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笔画与初中语文教学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mingxingH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堂必须艺术地求异创新,创造性地处理材料,合理创设课堂气氛,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绘画比语言文字更能准确地将自然万物表现给我们的知觉。因此,如果将简笔画引入初中语文的教学,则能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并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将简笔画引入初中语文教学,就是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用简笔画的形式形象地表现课文内容出来,以便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理解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在语言和简笔画之间建起桥梁,使语文教学呈现出浓厚的艺术氛围。
  
  一、在教学说明文时,可利用简笔画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意识
  
  说明文主要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所以其语言准确而明晰,我们完全可以依此进行绘画。如教学《松鼠》,讲松鼠乖巧特点时,笔者先布置学生在脑子里画画,基本弄清松鼠窝址的选择和位置。然后让几个学生一组,共同讨论画面的整体设计,并提醒学生绘图的重点是准确地再现松鼠窝口设计的科学性,最后让所有学生都动笔来画。画完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指出不足,进行修改。时机成熟,笔者便采用边读边解释边绘图的方法,让学生对图画进行再加工再修改。学生为了画好松鼠的窝,都在反复阅读课文,而当这幅图准确地再现在学生眼前时,学生对松鼠乖巧、能干的特点就有了整体的把握。这种方法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有效调动课堂气氛,也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准确再现课文,培养科学探究意识。说明文中有些是对实物进行说明的,诸如,植物、建筑物、自然风光等均可绘其形,如《一个好树种——泡桐》等。
  
  二、在教学游记散文时,可利用简笔画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托物抒情、风光游记类散文,可采用学生个体局部想象创造法进行课堂教学,即学生个人通过筛选课文主要信息,抓住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景物、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画面等,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并用简笔画的形式予以表现。从而达到深入理解课文的目的。如《春》这篇散文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动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给人以希望和力量。在教学中笔者重点指导学生画好五幅图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笔者课上让学生用水彩笔画下自己最喜欢的一幅春景图。不一会儿,一幅幅色彩鲜艳、生机勃勃、充满春天气息的画展现在笔者的眼前。有的学生喜欢第二幅春花图,作品中有红的桃花,粉的杏花,白的梨花,花间彩蝶飞舞,蜜蜂忙碌,树下绿草如茵,百花竞开,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百花争春的景象。这些内容都不难表现,关键是空气中的甜味如何表现呢?这是个很难用直观手法表现的问题,这就需要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了表现空气中的甜味,有个学生画了一家三口,他们站在草地上,闭着眼睛,张大嘴巴,伸展两臂,满脸陶醉的样子。这就形象地表达出他们被甜味陶醉的情形。有的学生喜欢春风图,虽然很难表现。但有位学生却画得很精彩:柳树绽出新绿,柳枝迎风飞舞,小鸟在飞,蓝天,白云,这就充分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
  
