一场雨。雨水有时浙沥沥,有时哗啦啦,还有的时候奔涌急促,像是生命中的某些改变。
  如加缪写过的那场雨,是在萦绕数月的疫情终于结束后。雨水冲刷,大地又流淌出生生不息的鲜活。天生的灾,天自会灭,放在更大的纬度上去看,悲伤也只是时代的悲伤,人间冬去春会来,否卦后面跟着泰。
  其间周转,受苦的总是心劫与身历者。方方说“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令人悲戚。
  多想给你慰藉,多想说东湖的梅,武昌的鱼都在最好的季节里等你。多想默坐片刻,相对温存。多想为你制一泡茶,用存素的心,辟柴架火,采鲜叶,尘寰绝,辗转反侧,只煎茶不煎心,待蒸青慢煮还取雨水这日十钱的雨。
  春水原是一味药,称无根。每年阳历二月十九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30度,为雨水。立春后,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
  雨滋润着大地,又长出新芽。其中的一株,便是茶。茶也是一味药,古书称苦茶。以春水御春茶,待收缩的嫩叶重新绽放,灿然又是一个春天。
  水之于茶,是最紧要的。《茶疏》说:无水不可与论茶。袁枚写《随园食单·茶单》,劈头第一句就是“欲治好茶,先藏好水”,于是七碗生风,一杯忘世,非饮用六清不可。始作《茶酒单》。新茶尚需一些日子,好水先乘东风来。且让我们一盏盏泡下去,就着水雾,且说说话。
  小龙团茶&惠山泉
  作者:苏轼
  无锡城中有座惠山,山有九陇,高僧辈出。山下有一眼泉,名惠山泉。被唐代茶圣陆羽称为:天下第二泉。但第一泉式微,只余惠泉,已是名声最盛的。又历数百年,苏轼拜访一位道人,路过此地写下: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天上的小团月即是小龙团茶,也是龙园胜雪茶。因其形嵌龙刻风,其茶品色如白雪而得名。
  烹茶之法:
  水温:95度
  ①、烹茶之具:紫砂壶
  ②、烹茶之水:惠山泉
  ③:茶叶:可以岩茶替
  宜春和景明之日,携好友三五,于惠山下置席为乐。设防风炉,煮惠泉水;掇山野花,人真胆瓶。徐风吹来,岩骨生香。当是时节,不在言,不在默,于赏心者共此。
  罗芥茶&闵汶水
  作者:蜀人张岱
  罗芥茶是茶,闵汶水却不是水。这个故事要从400年前说起,茶淫橘虐、好鲜衣、好美婢的张岱先生,从朋友周墨农那儿听说了一个人。于是便要去拜访,访了三次,主人均避而不见。最后一次,他耍了无赖,终于一见上。
  见上的那个人,叫闵汶水。
  有客来至,汶水亲自当炉,投茶旋煮,速如风雨。煮的那味茶,叫罗芥茶,而煮茶的水,主人说是惠泉水,张岱说不似,距泉千里,一路颠沛,水性不失,怎么能做到呢?汶水遂一一告诉,岱于是大喜。
  整场的相遇,是层层递进,螺旋上升的。如一泡好茶,初喝即佳,经过三四泡后,却是一泡比一泡好。
  烹茶之法:
  水温:90度
  ①、烹茶之具:白瓷盖碗
  ②、烹煮之茶:罗芥茶
  ③、烹茶之水:以闵汶水之心,则不拘水、不拘茶。闵汶水是什么心呢,视其环境,净几明窗;观其投茶,心平气静;见其待水,细致得法。
  知己相遇,在琴则伯牙子期之“高山流水”,在诗则苏子朝云之“不合时宜”,在茶则有《陶庵梦忆》中之《闵老子茶》。在世间的一切相遇,无论借器证道,还是寓道于器,若论其究竟处,还是返归于人。
  三清茶&梅蕊雪
  作者:十全弘历
  第一次喝三清茶,是在北京后海公园,一个清代的亭子里,和好友席地而坐,也只是闲散地聊几句天。那时她泡的茶,就是三清茶。我没忍住,问了句“怎么了?”言下之意,饮料也能当茶吗?
