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幼儿园管理方式对幼儿的成长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对幼儿的秩序性培养和习惯养成培养都有重要的指引意义。幼儿在城成长中不仅需要在空间秩序,还要在时间秩序等方面进行强化和培养,这些秩序的养成对于幼儿成年之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秩序管理的角度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幼儿;秩序;教学管理
1.引言
蒙特梭利研究发现,1—3岁是人一生中秩序感发展的关键期,抓好幼儿这一时期的秩序管理与教育,对于他们之后的成长与发展都有重要的指引意义。为此,作为幼儿的主要影响者,幼儿教师应结合幼儿的秩序敏感期及其分类进行适当的管理、指导,帮助幼儿形成一定的秩序习惯,支持幼儿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执行的主体,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2.幼儿园秩序管理的基本策略
2.1活动秩序——鼓励幼儿自由自主
幼儿园班级管理是教师对幼儿产生影响及指导的主要方式,在对幼儿进行秩序管理中,教师要将幼儿放在主要的位置,将幼儿作为秩序执行的主体。具体而言,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展开相关的活动秩序:
首先,可以借助图标帮助幼儿建立生活常规。对于刚入园的幼儿来说,一切都那么新鲜,他们在寻找自己的物品时往往需要用很长的时间。对此,教师应采用一定的图标帮助幼儿形成秩序感。具体形式可以将幼儿的照片贴在自己的水杯、床头、被子等上面,便于幼儿快速找到自己的物品。当幼儿在照片的指引下,他们就会自觉寻找自己的照片,而不是盲目乱撞与乱翻了,慢慢形成秩序感。
其次,制定常规帮助幼儿建立秩序。幼儿在幼儿园的大部分时光是玩,在幼儿园中还有很多的玩具供幼儿选择使用。但实际状况是,有的幼儿喜欢同样的玩具,于是出现了哄抢玩具的现象。为了避免幼儿无秩序、哄抢的现象,教师应制定一定的规则,让幼儿通过轮流玩耍的形式,如此幼儿对外部环境逐渐建立了秩序感,不仅可以得到轻松玩耍,还能快乐成长。
2.2时间顺序——明确秩序持续有效
时间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时间秩序的养成对于幼儿的成长依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帮助幼儿养成时间秩序,可以让幼儿体会到时间的宝贵,提升做事的效率。对于幼儿教师来说,可以通过以下具体方式培养幼儿的时间秩序:
首先,教师要明确活动秩序,帮助幼儿形成时间观念。在幼儿园中,教师会带领幼儿进行一定的游戏活动,在活动开展之前,教师会根据活动的安排为幼儿进行一定的指导,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将活动的先后顺序讲给幼儿听,让幼儿感受到时间的存在。例如,在吃午饭时间,教师要将取餐、用餐和午休的时间讲给幼儿,让幼儿对接下来的活动有明确的认知。需要说明的是教师要不断强化,在第二天、第三天等都要进行重复强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幼儿到了取餐用餐的时间都会自觉排好队,慢慢形成时间秩序感。
其次,教师要坚持巩固,将时间观念形成幼儿内在行为。幼儿的习惯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很多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进行不间断的提醒和强化才能深化在幼儿的脑海。所以,幼儿教师要持之以恒,对幼儿的时间管理常抓不懈,做到常提醒、常指导。比如,每天早上八点准时给幼儿播放音乐,让幼儿怀着快乐的心情入园,将这种习惯当成一种很自然的事情去做,长此以往,一旦教师忘记了播放音乐,幼儿会提醒教师“老师,我们该播放音乐了。”如此,幼儿的时间秩序悄然形成。
2.3空间顺序——懂得释放利于活动
所谓空间,在班级里很大程度上指的是活动室里物品摆放所形成的空间,相对时间而言,空间秩序对幼儿的成长也是至关重要的。空间秩序要求幼儿对物品的堆放要整体,对物品的归类要整体,物品的空间相对具有恒定性和一致性。为此,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培养幼儿的空间秩序感:
首先,物品摆放高度与幼儿身高匹配。不同学段的幼儿其身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在幼儿活动区域的物品堆放中,教师首先要考虑幼儿的身高差距问题,将幼儿玩耍的物品集中堆放的位置要在幼儿身高所及的范围。具体实施之前,幼儿教师可以将班级幼儿的身高进行测量,确保幼儿取舍物品的方便与安全。
其次,教师应因地制宜安排幼儿需要的区域。不同的材料对幼儿的作用是不同的,在堆放材料时,教师要依据材料的不同类别进行归类,让幼儿取材料的时候更加便捷。同时,教师要给予幼儿一定的指导,让幼儿及时形成空间顺序。例如生活区选在靠近水源的入门处,以方便幼儿取水;数学区按照蒙氏教育精神选择在离感官区最近的地方。给予幼儿一定的支持之后,教师要给幼儿进行一定的示范,因为幼儿大多喜欢模仿成年人的举动,当他们经过长久的强化与训练之后,幼儿慢慢形成一种认知,将空间秩序的维持当成一种习惯。
3.总结
幼儿秩序感的形成对幼儿的习惯养成和行为塑造都有很好的推动性,但幼儿秩序的养成需要很长的时间,无论是活动秩序、时间秩序还是空間秩序的养成都需要教师进行积极的引导和督促。所以,幼儿教师的教育任务是艰巨的,未来,教师仍然需要进行积极的努力与尝试,引导幼儿在规范的生活中体会快乐、收获成长。
参考文献:
[1]易静.3~6岁幼儿秩序感的教育价值及其教育建构[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08):202.
