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震前超低频密度-应力波

来源 :国际地震动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m45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震发生前天文时纬残差观测数据出现异常,得到了不同天文台观测结果的证实。另外,两种与地震相关的物理量震前地下深部物质视电阻率变化和断层活动矩变化,其物理机制的解释以及与后续地震的关联方式和天文时纬残差有很多共性。而且,这3类观测现象与后续地震的关联方式与国外学者提出的热力学弹性回跳模型符合得很好。本文基于现有观测证据和理论模型的一致性,提出地震前在地层构造中存在一种来自孕震区域的超低频密度—应力波。
其他文献
由于观测资料异常变化具有多解性和不确定性,使得各种资料的前兆异常识别一直以来都是地震预报研究与实践中的重要课题。本文在王海涛等(2008)提出的地震对应概率谱和累计滑动平均概率方法基础上,应用基于地震对应概率谱的多参数滑动极值平均概率方法,对新疆地区多种地震学参数资料进行定量化的异常识别提取,突出地震前兆异常过程,探讨研究新的定量化的地震综合预报方法。
近十年来,地震动转动分量已成为国际性的研究热点,目前主要进行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由于地震时引起刚体发生转动的原因非常复杂,涉及到局部场地条件等影响因素,再加上
叙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1822—2000)在地震科技档案工作中的应用。
从构造变形及破裂成核的角度来看,强地震前形变异常理应出现在地震震源附近,而许多连续形变观测事实与这种认识往往是相矛盾的。本文研究了攀枝花多次形变异常结束后10天内的首
在中国地震学会的领导下,地震流体专业委员会依靠广大会员的努力,完成了年度工作计划,按照中国地震学会章程完成了第三届地震流体专业委员会的换届工作,新一届地震流体专业委员会
利用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可确定发震构造的产状、空间位置、运动形式及力学性质;判定区域应力场方位及应力对断层的作用方式;进而判断未来地震危险区及预测未来地震的孕育、发生、
第10届地幔对流模拟和岩石圈动力学国际讨论会于2007年9月2日至9月7日在法国Cayy—le—Rouet市举行,来自13个国家的近百名科学家参加了这次讨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