  她哈哈哈大笑,说这不怪她,怪只怪在乾隆爷的亭子里,也只有乾隆爷的茶最相益。
  三清茶取梅花、松實、佛手为料,以隔年的雪水泡制。乾坤亲自作诗,并注到:以雪水沃梅花、松实、佛手嗓之,名曰三清”。据传,那时在宫廷里,常有皇帝主持的三清茶宴,逢宴必作诗。
  美则美矣,我始终觉得三清茶不是茶,十全皇帝的诗也不是诗。但也不失为一种可爱。
  烹茶之法:
  水温:100度
  ①、烹茶之具:青花盖碗
  ②、烹煮之茶:梅、松、佛手
  ③、烹茶之水:镯起的梅蕊雪
  千古绝响的小团茶是宋徽宗赵估所制,别出心裁的三清茶是乾隆爷弘历首创。千古之下,物随人转,是什么样的人,就会有什么样的茶或水的呈现。物哪有贵贱啊,只是相宜而已。
  茶叶虽有万千,饮茶人不计其数。但御茶的水,粗略分类,大抵有如下几种:
  1、山泉水:镇江的冷泉、无锡的惠山泉、杭州的虎跑泉、济南的趵突泉都是比较好的,至今可以泉水;2、江河湖:皆在地表,工业一旦污染,则二类所有选项尽废;
  3、雨水与雪水:又称无根水,然而取决于空气,空气佳则水好;
  4、纯净水:相比矿泉水,其实是纯净水更适合泡茶,大抵因为它“本来无一物”,所以于茶才是真正的上善之水吧;
  5、自来水:如需用之,煮久一点。另:银壶可以软化水;铁壶次之;铜壶又次之。南水较北水,略柔软。但个种滋味,任君自选。恰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茶亦不宜多饮,三味已是登顶造极。春日迟迟,徐风再采新茶同茗。
  希望那时风雨已歇,遍地已唱阳春曲。以春水,御春茶,不是闲情,更是安住。万千春天,也是自此生出。
  编辑/徐展
其他文献
在神话故事中,神农尝百草,以茶解百毒,留下了茶文化起源的传说。若论“中国茶史”的起源,到目前为止是众说纷纭,争议未定,大致说来,有先秦说、西汉说、三国说。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最早是在两晋北朝,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仕。唐代开元以后,中国的“茶道”大行,饮茶之风弥漫朝野,宋承唐代饮茶之风,日益普及。文人雅士饮茶之时,往往以诗词吟咏,历代的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了不少精美茶诗、茶词和茶曲,真是咏之不尽,赋
期刊
中国传统插花,是美好的艺术。它与中国茶艺术有深厚的渊源,可谓是姊妹艺术。  明代袁宏道著有插花名著《瓶史》,写的是儒生文士的插花韵味,其中提到茗赏:“茗赏者上也,谭(谈)赏者次也,酒赏者下。”茗赏即饮茶赏花。茶之清逸,更适合文士高雅之品味,比谭赏、酒赏都要高。  事实上,在茶室或举办茶会的庭院、山林间设茶品饮、赏花,或就在山林野花间品茶赏花,即茗赏的源头,其来源实在很早。这是由热爱宇宙自然山水的传
期刊
北苑春风,方圭圆璧,万里名动京关。碎身粉骨,功合上凌烟。尊俎风流战胜,降春睡、开拓愁边。纤纤捧,研膏浅乳,金缕鹧鸽斑。  相如,雖病渴,一觞一咏,宾有群贤。为扶起灯前,醉玉颓山。搜搅胸中万卷,还倾动、三峡词源。归来晚,文君未寐,相对小窗前。  一一[宋]黄庭坚《满庭芳·茶》
期刊
