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也叫求知欲,它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眼界、丰富活动的内部驱动力,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关爱学生,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对一门学科的兴趣往往是从这一学科的老师开始的。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起这一点,用“爱”来激發和维护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很崇拜、依赖教师,如果教师用一颗赤诚的心去关爱学生,那学生自然会对这一学科也会表现出很高的兴趣。特别是农村的孩子,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生活上很少有人体贴和照顾,教师应该给予他们特别关爱,诱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 优化课堂教学,调动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2.1 在导入时设置悬念。由于小学生的好奇心很强烈,恰当的导入方式会紧紧的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答案,从而牵引着学生去积极探索事情的原因。教师可在使用情境导入、实验导入、演示导入、设疑导入时,给学生创设一个悬念,为上好整堂数学课打下铺垫。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特征时,教师首先让学生给教师出题,随便给出一个什么数,老师不用列式计算很快能知道3能不能整除它。这时学生都抢着出题,教师则要有意识地把作题的方法显露出来,直到学生发现为止。然后教师再把判断方法明确的说出来,在让学生亲身检验。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培养了学习兴趣和能力,而且发展了智力。
2.2 运用激励语言,增强学生自信心。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善于应用激励手段,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荣誉感、自豪感,而且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促进有意义学习。当学生想独立的去探索某个新知时,可使用这样的情绪鼓舞:“你一定能自己解决这个问题”、“你一定能行!”等。当学生的学习停留于一定水平时,要注意设“跳板”引渡,使他们成功的到达知识的彼岸。当学生的学习活动遇到困难,特别是后进生泄气自卑时,要及时给予点拨诱导,使他们“跳一下也能摘到果子吃”。这样,各种不同水平学生就会在探究中获得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增添了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2.3 引入竞争机制。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而争强好胜恰好是小学生的显著心理特征。因此,教师可利用这种心理特征,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可把全班学生按座位顺序分成四组进行比赛。教师报一些数,如果这个数能被2整除,就请学生站起来,如果这个数不能被2整除,就请学生坐下。如果哪个同学犯错,就在他所在的小组的总分中扣去一分。比赛进行时,每个学生注意力都高度集中,生怕给自己所在的小组拖后腿。教师采用这种方式教学,学生既赛得开心,又巩固了所学的知识,提高了学习兴趣,一举多得。
3 积极开展数学课外活动,发展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在学到一定的数学知识,并激发了学习兴趣后,就会不满足于课堂内所学的知识。这时,教师应组织各种数学课外活动,为其创造一个非常自由的、宽松的、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使枯燥的数学知识更加趣味化,实践化。例如,在低年级组织全班性的数学表演会,通过讲数学故事、猜数学谜语、做数学游戏等活动,发展学习兴趣;在中、高年级可以结合教材内容,介绍国内外数学家的故事、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学小常识,出数学墙报等活动。这样不仅能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而且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地得到发展。
4 联系生活实际,实际体验数学乐趣
数学是一门应用非常广泛的学科。小学数学中的许多知识,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应用于人们的生活领域和生产实际。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强调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把教材内容与具体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数学、领悟数学、感受乐趣。如在教学《厘米和米的认识》一课时,要求学生先估计一下讲台、课桌、黑板各有多长,再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实际测量,通过讨论交流,发现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得到的数不同,从而体会到统一测量工具的必要性。在建立1厘米和1米的表象之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与1米、1厘米长度有关的物体,然后再让学生估一估、量一量身边熟悉的事物,如门、电视柜、讲桌、铅笔、身高、步长有多长。通过对身边事物的实际测量和估测,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通过这一系列的训练,不仅可以逐渐培养学生估算、估计的能力和测量能力,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身边,既唤起了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浓厚的学习兴趣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智力、个性、思维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1 关爱学生,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对一门学科的兴趣往往是从这一学科的老师开始的。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起这一点,用“爱”来激發和维护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很崇拜、依赖教师,如果教师用一颗赤诚的心去关爱学生,那学生自然会对这一学科也会表现出很高的兴趣。特别是农村的孩子,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生活上很少有人体贴和照顾,教师应该给予他们特别关爱,诱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 优化课堂教学,调动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2.1 在导入时设置悬念。由于小学生的好奇心很强烈,恰当的导入方式会紧紧的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答案,从而牵引着学生去积极探索事情的原因。教师可在使用情境导入、实验导入、演示导入、设疑导入时,给学生创设一个悬念,为上好整堂数学课打下铺垫。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特征时,教师首先让学生给教师出题,随便给出一个什么数,老师不用列式计算很快能知道3能不能整除它。这时学生都抢着出题,教师则要有意识地把作题的方法显露出来,直到学生发现为止。然后教师再把判断方法明确的说出来,在让学生亲身检验。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培养了学习兴趣和能力,而且发展了智力。
2.2 运用激励语言,增强学生自信心。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善于应用激励手段,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荣誉感、自豪感,而且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促进有意义学习。当学生想独立的去探索某个新知时,可使用这样的情绪鼓舞:“你一定能自己解决这个问题”、“你一定能行!”等。当学生的学习停留于一定水平时,要注意设“跳板”引渡,使他们成功的到达知识的彼岸。当学生的学习活动遇到困难,特别是后进生泄气自卑时,要及时给予点拨诱导,使他们“跳一下也能摘到果子吃”。这样,各种不同水平学生就会在探究中获得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增添了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2.3 引入竞争机制。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而争强好胜恰好是小学生的显著心理特征。因此,教师可利用这种心理特征,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可把全班学生按座位顺序分成四组进行比赛。教师报一些数,如果这个数能被2整除,就请学生站起来,如果这个数不能被2整除,就请学生坐下。如果哪个同学犯错,就在他所在的小组的总分中扣去一分。比赛进行时,每个学生注意力都高度集中,生怕给自己所在的小组拖后腿。教师采用这种方式教学,学生既赛得开心,又巩固了所学的知识,提高了学习兴趣,一举多得。
3 积极开展数学课外活动,发展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在学到一定的数学知识,并激发了学习兴趣后,就会不满足于课堂内所学的知识。这时,教师应组织各种数学课外活动,为其创造一个非常自由的、宽松的、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使枯燥的数学知识更加趣味化,实践化。例如,在低年级组织全班性的数学表演会,通过讲数学故事、猜数学谜语、做数学游戏等活动,发展学习兴趣;在中、高年级可以结合教材内容,介绍国内外数学家的故事、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学小常识,出数学墙报等活动。这样不仅能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而且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地得到发展。
4 联系生活实际,实际体验数学乐趣
数学是一门应用非常广泛的学科。小学数学中的许多知识,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应用于人们的生活领域和生产实际。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强调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把教材内容与具体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数学、领悟数学、感受乐趣。如在教学《厘米和米的认识》一课时,要求学生先估计一下讲台、课桌、黑板各有多长,再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实际测量,通过讨论交流,发现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得到的数不同,从而体会到统一测量工具的必要性。在建立1厘米和1米的表象之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与1米、1厘米长度有关的物体,然后再让学生估一估、量一量身边熟悉的事物,如门、电视柜、讲桌、铅笔、身高、步长有多长。通过对身边事物的实际测量和估测,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通过这一系列的训练,不仅可以逐渐培养学生估算、估计的能力和测量能力,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身边,既唤起了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浓厚的学习兴趣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智力、个性、思维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