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病历资料
患者,女,27岁,因孕39+2周,腹部阵发性腹痛8小时,2000年10月24日入院。患者月经史145/28~30天,量中等,色正常。末次月经2000年1月22日,预产期2000年10月29日,孕1产0。患者自停经40天开始出现妊娠反应,4个月自感胎动至今,孕期无腹痛、无阴道流血,妊娠后无外伤史。既往有慢性肠炎病史。
入院检查:体温36.5℃,脉搏80次/分,血压100/60mmHg,青年女性,中度贫血貌,神志清,自主体位,查体合作,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及出血斑、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头颅无畸形,颈软,无颈静脉怒张,胸廓对称,双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前区无隆起,心界无扩大,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膨隆,无静脉曲张,肝脾肋下未触及。脊柱四肢无异常。产科检查:宫底高度30cm,腹围90cm,胎心率146次/分,骨盆测量正常。阴道检查:宫口开大4cm,胎头“-2”,胎膜未破,宫缩规律。诊为39+2周、临产。当晚5时,因胎头高直后位行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术。术前血红蛋白80g/L,红细胞2.8×1012/L,术中取出一男婴,体重3500g,Apar评10分。见子宫切口左侧缘有约1.0cm撕裂出血,予以缝合,胎盘胎膜完整。然而,子宫收缩乏力,出血约400ml,经应用宫缩剂以及按摩子宫,宫缩明显好转。清理腹腔,检查子宫切口无出血及渗血,常规关闭腹腔。术后3小时,阴道大量流血,有凝血块。血压70/45mmHg,软产道无损伤,化验:血小板90×109/L,血红蛋白45g/L,红细胞2.0×1012/L,白细胞19.0×109/L,给予大量输血、输液,应用止血剂等治疗,阴道流血停止,血压140/80mmHg。术后8小时,患者出现腹胀,腹痛呈持续性,伴恶心,频繁呕吐,呕吐物为咖啡色胃内容物,经过胃肠减压,症状并未减轻,有逐渐加重征象。术后24小时患者不能平卧,呼吸困难,腹部高度膨隆,全腹压痛及反跳痛,腹肌紧张明显,肠鸣音减弱。腹腔穿刺抽出血性液体。B超显示腹腔积液。急请外科会诊,考虑剖宫产术后并发泛发性腹膜炎、肠梗阻、肠坏死,即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吸出腹腔内血性液体约1000ml。子宫色泽欠佳,发绀,复旧不良。经用宫缩剂、温盐水湿敷,宫缩明显好转。子宫切口无出血。探查小肠距回盲部40cm处回肠有30cm的肠管呈黑褐色,肠管粗细不等,向上至90cm处有40cm肠管呈黑褐色,肠系膜血管无明显搏动,未见肠管扭转,切除坏死肠管约120cm。术后予以抗感染、能量支持疗法等。住院30天后痊愈出院。
病理检查:肉眼所见:回肠襻分段出血,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呈暗褐色,其根部有散在出血斑。镜下所见:黏膜坏死,其他各层血管充血、出血、大量中性核浸润。病理诊断:节段性、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炎。
讨 论
本病发病机制:①肠道缺血:多种原因造成的内脏血管收缩,肠系膜血管供血不足均可导致肠道缺血性损害,肠黏膜对缺血的易感性最为突出。②肠道感染:肠道是人体最大的细菌库。由于肠黏膜自身的保护作用致使细菌和毒素不能入侵,这种保护作用被称之为防御屏障。休克、肠缺血、窒息、人工喂养不良等均可导致肠壁的破坏。本例患者术前就有贫血及慢性肠炎病史,由于宫缩乏力、术中、术后大出血、休克致使胃肠道血流灌注量减少,血运障碍继发感染,在此基础上并发急性节段性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炎。
本病发病急骤,表现为腹痛,呈持续性绞痛,腹胀伴恶心、呕吐,腹膜刺激征阳性。白细胞计数增高,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数目降低,B超检查提示腹腔内积液。腹腔穿刺抽出血性液体辅助诊断。本病应与中毒性菌痢、过敏性子癫、绞窄性肠梗阻、肠套叠、阿米巴肠病以及肠息肉病等鉴别。
本病治疗非手术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输液维持电解质酸碱平衡,适量输血,早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抑制肠道内感染可减轻临床症状。如效果不佳,腸梗阻或腹膜刺激征加重,应及时手术剖腹探查,术式根据患者全身状态及肠管病变程度决定。本病发病24小时,经过积极保守治疗,肠梗阻症状进行性发展,遂行手术剖腹探查,发现回肠壁广泛性坏死,错过手术最佳时机,实为教训。
剖宫产术后大出血并发急性小肠坏死,是剖宫产术的严重并发症,临床实为罕见。本病临床经过实属凶险,应引起高度重视。做好围产期保健工作,严格掌握剖宫产手术指征,术前纠正贫血,预防和治疗术中、术后出血及感染是防治本病的根本措施。
