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改变着人们日常的生活生产方式,也带动了教育家的变革,这种变革,不仅仅是为教学主体——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更是对一线教师的专业教学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如何充分发挥现代科学技术的优势,让信息技术手段为小学数学课堂提供更加多样化的内容,更加多变幻的模式,改善教学过程,提升教学效率呢?简单分析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融合教学的作用,并就如何进行深度融合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作用;融合;应用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的作用
从最为明显的教学作用来说,小学阶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占主导,而数学知识偏偏又是比较抽象、严谨的内容,学科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可以有效利用其图、文、声、像结合的教学优势,改善数学的面貌,化抽象为具体,化严谨为生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此外,信息技术的融入也打破了传统“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固定模式,变机械灌输为多样教学,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构建,表现为,无论是知识的存储、传播,还是接受,应用都发生了变革。尤其是新课程改革之后,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之间的整合更加的深入,微课、交互式白板、希沃白板助手等高端的信息技术手段,也成为课堂教学的一分子,为提升学生学习质量、课堂教学效率增光添彩。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融合应用
“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懂感情地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处于疲倦下的头脑,很少有效地汲取知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传统“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下,形式单一、机械、枯燥、乏味,学生兴致不高,再加上一堂课40分钟,学生势必多少都会进入疲倦状态,无法主动获取知识,出现低效性学习。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既能改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参与度,而且还能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学、有所得,是实现高效教育的有效手段。
1.妙用微课视频,构建社会性课堂
微课,是新课程改革之后诞生的新型教学模式,更是建立在信息技术手段基础上教学手段。它通过简短的小视频将知识点简化,更加生动、形象、活泼地展示给学生,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更重要的是,它旨在短时间内攻克教学难点和重点。如在认识几何图形的教学中,顺应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的认知规律,我在认识“形”的教学中,制作了微课,先展示彩色的正方形实物,再逐渐地褪去颜色,消掉图案,最后只剩下点、线、面组成的几何图形,指导学生研究几何图形时不研究它们的质地、颜色,只研究大小、形状和位置,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几何表象。
这样联系生活实际的微课制作,既能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更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从而建立数学意识,在今后的学习中,他们都能主动地去观察、发现、联系、感受生活这个数学社会性舞台,提升学习内在需要。
2.借用电子白板,生成灵动课堂
交互式电子白板也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和微课一样,它也是建立在信息技术手段基础之上的。在实践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其中各种新颖的教学功能和作用,备受教师青睐。然而,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借助电子白板的教学作用让数学课堂更加活跃、高效而充满灵气?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以求抛砖引玉:
(1)借助电子白板,提供直接辅助,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抽象、严谨是数学科目的突出特征,学生在数学学习上表现出的能力直接反应了学生抽象与具体之间相互转化的能力。能够将抽象的概念直观化理解的学生,表现为数学学习成绩优异,能力较强;反之,成绩差,能力弱。但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多以形象思维占主导,教师想要兼顾大部分的学生,就必须要通过直观、形象的手段来展示抽象的数学概念。如在直线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它可以无限延伸的特点,我在白板上展示了孙大圣的如意金箍棒。先是询问学生,这根棒子有什么神奇之处。学生争先恐后地说着:“它可以变长变短,变大变小……”于是我又利用希沃白板的延伸功能,将金箍棒拉长,并问:“那是这样吗?”同学们纷纷说着:“对,就是这样。”顺势,我又问:“那这个金箍棒像数学里的什么?”“线段,直线……”“那它可以无限延伸,又像什么?”“直线。”然后我又让学生亲自上来操作,体验直线的无限延伸,加深认识。
(2)捕捉生成信息,提供生活素材,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
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生活实践,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总会产生一些“故事”,而这些“故事”作为鲜活的实例,往往会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资源。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发达的现在,教师完全可以利用互联网、白板助手以及白板的存储功能记录平时的活动图片、视频,或者学生的手工制作等等,再将这些生成性的信息和素材,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让课堂内容变得更加贴近学生,学生喜闻乐见,课堂更加有灵气、更加精彩、更加有效。
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融合会让课堂更加具有魔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地兴趣和热情。教师在应用中,要不斷地思考,实践,尝试,探究,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融合,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高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陈芳.浅谈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策略[J].学校教育研究,2015.
