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为我国基础教育带来了新的理念,向广大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广大教师提供了新的机遇。许多教师在接受新课程的培训后,一方面跃跃欲试,另一方面又因不适应课改的新要求而产生种种困惑。这些困惑主要表现为“三不”:不会做、不敢做、不想做。“不会做”是指一些教师对新课改的了解仅限于“词句”, 对于如何落实新课改的要求却心中无数,他们因缺少课改实践经验而往往上课讲的是新教材,用的却是老方法,课堂教学依然是“涛声依旧”;“不敢做”是指教师因对课改所倡导的理念不理解,担心课改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成绩而畏手畏脚,不敢放手按课改的要求做;“不想做”是指害怕困难缺乏信心,不能主动参与到课程改革中来。那么如何行之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一、勤思力学,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
许多老师不适应这一课程改革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教学素养和文化底蕴的缺乏,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受限,进而无法落实课改的精神。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处了加强教研室自身建设,要求教研员勤思力学,还要求教研员在教研活动中通过以下形式带领全区教师读书、学习,促进全区教师观念的迅速转变。
1.优化学习内容:本着“提升专业知识,做智慧型教师”的原则,这六年中我们优化设定了三个方面的教研学习内容:有关新课程标准的书籍;《大教育论》、《课程与教育的基本原理》等教育论著;《古诗词鉴赏》、《数学奥秘》、《百科全书》等相关的学科知识。特别是对课程标准的学习我们分三个阶段进行:一是通读,要求每位教师首先要通读新课标,并写好学习札记,从而使教师对新课标有了感性的认识,从整体上加以把握;二是解读,组织教师对新课标进行解读,使全体教师对新课标能准确地理解和接受,从而对新课标有了理性的认识;三是研读,这一层次的学习,要求每位教师能对新课标逐章研读,并且在教研组中结合自己的教学,谈对课标中提出的理念的理解,明确课标中每个学段的要求。
2.加强学习交流:教研室各教研组每月举行一次“走进新课程”主题学习心得交流活动。教研员通过研读课标、学习论著,从中精选出既能反映新课标理念又能突出教学问题的内容为话题展开交流。
3.催生反思学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会与随”。在学习和认识课标理念上老师们难免会有一些误解和偏颇,那么学习后的反思犹如一位向导,引领我们从认识迷宫走向智慧的殿堂。我区教研室要求教研员在每次教研活动的学习环节,都要组织教师进行两种方式的反思。自我反思:写出教学后反思,通过自我对话得出正确认识;对照反思:将自己的学习认识与他人的认识对照,寻找不同,进行反思。通过反思,老师们对课改所倡导的教育思想的真谛有更深的理解,对课标所提出的教学理念有更明确的认识。
4.强化讲座培训:专业人员的参与是推动教研活动发展的关键,尤其是在课改实施中更需要专家的引领与指导。为此,教研室利用教研时间多次聘请市教研室文志杰主任、刘玉珠老师,王晨星老师分别进行教材解析。这种研培一体化的互动式教研形式是我区教研工作的一个亮点,为我区广大教师实施课改、使用新教材提供了所需的指导、服务与帮助。
六年来,我区广大教师通过参与教研活动的学习、培训和研讨,理念日新月异,对课改精神的领悟突飞猛进,并能结合自己对新课程的理解撰写教学论文、教学心得。
二、重视实践,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教学行为的转变是新课程实施成功的先决条件。广大教师不仅需要相关的理论指导,更渴求既能反映新课程理念又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模式的示范引导,那么教研活动就是为大家搭建一座帮组一线教师跨越课程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鸿沟”的桥梁。
第一层次:创建快乐课堂
在新课程观念下,什么样的课程才是一个好课堂?好的课堂应该是师生具有和谐、平等、互助的关系,是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丰富的、有趣的生活的背景,创造一个充满探索精神的自由表现的学习情境,一个相互支持、互相欣赏、彼此接纳的和谐氛围。
第二层次:追求个性课堂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以人为本。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致力于发展每一个学生形成个性特征?给孩子提供了一个运用知识、展示才能的平台,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也有益处,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样的合作交流情景中个性得到张扬。
第三层面:打造探究课堂
各教研组在组织学习新课程标准时,强调探究教学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方式,探究教学的实施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让老师认识到当前众多的教学方法改革中,探究教育尤为引人注目。
这些教研活动充分发挥了骨干教师用新理念指导教学行为的示范、导航以及辐射作用,为全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新课程的理念提供了借鉴和帮助,使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自觉地以新课程理念、新的教学方式规范、提升自己的教学行为。
三、拓宽渠道 促进课改的整体推进
新课程背景下传统的教研方式已不能适应课程改革推进的需要,信息社会的课程改革必须有高科技的手段来支撑。我们着力于新课改下的网络教研的构建,利用网络发挥教研室引导、服务的功能,利用网络打通我区各学校互相学习的通道,形成上下互通、左右互补的教研网络,推动我区课改的整体推进。
1.QQ群,让更多的同行参与教研:传统的教研形式由于时间、地点、路途等因素,是参与教研的人数受限,而网络教研却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2.信息库,让更多的教育资源共享:我们的网络教研同时扮演着“信息发布员”的角色。在这里既可以看到学科教研组的通知、文件,还可以看到经过我们教研员围绕课改精心挑选、审核、完善的来自一线教师所提供的教学设计、试题练习、教学案例、课件制作、课改动态等教学资料和信息。