患者,女,27岁,因孕39+2周,腹部阵发性腹痛8小时,2000年10月24日入院。患者月经史145/28~30天,量中等,色正常。末次月经2000年1月22日,预产期2000年10月29日,孕1产0。患者自停经40天开始出现妊娠反应,4个月自感胎动至今,孕期无腹痛、无阴道流血,妊娠后无外伤史。既往有慢性肠炎病史。
入院检查:体温36.5℃,脉搏80次/分,血压100/60mmHg,青年女性,中度贫血貌,神志清,自主体位,查体合作,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及出血斑、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头颅无畸形,颈软,无颈静脉怒张,胸廓对称,双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前区无隆起,心界无扩大,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膨隆,无静脉曲张,肝脾肋下未触及。脊柱四肢无异常。产科检查:宫底高度30cm,腹围90cm,胎心率146次/分,骨盆测量正常。阴道检查:宫口开大4cm,胎头“-2”,胎膜未破,宫缩规律。诊为39+2周、临产。当晚5时,因胎头高直后位行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术。术前血红蛋白80g/L,红细胞2.8×1012/L,术中取出一男婴,体重3500g,Apar评10分。见子宫切口左侧缘有约1.0cm撕裂出血,予以缝合,胎盘胎膜完整。然而,子宫收缩乏力,出血约400ml,经应用宫缩剂以及按摩子宫,宫缩明显好转。清理腹腔,检查子宫切口无出血及渗血,常规关闭腹腔。术后3小时,阴道大量流血,有凝血块。血压70/45mmHg,软产道无损伤,化验:血小板90×109/L,血红蛋白45g/L,红细胞2.0×1012/L,白细胞19.0×109/L,给予大量输血、输液,应用止血剂等治疗,阴道流血停止,血压140/80mmHg。术后8小时,患者出现腹胀,腹痛呈持续性,伴恶心,频繁呕吐,呕吐物为咖啡色胃内容物,经过胃肠减压,症状并未减轻,有逐渐加重征象。术后24小时患者不能平卧,呼吸困难,腹部高度膨隆,全腹压痛及反跳痛,腹肌紧张明显,肠鸣音减弱。腹腔穿刺抽出血性液体。B超显示腹腔积液。急请外科会诊,考虑剖宫产术后并发泛发性腹膜炎、肠梗阻、肠坏死,即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吸出腹腔内血性液体约1000ml。子宫色泽欠佳,发绀,复旧不良。经用宫缩剂、温盐水湿敷,宫缩明显好转。子宫切口无出血。探查小肠距回盲部40cm处回肠有30cm的肠管呈黑褐色,肠管粗细不等,向上至90cm处有40cm肠管呈黑褐色,肠系膜血管无明显搏动,未见肠管扭转,切除坏死肠管约120cm。术后予以抗感染、能量支持疗法等。住院30天后痊愈出院。
病理检查:肉眼所见:回肠襻分段出血,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呈暗褐色,其根部有散在出血斑。镜下所见:黏膜坏死,其他各层血管充血、出血、大量中性核浸润。病理诊断:节段性、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炎。
讨 论
本病发病机制:①肠道缺血:多种原因造成的内脏血管收缩,肠系膜血管供血不足均可导致肠道缺血性损害,肠黏膜对缺血的易感性最为突出。②肠道感染:肠道是人体最大的细菌库。由于肠黏膜自身的保护作用致使细菌和毒素不能入侵,这种保护作用被称之为防御屏障。休克、肠缺血、窒息、人工喂养不良等均可导致肠壁的破坏。本例患者术前就有贫血及慢性肠炎病史,由于宫缩乏力、术中、术后大出血、休克致使胃肠道血流灌注量减少,血运障碍继发感染,在此基础上并发急性节段性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炎。
本病发病急骤,表现为腹痛,呈持续性绞痛,腹胀伴恶心、呕吐,腹膜刺激征阳性。白细胞计数增高,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数目降低,B超检查提示腹腔内积液。腹腔穿刺抽出血性液体辅助诊断。本病应与中毒性菌痢、过敏性子癫、绞窄性肠梗阻、肠套叠、阿米巴肠病以及肠息肉病等鉴别。
本病治疗非手术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输液维持电解质酸碱平衡,适量输血,早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抑制肠道内感染可减轻临床症状。如效果不佳,腸梗阻或腹膜刺激征加重,应及时手术剖腹探查,术式根据患者全身状态及肠管病变程度决定。本病发病24小时,经过积极保守治疗,肠梗阻症状进行性发展,遂行手术剖腹探查,发现回肠壁广泛性坏死,错过手术最佳时机,实为教训。
剖宫产术后大出血并发急性小肠坏死,是剖宫产术的严重并发症,临床实为罕见。本病临床经过实属凶险,应引起高度重视。做好围产期保健工作,严格掌握剖宫产手术指征,术前纠正贫血,预防和治疗术中、术后出血及感染是防治本病的根本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