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数学概念是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的首要条件,也是进行计算和解题的前提。概念不清,就无法正确解决相关问题。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概念教学必须要受到重视。但是,传统概念教学中,教师往往会直接告诉学生这个概念是怎样的,然后让学生去记去背。这样的教学导致学生不清楚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对概念死记硬背,一知半解。而课堂问题可以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促进学生深入思考。能不能通过课堂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去经历概念形成的过程,以此落实概念教学呢?笔者在《分数的意义》这一节课上做了探索,从中探寻概念课教学的一般方法。
关键词:概念教学问题落实
概念的教学过程应该是概念建构的过程。在《分数的意义》这节课中,我在概念教学的各个环节以问题为抓手,层层引导,让学生去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
一、引入环节。问题促思,回顾分数,理解单位“1”。
小学生的思维具有很强的直观性,他们对感性材料的依赖性很强,只有出现足够数目的、有价值的感性材料,他们才能深刻地理解概念,因此在概念引入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使学生建立清晰的表象。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运用直观手段向学生呈现这些典型的感性材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对所学的概念形成清晰的表象,在此基础上才能促进概念的形成。这节课我以一个圆、四个三角形、八个蛋糕,一条线段的1/4引入分数的概念,目的是通过一些具体的实例,让学生获得直接感知,建立表象。也为接下来抽象出概念,建立了丰富的感性认识。
单位“1”是一个重要概念,正确理解单位“1”是准确理解分数意义的前提。在这里,我们除了提供丰富的图片,短视频辅助学生进行理解,拓宽学生的思路外,我们还精心设计了课堂问题。在这里的关键问题是:单位“1”是什么?我们把这个问题分解成几个子问题:“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数量能用1表示?”引发学生由1联想,调动起学生已有的认知:一个物体可以用1表示。再问:“12个苹果能用1表示吗?”引导学生运用整体的眼光认识一些物体。从而让学生对1有了新的认识,不仅能表示一个物体,还能表示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老师以一根线段能表示“一米”这个计量单位,再让学生进行拓展:“我们还学过哪些计量单位?”揭示出“一个以问题为抓手计量单位”也可以看做一个整体。学生对“1”所表示的一个计量单位对于学生而言比较抽象“一个整体”的丰富内涵有了深刻的理解,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到理解概念的环节,在找到几个1/4所表示的意思的不同点时,老师再问“一个物体”“一些物体”和“一个计量单位”都能看做什么的时候,学生自然就联系到了“1”这个整体,单位“1”这个概念的引入水到渠成。
二、分析环节。通过问题,引发观察类比,发现概念本质。
在概念教学的過程中,老师不要急于把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要通过巧妙设疑的方式,步步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思考问题的答案,积极地建构新知识。只有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的知识才会长久的存留在学生的记忆里。
我在引入环节给学生提供了感性认知的材料,然后从这些图形中,抽取同样能表示1/4的几幅图,通过老师的问题,引导学生对图形进行观察、比较:“这几幅图都能用1/4表示,它们都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比较,在小组里讨论,得出:相同点是它们都是通过平均分,把一个物体或一些物体或一条线段平均分成4份,1/4表示的都是其中的1份。不同点是它们平均分的对象不同。老师追问:“为什么分物对象不同,所分到的东西也不同,却都可以用1/4来表示呢?”“虽然它们平均分的对象不同,但都可以表示为什么?”“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1/4的含义吗?”通过层层追问,学生对直观材料进行观察、类比,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思考,辨析,概括,从而抽象出1/4的含义。
三、概括环节。问题引导,概括分数的意义。
仅有这样的体验,是不足以概括分数的意义的。所以我先从1/4拓展到了3/4,再到其他分数的意义。通过问题“你还能说出其它分数,并说一说它表示什么意思吗?”“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分数的意义吗?”再次通过大量举例,把学生对1/4,3/4意义的理解迁移到其它分数所表示的意义中去,从特殊扩展到一般,由浅入深,通过有层次的体验引导学生发现,我们在描述分数的意义的时候,都是把单位“1”分成了两份,三份,四份,取其中的一份或者几份,然后将抽象出来的各个本质属性综合起来,逐步引导学生概括出分数的意义。“
四、深化环节。通过问题,抓住关键词,加深概念理解。
在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后,我设计了两个问题:“你觉得在分数的意义中关键的词语有哪些?这些关键的词语都隐藏在分数的哪个部分呢?”让学生进一步分析你认为哪些词比较重要,从而得出平均分单位“1”、若干份、一份或几份,这些关键词以及他们在分数当中所表示的含义。这就是概念的内涵,只有把这些关键词弄清楚了,才能够对分数的意义,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五、运用环节。问题推进,深化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在讲清概念的含义,突破难点以后,就要进入概念的巩固阶段。学生对概念的掌握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要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多次往复。当学生初步建立概念后还需运用多种方法,促进概念在学生认知结构中的保持,并通过不断地运用概念,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使新建立的概念得以巩固。
在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后,我紧接着抛出问题:“带着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你能不能再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分数?它们表示的具体含义是什么?”让学生从抽象再回到具体,在具体情境中去巩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我还设计了判断题,让学生思考、辨析,在易错点中牢固掌握分数的意义。
在概念教学的各个环节,老师多问少讲,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激发他们主动探究。我们在学习概念的过程中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结合已有知识,运用学习素材,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异同、抽象概括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经历归纳分数意义的过程,渗透数形结合、类比归纳的数学思想,发展学生数学抽象、数学建模等核心素养。通过这几个环节的层层落实,能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参考文献:
