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搬迁新居时,我在父亲的书桌抽屉里,翻出了一捆花花绿绿的粮票,有半斤的,有一斤的,有三斤的……它们一下子就攫住了我的视线,勾起了我对陈年往事的追忆。
我小时候,在供销合作社买糕点需要使用粮票,而当时粮票很紧缺,一般的家庭都没有多少,舍不得使用。我父亲就把家里积攒的有限的9%斤粮票像宝贝一样锁在柜子里,等到逢年过节时,才拿出来去供销合作社买些槽子糕给爷爷奶奶吃,或者拎着去走亲戚。
哥哥比我大两岁,他在外面和小伙伴们玩耍时,听说可以用粮票换糕点吃,所以一直对父亲锁在柜子里的粮票“垂涎三尺”。有一天,哥哥趁父亲在外面帮工喝醉了酒,烂醉如泥地躺在炕上睡午觉,妈妈又出去串门子的机会,偷偷解下父亲挂在腰带上的柜子钥匙,打开了柜锁,偷出了一斤粮票(面值有一两的、二两的、半斤的)。然后,哥哥飞快地跑到供销合作社,用四两粮票换回了一根麻花。哥哥很有哥哥样儿,不偷偷吃独食,他把麻花掰了一半分给我吃。
那年月,乡下农家一年到头也吃不上几顿面食,猛地吃上一根酥脆鲜香的大麻花,我们俩简直比过年还开心。我们吃得满嘴是油。那麻花可真香呀!吃完麻花,哥哥把剩下的沾滿油渍的6%两粮票藏在了仓房窗下鸡窝里的细草下面,还一再嘱咐我不许把偷粮票的事告诉爸爸妈妈,否则就不认我这个弟弟,然后心满意足地玩去了。
过了些日子,父亲发现柜子里的粮票被窃了,立刻怀疑是我和哥哥其中一人或合谋而为。父亲像个大独裁者,“宁可错杀三千,也不可放过一个”,不问青红皂白就对我和哥哥动用了最严厉的家法———鞭打。哥哥真是英雄,柳条打在背上不哭不叫,像刘胡兰一样英勇不屈。可我就没那么坚强了,我天生胆小,身体又瘦得像麻秆儿,不禁打。父亲刚把柳条扬起来,还没等落到我身上,我就“举手投降、坦白从宽”了。我痛哭流涕地说:“我说,我全说。”我就把哥哥如何趁父亲醉酒偷粮票、如何买麻花、如何分我一半、如何把剩下的粮票藏在鸡窝里等,竹筒倒豆子般一点儿不剩地全招了出来。这时,我偷偷瞄了一眼跪在一旁赤裸着上身的哥哥,他正狠狠地瞪着我呢。
父亲赶紧去鸡窝里找剩下的粮票,却只找到了七零八落的粮票碎片。原来,沾满麻花油渍的粮票的香味吸引了老鼠,它们把粮票咬得“粉身碎骨”。
“粮票门事件”过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哥哥都不肯搭理我,见了我就骂我是叛徒,管我叫“蒲志高”。我也像做错了事的“千古罪人”,不敢正眼看哥哥,只是低着头默默含泪走开。
如今,四十年的光阴过去,粮票早已成了那个时代的见证,淡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然而渐行渐远的是过去,越过越有滋有味的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