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学困生"又称"发展困难学生"、"学业不良",指的是在学习成绩、道德判断、行为表现等方面低于平均水平的学生。具体表现为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理解能力较等等。学生的发展水平存在个别差异、学生发展困难是一个普遍现象。在教学中如能采取有效措施,尊重学生发展差异,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学困生"的产生或避免发展困难学生成为真正的学困生。
【关键词】 发展困难学生 因材施教 个性发展 以生为本
课堂教学是英语学习的主阵地,英语课堂无疑是学生获取英语知识,发展英语能力最重要的场所。不良学习行为是学习面临失败的危险信号。学生的学习行为直接关系到学习的成效。大量研究表明:课堂学习行为积极程度与英语学习成绩成正比。而英语学习困难学生往往是在英语教学中产生的。学生的不良学习行为的产生往往取决于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策略。真正意义上的课堂教学管理就是一种不断激发课堂交流,保持积极课堂互动的历程。
一、对"发展困难学生"的认识
学生的发展水平存在个别差异,存在着发展困难的学生。学生发展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进行全面分析,而不能片面对待。所谓的发展困难学生指的是在学习成绩、道德判断、行为表现等方面低于平均水平的学生,具体表现为学习困难,理解能力较差,成绩差,不遵守秩序,难以管束等等。形成学生在校学习成绩差的原因非常多,有学生自身生理、心理方面原因;也有外部因素如学校、家庭、生活环境等。这些因素可以单独起作用,也可能交互作用。还有很大可能是学校教育上的一些不良因素造成的。总之每个"学困生"都必定会受到一种或几种因素的影响。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更多的考虑其学校教育因素的影响。教育目标过高,教师不适当的期望,以及课堂上的"对待不公"均是产生"学困生"的诱因和根源之一。其实"学困生"也期盼老师在教学中给予充分"关注"和帮助,他们更需要关怀和呵护。
二、转化"学困生"的理论依据。
1、皮格玛利翁的需要认知理论。心理学的研究认为:人有一种自我实现、承认、取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即皮格玛利翁的需要认知理论。心理学家马斯洛大在《动机和人格》一书奖其列为人的五种基本需要之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设计情境,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情感,逐渐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培养学习兴趣。
2、构建主义理论。构建主义认为:知识不是简单机械地从一个迁移到另一个人,而是基于个人对经验的交流,反悟来主动建构的。对于"学困生"而言,转差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教师应通过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发现,从而达到对所学的知识真正掌握的目的。
3、维果茨基的认知内化学习理论。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课堂教学既要考虑到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又要考虑到将有的较高水平,即"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对于"学困生"而言,他们所掌握的知识结构并不完整,教师应去分析、研究学生所掌握的程度,提出适当的发展要求,带着学生走进"最近发展区",指导"学困生"在和同伴的交互作用中,完成学习任务,感受学习的成功,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内在需求。
三.课堂避免学困生产生的有效策略。
1、教学目标科学定位,搭建学生提升平台。
众所周知,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都在不断增强,他们的想象力也越来越丰富。但是,随着年级的升高,他们在课堂上的积极表现欲望和活跃程度都在不断下降,在课堂上主动举手发言的学生也就越来越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学生活跃的思维,也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大打折扣。造成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身心发展的自然结果;另一方面与教师对学生参与课堂热情的激发有关。笔者遇到此类"冷场"现象发生时,首先采用全班集体回答,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回答。其次采取调整定位、降底台阶、设置梯度等引导学生回答。笔者认为,不要一次性提出多个问题。问题过多会使学生应接不暇,也无法使学生认真思考所有问题的答案。笔者往往采取提出五个问题,鼓励学生只要选择回答出其中的三个问题就很优秀了。
2、针对学生实际,巧用英语组织教学。
学习困难学生的形成常常来自于其消极的听课行为,而这往往是由教师的课堂行为引起的。师生在用英语交流时,应做到相互都能理解,才能达到真正沟通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语言要浅显易懂。教师要用英语组织教学,这是我们每位英语教师应力争做到的。然而,笔者通过实践认为,一味地强调用英语组织教学而忽视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是不可取的。尤其是说了一大堆学生听不懂的英文,当部分学生听不懂时,就会造成他们干脆不听了。日积月累就造成一些学困生的不断出现。笔者在用英语组织教学时尽量使用较浅的英语句子,严格控制句子中的生词量。其次通过重复、有时甚至教学某些生词来促使学生听懂更多的信息,再者通过降慢语速让学困生有一个听力缓冲过程。
3、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适时激发"兴奋点"。
