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水稻最大的天敌之一是水稻螟虫。随着当前我国环境的日益恶化,很多水稻产区都发生极大的不良反应,并且出现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基于此,本文主要以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为例,阐述了该地水稻遭受螟虫侵害的现状,分析了水稻螟虫的特质及产生的危害,并提出相应的水稻螟虫防治方法。
关键词:水稻螟虫;现状;特征;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DOI编号:10.14025/j.cnki.jlny.2019.15.039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我国水稻品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国家在积极推广轻型的水稻栽培技术,此外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及害虫的抗药性正在快速形成,直接导致我国水稻螟虫的井喷式爆发,这极不利于我国水稻种植技术的发展。水稻螟虫也称钻心虫,而其中的二化螟、稻褐边螟以及大螟都属于水稻螟虫。而发生最频繁以及严重的就是二化螟和三化螟。当前主要分布于我国的沿海地区以及沿江平原地区。而幼虫钻蛀水稻茎秆就是其主要的为害物,最容易受到伤害的是水稻分蘖期以及孕穗期,会直接导致死孕穗、白穗、枯心苗以及瘪谷现象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水稻产量。目前,我国的农业害虫占第一位的是水稻螟虫,其年发生世代多、受害范围非常广、虫口密度非常高、受害的程度非常重、持续的时间非常长,这些因素都直接加大了水稻螟虫的防治难度,给我国农业经济带来巨大损失,成为当前严重制约我国水稻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1水稻螟虫的基本特征
1.1产卵的基本习性
众所周知,水稻螟虫一般会在高大以及密实的水稻里面产卵,而水稻的叶鞘或基部叶片是水稻螟虫产卵最常见的部位,其结构形态是鱼鳞状,约为100颗,其长约为3mm,颜色是乳白色至灰黄褐色,其幼虫长10~28ram,一般是灰褐色,而其末龄的幼虫体长约20~30mm,全身呈现出淡褐色,而其蛹长10~28mm,其头部呈现红褐色。此外,还有一种俗称蛾子,体长大概10-20ram,全身呈现出灰黄褐色,大概有8个小黑点在其体外侧。除此之外,每年发生1~5代的是二化螟,主要是幼虫会寄生于稻草以及其他寄主的茎秆内或相关的杂草内来抵御严寒。
1.2群集的危害习性
一般来说,水稻螟的幼虫在孵化后会逐渐沿着叶片慢慢爬到叶鞘,然后,再转入到叶片靠近水面的地方,逐渐地吃掉叶鞘从而会直接造成枯鞘。当幼虫到了2~3龄的时候,就会逐渐的啃食稻秆,充分地汲取水稻叶片的营养,形成枯心苗,最后直接变成枯孕穗。
1.3转株危害性
枯心株在早期被啃食,在水稻枯死之前,内部的幼虫会逐渐爬至附近的植株上继续为害下一棵水稻。
1.4发生的基本条件
1.4.1湿度因素一般来说,幼虫会在潮湿的环境下存活,还可以在水面上逐渐的漂移,遭受太阳的照射后就会立即干死。
1.4.2温度因素一般来说,不同的水稻螟虫适合生存的温度是各不相同的。幼虫适合生存的温度为15"C一22~(7,而适合生存的温度大概是20℃~23℃,而成虫适合生存的温度是18℃~23℃。
1.4.3.肥力因素实施过量的氮肥,会促使叶色浓绿以及组织柔嫩,那么水稻螟虫的生长就会非常茂盛,会直接加快对水稻的为害。而当前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中的二化螟有加重为害的趋势,主要原因是改变了耕作制度、气候也发生了改变、水稻螟虫对常规农药直接产生抗药性等。
2防治方法
2.1农业防治方法
据相关统计,当前除了水稻会被直接为害之外,二化螟還会对油菜、甘蔗、蚕豆、麦类、玉米、高梁以及芦苇产生极大的危害。所以,要尽快合理的安排冬作物,尽早处理有虫的稻草以及相关的杂草,而烧掉有害稻草以及相关的杂草是当前最为有效的方法。
2.2药剂防治方法
最常用到的药剂就是50%杀螟松乳油或者50%杀螟松乳油的溶液,对于抗病能力非常差的品种可以提前喷洒药剂。
3三化螟特性及其防治对策
三化螟食性非常的单一,有固定的啃食对象,主要是为害水稻,最常见的是幼虫,在孕穗期至抽穗的时候会在分蘖期直接形成枯心,最后再转化为枯孕穗以及白穗,而后期的主要症状是枯孕穗以及白穗。此外,蛾子具有趋光的特点,大多会出现在多肥的水稻上直接产卵。成虫一般会出现在生长旺盛的水稻上直接产卵,而在齐穗之后,蚁螟的侵入率会降低。也就是说,当前的三化螟为害稻株一般1株内只会有1头幼虫,大概会直接或间接转株1-3次,具体的防治对策如下:
一是及时准确地选用抗耐病水稻的品种,对其及时快速的实施水稻“三睦”施肥等特殊的栽培技术。积极创造合适的环境,严格防治水稻螟虫的发生。
