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资源、环境等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初中地理教学是对学生进行人口、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渠道。可持续发展教育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使当代中学生明确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严峻环境形势及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性和必然性。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人口资源;初中地理
一、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正确认识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
1.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是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新中国成立以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医疗卫生条件逐步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的平均寿命延长,婴儿死亡率降低。我国(大陆)人口由1949年的5.4亿上升至2010年的14亿,平均每年都新增大量人口。
2.我国人口素质偏低。我国人口文化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文盲、半文盲比例比发达国家高1.72%,我国25岁以上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由2000年的8%上升至2010年的23%,仍然比发达国家低13%-35%。我国人口的身体素质与发达国家比也有很大差距,如婴儿死亡率比发达国家高、人口的平均寿命比发达国家低等。
二、树立正确的资源观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但自然资源是有限的。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加上在资源的开发利用中浪费严重,利用率低,我国已出现了严重的资源短缺现象。
(一)正确认识我国在资源方面的基本国情
我国自然资源种类繁多,数量丰富,是世界上的资源大国。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占有的资源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而又是资源小国,这是我国在资源方面的基本国情。目前我国资源短缺的体现
1人口迅速增长导致耕地锐减。
随着人口的增加以及人们对土地的利用和管理不善,我国每公顷土地需要养活的人口,已由解放初期的5.5人上升到20世纪末的14.4人。
2水资源严重不足,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因为缺水,我国北方的粮食大幅度增产受到限制,有些工矿企业由于缺水不能正常生产,甚至被迫停产。
3矿产资源储量有限,开发利用不够科学,损失严重。目前,我国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滥采乱挖、破坏环境、浪费严重等,导致我国面临矿产危机。
三、我国面临严峻的环境形势
(一)水的污染和浪费问题突出
在我国,有近一半的河湖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导致水质较差,鱼类减少,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和生产用水,加上人们的浪费,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危机的程度。据报道,我国已进入严重缺水期,到2030年,我国缺水量将达400—500亿立方米。
(二)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
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不合理地滥垦乱伐,超载放牧等,导致了我国草地退化,荒漠化面积扩大,水土流失严重等后果。
(三)其他环境问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去年公布的报告,在全球空气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排名中,我国有包括北京在内的7个,山西省的太原市名列第一,是世界上空气污染最重的城市。当前中国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在施行环境统计的300个中国城市当中,70%处于或超过大气环境质量三级标准,目前我国已有七成城市不适合居住。由于大面积的森林砍伐、草原开垦,天然植被和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许多珍贵野生动植物濒临灭绝。此外,草地退化和土地沙化、碱化面积也逐年增大。50年来,中国因水土流失损失耕地5000多万亩,平均每年100万亩。50年后,东北黑土区1400万亩耕地的黑土层将流失掉,中国的“北大仓”粮食产量将降低40%左右;35年后,西南岩溶区石漠化面积将翻一番,将有近1亿人失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地……
四、在地理教学中,要把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包括社会和经济发展)作为一个整体研究
1人是区域可持续发展核心人口的适度增长和人口素质提高的持续进行,是进行人口问题教学的基本要求。九义初中地理教材侧重讲述人口数量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忽略了适度的人口规模与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的相互关系,教学中应适当增强这方面讲述。人口素质是可持续发展人口观的重要组成,人口素质的持续提高,才能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既充分又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又有减少人口对资源和环境压力,为持续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为此,必须实行适度的人口增长,提高教育、文化水平,是实现人与地协调关系的关键。
2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经济建设要利用各种自然资源持续发展强调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因为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和利用会造成资源短缺、环境污染,进而影响人类健康、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资源的开发利用以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环境为基础,经济发展与资源和环境保护互为因果。发展经济、提高生活质量是人类追求目标,它需要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依托,若忽视对资源、环境的保护,经济发展便受到限制;没有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特别是最基本生长需要的满足,无从谈及资源的保护。
3《中国21世纪议程》是在中国地理教学中进行持续发展教育的指导性文件,在教学中要突出以下观点:
(1)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保持经济(包括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通讯等部门)的持续发展,使经济增长有足够水平。经济增长要与环境保护、资源保护相协调。
(2)控制人口数量,实现适度人II增长目标,提高人口素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举措。
(3)加强资源保护与持续利用,建立节约型国民经济體系,实行资源开发与保护相结合,资源开发的超前准备与持续开发相结合、资源开发与资源节约相结合原则。
(4)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重点是保护生态环境。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鉴于现实存在的生态环境和长远发展,以保护水资源、土地资源为重点,克服工业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5)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保持适度人口规模,改善社会服务体系(卫生、教育、福利、保险、防灾救灾等),增加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消除贫困。
【参考文献】
[1]王明才. 初中地理教学中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培养[J]. 现代教育科学,2014,08:172.