课堂气氛是指课堂中某种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表现,它是课堂教学得以进行的心理背景,是解决师生冲突的另一条有效途径。在积极的课堂气氛中,师生双方都有饱满的热情,课堂纪律良好,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活跃,课堂发言踊跃;在消极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小动作多,潜伏着师生冲突的因素;在对抗的课堂气氛中,师生双方都很厌烦,学生不动脑筋,故意捣乱,教师失去了对课堂的控制能力,师生冲突起焉。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笔者认为,第一,要采取民主型的课堂领导方式。第二,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第三,要实现良好的课程运作。第四,要建立积极的教师期待。
4、教师要"舍得"把时间"让"给学生。
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常常是教师把课堂预定化,就课本而学习课本,往往是关注一节课教学任务是否能完成,即教师的课堂"开放度"不够。常常出现以下情景:当学生回答问题时,如果给出错误的答案或不能给出答案时,大多数英语教师会请其他学生代替回答问题或者自己主动给出"标准答案"。在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以后,应该给予学生恰当的准备时间。封闭式问题的准备时间可以短暂一些,而开放式问题的准备时间可以稍长一些。因为学生准备回答问题的时间长短可能直接影响到答案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我觉得:教师应该给予那位学生某种暗示,或者适当的提示、引导或者变换提问方式。一但那位学生最终给出了正确答案,他就会产生成就感,有可能他在日后会更加积极地回答问题。再者从心理学研究表明:一种信息先是经过感受器而进入感受存储器,一般需要2-3秒时间,然后从短时记忆到长时记忆,需要更多的时间。如果教师让这个思考的间隔时间过于短暂,会让学生刚刚形成的有意注意得不到必要的强化而消退。
5、因材施教,促进"学困生"的个性发展。
教师的教法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教师应做到因材施教,即教师要尽可能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到学生的不同层次,也要考虑到学生的不同需求,尽可能做到多元化,且要讲究实效,如:当前的课改正进行得轰轰烈烈,有些教师为体现新课程的理念,片面追求小组活动这一学习方式,而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和过程没有认真进行设计,导致讨论缺乏平等的交流与沟通,优秀生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和想法,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就只能变成了陪衬,因此在设计课堂活动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尽量多考虑英语学习困难者,考虑学生参与的全面性,充分利用游戏、竞赛、角色扮演等形式,以及借助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景等,营造英语学习氛围攻,努力使"学困生"产生成就感和自豪感,享受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 程晓堂 郑敏《英语学习策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
[2] 钟启泉《差生心理与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关键词】 发展困难学生 因材施教 个性发展 以生为本
课堂教学是英语学习的主阵地,英语课堂无疑是学生获取英语知识,发展英语能力最重要的场所。不良学习行为是学习面临失败的危险信号。学生的学习行为直接关系到学习的成效。大量研究表明:课堂学习行为积极程度与英语学习成绩成正比。而英语学习困难学生往往是在英语教学中产生的。学生的不良学习行为的产生往往取决于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策略。真正意义上的课堂教学管理就是一种不断激发课堂交流,保持积极课堂互动的历程。
一、对"发展困难学生"的认识
学生的发展水平存在个别差异,存在着发展困难的学生。学生发展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进行全面分析,而不能片面对待。所谓的发展困难学生指的是在学习成绩、道德判断、行为表现等方面低于平均水平的学生,具体表现为学习困难,理解能力较差,成绩差,不遵守秩序,难以管束等等。形成学生在校学习成绩差的原因非常多,有学生自身生理、心理方面原因;也有外部因素如学校、家庭、生活环境等。这些因素可以单独起作用,也可能交互作用。还有很大可能是学校教育上的一些不良因素造成的。总之每个"学困生"都必定会受到一种或几种因素的影响。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更多的考虑其学校教育因素的影响。教育目标过高,教师不适当的期望,以及课堂上的"对待不公"均是产生"学困生"的诱因和根源之一。其实"学困生"也期盼老师在教学中给予充分"关注"和帮助,他们更需要关怀和呵护。
二、转化"学困生"的理论依据。
1、皮格玛利翁的需要认知理论。心理学的研究认为:人有一种自我实现、承认、取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即皮格玛利翁的需要认知理论。心理学家马斯洛大在《动机和人格》一书奖其列为人的五种基本需要之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设计情境,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情感,逐渐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培养学习兴趣。
2、构建主义理论。构建主义认为:知识不是简单机械地从一个迁移到另一个人,而是基于个人对经验的交流,反悟来主动建构的。对于"学困生"而言,转差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教师应通过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发现,从而达到对所学的知识真正掌握的目的。