二是积极采用生态调控的相关技术,可以在白天种植芝麻等产物,及时构建严密的环境。
三是及时采用生物防治相关的技术,可以在7月中旬前不使用化学方面的农药。充分为蜘蛛等动物营造适宜的环境,利用其来对抗水稻螟虫。
关键词:水稻螟虫;现状;特征;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DOI编号:10.14025/j.cnki.jlny.2019.15.039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我国水稻品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国家在积极推广轻型的水稻栽培技术,此外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及害虫的抗药性正在快速形成,直接导致我国水稻螟虫的井喷式爆发,这极不利于我国水稻种植技术的发展。水稻螟虫也称钻心虫,而其中的二化螟、稻褐边螟以及大螟都属于水稻螟虫。而发生最频繁以及严重的就是二化螟和三化螟。当前主要分布于我国的沿海地区以及沿江平原地区。而幼虫钻蛀水稻茎秆就是其主要的为害物,最容易受到伤害的是水稻分蘖期以及孕穗期,会直接导致死孕穗、白穗、枯心苗以及瘪谷现象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水稻产量。目前,我国的农业害虫占第一位的是水稻螟虫,其年发生世代多、受害范围非常广、虫口密度非常高、受害的程度非常重、持续的时间非常长,这些因素都直接加大了水稻螟虫的防治难度,给我国农业经济带来巨大损失,成为当前严重制约我国水稻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1水稻螟虫的基本特征
1.1产卵的基本习性
众所周知,水稻螟虫一般会在高大以及密实的水稻里面产卵,而水稻的叶鞘或基部叶片是水稻螟虫产卵最常见的部位,其结构形态是鱼鳞状,约为100颗,其长约为3mm,颜色是乳白色至灰黄褐色,其幼虫长10~28ram,一般是灰褐色,而其末龄的幼虫体长约20~30mm,全身呈现出淡褐色,而其蛹长10~28mm,其头部呈现红褐色。此外,还有一种俗称蛾子,体长大概10-20ram,全身呈现出灰黄褐色,大概有8个小黑点在其体外侧。除此之外,每年发生1~5代的是二化螟,主要是幼虫会寄生于稻草以及其他寄主的茎秆内或相关的杂草内来抵御严寒。
1.2群集的危害习性
一般来说,水稻螟的幼虫在孵化后会逐渐沿着叶片慢慢爬到叶鞘,然后,再转入到叶片靠近水面的地方,逐渐地吃掉叶鞘从而会直接造成枯鞘。当幼虫到了2~3龄的时候,就会逐渐的啃食稻秆,充分地汲取水稻叶片的营养,形成枯心苗,最后直接变成枯孕穗。
1.3转株危害性
枯心株在早期被啃食,在水稻枯死之前,内部的幼虫会逐渐爬至附近的植株上继续为害下一棵水稻。
1.4发生的基本条件
1.4.1湿度因素一般来说,幼虫会在潮湿的环境下存活,还可以在水面上逐渐的漂移,遭受太阳的照射后就会立即干死。
1.4.2温度因素一般来说,不同的水稻螟虫适合生存的温度是各不相同的。幼虫适合生存的温度为15"C一22~(7,而适合生存的温度大概是20℃~23℃,而成虫适合生存的温度是18℃~23℃。
1.4.3.肥力因素实施过量的氮肥,会促使叶色浓绿以及组织柔嫩,那么水稻螟虫的生长就会非常茂盛,会直接加快对水稻的为害。而当前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中的二化螟有加重为害的趋势,主要原因是改变了耕作制度、气候也发生了改变、水稻螟虫对常规农药直接产生抗药性等。
2防治方法
2.1农业防治方法
据相关统计,当前除了水稻会被直接为害之外,二化螟還会对油菜、甘蔗、蚕豆、麦类、玉米、高梁以及芦苇产生极大的危害。所以,要尽快合理的安排冬作物,尽早处理有虫的稻草以及相关的杂草,而烧掉有害稻草以及相关的杂草是当前最为有效的方法。
2.2药剂防治方法
最常用到的药剂就是50%杀螟松乳油或者50%杀螟松乳油的溶液,对于抗病能力非常差的品种可以提前喷洒药剂。
3三化螟特性及其防治对策
三化螟食性非常的单一,有固定的啃食对象,主要是为害水稻,最常见的是幼虫,在孕穗期至抽穗的时候会在分蘖期直接形成枯心,最后再转化为枯孕穗以及白穗,而后期的主要症状是枯孕穗以及白穗。此外,蛾子具有趋光的特点,大多会出现在多肥的水稻上直接产卵。成虫一般会出现在生长旺盛的水稻上直接产卵,而在齐穗之后,蚁螟的侵入率会降低。也就是说,当前的三化螟为害稻株一般1株内只会有1头幼虫,大概会直接或间接转株1-3次,具体的防治对策如下:
一是及时准确地选用抗耐病水稻的品种,对其及时快速的实施水稻“三睦”施肥等特殊的栽培技术。积极创造合适的环境,严格防治水稻螟虫的发生。
二是积极采用生态调控的相关技术,可以在白天种植芝麻等产物,及时构建严密的环境。
三是及时采用生物防治相关的技术,可以在7月中旬前不使用化学方面的农药。充分为蜘蛛等动物营造适宜的环境,利用其来对抗水稻螟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