[2]陈超男.怎样培养小班幼儿的秩序感[J].成才之路,2014(36):63.
关键词:幼儿;秩序;教学管理
1.引言
蒙特梭利研究发现,1—3岁是人一生中秩序感发展的关键期,抓好幼儿这一时期的秩序管理与教育,对于他们之后的成长与发展都有重要的指引意义。为此,作为幼儿的主要影响者,幼儿教师应结合幼儿的秩序敏感期及其分类进行适当的管理、指导,帮助幼儿形成一定的秩序习惯,支持幼儿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执行的主体,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2.幼儿园秩序管理的基本策略
2.1活动秩序——鼓励幼儿自由自主
幼儿园班级管理是教师对幼儿产生影响及指导的主要方式,在对幼儿进行秩序管理中,教师要将幼儿放在主要的位置,将幼儿作为秩序执行的主体。具体而言,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展开相关的活动秩序:
首先,可以借助图标帮助幼儿建立生活常规。对于刚入园的幼儿来说,一切都那么新鲜,他们在寻找自己的物品时往往需要用很长的时间。对此,教师应采用一定的图标帮助幼儿形成秩序感。具体形式可以将幼儿的照片贴在自己的水杯、床头、被子等上面,便于幼儿快速找到自己的物品。当幼儿在照片的指引下,他们就会自觉寻找自己的照片,而不是盲目乱撞与乱翻了,慢慢形成秩序感。
其次,制定常规帮助幼儿建立秩序。幼儿在幼儿园的大部分时光是玩,在幼儿园中还有很多的玩具供幼儿选择使用。但实际状况是,有的幼儿喜欢同样的玩具,于是出现了哄抢玩具的现象。为了避免幼儿无秩序、哄抢的现象,教师应制定一定的规则,让幼儿通过轮流玩耍的形式,如此幼儿对外部环境逐渐建立了秩序感,不仅可以得到轻松玩耍,还能快乐成长。
2.2时间顺序——明确秩序持续有效
时间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时间秩序的养成对于幼儿的成长依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帮助幼儿养成时间秩序,可以让幼儿体会到时间的宝贵,提升做事的效率。对于幼儿教师来说,可以通过以下具体方式培养幼儿的时间秩序:
首先,教师要明确活动秩序,帮助幼儿形成时间观念。在幼儿园中,教师会带领幼儿进行一定的游戏活动,在活动开展之前,教师会根据活动的安排为幼儿进行一定的指导,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将活动的先后顺序讲给幼儿听,让幼儿感受到时间的存在。例如,在吃午饭时间,教师要将取餐、用餐和午休的时间讲给幼儿,让幼儿对接下来的活动有明确的认知。需要说明的是教师要不断强化,在第二天、第三天等都要进行重复强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幼儿到了取餐用餐的时间都会自觉排好队,慢慢形成时间秩序感。
其次,教师要坚持巩固,将时间观念形成幼儿内在行为。幼儿的习惯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很多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进行不间断的提醒和强化才能深化在幼儿的脑海。所以,幼儿教师要持之以恒,对幼儿的时间管理常抓不懈,做到常提醒、常指导。比如,每天早上八点准时给幼儿播放音乐,让幼儿怀着快乐的心情入园,将这种习惯当成一种很自然的事情去做,长此以往,一旦教师忘记了播放音乐,幼儿会提醒教师“老师,我们该播放音乐了。”如此,幼儿的时间秩序悄然形成。
2.3空间顺序——懂得释放利于活动
所谓空间,在班级里很大程度上指的是活动室里物品摆放所形成的空间,相对时间而言,空间秩序对幼儿的成长也是至关重要的。空间秩序要求幼儿对物品的堆放要整体,对物品的归类要整体,物品的空间相对具有恒定性和一致性。为此,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培养幼儿的空间秩序感:
首先,物品摆放高度与幼儿身高匹配。不同学段的幼儿其身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在幼儿活动区域的物品堆放中,教师首先要考虑幼儿的身高差距问题,将幼儿玩耍的物品集中堆放的位置要在幼儿身高所及的范围。具体实施之前,幼儿教师可以将班级幼儿的身高进行测量,确保幼儿取舍物品的方便与安全。
其次,教师应因地制宜安排幼儿需要的区域。不同的材料对幼儿的作用是不同的,在堆放材料时,教师要依据材料的不同类别进行归类,让幼儿取材料的时候更加便捷。同时,教师要给予幼儿一定的指导,让幼儿及时形成空间顺序。例如生活区选在靠近水源的入门处,以方便幼儿取水;数学区按照蒙氏教育精神选择在离感官区最近的地方。给予幼儿一定的支持之后,教师要给幼儿进行一定的示范,因为幼儿大多喜欢模仿成年人的举动,当他们经过长久的强化与训练之后,幼儿慢慢形成一种认知,将空间秩序的维持当成一种习惯。
3.总结
幼儿秩序感的形成对幼儿的习惯养成和行为塑造都有很好的推动性,但幼儿秩序的养成需要很长的时间,无论是活动秩序、时间秩序还是空間秩序的养成都需要教师进行积极的引导和督促。所以,幼儿教师的教育任务是艰巨的,未来,教师仍然需要进行积极的努力与尝试,引导幼儿在规范的生活中体会快乐、收获成长。
参考文献:
[1]易静.3~6岁幼儿秩序感的教育价值及其教育建构[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08):202.
[2]陈超男.怎样培养小班幼儿的秩序感[J].成才之路,2014(3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