3、维果茨基的认知内化学习理论。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课堂教学既要考虑到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又要考虑到将有的较高水平,即"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对于"学困生"而言,他们所掌握的知识结构并不完整,教师应去分析、研究学生所掌握的程度,提出适当的发展要求,带着学生走进"最近发展区",指导"学困生"在和同伴的交互作用中,完成学习任务,感受学习的成功,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内在需求。
三.课堂避免学困生产生的有效策略。
1、教学目标科学定位,搭建学生提升平台。
众所周知,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都在不断增强,他们的想象力也越来越丰富。但是,随着年级的升高,他们在课堂上的积极表现欲望和活跃程度都在不断下降,在课堂上主动举手发言的学生也就越来越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学生活跃的思维,也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大打折扣。造成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身心发展的自然结果;另一方面与教师对学生参与课堂热情的激发有关。笔者遇到此类"冷场"现象发生时,首先采用全班集体回答,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回答。其次采取调整定位、降底台阶、设置梯度等引导学生回答。笔者认为,不要一次性提出多个问题。问题过多会使学生应接不暇,也无法使学生认真思考所有问题的答案。笔者往往采取提出五个问题,鼓励学生只要选择回答出其中的三个问题就很优秀了。
2、针对学生实际,巧用英语组织教学。
学习困难学生的形成常常来自于其消极的听课行为,而这往往是由教师的课堂行为引起的。师生在用英语交流时,应做到相互都能理解,才能达到真正沟通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语言要浅显易懂。教师要用英语组织教学,这是我们每位英语教师应力争做到的。然而,笔者通过实践认为,一味地强调用英语组织教学而忽视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是不可取的。尤其是说了一大堆学生听不懂的英文,当部分学生听不懂时,就会造成他们干脆不听了。日积月累就造成一些学困生的不断出现。笔者在用英语组织教学时尽量使用较浅的英语句子,严格控制句子中的生词量。其次通过重复、有时甚至教学某些生词来促使学生听懂更多的信息,再者通过降慢语速让学困生有一个听力缓冲过程。
3、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适时激发"兴奋点"。
课堂气氛是指课堂中某种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表现,它是课堂教学得以进行的心理背景,是解决师生冲突的另一条有效途径。在积极的课堂气氛中,师生双方都有饱满的热情,课堂纪律良好,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活跃,课堂发言踊跃;在消极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小动作多,潜伏着师生冲突的因素;在对抗的课堂气氛中,师生双方都很厌烦,学生不动脑筋,故意捣乱,教师失去了对课堂的控制能力,师生冲突起焉。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笔者认为,第一,要采取民主型的课堂领导方式。第二,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第三,要实现良好的课程运作。第四,要建立积极的教师期待。
4、教师要"舍得"把时间"让"给学生。
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常常是教师把课堂预定化,就课本而学习课本,往往是关注一节课教学任务是否能完成,即教师的课堂"开放度"不够。常常出现以下情景:当学生回答问题时,如果给出错误的答案或不能给出答案时,大多数英语教师会请其他学生代替回答问题或者自己主动给出"标准答案"。在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以后,应该给予学生恰当的准备时间。封闭式问题的准备时间可以短暂一些,而开放式问题的准备时间可以稍长一些。因为学生准备回答问题的时间长短可能直接影响到答案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我觉得:教师应该给予那位学生某种暗示,或者适当的提示、引导或者变换提问方式。一但那位学生最终给出了正确答案,他就会产生成就感,有可能他在日后会更加积极地回答问题。再者从心理学研究表明:一种信息先是经过感受器而进入感受存储器,一般需要2-3秒时间,然后从短时记忆到长时记忆,需要更多的时间。如果教师让这个思考的间隔时间过于短暂,会让学生刚刚形成的有意注意得不到必要的强化而消退。
5、因材施教,促进"学困生"的个性发展。
教师的教法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教师应做到因材施教,即教师要尽可能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到学生的不同层次,也要考虑到学生的不同需求,尽可能做到多元化,且要讲究实效,如:当前的课改正进行得轰轰烈烈,有些教师为体现新课程的理念,片面追求小组活动这一学习方式,而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和过程没有认真进行设计,导致讨论缺乏平等的交流与沟通,优秀生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和想法,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就只能变成了陪衬,因此在设计课堂活动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尽量多考虑英语学习困难者,考虑学生参与的全面性,充分利用游戏、竞赛、角色扮演等形式,以及借助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景等,营造英语学习氛围攻,努力使"学困生"产生成就感和自豪感,享受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 程晓堂 郑敏《英语学习策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
[2] 钟启泉《差生心理与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