[2]苏丽芳. 初中地理教学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浅谈[J]. 中学时代,2014,04:24.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人口资源;初中地理
一、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正确认识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
1.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是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新中国成立以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医疗卫生条件逐步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的平均寿命延长,婴儿死亡率降低。我国(大陆)人口由1949年的5.4亿上升至2010年的14亿,平均每年都新增大量人口。
2.我国人口素质偏低。我国人口文化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文盲、半文盲比例比发达国家高1.72%,我国25岁以上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由2000年的8%上升至2010年的23%,仍然比发达国家低13%-35%。我国人口的身体素质与发达国家比也有很大差距,如婴儿死亡率比发达国家高、人口的平均寿命比发达国家低等。
二、树立正确的资源观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但自然资源是有限的。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加上在资源的开发利用中浪费严重,利用率低,我国已出现了严重的资源短缺现象。
(一)正确认识我国在资源方面的基本国情
我国自然资源种类繁多,数量丰富,是世界上的资源大国。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占有的资源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而又是资源小国,这是我国在资源方面的基本国情。目前我国资源短缺的体现
1人口迅速增长导致耕地锐减。
随着人口的增加以及人们对土地的利用和管理不善,我国每公顷土地需要养活的人口,已由解放初期的5.5人上升到20世纪末的14.4人。
2水资源严重不足,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因为缺水,我国北方的粮食大幅度增产受到限制,有些工矿企业由于缺水不能正常生产,甚至被迫停产。
3矿产资源储量有限,开发利用不够科学,损失严重。目前,我国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滥采乱挖、破坏环境、浪费严重等,导致我国面临矿产危机。
三、我国面临严峻的环境形势
(一)水的污染和浪费问题突出
在我国,有近一半的河湖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导致水质较差,鱼类减少,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和生产用水,加上人们的浪费,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危机的程度。据报道,我国已进入严重缺水期,到2030年,我国缺水量将达400—500亿立方米。
(二)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
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不合理地滥垦乱伐,超载放牧等,导致了我国草地退化,荒漠化面积扩大,水土流失严重等后果。
(三)其他环境问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去年公布的报告,在全球空气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排名中,我国有包括北京在内的7个,山西省的太原市名列第一,是世界上空气污染最重的城市。当前中国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在施行环境统计的300个中国城市当中,70%处于或超过大气环境质量三级标准,目前我国已有七成城市不适合居住。由于大面积的森林砍伐、草原开垦,天然植被和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许多珍贵野生动植物濒临灭绝。此外,草地退化和土地沙化、碱化面积也逐年增大。50年来,中国因水土流失损失耕地5000多万亩,平均每年100万亩。50年后,东北黑土区1400万亩耕地的黑土层将流失掉,中国的“北大仓”粮食产量将降低40%左右;35年后,西南岩溶区石漠化面积将翻一番,将有近1亿人失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地……
四、在地理教学中,要把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包括社会和经济发展)作为一个整体研究
1人是区域可持续发展核心人口的适度增长和人口素质提高的持续进行,是进行人口问题教学的基本要求。九义初中地理教材侧重讲述人口数量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忽略了适度的人口规模与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的相互关系,教学中应适当增强这方面讲述。人口素质是可持续发展人口观的重要组成,人口素质的持续提高,才能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既充分又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又有减少人口对资源和环境压力,为持续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为此,必须实行适度的人口增长,提高教育、文化水平,是实现人与地协调关系的关键。
2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经济建设要利用各种自然资源持续发展强调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因为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和利用会造成资源短缺、环境污染,进而影响人类健康、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资源的开发利用以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环境为基础,经济发展与资源和环境保护互为因果。发展经济、提高生活质量是人类追求目标,它需要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依托,若忽视对资源、环境的保护,经济发展便受到限制;没有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特别是最基本生长需要的满足,无从谈及资源的保护。
3《中国21世纪议程》是在中国地理教学中进行持续发展教育的指导性文件,在教学中要突出以下观点:
(1)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保持经济(包括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通讯等部门)的持续发展,使经济增长有足够水平。经济增长要与环境保护、资源保护相协调。
(2)控制人口数量,实现适度人II增长目标,提高人口素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举措。
(3)加强资源保护与持续利用,建立节约型国民经济體系,实行资源开发与保护相结合,资源开发的超前准备与持续开发相结合、资源开发与资源节约相结合原则。
(4)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重点是保护生态环境。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鉴于现实存在的生态环境和长远发展,以保护水资源、土地资源为重点,克服工业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5)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保持适度人口规模,改善社会服务体系(卫生、教育、福利、保险、防灾救灾等),增加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消除贫困。
【参考文献】
[1]王明才. 初中地理教学中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培养[J]. 现代教育科学,2014,08:172.
[2]苏丽芳. 初中地理教学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浅谈[J]. 中学时代,2014,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