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中学历史教学三维目标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课程标准比教学大纲增加了“加深对歷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的目标要求。
[关键词]历史课堂;情感教育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中学历史教学三维目标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课程标准比教学大纲增加了“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的目标要求;在课程内容的选择方面的基本理念则是“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就是要求教师将自己丰富的情感融进抽象的历史理论和“遥远的过去”中,从而拨动学生的心弦,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达成思想认识上的共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指导学生学习行为为一体的全方位的课堂教学方法。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从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实效呢?
1.以学生为主体,构建平等、民主、生动鲜活的历史课堂
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保证,也是实施情感教育的保证。由于历史教材涉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学、艺术等各领域,材料的丰富、生动,一方面保证了课堂气氛能保持在愉快、轻松的情境中;另一方面,对人物、事件或历史影响等又可能存在着不同的观点、看法。中学生虽然还没有形成完备的知识体系,但他们有思想,有自己观察问题的方式,因此,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尊重他们的想法、观点,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要真正相信每个孩子在他天赋所在的领域里优先充分地表现自己,学生就能产生自尊、自信、自豪感”。即使学生观点出现偏颇,教师也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及教参中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是要正确地加以引导,使学生时时刻刻感到自己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感到自己在学术上、人格上与老师是平等的,感到老师的可亲、可信,努力营造民主的教学气氛。
2.多种途径搭建情感交流的桥梁,活跃课堂气氛
2.1多媒体辅助教学,丰富课堂教学模式。爱因斯坦说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提供相关的音乐、视频资料等,能创设与教材密切相关的情和景,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如在学习《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中,我制作了可以用于学生自学和教师教学的教学视频课件《为何设计中山装?》,改变了简单的照本宣科会使学生感到枯燥的局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在情境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的预期效果。
2.2利用幽默语言拉近师生距离,活跃课堂气氛。历史课由于历史事件,人物众多,纷繁复杂,内容本身已使学生望而生畏,再加上讲授不得法的话,课堂气氛就会死气沉沉。在教学中,适时,适量地创造出风趣的幽默语言就能使学生绷紧的神经为之一松,精神为之一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2.3以情施教,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做到师生情感交融。以情施教是情感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因为情感可以传递信号,具有感染功能。所以老师在教学中的主导情绪应是快乐的,充满激情的,这样才有可能营造一种轻松的情绪气氛,让学生在快乐的状态下参与学习活动。当教师带着微笑,怀着喜悦的心情走进教室时,学生会倍感亲切、温暖,快乐之情油然而生,这样,学生就会敞开心扉,吸纳新信息。反之,学生会感到情绪压抑,气氛紧张,造成学生心理封锁,阻碍新信息的输入。同时,教师还应保持饱满,振奋的情绪状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感染学生,使学生的情绪也兴奋起来,整个课堂气氛也随之充满应有的生气和活力。也只有教师的以情施教,才能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自觉主动地学习。“情感教育不是靠填鸭式的灌输,而是靠心灵的感受。”
3.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引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
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将教材中的历史知识与现实有机结合起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回归生活的教育,既体现了历史教学的现实功能,又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指导,如在学习抗日战争时,教师不防引导学生联系日本对钓鱼岛的干涉;在学习罗斯福新政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中国的改革开放谈谈自己的见解。这些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也能够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等方面培养起到重要作用。
总之,历史课堂中实施情感教育,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加强道德情操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要把自己的情感通过语言、表情、多媒体等传递给学生,同时还应热爱学生,并渗透到历史课堂教学中去,使学生有一种安全感、信任感,搭起感情的桥梁。这样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他们内心世界的共鸣,激发他们对知识的不断探求,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这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历史课堂;情感教育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中学历史教学三维目标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课程标准比教学大纲增加了“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的目标要求;在课程内容的选择方面的基本理念则是“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就是要求教师将自己丰富的情感融进抽象的历史理论和“遥远的过去”中,从而拨动学生的心弦,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达成思想认识上的共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指导学生学习行为为一体的全方位的课堂教学方法。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从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实效呢?
1.以学生为主体,构建平等、民主、生动鲜活的历史课堂
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保证,也是实施情感教育的保证。由于历史教材涉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学、艺术等各领域,材料的丰富、生动,一方面保证了课堂气氛能保持在愉快、轻松的情境中;另一方面,对人物、事件或历史影响等又可能存在着不同的观点、看法。中学生虽然还没有形成完备的知识体系,但他们有思想,有自己观察问题的方式,因此,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尊重他们的想法、观点,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要真正相信每个孩子在他天赋所在的领域里优先充分地表现自己,学生就能产生自尊、自信、自豪感”。即使学生观点出现偏颇,教师也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及教参中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是要正确地加以引导,使学生时时刻刻感到自己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感到自己在学术上、人格上与老师是平等的,感到老师的可亲、可信,努力营造民主的教学气氛。
2.多种途径搭建情感交流的桥梁,活跃课堂气氛
2.1多媒体辅助教学,丰富课堂教学模式。爱因斯坦说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提供相关的音乐、视频资料等,能创设与教材密切相关的情和景,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如在学习《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中,我制作了可以用于学生自学和教师教学的教学视频课件《为何设计中山装?》,改变了简单的照本宣科会使学生感到枯燥的局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在情境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的预期效果。
2.2利用幽默语言拉近师生距离,活跃课堂气氛。历史课由于历史事件,人物众多,纷繁复杂,内容本身已使学生望而生畏,再加上讲授不得法的话,课堂气氛就会死气沉沉。在教学中,适时,适量地创造出风趣的幽默语言就能使学生绷紧的神经为之一松,精神为之一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2.3以情施教,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做到师生情感交融。以情施教是情感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因为情感可以传递信号,具有感染功能。所以老师在教学中的主导情绪应是快乐的,充满激情的,这样才有可能营造一种轻松的情绪气氛,让学生在快乐的状态下参与学习活动。当教师带着微笑,怀着喜悦的心情走进教室时,学生会倍感亲切、温暖,快乐之情油然而生,这样,学生就会敞开心扉,吸纳新信息。反之,学生会感到情绪压抑,气氛紧张,造成学生心理封锁,阻碍新信息的输入。同时,教师还应保持饱满,振奋的情绪状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感染学生,使学生的情绪也兴奋起来,整个课堂气氛也随之充满应有的生气和活力。也只有教师的以情施教,才能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自觉主动地学习。“情感教育不是靠填鸭式的灌输,而是靠心灵的感受。”
3.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引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
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将教材中的历史知识与现实有机结合起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回归生活的教育,既体现了历史教学的现实功能,又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指导,如在学习抗日战争时,教师不防引导学生联系日本对钓鱼岛的干涉;在学习罗斯福新政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中国的改革开放谈谈自己的见解。这些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也能够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等方面培养起到重要作用。
总之,历史课堂中实施情感教育,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加强道德情操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要把自己的情感通过语言、表情、多媒体等传递给学生,同时还应热爱学生,并渗透到历史课堂教学中去,使学生有一种安全感、信任感,搭起感情的桥梁。这样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他们内心世界的共鸣,激发他们对知识的不断探求,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这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