一谈起茶点,固然离不开果子。春樱花、夏秀水、秋红叶、冬白雪,一年四季,一盞茶,不同的景致之下,总有不同的搭配,佐味茶的苦味和生涩。樱饼、羊羹、栗子茶巾绞、蕨饼则是常见的和果子。  大部分人知道果子是在日本的茶席上,但鲜少人了解和果子的起源也来自中国唐朝时期的唐果子,是一种由米、麦、豆制成的油炸年糕,起初多供奉于庙堂而非民间,后来传至日本也就是我们口头常说的“和果子”,随着历史的承传,果子也从庙堂之
期刊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到宋代已经发展到了极致,谓之“兴于唐,而盛于宋”。  宋人蔡絛《铁围山丛谈》有言:“茶之尚,盖自唐人始,至本朝为盛,而本朝又至佑陵时益穷极新出,而无以加矣。”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朱雀门外街巷》亦载:“以南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街心市井,至夜犹盛。”宋代茶文化之繁荣由此可见一斑。  著名美学家蒋勋也曾说过:“宋代的极简美学,领先世界一千年。”  在浩如
期刊
中唐时期,大乱初定,百废待兴,长安城中那座曾经无比辉煌的宫殿也重新闪耀着东方第一大国的气派。也许是早朝刚下,此时殿内并无文武百官,止一案,一炉,一盏,又有主客二人对坐而已。主者谁人?唐代宗也,客者谁人?高僧积公也。相传积公和尚善饮茶,不但能辨茶叶的由来,而且还可以辨煎茶之水的出处。代宗亦嗜茶,遂请积公和尚前来相饮。炉上有壶,待壶中水开,代宗命宫中煎茶好手,取过上等茶叶,沏好一盏,送与和尚,和尚止饮
期刊
团茶的大量出现见于宋代,皇室大量引进龙团凤饼。龙凤团茶饼有“始于丁渭,成于蔡君漠”之说。宋真宗咸平年间,丁渭任福建转运使,监造贡茶饼使创龙凤团茶,后由蔡君漠接任丁渭之职,在龙凤团茶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创制出小龙团茶。专供皇室享用的龙团凤饼,不仅运输方便,还是精美的工艺品。  欧阳修在《归来录》中说,“茶之品,莫贵于龙凤,谓之团茶,凡八饼重一斤。庆历中蔡君漠为福建路转运使,始造小片龙茶以进,其品绝精,
期刊
自饮茶成风,在文人士族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茶文化后,茶这样洗涤心灵的事物牢牢占据了文人雅士的心,成为多少文人爱不释手的心头好。其中,就有一位明代的散文家,张岱。  说起张岱,大家一点也不陌生。他出身仕宦家庭,早年生活优裕,漫游八方,明朝灭亡后,他避居山中,布衣长发,于落拓不羁和穷愁潦倒中著书立说,直至生命的终点。正是因为在国破家亡中冷眼看世,他在《陶庵梦忆》里所描绘的种种美好的事物,才显得更加的美好
期刊
茶是有前世今生的。茶的前世在山中,每日餐云饮露,收集晨风的轻柔,春雨的清润,泥土的芳醇,野花的香气。然后再酝酿成甘苦清幽的醇美,等待着在下一世释放。  茶的今生在一只白瓷盏里起落沉浮,在水中重拾那些烟云过往,把回忆一点点释放。水便有了颜色有了清香,这一泡水也就有了名字称之为茶。明黄清澈的茶汤,袅袅升腾地云烟氤氲着茶的前世今生和云水茶心。  茶是武夷山的大红袍,杯是德化的白瓷,水是太行的山泉,想来这
期刊
闲中一盏建溪茶。香嫩雨前芽。  砖炉最宜石铫,装点野人家。  三昧手,不须夸。满瓯花。  睡魔何處,两腋清风,兴满烟霞。  一一[宋]张抡《诉衷情·闲中一盏建溪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