  三、在教学古典诗歌时,可利用简笔画引导学生体验意境美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在教学诗歌时笔者采用体验法进行课堂教学。即在学生对全文理解后,合上书本,进行艺术再创造,在脑海中设计人物造型、设计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并用简笔画表现出来。王维《使至塞上》这首诗写的是边塞的风光,以景传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优美的画卷,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在学生自由朗读诗歌,了解了诗歌的大致内容的基础上,笔者要求学生静心闭目,张开想象的翅膀,先在脑海中根据诗句的字面意思作画,然后用简笔画予以表现,最后口述画面,进行交流。其中有一位学生是这样口述自己的“杰作”的:一随轻车简从,将去慰问将士护疆守边,奉使前行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恰是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世界,又如那天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只见灿黄无限的沙漠,挺拔着一柱灰黑直聚的烟,横卧如带的黄河,正低悬着一团落日,火红、苍凉与浑圆。行程迢迢啊,终于到达萧关,恰逢侦察骑兵禀报——守将正在燕然前线。试想,如果不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描绘诗中所展示的画面,学生能体验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营造的奇特壮美的意境吗?
  以画解诗的教学方法既能丰富教学形式,又能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还能强化古诗教学的审美趣味性,引领学生放飞思想,可谓一举多得。
  其实简笔画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不仅仅局限于这三类作品,如小说、议论文等文体教学中介人简笔画,同样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运用简笔画进行语文教学,避免了学生在阅读课文时仅作一般浏览或孤立地去理解一些词句的毛病,促使他们能够将课文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仔细阅读,形成“文——图——文”的思考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自觉地把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学习。语文教学呼唤富有个性的课堂、充满活力的课堂。而简笔画教学正是实现这一美好的、理想的教学状态的有效途径。
其他文献
在文言文中,有这样一些十分有趣的词,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却能表现出两个完全相反的意义来。在解释这类词的意义时,就不能顺着原来词义的近似方面去引申,只能从原有词义的反面去解释。这种现象,就是训诂学上所说的“反训”,这类词就叫“反训词”。下面举30个这种反训词的例子。  【报】①报恩报答义。如:“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木瓜》“信谓漂母曰:‘吾必重报母。’”——《汉书·韩信传》②判罪、治
古人说“文章以体制为先,精工次之”,又说“文章之有体裁,犹宫室之有制度,器皿之有法式也”,这让我们看到了结构之于作文的重要意义。文章的结构即文章内容的组织和排列形式,它既是内容题材的组织方式,又是作者写作思路的外化形态,成为评估文章品质优劣的一项重要指标。  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为主要内容,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它是写作训练中最重要、最普遍、最基本的一种。高中阶段则应以训练复杂记叙文的写作为主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那么缤纷复杂的内心情感借助于怎样的表达,才能深深地打动读者呢?对于纯粹描写景色的文章来说,自然显得有些困难。但是,古今中外文学殿堂中的那些经典、名篇往往能把写景和抒情完美地融为一体,达到“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最佳境界。  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之所以感人至深,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文章真正实现了情景交融。在先生的笔下,济南的冬天真美,那山、那水、那
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方案的重要环节,是体现“课标”、落实“课标”、展示老师对“三维”目标理解和把握程度的最好平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集中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本质的属性,明确地提出了语文课堂教学应达到的具体目的与要求。  所谓知识与技能,就是要求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培养、诵读习惯的养成和诵读能力的提升……所谓过程与方法,就是
文学阅读如何立足本土文化传统,在传统与现代、西方性与本土性之间重新作出自我定位,近年来不少学者对此已作出深度审视并试图重构学术体系。在错综复杂的文化元素与不一而足的艺术手法争奇斗妍的特定时期,如何复归文学阅读的民族本位、在世界性文论视角中发展本土阅读,进而使文学阅读解开传统视角的束缚,走出人云亦云的失语之现状,这业已成为新课程改革以来阅读教学的首要问题。  “复归”,别于重回传统原点,而是于传统与
2008年11月9日,星期日。  下午四点钟,接到张小龙爸爸的电话,说张小龙今晚不来上学了,他要转学到老城镇朱家埠中学去读初二。因为张小龙这次期中考试很差,继续下去连最差的高中都考不上。留个级,可以把基础打好一些。  我,只能默许。这是家长深思熟虑的决定。我连忙说,张小龙本学期表现良好。虽然成绩不理想,但学习态度还是很端正的。他没有违反过班规校纪。还有,他每次的卫生任务都很主动  四点半,我走进教
高效而灵动的课堂,应该是预设与生成的完美统一。语文课本中可生成的地方。比比皆是。有些教师为了追求课堂的灵动,不以文本为依托,引导学生进行“无中生有”的生成,课堂看起来很热闹,其实是夸夸其谈,哗众取宠,与课文风马牛不相及。对文本中枝枝叶叶的生成,势必影响到对课文主要内容的理解。那么,如何在不脱离文本中心的前提下进行有效的生成,常见的途径又有哪些呢?    一,生成的主要内容    首先,是认识上的生
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有效性教学理念的提出,关于作文教学的研究在语文教学中变得格外重要。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关注社会环境和精神生态对学生写作的影响,是有效落实语文新课程理念、促进素质教育深入顺利进行的必然要求。  那么,怎样改变学生写作中出现的生态失调、灵性缺失的现状呢?怎样才能做到作文教学的有效乃至高效呢?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个统一。    一.自由博览与入格写作的统一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让现在的中学生不畏惧并且热爱作文,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所追求的目标。让学生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有强烈的写作冲动,这就涉及到作文教学中的一个话题——因材施教。  中学生虽然处在发展的同一个阶段,心理活动具有某些共同性或普遍性,但是,不同年级、不同班级或者同一年级同一班级的不同学生之间在心理发展的水平,心理活动的方式、特征诸方面并不是整齐划一的。由于学生的写
近年来,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强调“文本进入”、强调“课堂生成”、强调“气氛活跃”,使离家出走的语文终于走到了回家的路上。但这三个方面都有相应的另一面,就像踩跷跷板,要想站上最高点,必须站到支点上方并保持左右平衡。否则,我们的语文有可能一直沉在跷跷板的最低端,永远爬不起来。  第一块跷跷板:进入与跳出  进入和跳出是针对文本解读而言的,让学生在文本的精妙处反复涵咏,流连驻足,鉴赏品析,是语文教学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