3.教育博客,让更多的教师敞开心扉:打开教育博客,你会看到教师们参与课改的教学随笔、教学感悟以及教学生活中的烦恼与喜悦。你会感到生命的彼此感应,思想的火花的彼此碰撞,每一个成员都会在创新教育生活、创新生命价值的学习、时间与发展中获得心灵的升华。
立体化网络教研的构建,给教师运用新课改精神指导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展示自我的平台,大大激励了教师展示自我、超越自我的内在驱动力。
一、勤思力学,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
许多老师不适应这一课程改革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教学素养和文化底蕴的缺乏,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受限,进而无法落实课改的精神。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处了加强教研室自身建设,要求教研员勤思力学,还要求教研员在教研活动中通过以下形式带领全区教师读书、学习,促进全区教师观念的迅速转变。
1.优化学习内容:本着“提升专业知识,做智慧型教师”的原则,这六年中我们优化设定了三个方面的教研学习内容:有关新课程标准的书籍;《大教育论》、《课程与教育的基本原理》等教育论著;《古诗词鉴赏》、《数学奥秘》、《百科全书》等相关的学科知识。特别是对课程标准的学习我们分三个阶段进行:一是通读,要求每位教师首先要通读新课标,并写好学习札记,从而使教师对新课标有了感性的认识,从整体上加以把握;二是解读,组织教师对新课标进行解读,使全体教师对新课标能准确地理解和接受,从而对新课标有了理性的认识;三是研读,这一层次的学习,要求每位教师能对新课标逐章研读,并且在教研组中结合自己的教学,谈对课标中提出的理念的理解,明确课标中每个学段的要求。
2.加强学习交流:教研室各教研组每月举行一次“走进新课程”主题学习心得交流活动。教研员通过研读课标、学习论著,从中精选出既能反映新课标理念又能突出教学问题的内容为话题展开交流。
3.催生反思学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会与随”。在学习和认识课标理念上老师们难免会有一些误解和偏颇,那么学习后的反思犹如一位向导,引领我们从认识迷宫走向智慧的殿堂。我区教研室要求教研员在每次教研活动的学习环节,都要组织教师进行两种方式的反思。自我反思:写出教学后反思,通过自我对话得出正确认识;对照反思:将自己的学习认识与他人的认识对照,寻找不同,进行反思。通过反思,老师们对课改所倡导的教育思想的真谛有更深的理解,对课标所提出的教学理念有更明确的认识。
4.强化讲座培训:专业人员的参与是推动教研活动发展的关键,尤其是在课改实施中更需要专家的引领与指导。为此,教研室利用教研时间多次聘请市教研室文志杰主任、刘玉珠老师,王晨星老师分别进行教材解析。这种研培一体化的互动式教研形式是我区教研工作的一个亮点,为我区广大教师实施课改、使用新教材提供了所需的指导、服务与帮助。
六年来,我区广大教师通过参与教研活动的学习、培训和研讨,理念日新月异,对课改精神的领悟突飞猛进,并能结合自己对新课程的理解撰写教学论文、教学心得。
二、重视实践,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教学行为的转变是新课程实施成功的先决条件。广大教师不仅需要相关的理论指导,更渴求既能反映新课程理念又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模式的示范引导,那么教研活动就是为大家搭建一座帮组一线教师跨越课程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鸿沟”的桥梁。
第一层次:创建快乐课堂
在新课程观念下,什么样的课程才是一个好课堂?好的课堂应该是师生具有和谐、平等、互助的关系,是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丰富的、有趣的生活的背景,创造一个充满探索精神的自由表现的学习情境,一个相互支持、互相欣赏、彼此接纳的和谐氛围。
第二层次:追求个性课堂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以人为本。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致力于发展每一个学生形成个性特征?给孩子提供了一个运用知识、展示才能的平台,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也有益处,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样的合作交流情景中个性得到张扬。
第三层面:打造探究课堂
各教研组在组织学习新课程标准时,强调探究教学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方式,探究教学的实施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让老师认识到当前众多的教学方法改革中,探究教育尤为引人注目。
这些教研活动充分发挥了骨干教师用新理念指导教学行为的示范、导航以及辐射作用,为全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新课程的理念提供了借鉴和帮助,使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自觉地以新课程理念、新的教学方式规范、提升自己的教学行为。
三、拓宽渠道 促进课改的整体推进
新课程背景下传统的教研方式已不能适应课程改革推进的需要,信息社会的课程改革必须有高科技的手段来支撑。我们着力于新课改下的网络教研的构建,利用网络发挥教研室引导、服务的功能,利用网络打通我区各学校互相学习的通道,形成上下互通、左右互补的教研网络,推动我区课改的整体推进。
1.QQ群,让更多的同行参与教研:传统的教研形式由于时间、地点、路途等因素,是参与教研的人数受限,而网络教研却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2.信息库,让更多的教育资源共享:我们的网络教研同时扮演着“信息发布员”的角色。在这里既可以看到学科教研组的通知、文件,还可以看到经过我们教研员围绕课改精心挑选、审核、完善的来自一线教师所提供的教学设计、试题练习、教学案例、课件制作、课改动态等教学资料和信息。
3.教育博客,让更多的教师敞开心扉:打开教育博客,你会看到教师们参与课改的教学随笔、教学感悟以及教学生活中的烦恼与喜悦。你会感到生命的彼此感应,思想的火花的彼此碰撞,每一个成员都会在创新教育生活、创新生命价值的学习、时间与发展中获得心灵的升华。
立体化网络教研的构建,给教师运用新课改精神指导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展示自我的平台,大大激励了教师展示自我、超越自我的内在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