[2]黄婷.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应用[J].福建教育,2011.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作用;融合;应用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的作用
从最为明显的教学作用来说,小学阶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占主导,而数学知识偏偏又是比较抽象、严谨的内容,学科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可以有效利用其图、文、声、像结合的教学优势,改善数学的面貌,化抽象为具体,化严谨为生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此外,信息技术的融入也打破了传统“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固定模式,变机械灌输为多样教学,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构建,表现为,无论是知识的存储、传播,还是接受,应用都发生了变革。尤其是新课程改革之后,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之间的整合更加的深入,微课、交互式白板、希沃白板助手等高端的信息技术手段,也成为课堂教学的一分子,为提升学生学习质量、课堂教学效率增光添彩。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融合应用
“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懂感情地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处于疲倦下的头脑,很少有效地汲取知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传统“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下,形式单一、机械、枯燥、乏味,学生兴致不高,再加上一堂课40分钟,学生势必多少都会进入疲倦状态,无法主动获取知识,出现低效性学习。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既能改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参与度,而且还能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学、有所得,是实现高效教育的有效手段。
1.妙用微课视频,构建社会性课堂
微课,是新课程改革之后诞生的新型教学模式,更是建立在信息技术手段基础上教学手段。它通过简短的小视频将知识点简化,更加生动、形象、活泼地展示给学生,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更重要的是,它旨在短时间内攻克教学难点和重点。如在认识几何图形的教学中,顺应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的认知规律,我在认识“形”的教学中,制作了微课,先展示彩色的正方形实物,再逐渐地褪去颜色,消掉图案,最后只剩下点、线、面组成的几何图形,指导学生研究几何图形时不研究它们的质地、颜色,只研究大小、形状和位置,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几何表象。
这样联系生活实际的微课制作,既能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更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从而建立数学意识,在今后的学习中,他们都能主动地去观察、发现、联系、感受生活这个数学社会性舞台,提升学习内在需要。
2.借用电子白板,生成灵动课堂
交互式电子白板也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和微课一样,它也是建立在信息技术手段基础之上的。在实践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其中各种新颖的教学功能和作用,备受教师青睐。然而,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借助电子白板的教学作用让数学课堂更加活跃、高效而充满灵气?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以求抛砖引玉:
(1)借助电子白板,提供直接辅助,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抽象、严谨是数学科目的突出特征,学生在数学学习上表现出的能力直接反应了学生抽象与具体之间相互转化的能力。能够将抽象的概念直观化理解的学生,表现为数学学习成绩优异,能力较强;反之,成绩差,能力弱。但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多以形象思维占主导,教师想要兼顾大部分的学生,就必须要通过直观、形象的手段来展示抽象的数学概念。如在直线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它可以无限延伸的特点,我在白板上展示了孙大圣的如意金箍棒。先是询问学生,这根棒子有什么神奇之处。学生争先恐后地说着:“它可以变长变短,变大变小……”于是我又利用希沃白板的延伸功能,将金箍棒拉长,并问:“那是这样吗?”同学们纷纷说着:“对,就是这样。”顺势,我又问:“那这个金箍棒像数学里的什么?”“线段,直线……”“那它可以无限延伸,又像什么?”“直线。”然后我又让学生亲自上来操作,体验直线的无限延伸,加深认识。
(2)捕捉生成信息,提供生活素材,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
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生活实践,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总会产生一些“故事”,而这些“故事”作为鲜活的实例,往往会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资源。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发达的现在,教师完全可以利用互联网、白板助手以及白板的存储功能记录平时的活动图片、视频,或者学生的手工制作等等,再将这些生成性的信息和素材,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让课堂内容变得更加贴近学生,学生喜闻乐见,课堂更加有灵气、更加精彩、更加有效。
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融合会让课堂更加具有魔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地兴趣和热情。教师在应用中,要不斷地思考,实践,尝试,探究,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融合,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高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陈芳.浅谈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策略[J].学校教育研究,2015.
[2]黄婷.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应用[J].福建教育,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