[1].《过程性教学: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新视角》吴丹丹
[2].《寻概念教学之源促知识有效建构》汤明丽
广西南宁市上林县城南小学 广西省南宁市 530000
关键词:概念教学问题落实
概念的教学过程应该是概念建构的过程。在《分数的意义》这节课中,我在概念教学的各个环节以问题为抓手,层层引导,让学生去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
一、引入环节。问题促思,回顾分数,理解单位“1”。
小学生的思维具有很强的直观性,他们对感性材料的依赖性很强,只有出现足够数目的、有价值的感性材料,他们才能深刻地理解概念,因此在概念引入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使学生建立清晰的表象。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运用直观手段向学生呈现这些典型的感性材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对所学的概念形成清晰的表象,在此基础上才能促进概念的形成。这节课我以一个圆、四个三角形、八个蛋糕,一条线段的1/4引入分数的概念,目的是通过一些具体的实例,让学生获得直接感知,建立表象。也为接下来抽象出概念,建立了丰富的感性认识。
单位“1”是一个重要概念,正确理解单位“1”是准确理解分数意义的前提。在这里,我们除了提供丰富的图片,短视频辅助学生进行理解,拓宽学生的思路外,我们还精心设计了课堂问题。在这里的关键问题是:单位“1”是什么?我们把这个问题分解成几个子问题:“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数量能用1表示?”引发学生由1联想,调动起学生已有的认知:一个物体可以用1表示。再问:“12个苹果能用1表示吗?”引导学生运用整体的眼光认识一些物体。从而让学生对1有了新的认识,不仅能表示一个物体,还能表示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老师以一根线段能表示“一米”这个计量单位,再让学生进行拓展:“我们还学过哪些计量单位?”揭示出“一个以问题为抓手计量单位”也可以看做一个整体。学生对“1”所表示的一个计量单位对于学生而言比较抽象“一个整体”的丰富内涵有了深刻的理解,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到理解概念的环节,在找到几个1/4所表示的意思的不同点时,老师再问“一个物体”“一些物体”和“一个计量单位”都能看做什么的时候,学生自然就联系到了“1”这个整体,单位“1”这个概念的引入水到渠成。
二、分析环节。通过问题,引发观察类比,发现概念本质。
在概念教学的過程中,老师不要急于把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要通过巧妙设疑的方式,步步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思考问题的答案,积极地建构新知识。只有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的知识才会长久的存留在学生的记忆里。
我在引入环节给学生提供了感性认知的材料,然后从这些图形中,抽取同样能表示1/4的几幅图,通过老师的问题,引导学生对图形进行观察、比较:“这几幅图都能用1/4表示,它们都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比较,在小组里讨论,得出:相同点是它们都是通过平均分,把一个物体或一些物体或一条线段平均分成4份,1/4表示的都是其中的1份。不同点是它们平均分的对象不同。老师追问:“为什么分物对象不同,所分到的东西也不同,却都可以用1/4来表示呢?”“虽然它们平均分的对象不同,但都可以表示为什么?”“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1/4的含义吗?”通过层层追问,学生对直观材料进行观察、类比,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思考,辨析,概括,从而抽象出1/4的含义。
三、概括环节。问题引导,概括分数的意义。
仅有这样的体验,是不足以概括分数的意义的。所以我先从1/4拓展到了3/4,再到其他分数的意义。通过问题“你还能说出其它分数,并说一说它表示什么意思吗?”“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分数的意义吗?”再次通过大量举例,把学生对1/4,3/4意义的理解迁移到其它分数所表示的意义中去,从特殊扩展到一般,由浅入深,通过有层次的体验引导学生发现,我们在描述分数的意义的时候,都是把单位“1”分成了两份,三份,四份,取其中的一份或者几份,然后将抽象出来的各个本质属性综合起来,逐步引导学生概括出分数的意义。“
四、深化环节。通过问题,抓住关键词,加深概念理解。
在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后,我设计了两个问题:“你觉得在分数的意义中关键的词语有哪些?这些关键的词语都隐藏在分数的哪个部分呢?”让学生进一步分析你认为哪些词比较重要,从而得出平均分单位“1”、若干份、一份或几份,这些关键词以及他们在分数当中所表示的含义。这就是概念的内涵,只有把这些关键词弄清楚了,才能够对分数的意义,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五、运用环节。问题推进,深化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在讲清概念的含义,突破难点以后,就要进入概念的巩固阶段。学生对概念的掌握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要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多次往复。当学生初步建立概念后还需运用多种方法,促进概念在学生认知结构中的保持,并通过不断地运用概念,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使新建立的概念得以巩固。
在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后,我紧接着抛出问题:“带着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你能不能再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分数?它们表示的具体含义是什么?”让学生从抽象再回到具体,在具体情境中去巩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我还设计了判断题,让学生思考、辨析,在易错点中牢固掌握分数的意义。
在概念教学的各个环节,老师多问少讲,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激发他们主动探究。我们在学习概念的过程中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结合已有知识,运用学习素材,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异同、抽象概括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经历归纳分数意义的过程,渗透数形结合、类比归纳的数学思想,发展学生数学抽象、数学建模等核心素养。通过这几个环节的层层落实,能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参考文献:
[1].《过程性教学: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新视角》吴丹丹
[2].《寻概念教学之源促知识有效建构》汤明丽
广西南宁市上林县城南小学 广西省南宁市 5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